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被过誉了吗?

回答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确实是一本在经济学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但它是否“过誉”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细细探讨,而且答案往往是复杂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它。

首先,我们得承认曼昆的成功之处。他写这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将艰深晦涩的经济学理论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那些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 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语言的平实与逻辑的严谨并存: 这是曼昆最大的功劳之一。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炸弹”,而是用日常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他解释“机会成本”时,会举买冰淇淋和买CD的例子;解释“供给与需求”时,会用披萨市场的生动描述。这种亲民的风格,让无数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甚至是普通读者,都能相对轻松地入门。想想那些动辄几百页、充斥着希腊字母和复杂证明的经济学教材,曼昆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

结构的清晰与内容的覆盖: 《经济学原理》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稀缺性、理性选择开始,逐步深入到市场机制、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概念。它尽可能地覆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学框架。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条理化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案例的丰富与现实的连接: 曼昆善于结合时事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学原理,这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无论是解释租金管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还是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他总能找到贴近生活的案例,让读者看到经济学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这是曼昆反复强调的核心目标。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学会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关注激励,权衡成本与收益,理解边际分析,以及认识到权衡取舍的普遍性。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理解世界和做出决策都至关重要。

然而,说它“过誉”,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保守的理论立场与对新思想的忽视: 《经济学原理》秉持的是相对主流、偏向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观点。虽然它确实反映了当下经济学界的许多共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忽略或淡化一些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经济学派的思想。例如,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它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以及对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的侧重,可能会让一些对其他经济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感到不够全面。对于一些新兴的、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如行为经济学的一些深刻洞察、制度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或者对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的更深入探讨,这本书的篇幅和侧重可能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对复杂性和现实摩擦的简化: 为了追求清晰和易懂,曼昆在很多地方确实进行了简化。经济学研究的是复杂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往往充满着摩擦、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各种“非理性”行为。在《经济学原理》中,这些复杂性往往被“模型化”或“抽象化”了,有时为了让模型成立,会做出一些过于简化的假设。这可能导致一些读者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时,会发现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预期,甚至感到无所适从。例如,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就与现实中大部分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而书本对此的后续讨论可能不够深入。

“工具书”与“思想启蒙”的区别: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或者说“入门教材”。它为你提供了一套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箱”,教会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本身也涉及大量的哲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维度。如果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蒙,或者挑战主流范式,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它更多的是巩固和传播现有知识,而不是激进的创新或颠覆。

对“理性人”假设的依赖: 经济学很多基础模型都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即个体总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虽然曼昆在书中也提到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内容,但整体而言,这种假设的过度应用,可能无法充分解释人类行为的很多侧面,尤其是在信息不完全、存在心理偏差的情况下。

那么,它到底“过誉”了吗?

如果用“过誉”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它在经济学界被奉为“圣经”一般的存在,或者被神化到了不容置疑的地位?那我觉得不算过誉,至少在它被设计出来的目标——普及基础经济学知识方面,它做得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出色。 它是无数学生经济学启蒙的敲门砖,为他们打开了理解经济世界的大门。

但是,如果将它定位为一部能够提供经济学思想的“深度”探索,或者认为它包含了经济学所有的真理和最新的前沿进展,那么它就绝对“不够格”,并且可以说是在这方面被“高估”了。

所以,与其说它“过誉”,不如说理解它的定位至关重要。 它是一本优秀的入门教材,是一座坚实的桥梁,但它不是一座能够让你一览经济学全景的“山巅”。经济学的世界博大精深,曼昆的书提供了起点,后续的学习和思考才是真正的开始。

换句话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他能把你领进教室,教你认字、读数。但要成为一个文学家或数学家,你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甚至需要挑战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它提供的是“术”,而更深层次的“道”,还需要你自己去悟。

所以,它是不是“过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期待它做到什么程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它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作为经济学思想的终点,那它就确实显得有些单薄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克鲁格曼与威尔士的《经济学》,还有Acemoglu等三人的《经济学》,是我见过的用来经济学入门最好的三本书。普通爱好者可以当做散文看,专家教授也可从中获益。

下面驳斥两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1。曼昆经济学原理太简单了,所以老师好教而学生好学。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基本上没有深入读过这本书。我可以从中轻易找几个课后习题,而他做不出来。我甚至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也没受过中高级经济学的训练,因为他不懂得曼昆经济学原理许多看似平平无奇的段落,其实与中高级经济学是暗合的。

2。曼昆经济学原理某些部分太浅显了,容易误导人,例如博弈论部分。我觉得这样说的人缺乏基本的逻辑认知。不说经济学原理,就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哪怕是Fudenberg和Tirole的《博弈论》,合作博弈部分一个字都没写呢!难不成一个经济学入门书把博弈论讲一两百页?

下面回复最高赞答案。

前面的基本赞同。后面所谓的为了不误导他人而补充的缺点,我看才真正误导他人了。

1。 习题太多计算?经济学是关于最优的科学,没有一点计算和比较当然不能称之为经济学。当然,曼昆经济学原理的计算绝大部分不超出加减乘除,如果一个人连曼昆的习题都认为计算太多了,我觉得他真的不太适合学习经济学。至于习题是否有趣,这个主观性太大,我个人觉得非常有趣。

2。宏观部分没有计算所以只能瞎扯?刚刚还嫌弃习题太多计算,这里又嫌弃没什么计算了。曼昆是著名宏观经济学家,该答主居然说宏观部分瞎扯。在网络公共空间,说话也得先过下脑子。

3。博弈部分不忍触目?该答主是不是对一个经济学入门教材有所误解?有谁会从一个入门教材去系统学习博弈论?博主居然还看不上MWG的博弈部分,该书的博弈部分可是北美博士一年级的标准教材啊。博弈论难道不是主要讲纳什均衡(及其变种: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及完美贝叶斯均衡)吗?不把这些概念啃下来,奢谈博弈论更有趣的部分有意义吗?何况,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本身就极有趣。

最后,说说该答主极力推荐的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不可否认这本书有些地方比曼昆经济学原理讲得更好。但对于普通初学者,这本书不适合作为主要教材。第一,这本书定位更接近于中级,有些地方很深入,但不适合普通初学者。第二,这本书只有理论,几乎没有案例,趣味性比曼昆经济学原理差得不可以道里计。第三,这本书最近的版本出版于1976年,不可避免地知识结构太老了。基本上,它只包含了经典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博弈论革命的成果(包括博弈论、产业组织、信息经济学等)它完全付之阙如。在这一点上,这本书还不如与它同期的斯蒂格勒《价格理论》。

另外,该答主说范里安的中微是讲数学的,而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是大师观点,是欺负别人没看过这两本书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确实是一本在经济学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但它是否“过誉”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细细探讨,而且答案往往是复杂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它。首先,我们得承认曼昆的成功之处。他写这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将艰深晦涩的经济学理论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那些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
  • 回答
    中专生是否适合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的问题。总的来说,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中专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以及对经济学学习的目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 曼昆《经济学原理》的特点及难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
  • 回答
    哈佛大学部分学生罢课抗议曼昆的初级经济学课程,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其中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诉求、以及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背景与起因:事件的核心是部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的学生对著名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作者、同时也是该校教授的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
  • 回答
    高鸿业和曼昆作为两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世界经济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储蓄问题上的论述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侧重点和理论框架上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储蓄的本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高鸿业和曼昆在中对储蓄的论述可能存在的区别:核心理论框架的差异: 曼昆.............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三本经济学巨著的阅读顺序。说实话,这三本书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那是杠杠的,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风格又很不一样,所以怎么读能让你收获最大,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顺序是:先《国富论》,再《经济学原理》,最后《资本论》。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这么安排,以及每本书的特.............
  • 回答
    眉山剑客陈平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曼昆评价为“三流经济学家”,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陈平的逻辑基础,曼昆的学术地位,以及双方观点的潜在冲突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平的观点和他的评价依据。陈平,作为一位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经济.............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曼施坦因(Hans von Manstein)和朱可夫(Georgy Zhukov)是二战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将领,但他们的历史背景、军事风格和战略目标截然不同,因此难以简单地用“谁更厉害”来评判。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两位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 一、背景与历史定位1. 曼施坦因(1887–19.............
  • 回答
    曼施坦因为何能横扫克里米亚,而保卢斯却在斯大林格勒败得一塌糊涂?——一场战术与战略的深刻较量这两个名字,曼施坦因和保卢斯,在二战的德军将领中都赫赫有名,但他们的命运却天差地别:一个以妙计奇谋横扫克里米亚,赢得了“克里米亚之狐”的美誉;另一个则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最终兵败如山倒,成为了希特勒帝国.............
  • 回答
    曼斯坦因在43秋冬德军一溃千里中的责任,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们对此的看法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简单地说,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他是不公平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一些关键决策上确实未能力挽狂澜,甚至可以说是加剧了德军的困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段黑暗的时期,理解当时的战场.............
  • 回答
    曼达洛人之所以没有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他们就是这样”的设定。这背后隐藏着曼达洛人这个种族的核心理念和生存方式。首先,要理解曼达洛人的“无名”,我们得先从他们最核心的身份认同说起——他们不仅仅是某个个体,他们是“曼达洛人”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这种.............
  • 回答
    曼奇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这场发生在1071年的战役,对于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其负面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几乎可以说是帝国衰落的催化剂。首先,军事上的惨败和皇帝被俘,直接导致了帝国核心领土的丧失。 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迪奥杰尼斯(Roma.............
  • 回答
    曼涅托的《埃及史》对后人研究古埃及历史,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其作用之大,难以尽述。在没有曼涅托之前,我们对于古埃及的了解,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零散、混乱,甚至充满了臆测。而他的这部著作,则像一盏明灯,为后人梳理了古埃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框架和依据。首先,曼涅托为.............
  • 回答
    “曼巴精神”,这四个字,一听就带着一股子劲儿,一股子不服输的、硬碰硬的、拼到最后一秒的劲儿。这可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而是科比·布莱恩特,那个穿着紫金战袍的男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和定义的。要说曼巴精神到底是什么,那得从科比这个人说起。你很难用一两个词就把他概括了。他不是那种天生就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 回答
    关于“曼登·穆尔为什么要杀提利昂”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权力的游戏》原著小说和电视剧中,并没有“曼登·穆尔”这个人。你提到的名字,很有可能是对某个角色名字的误记或混淆。考虑到剧情中与提利昂·兰尼斯特有深刻矛盾,并且试图伤害或杀死他的关键人物,最有可能的指向是泰温·兰尼斯特(Tywin La.............
  • 回答
    聊起 Amanda,也就是“曼食慢语”的主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她那流畅的英文、精致的餐具、以及镜头里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可她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厨师呢?这事儿吧,得拆开了聊。从“小白”到“达人”,进步看得见:很多人认识 Amanda 是从她还在国外读书的时候。那时候的她,就像我们很多初学做菜的朋.............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安茹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托曼。说到他死后王位谁来继承,这事儿啊,还得从当时瓦里斯家族的继承法说起,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继承顺序。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像英格兰和法国这样的君主制国家,继承王位可不是看谁嗓门大或者谁更得人心,而是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矩,叫做萨利.............
  • 回答
    罗曼电动牙刷T10XA,这小东西,上手之后,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来,我跟你掰扯掰扯它到底怎么样。外观设计:简约而不简单,质感在线首先,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舒服”。T10XA整体设计挺简洁大方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设计。我拿到的是那个浅灰色的版本,那种哑光处理的材质,摸上去温润润的,不像有些塑料感太.............
  • 回答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初读时可能会让人觉得“んですよね,就这么回事儿”,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这恰恰是卡佛的独特之处,他“少即是多”的写作风格,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最真实的生活,藏着最深刻的情感。想看懂卡佛,需要一点耐心和一点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一、 认识卡佛的“零度写作”:少即是多,但不多余。卡佛的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