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

回答
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一种突破性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的“内亚视角”(Inner Asian perspective)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建构。它不仅为理解中国与周边草原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框架,更深刻地挑战了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要评价这一视角,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以及其在当下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核心概念:“内亚”的界定与意义

拉铁摩尔的“内亚”并非指代一个地理学上的固定区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概念。他认为,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往往将世界划分为“文明”的农耕中心与“野蛮”的边缘地带。在这一视角下,中原王朝代表着“文明”,而北方的草原民族则被简单地视为“游牧的蛮夷”,是被动的、被征服的对象。

拉铁摩尔提出的“内亚视角”则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强调了中国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地缘政治上的共生关系”(geopolitical symbiosis)。他将“内亚”定义为一系列地理环境相互联系、文化相互影响的区域,其核心是中国北方边疆,并向西延伸至中亚,包括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等地区。这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是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沙漠和山地,这些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内亚”的关键在于其“互动性”。拉铁摩尔认为,这并非是单向的输出和输入,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动力学过程。他强调:

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草原的广阔无垠和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草原民族的生存模式和对外战略,他们需要肥美的牧场,也需要通过掠夺或贸易来补充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物资。
农耕与游牧的互补性: 农耕文明提供稳定的食物和手工业产品,而游牧文明则提供马匹(这是古代军事的关键)、皮毛等。双方的互动,无论是和平贸易还是军事冲突,都塑造了各自的发展轨迹。
“边疆”作为关键节点: 拉铁摩尔尤其关注“边疆”的角色。在他看来,边疆并非简单的地理界线,而是两个不同文明形态交融、碰撞、演变的前沿地带。这些边疆地区,如河套、长城沿线,是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战场,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朝”与“帝国”的建构: 拉铁摩尔通过“内亚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的兴衰。他认为,很多看似统一的“中华帝国”,实际上是由来自内亚地区的统治者建立和维持的。这些统治者吸纳了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但也保留了其在草原上的军事组织和统治经验。因此,“中华帝国”并非仅仅是汉族文明的延续,而是农耕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

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刻根植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剧烈的动荡,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对“中华民族”的定义和历史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西方学界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研究,仍然深受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的影响,倾向于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文明。

拉铁摩尔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内亚视角”,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挑战欧洲中心主义: 他的研究直接对抗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宏大历史叙事,强调了非欧洲地区的历史独立性和复杂性。他揭示了,所谓的“西方文明”并非唯一的进步方向,其他文明形态也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发展逻辑。
2. 重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内亚视角”颠覆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将长城以内外的互动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形成过程,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草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巨大贡献。例如,他解释了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多次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如元朝和清朝,并非偶然,而是“内亚”力量进入和塑造中国历史的必然结果。
3. 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 即使在现代,中国与北方邻国的关系,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依然是重要的议题。“内亚视角”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纵深,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议题的根源和复杂性。

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开创性的地理与历史的结合: 拉铁摩尔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创造了一种“地理历史学”(geohistory)的分析方法。他证明了地理因素如何塑造文化、经济和政治,尤其是在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之间。
强调“过程”而非“静止”: 他的理论不是静态地描述两个文明,而是动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持续互动和相互演变。这种动态视角,让历史研究更加生动和真实。
为“边缘”发声: “内亚视角”给予了长期被边缘化的草原民族和地区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纠正了过去简单化的、以农耕为中心的叙事。
跨学科的启发: 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历史学和地理学,还对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学界更加重视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

局限:

“内亚”界定的模糊性: 正如前文所述,“内亚”并非一个固定地理区域,而是动态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其界定的模糊性,容易引起不同解释。拉铁摩尔的“内亚”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也逐渐被更细致和具体化的区域研究(如“中国边疆史”)所补充和深化。
对地理决定论的潜在批评: 虽然拉铁摩尔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但批评者也指出,他可能过度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相对忽略了人类能动性、政治决策、思想观念等其他重要因素。他的一些论述,尤其是早期,可能带有一定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概念的普遍适用性问题: “内亚视角”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与北方草原的关系。将其普遍推广到其他文明互动模式,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和审视。例如,海洋文明、森林文明的互动模式,与内亚的干旱草原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文本的时代局限: 尽管拉铁摩尔的研究具有前瞻性,但他的一些具体论述和历史解释,也受到了他所处时代学术思潮和可获得史料的限制。后来的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证据和更细致的分析。

在当下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时至今日,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方法论的借鉴: 其“地理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即强调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的互动,为我们理解其他区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反思性视角: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反思不同文化和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挑战以某个中心为基准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内亚视角”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例,提醒我们警惕那种简单化、二元化的历史叙事。
理解中国转型: 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对其历史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变得至关重要。“内亚视角”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和演变过程。
“文明冲突”与“文明互鉴”: 在一些关于“文明冲突”的讨论中,拉铁摩尔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明互鉴”的范例。他展示了不同文明形态并非只能对立,而是可以通过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和演变。

总而言之,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学术成就。它以深刻的洞察力,打破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范式,揭示了中国与北方草原地区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虽然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的创新、对边缘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有力挑战,使其至今仍对历史学、地理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评价拉铁摩尔,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理解他如何通过一个新颖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全新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回答,根本就没涉及拉铁摩尔,也没有围绕拉铁摩尔那本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当然也可以翻译成《中国的内亚边疆》),只是围绕一个似是而非、望文生义的“内亚”概念大加批判。我甚至怀疑你有没有读这本书……

仅就拉铁摩尔的这本名著而言,他的限定语是中国,他从小游历中国各地,尤其是对北方边地多次深入。1937年到访延安,1940年代做了蒋的顾问。麦卡锡主义盛行时,他在美国遭殃,被疑为亲共,从此远走英国。

这本书写于1939年,出版于1940年。在这个日军侵华分割东北、外蒙事实上独立,中国正处于劫难以及深刻重组之中的时刻。拉铁摩尔对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这份同情不仅投射于汉族中国,也投射于满蒙回藏的人民。同时,他显然尊重现实的中国版图,甚至批评用“满洲”这个概念指称中国东北的谬误。

所以他讨论的内亚,仅限于中国版图之中的内亚。至于苏俄管辖下的内亚以及阿富汗等地,不是其视点之所在。

这本书不但没说中国的内亚边疆是相似的,甚至非常富有洞见地指出了它们深刻的地理和气候差异,北方的草原,东北的森林、草原、农地的交错,西北的绿洲、沙漠、草原的交错,西藏的类绿洲的河谷与高寒牧地。或者概而言之,森林、草原、绿洲、高寒之地,这四种自然和地理特征,形成了东北、北方、西北、西藏的深刻区别,并决定了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中国内地农耕区错综复杂的关系。

拉铁摩尔极富洞见地指出,在传统的农业和牧业社会,中国内地农耕区与内亚边疆缺乏在经济上及政治组织上共生的有效机制,但他同时也强调,工业化为这五个区域的统摄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也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交通设施(铁路)创造的条件下,大中国能够深入有机地统合为一体。

拉铁摩尔的研究破除了汉族中心主义的视角,实际上也只有在破除这一单一视角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并建设一个广袤多元的现代中国。但理解这样一个现代中国,并不意味着要把现实的中国与历史的中国混为一谈,中国数千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亚与内地互相关照,才能破除机械的分裂或者变成刚性的以某一族群为中心的拉铁摩尔所称的“亚帝国主义”。

user avatar

这段时间给网上各路牛鬼蛇神的“内亚”看恶心了。

但不得不说,拉铁摩尔的史观是很不错的,他提出的“边缘地带”非常有价值。

有些人眼里,蒙古人就是骑马的野人,汉人就是种地的弱鸡,然而这类概念,真的能泾渭分明地理解嘛?

所以嘛,我讨厌内亚两个字,但我喜欢拉铁摩尔。

如果读过拉铁摩尔的书,你会发现,新清史中的许多观点和拉铁摩尔的观点是有什么差距了。

新清史学者自称是追随拉铁摩尔的学术思想,其实更多的是过分发挥解读。

就像按照民族主义的思想,搞出法西斯主义差不多。

user avatar

参考:

姚大力: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

这种强调中国的内亚特性、强调从长城边疆 “发现中国”的观察和分析视野,又被有些学者称为 “内亚观 ”。根据这样的看法,拉铁摩尔的 “内亚观 ”经历了一个从 “中国中心论 ”转向 “以蒙古(这里是指今蒙古国)为中心 ”的变化。该陈述并且还带着如下暗示,即拉铁摩尔在晚年已经校正了他本人过去所持有的颇欠准确的 “内亚观”。但这极可能只是对拉铁摩尔的误读。且不论他在执教英国之后是否形成过所谓 “以蒙古为中心 ”的“内亚观 ”,将他早年孜孜不倦于从内亚视角去解读中国历史的立场与主张说成是 “中国中心 ”的内亚观,已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无论一个人选择中国或者蒙古国作为他自己的学术研究所聚焦的对象范围,都并不必定意味着他在研究中国或蒙古国时就会采取 “中国(或蒙古)中心论 ”的基本立场。事实上,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里,拉铁摩尔就明确指出,在长城边疆的各地区之中,蒙古草原的历史是 “所有边疆历史中最典型的篇章 ”。可见用不着什么转向,他历来就把全部长城边疆看成是“以蒙古为中心的内亚文化辐射区 ”。不过即使如此,把他的这一见解等同于 “蒙古中心论 ”的内亚观,仍然是不对的。还是唐晓峰教授说得好:拉铁摩尔 “对地域的分割不以国家论,他的注意力亦不是重在 ‘文明 ’不在荒远,而能放大视野,超越政治与民族,将两边合观为一个 ‘亚洲大陆 ’”。

还有些人担心,揭示出中国性之中存在或包含着内亚特性,那就有可能离析中国性本身的内聚力。所以他们会很善意地提醒说,要防止所谓内亚性格被过分 “夸大 ”。但是在我看来,实际情况是:首先,拉铁摩尔解读中国史的内亚视角,是对在他之前仅以汉族和汉文化作为中心视角去考察和论述中国历史变迁的旧有知识传统的一种重要修正和补充,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是要以此取代和颠覆从汉族和汉文化出发的分析视角。再者,经拉铁摩尔阐发而得以显现的刻印在中国历史中的内亚特性,如今才刚刚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开始重新对它进行认识和解读。本书价值也正在这里。中国性中的内亚特性,究竟是长期以来一直遭受中国人自己的忽视,而如今这一局面只在新近才开始有所改变,抑或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被过分夸大的有害观念?我们究竟有什么理由如此精神脆弱,只要听见 “一分为二 ”就觉得是对国家安全的一种威胁?事实上,任何一个大型实体,内部都不可能铁板一块。一体化无法通过否认或人为消灭内部差异之客观存在的途径来达成。正相反,实事求是地承认内部差异和多样性元素的存在,才能超越由这些差异以及由容纳多元化所可能导致的内在张力,从而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整合。
user avatar

人为强行造出来的概念,很无聊很荒唐。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为推翻中国政府宣称的“自古以来”提供理论依据,中国在他们眼里太大了。

根据广义的内亚的定义,包括:除了蒙古高原和中亚,还包括了黑海北岸、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西藏、满洲和外贝加尔地区。 在这个广阔的区域里面,从地缘文化角度至少可以粗略分为蒙古草原、中亚阿富汗、南俄草原-西西伯利亚、青藏高原、东北-东西伯利亚,这样几个大的板块,游牧经济、部落社会、多数地区比较干旱,也就这些共同点吧。 即使是狭义的内亚,蒙古草原:和中原王朝相爱相杀的游牧部落(大漠南北多半呈现南北朝格局)、南西伯利亚森林中的狩猎部落;新疆:天山南路的绿洲城邦、天山北路的游牧部落;东北:南部辽河平原的汉族农业区、北部黑龙江流域到极北的女真满洲渔猎部落;青藏高原:唯一一个比较内部比较单一的板块,都信奉藏传佛教。各自内部的不同之处远大于共同点,明朝后期崛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传遍蒙古草原,才使得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两大板块在政治文化上产生了密切联系,但是格鲁派的最高领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才合法,而且在经济上都和中原更加联系密切。

在广义的所谓内亚地区,除了中亚的河中绿洲之外,历来是苦寒之地,经济文化落后。各个板块内部多数分多合少差异很大,各个板块分别和各自周围的强势文化:汉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西藏文化、东正教文化甚至古希腊文化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各个板块彼此之间交通不便,相邻的政权、部落征战不休。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和蒙古人看上去贵族都是成吉思汗后裔,可是实际上根本不是一路的;西藏更是和除蒙古人以外的所谓内亚的各个民族几百年来根本没有什么往来。河北坝上的汉族人和海南岛的汉族人即使语言不通,风俗不一甚至长相不同,但都写汉字,过春节,都遵循儒家传统,都认同关公、佛道、看《三国》《水浒》《西游》,大多数时期在同一个政权下。河北坝上的汉族人文化上明显更接近于万里外的海南岛人而不是附近的蒙古人。

某些版块,比如蒙古草原、东北、中亚阿富汗,在与其发生密切交流的强势文化衰落的时候有些牧部落可能会乘虚而入,但是在文化上多数上是被当地所同化。就像中亚游牧部落和波斯一样,除了元朝之外,十六国北朝辽金清的中原汉文化色彩明显超过其本身的部落文化色彩。辽道宗金章宗乾隆皇帝哪怕是元顺帝都是杰出的汉文化学者。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汉地的关系密切程度远远超过和中亚、新疆、东北这些所谓内亚。对于辽金来说,和宋的交流受宋的文化影响,远超过漠北、哈拉汗、回鹘、伽色尼。蒙古和西藏也有十二生肖,纪年用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

可能是蒙古的征服,或者是都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区而汉族人当时不多,让他有了一种灵感,总感觉到这大块地方应该有着某种特质,发明了这个概念。可是蒙古汗国很快就分裂再分裂,正说明内亚这个概念不靠谱,所谓内亚最大的特质正是和中原的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中原结合在一起。

把中国的历史和所谓内亚概念挂钩,很无聊很荒唐。反而是中原文化深刻影响了所谓内亚:辽金的高度汉化;取自《易经》“大哉乾元”的“大元”始终被蒙古人尊崇;满洲人彻底汉化,清朝皇帝自从康熙以后都只有汉名没有满名蒙古名。

研究所谓内亚地区的历史,还必须要把重心放到和中原的各种联系往来,当地本身的记载必须和中原的官修史书对应。如同@关毛所说,研究古代匈奴、西域、柔然、突厥等等的历史,还必须把二十四史和其他汉文记载作为主要依据。

大家印象中的十六国北朝辽金皇帝



其实人家是酱紫的,内亚个毛!





辽壁画,完全的唐宋风格~



浅薄、无聊的屎学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汉文化有何不懂,来向乌哈噶图汗请教吧! 什么?想把本大汗的漠北和中原分割开来?煽动汉人造反?拖出去,砍啦!


关于元顺帝的工作服问题,感谢@川丹丹,其实人家也是穿龙袍的~


韩剧中的元顺帝和奇皇后~韩国人这方面还是很尊重历史的~

《元史·舆服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至英宗亲祀太庙,复置卤簿。 ……天子冕服:衮冕,制以漆纱,上覆曰綖,青表朱里。 ……

人家也是汉服党。

所以,皇汉们,长点姿势吧,别把辽金元清不当做中国历史,那会被韩国人笑话的~

图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一种突破性的历史地理学解读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的“内亚视角”(Inner Asian perspective)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建构。它不仅为理解中国与周边草原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框架,更深刻地挑战了长期以来以农.............
  • 回答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一部穿越时空的国民级喜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电视剧自2000年首播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亿万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这部剧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鲜活的人物塑造、巧妙的剧情设计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创新演绎,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转化为老少皆宜的国民级喜剧.............
  • 回答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让我想想,那可是2016年春天最炙手可热的动画了,几乎每天打开社交媒体都能看到关于它的讨论。要评价这部作品,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画面和制作是绝对的亮点。荒木哲郎导演加上WIT STUDIO的班底,这几乎就是品质的保证。你知道,WIT STUDIO之前可是做出了《进击的巨人》.............
  • 回答
    评价《甲铁城的卡巴内利》被优酷土豆偷跑事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动漫圈不小的震动,也让不少观众对版权和播出平台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当时《甲铁城的卡巴内利》是国内某视频平台(姑且称为“A平台”)购买了独家正版播放权的作品,并且在播出前进行了相当力度的宣传,吊足了粉丝的胃口。然而,在.............
  • 回答
    日本国铁分割民营化:一次深刻的改革与多维度的审视日本国铁(日本国有鉄道)的分割民营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史上一场堪称里程碑式的重大改革。这场始于1987年的变革,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国铁的经营赤字问题,提升运营效率,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然而,这场改革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至今仍是各方讨论.............
  • 回答
    空铁,这种悬挂在半空的轨道交通系统,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它就像城市中的一条条空中丝带,将人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要评价它,得从多个角度来细细打量。优点,让它如此迷人: 占地少,解放地面空间: 这是空铁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传统的轨道交通,比如地铁和轻轨,都需要占用的地面空间不小.............
  • 回答
    刘铁侠的《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是一篇试图为马航MH370失联事件提供一个最终结论的文章。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内容、论证方式、以及它所引发的讨论。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证据链是评价的关键。 刘铁侠的文章通常会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假说展开,例如针对某个特定的黑匣子信号解读、或者某个.............
  • 回答
    近期关于磷酸铁锂(LFP)版Model 3出现“大规模翻车”的说法,其实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和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大规模翻车”可能是一种夸大的说法,或者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偶发事件,而非普遍性的质量问题。但无论如何,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1. “翻车”的定义和具.............
  • 回答
    聊起《铁雨2:首脑峰会》,我得说这片儿,嗯,挺有意思的。跟第一部比,它想玩儿的更大,格局也铺得更开,但能不能撑得住,那就得看你怎么看了。先说说这片儿的核心冲突吧。这次不再是简单的南北朝局势,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世界格局。三个国家(韩朝、美国、朝鲜)的领导人凑在一块儿开峰会,本来是想缓和关系,结果.............
  • 回答
    “铁森林风云”这个名字,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硬朗和野性,仿佛能闻到硝烟味和钢铁碰撞的摩擦声。对于这款游戏,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的感受,尽量抛开那些空洞的赞美,说说它究竟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哎呀,要是能再好一点就好了”。首先,它的内核——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斗争。《铁森林风云》最打动我的地.............
  • 回答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在国内视频网站下架这件事,放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不少动漫爱好者心中一道绕不开的坎。2016年那会儿,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现象级的,无论是画面表现、音乐、还是那种蒸汽朋克式的末世风格,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视频网站陆续引进的动画里,《甲铁城的卡巴内瑞》绝对是当年最受瞩目的一批。一开始的引.............
  • 回答
    《铁雨2》:一部让观众在紧张刺激中思考的冷峻续作作为2017年《铁雨》的续集,《铁雨2:首脑会谈》承载了无数期待。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在继承前作的优点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政治惊悚的张力推向了极致,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值得玩味的空间。剧情的“险”与“深”《铁雨2》的故事,可以说.............
  • 回答
    《铁雨》这部电影,用“刺激”、“现实”和“沉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它不像一般我们看的那些谍战片,总想着把观众逗乐,或者打打杀杀就完事。《铁雨》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直插朝鲜半岛那敏感的地缘政治心脏,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既被紧张刺激的情节牵引,又不得不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故事之下的沉重议题。故事的开端,.............
  • 回答
    邓铁涛:一位承古启今的中医巨匠说起近现代中医的发展,邓铁涛先生的名字,无疑是中国数亿中医从业者和无数受益患者心中的一座灯塔。他的一生,是与中医结缘、奉献中医、发展中医的一生,其贡献之巨,足以载入中国医学史册。要评价他的贡献,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以及实践成就。一.............
  • 回答
    聊起韩国电影《铁雨》,那可是军迷圈里的一号话题,大家看法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既有吹捧也有“挑刺”。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当是咱们哥几个喝着啤酒聊天的感觉,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得承认,《铁雨》在军事题材的还原度和故事性上,确实下了功夫,也打动了不少人。 政治博弈的紧张感: .............
  • 回答
    说到《铁探》,惠英红绝对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她饰演的Madam Man(万晞华)这个角色,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先别提剧情有多跌宕起伏,光是惠英红的表演,就足够值回票价了。她把一个身居高位的女警司,那种老辣、精明、城府深,还有骨子里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都拿捏得死死的。你看她走路带风,说话掷地有声,眼神.............
  • 回答
    SC BOY 在近铁广场举办的“天下第一人”大赛,作为一场格斗游戏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盛事,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从整体上看,这次比赛可以说是亮点与不足并存,折射出国内格斗游戏线下赛事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从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来说,SC BOY 作为一个在国内格斗游戏圈内拥有相当号召力的平.............
  • 回答
    月影梧桐的《铁十字》,这本网络历史小说,在我看来,是一部颇具野心和潜力的作品,它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为我们描绘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但如同任何宏大的叙事一样,它也存在着一些值得细细品味和商榷的地方。首先,从题材选择上看,《铁十字》的落脚点放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在中国读者群中相对不算热门,但却影.............
  • 回答
    小米圈铁四单元耳机:一场音频体验的“野心之作”10 月 21 日,小米再次以其一贯的“惊喜营销”方式,推出了备受瞩目的圈铁四单元耳机。这款耳机一经发布,便迅速点燃了消费者们的热情,尤其是在一众追求极致音质的音频爱好者群体中,更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讨论。那么,小米这款“野心之作”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有哪.............
  • 回答
    作为一名对汽车有深入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比亚迪和魏牌这两个品牌,它们在新技术上的探索和落地都相当令人瞩目。对于网上流传的关于比亚迪唐 DMi 和魏牌拿铁 DHT 的评测视频,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会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聊聊。先聊聊 38 评测比亚迪唐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