谢谢大家的点赞。
刚刚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评价本次事件,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到位,特地把链接放上来:
以下是原答案:
说一下正常捐款和本次事件(贿赂)的区别
众所周知,捐款可以提高录取率。但自古以来,捐多少钱,提高多少录取率一直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大家都知道捐款可以提高录取,但是都不知道到底要捐多少才能保证录取。那为什么没人知道呢?不是公开的秘密吗?
因为录取标准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跟我国高考分数线分高录取一目了然不同,美国大学考核的叫“综合素质”。那么综合素质如何考评呢?
开会。
美国大学都有个招生办,决定录取的时候就是把申请人的资料拿出来开会讨论可不可以录取。这个开会可不是填什么表,对照什么什么标准录取,完全是看招生官能不能一致同意或者超过半数同意录取一个学生。那么,学生的种族,家庭背景,是不是校友,捐没捐款,等等等等非量化的条件往往到最后只归结于招生官会议上的一句:“我觉得这个孩子不错”,然后再投票通过。
之前华人群体把哈佛告上法庭一事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招生官会有意无意的降低亚裔的录取几率。当然招生官也不可能说,因为这是个亚裔,我们不录取他。这是明摆着的种族歧视了,不可能这么说的。但是因为标准都是主观的,招生官可能可以有意无意的针对某个族裔。招生官可以说,这个孩子成绩不错,但是综合素质不够,我们选这个非裔,虽然成绩低点,但是更合适。没人知道到底是不是因为种族,还是因为课外活动,或者非裔孩子家捐了款而录取,因为没有一个标准,仅仅是一场投票,过了就过了。
那么话说回来,合法是合法,没有标准,也就不能保证录取,那怎么办?
体育特长生啊!
美国大学对于校运动队是非常看重的。很多顶级运动队的预算都是上千万美元。
那么为了保证校队的水平,好的运动员苗子,是可以直接录取的。只需要教练担保就行了。
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校排球队的主攻手就被威廉姆斯的教练看中,人家过来看了几场比赛,直接就发了录取通知书。
由此可以看出,运动队教练的权力是非常大的。直接贿赂他们也就成了一条“保送”的好路子。
本次事件中,都是通过中介公司贿赂运动队的主教练,把自己的孩子伪装成专业运动员录取。而且一些冷门运动成了重灾区,比如帆船,水球等等。
试想,如果你是这些想走捷径的富人,究竟是走合法途径捐一百万给学校换来一句Thank you,然后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录,还是花50万买通教练直接发录取通知书来的好?
不少答案出现了以下两个论调:1)丑闻被揭发是因为钱没给够,而且没有直接给到学校,而是进了教练这种基层员工的口袋;2)这是一次老牌贵族对新贵的绞杀,犯事者不是上层阶级,根本就没资格参与这个金钱游戏。
我认为有必要以局内人的身份,对这两个论调做出澄清。第一个是错误的主观臆断,第二个的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有些细节需要阐明。
1)体育赛事在美国高校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一个成功的运动队为学校带来的是巨额的广告合同,巨大的声誉、曝光度、学校自豪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额校友及社会捐赠。体育不仅具有非常显著的象征性功能,更给学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物质利益。因此,教练在招生中可谓一言九鼎,教练钦定的第一梯队人选基本等于全奖+保证录取。一所录取学生平均SAT达到1450-1500的顶级名校的运动员的SAT往往只有1000-1200,差距达到数百分。
2)教练在校园内分量极重、收入极高。绝大部分教练的年薪超过教务长和大部分副校长,顶级教练的年收入更是可以达到300万美元以上,作为对比,哈佛大学校长的年薪约为120-150万美元,在平均年薪最高的哥大,正教授平均仅有25万美元。除去超高的年薪,教练在校园内拥有半独立的地位,直接向校长甚至是校董事会汇报。在某些体育传统强校,当教练和校长发生冲突时,甚至会出现校长离职的情况。多说一句,体育强校和学术名校并非不可兼容,典型例子是杜克、UCLA、北卡和圣母大学。
3)教练向特权阶层的子弟开后门不是没有先例,而且还不少。每年教练想招的的运动员分三个梯队:i,超级运动员,全额奖学金;ii,普通运动员,一定的奖学金;iii,walk-on,对运动有兴趣,玩得还可以,招来填补名额空缺,没有奖学金。walk-on某种程度上就是为特权阶层准备的——教练希望通过招徕富家子弟笼络他们的父母,以此为学校带来捐款甚至是体育馆翻新的资金。一般来说这些富家子弟都有点运动技能,像这次这样完全没玩过的情况非常极端。
总而言之,教练绝不是什么基层员工。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具有极重的分量。此次事件中斯坦福、UCLA和南加大均是顶级联盟PAC-12的第一梯队成员,在体育赛事上的竞争极为激烈,教练的话语权更是被进一步放大。若能成功贿赂教练,就等于直接获得了入场券,因此犯事者的操作从逻辑上完全是没毛病的。
评论区指出不同项目的教练是不一样的,完全正确。橄榄球和篮球的影响力远非其它项目能比。我在这里主要是对教练的地位给出一个澄清,具体为什么贿赂赛艇等小众运动的教练而不是大型运动,请参考 @赵大海 的回答。我只说一句,赛艇这种贵族运动一直以来都是金钱录取的重灾区,具体为啥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有机会再解释吧。
1)金钱录取是否有效,哪些人用这招有效,要看学校。对于传统三巨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来说,金钱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这是因为他们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校友基础,挖掘新的财源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录取成功校友的子女,培养家族忠诚度。
但是对于endowment在数十亿美元量级、缺乏校友基础的新兴势力来说,对外收敛钱财非常重要。杜克大学在1980年代后的腾飞,布朗大学从1978年开始对海外富豪的追求,以及南加大对好莱坞的青睐,都可以归于这个类型。换句话说,因为缺乏财力深不可测的超级富豪校友,很多非常春藤名校对金钱基本来者不拒,很多新贵直接通过大额捐款获得席位。
2)金钱录取甚至不必发生在大额捐赠之后,这些新兴学校的录取很多时候是基于对潜在捐款的预期。因此,只要财力足够,而且有人脉来把这个家庭经济实力的信息通知给学校招生办公室,录取的胜算会很大地提高。这种称为development case。一般来说这个信息通过高中升学顾问完成。跟大多数人认知的不同,美国高校申请不是ddl前提交材料就结束的了,在材料提交和结果出来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会打电话给高中升学顾问询问某个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可以继续找人为他/她递交新的推荐信,或者给个口信。大学录取委员会非常渴望尽可能多地获得申请人的信息,因而也就为富家子弟传递家庭信息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3)综合上面两点,此次事件是老牌贵族对新贵的绞杀没错,但原因不是这些犯事者仅仅是upper-middle class所以没资格玩金钱录取。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玩法不对。在他们之前,有很多投行、律所的总监、合伙人也玩过金钱录取,但没有哪次捅娄子。
那么正确的玩法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让高中顾问在和大学招生办沟通时点明这个学生的家境,比如:His family has been very generous to our school and local charity。其次就是在文书里暗示,比如I once went cruising in Kenya……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圈子里的大佬帮忙写封推荐信,好莱坞二线女配认识个名导演,耶鲁校友找个基金管理人,律师协会主席找个律所合伙人,这些对他们来说应该都不是太难的事。
再不济捐个一百万美元也就基本搞定了,为什么说一百万美元就够了呢?因为一百万美元是各大顶级名校的捐赠者honor society的入会标准,一般来说这样的society人数在400左右,绝对是一所大学对捐赠者的至高认可。各位嘲讽犯事者只是高级打工者的知友,不要觉得一百万美元对人家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数额。我们已经不再处于马克思论述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泾渭分明的社会了。在我们这个时代,职业管理人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很多社会科学家已经把这群人划分为社会最顶层。年薪百万美元是一个顶级经理人的基本修养,掏个半年工资真不是多难的事。
奇怪的是,他们偏偏放着唾手可得的资源不要,选择用这种没人用过的歪门邪道,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子女的水平跟大学的录取标准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法弥补的差距。SAT造假者的SAT只有1000分,这种分数就算是比尔盖茨都无能为力;另外那个不想念书的网红,名校更没可能找这样的人来砸自家招牌。因此,在金钱几乎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修改个人履历,让自己进入大学能stretch到的最远的范围,这样才有录取的可能。
综上所述,犯事者选择这么匪夷所思的方式,绝不是因为他们没资格玩金钱录取,而是他们子女的水平已经差到金钱没法弥补的程度。犯事者真正冒犯的不是老牌贵族这个群体,而是过来者业已建立的、被广泛默认的潜规则。虽然 @钱尼马 的思路很有逻辑,但证据不够充分,是一个很好的假设,但不是确凿的论述。
我看了不少答案。绝大部分知友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了解还是非常的粗浅。我想说的是,美国高等教育很黑一点也不假,但是这个系统的实际运作非常复杂,绝对不是quid pro quo(用钱买录取,一物换一物)这么简单的。美国高校的录取是一个多方多回合、综合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博弈的结果。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在知乎上看到的报道往往只是取其表面、去其内核。大部分国人了解的仅仅是美国招生很黑这一事实,但对怎么个黑法是不清楚的。
我希望经过我的这个解释,大家能对美国高校录取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认知。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尽量解答。
上课讨论到这个话题,学生态度大概分为三拨
底层阶级: 大为震惊,悲痛不能自已
中产阶级:见怪不怪,意料之中
上层阶级:完全无法理解,捐点钱就能搞定的事为什么要违法
从学生的反应可以推断
一、金钱入学已是公开的秘密
二、上层阶级对社会实行了有效的舆论控制——买进学校是OK的,只要不违法便完全得当
三、阶级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上层阶级和底层阶级均表示不可思议,但理由截然相反
再对比一下一个“清廉”的学校和一个“腐败”的学校的资产:前者70亿美元,基本靠收地租;后者拥有290亿美元,大量依靠社会捐款和基金投资,社会捐款中有多少与录取挂钩,不得而知。这两所学校都是常春藤。29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英国所有的122所大学加起来再乘个2。美国大学有现在这般实力,金钱录取功不可没,现实、讽刺、让人无可奈何。
最后,引用一个中东土豪同学的话,这不仅仅涉及教育不公,这还折射出学历焦虑和对向下流动的恐惧是多么的普遍。这些富二代完全可以啃老到死,但他们的父母不惜违法也要送他们进名校,因为这是一个一切都被排名、被标准衡量的学历社会,只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学历才能赋予一个人的高地位以正当性。
至于我是什么反应,我中午保存的新闻,才看了个标题,讨论期间全程懵逼……
牛员外为了让自己孩子读书,买了块地,修了几间课堂,请来几位先生,建了一座书院。
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先生和书院都有了,只教自己的孩子感觉有点浪费。
于是,跟牛员外相熟的张员外、钱掌柜、赵知县、还有退休赋闲的刘翰林等等都把孩子送来一起读书。
当然了,大家都是场面人,孩子读书可不是白读的。
张员外给书院送来五千两银子,钱掌柜出钱给先生们新修了一栋豪华宿舍,赵知县请来附近最有名的一位先生,还自掏腰包承担了这位先生的所有薪资,刘翰林上下打点让州刺史、长史、司马等地方大员来参观,还给题了金字匾额,有刘翰林的这些人脉,一般的地头蛇根本不敢来书院挑事儿。
不过呢,书院里这一帮纨绔子弟啊,吃喝玩乐倒是门儿清,学习那就指望不上了,到时候科举一放榜,面子上未免挂不住。
毕竟是个书院,还是得要面子的。
所以牛员外又叫来自己的管家牛二,让他负责考察,从附近的非纨绔子弟里挑几个爱读书的好苗子一起来学习,读书不灵光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也行,比如蹴踘什么的。
这样不管是科举,还是州里的各种蹴踘比赛什么的,书院都有相应的人才,干啥都有面子,砸了这么多钱也能听个响。
书院的面子有了,名气上去了,文凭才有含金量。纨绔子弟们拿着这文凭才能吹牛逼:看我多么多么努力,能被科举平均分这么高的书院录取,能在这么严苛的学术环境里毕业,我真的太努力了,出身比你们好还比你们努力,你们拿什么跟我比?我才是真的学霸真的女神!
后来啊,这个管家牛二就动了歪脑筋,他发现牛员外忙这忙那的,又要做生意又要应酬,顾不上监督他的工作。他负责招收非纨绔子弟的学生,但是没有别人监督他。只要书院的生源质量还过得去,没啥大问题,牛员外就懒得管他。
于是牛二就去找了个街面上的泼皮王三,让他放出话去,说是他们有路子让孩子进这个书院,即使学习不好,也没有啥蹴踘的特长。
为了不露馅,牛二每年招生,大部分还是正常读书好或者蹴踘好的学生,小部分是王三那儿来的关系户。这些关系户的家长塞给王三红包,几十两银子一百两银子,牛二就说他们的孩子会踢蹴踘,把他们的孩子招进来。反正一个蹴踘队有那么多人,跟着滥竽充数就得了。
这些家长送的百八十两的银子,并没有给牛员外,没有放到书院的账上,也没有用来办教育,而是被牛二和王三给私分了,二一添作五,挣外快捞偏门,爽的不得了。
现在东窗事发,六扇门把牛二和王三给抓住了。作为牛员外的管家,牛二伙同外人王三,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从家长们那里捞取了大把的银钱。
牛员外这个书院办的好不好,他该不该让赵知县刘翰林的孩子来读书,是倾向于招地主家的傻儿子,还是穷人家的聪明娃,这都是另外的问题。说到底,人家自己的钱,自己的书院,想让谁来让谁来,想咋整咋整。
牛二被抓,罪名也不是破坏教育公平之类的虚话,而是他瞒着牛员外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这跟做买卖的时候,伙计瞒着掌柜的吃里扒外拿回扣的性质是一样的。
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https://www.instagram.com/reinforced_handyman/
远程教育这种捞钱的学院违规招生搞鬼就算了
连全日制本科录取都敢玩猫腻
有人刚过最低分数线录取进华科,还没开学就摇身一变
进入了录取分数最高临床专业八年本硕博贯通培养
依据关于做好对学生相关信息核实等工作的通知(网招委函【2011】06号)文件要求:远程和继续教育学院入学注册有一个必要条件——必须只能有一个学籍。曹桢是武汉体育学院2018年3月份春季班的函授学生,现在的学籍信息处于“在籍”状态。依照教育部相关文件——“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成人教育(含网络、函授)的学籍”。
为此,华科还有学生还专门咨询了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部长程恳老师,他言之凿凿地回复到“从2011年起,所有学生都只能注册一个学籍!”并给我们展示了教育部相关文件。文件中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本、专科函授学生在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不能具有双重学籍。因此,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在学期间,不能具有双重学籍。
远教学院学工负责人程垦同志的谈话录音地址:
教育部相关文件地址:《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
第二十一条
本、专科函授生在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不能具有双重学籍。
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贪图蝇头小利,将一名武汉体育学院的学生录取,算是违反国家招生政策吧?
这个学生是成人教育的,肯定不带劲。
正餐来了!我们就再来看看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十条 招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或者专业的;
我们再来看华中科技大学2011级部分学生的高考录取名册,如图所示:
蓝璇同学在考入我校时分数总计576+20=596分,而当年广西其他进入临床八年制的同学高考总分最低分数在620左右,而且蓝旋同学入学时的专业为清清楚楚写的是医学检验,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开学就跑到临床8年去了。
2011年广西临床五年专业最低分数线都要606,临床八年本硕博贯通培养起码要接近620分。好家伙唉,蓝璇这596分怎么跳到临床八年去了。这是传说中的跨越式录取哦?!华科招生办在干嘛?!!!!
下面是2011年华工杯的秩序册,请看蓝璇同学的学号和院系。在2011年秋季学期她就已经是临床八年制的学生了。(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八年制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大一统一在化学学院学习基础课)
大家以为这就完了?更牛逼的还在后面呢!蓝璇大二的时候莫名其妙转到医学影像去了,然而,然而,据查询得知华中科技大学在广西就不招医学影像的学生。这个学生是生了三头六臂居然能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各专业见蝴蝶穿花,是谁给了她隐形的翅膀?!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 实行高校招生工作问责制。高校校长、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本部门、本地区的招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在招生工作中,因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外,还应当根据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