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敖的一生?

回答
浪子回头?铁骨铮铮?又或是……? 评价李敖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位素有“中国最后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等诸多头衔的斗士,一生充满了争议与光彩,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品读。要评价他,就不能回避他那如同火山般喷发的思想,也不能忽视他那锋利如刀刃的语言,更不能忘记他那与整个时代似乎都在较劲的姿态。

骂遍天下无敌手,思想的棱角与利刃。

李敖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那“骂遍天下无敌手”的口才与笔锋。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蒋介石到毛泽东,从孔子到佛陀,几乎没有他不敢批评、不敢讽刺的人物和思想。他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政治有着极深理解的基础之上。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撕裂那些被神化、被偶像化的虚假,揭露人性的弱点和历史的真相。

这种“战斗”姿态,固然让他树敌无数,也让他收获了无数拥趸。他的追随者,往往是那些对现状不满、对权威质疑、渴望思想解放的人。李敖就像一个精神上的“反骨”,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不被任何既定观念所束缚。他的批判,是对知识分子良知的呼唤,是对社会不公的鞭挞,更是对自身思想纯粹性的坚守。

历史的深邃与台湾的脉络。

李敖的学问,是令人惊叹的。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尤其在历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对于权力运作的剖析,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都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他不是那种躲在象牙塔里的书斋学者,而是将学问与现实紧密结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去反思社会。

他身处的台湾,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从白色恐怖时期的压抑,到民主化浪潮的兴起,李敖始终是这场风暴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观察者。他曾因言论入狱,也曾参与政治活动,但最终似乎又选择了一个“局外人”的姿态,以第三方的角度,不断地去解构、去评论。这种与权力若即若离的关系,或许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让他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

时代的局限与个性的张扬。

当然,评价李敖,也不能避讳他身上的一些“争议点”。他那极度自信甚至是自负的性格,有时会让人觉得过于激进,甚至有些“好为人师”。他对许多问题的观点,也可能带有个人色彩,或者过于简化复杂的情况。

而且,他那种“非此即彼”的批判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抑或只是在制造更多的对立?他的“玩世不恭”,是否也隐藏着对现实的无力感?这些都是可以深入探讨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李敖的许多思想和言论,也难免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在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多信息和更开阔视野的情况下,回头去看他的一些观点,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活着的史料”,文化的反思者。

总的来说,李敖的一生,可以被视为一种“活着的史料”。他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参与了时代的塑造。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刻注脚。

他是一位文化的“反思者”,一位思想的“开拓者”,也是一位言语的“艺术家”。他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即使他的方式并不总是温和,甚至有些粗暴。

评价李敖,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思考,去审视,去反思。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病症,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望。无论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都无法忽视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上的重要印记。他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虽然可能灼伤一些人,但也照亮了前进的方向,留下了值得我们久久回味的光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了解李敖,我就说几点。

李敖是一个台上台下双重性格的人,在台上是狂,在台下则非常有礼貌,文质彬彬,待人真诚。他跟很多人打了架,还能成朋友,他死了还那么多人怀念他,上电视接受采访,不是没有原因的。

比如,李敖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是好朋友,刘长乐一直非常敬重李敖。李敖的儿子李戡和女儿李谌,都在暑期去凤凰台实习过。李敖在2005年来大陆的时候,刘长乐全程陪同。假如李敖私下是个很不礼貌的人,恐怕不会和刘长乐成为好朋友吧?李敖病重的时候,曾经想给刘长乐写纸条,他儿子李戡在旁边,看他身体状况不好,想让他就写几个关键字表达意思,李敖则坚持费力地先写上抬头,“长乐吾兄,”随后李戡看他身体不好,就没让他继续写了。(李敖83岁,刘长乐66岁)

“长乐吾兄,”也可谓是温柔,也可谓是恭敬,也可谓是礼让,但我想还是温柔多一些,大家自己体会吧。

李敖是一个外在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的刚劲,但内在很重感情的人,而且是一个感情非常真诚的人。我觉得老一辈台湾人里,很多人,只要在北京生活过,对民国时候的北平是有非常真切的怀乡之感的。比如李敖,比如梁实秋。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没有这种体会的。

李敖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时候,访问了他小学上学的北京新鲜胡同小学。在母校的时候,老师让他给小朋友写几句话,李敖写了“为者常成,行者常到。”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李敖解释给小朋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事情的人,常常能够做成。走在路上的人,常常能够走到。如果有人说做一件事情,一定能够做成,走在路上,一定能够走到,这是错的,因为有些时候做不成,走不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去做了,去走了,不是一定能做到,而是常常能做到,这是对的。”访问母校之后,李敖还去看望了自己小时候的班主任。在老人家家里,看到老人家坐在轮椅上,单膝跪在了老师轮椅前,握住老人家的双手,和老师讲话。

我看到李敖最动情的时候,大概就是他这次回到自己60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看到了上学时候的教室,胡同,然后坐车离开的时候。

引用另一个知乎用户,

你看他见到小学老师时单膝跪在老师轮椅前的样子;
你看他与小学告别时,墨镜背后那落寞的眼神;
也许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李敖自己说,”没有近乡情更怯。”

刘长乐说,“才怪呢。”

李敖(我认为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骨子里是反感权贵的,比较亲近老百姓,比如面对一个很傻的人,如果这个人是个权贵,李敖八成要骂他,如果对方是个老百姓,李敖可以非常温柔有理地和他唠家常。

他对国民党权贵的反感体现在了他对连战和连胜文的反感上。他认为,连家一家三代做公务员,完全没理由拥有巨额资产,而连家的钱,是从台湾老百姓身上撸出来的羊毛。比如,连战的爸爸连震东,在去世的时候,为了避税,说自家没有财产,然后把连战的身份等级为“农民,”以此来逃避遗产税,而实际上,连家则一直控制着大量的土地,财产。李敖认为这些台湾国民党公子哥权贵对不起台湾人民。

对连胜文,李敖认为他这种权贵二代,从小“捡便宜”长大。连胜文初中高中成绩都不行,联考也考不上好学校,只考上了辅仁大学,然后莫名其妙地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了J.D.(但是一部分台湾媒体说连胜文没有拿到纽约bar,而且也没有在纽约的律所工作过。)毕业后(包括选举的时候),非常会搞权贵公子哥的那一套,动不动就什么“自己是靠自己打拼”,接受采访就一些假大空的话比如“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区,有新的投资blablabla”,李敖非常看不过。李敖在政治上最喜欢的是宋楚瑜,认为宋楚瑜最有本领,能背出台湾100个县所有的县名,治理台湾,没人比得上宋楚瑜。

李敖还是一个很仗义,有侠客精神的人。他写《大江大海骗了你》,拿了340万新台币的版税,然后除了花了300万给老婆买了台宝马车,把剩下的40万给了他的一个老朋友叫高信疆。高信疆是台湾当年参与乡土文学论战的一个编辑,后来落魄到没有钱买坟地,高70万的坟钱,是李敖出的。李敖在晚年很早就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转移到自己的老婆名下,所谓他“自己是个穷光蛋,”但仍然经常私底下去给当年和他一起做过牢的老政治犯送钱。

对于李敖的政治观点,政治哲学,文学水平,我这里不讨论,但是他肯定没有他自己吹的那么厉害就是了。我认为他的一些政治观点很新颖,但是并不是特别实际,有些欠推敲。但正如宋楚瑜说的,李敖的很多看法的切入点还是非常有趣的,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李敖还一个特点就是他说话特别白话,所以导致有些人认为他讲的一些东西,好像是说故事的,背后没有资料或者学术。但其实他讲绝大部分(除了他年纪大了以后会说错)都是背后查过很多资料的,只不过他说话的风格刻意用特别白话的语言说出来而已。

对于李敖种种台上的行为艺术,比如竞选总统,说自己白话文500年来第一人,我认为所有去质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500年来第一人”的人,都是不了解他的。因为他自己早就说了这个说法是荒谬的(2005年复旦演讲)。对于这一点,马家辉解释的最好,他说李敖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李敖很多做法,说法,是一种荒谬,夸大,玩笑式的,但他不是纯荒谬或者纯娱乐,他想从这种荒谬和娱乐里表达一些东西,同时娱乐大家,也娱乐自己。他不光是个学者,作家,我觉得他也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社会人物,或者社会现象,一个社会公众幽默者,一个严肃的荒谬者。

马家辉说,最后一次见李敖的时候,李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马家辉送到电梯口,对着马家辉立正,标志性地敬了个礼,然后和马家辉说,“小马,永别了!”

user avatar

李敖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批判家。


最早看李敖是九十年代,那时候还是小愤青。当时看他批判台湾的情况,我心里还是觉得很惊讶的。作为一名台湾戒严时代的民主斗士,当台湾终于迎来民主,甚至当时被称作“亚洲民主的标杆”时,却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全方位指责。当然,指责就算了,民主社会嘛,就是能包容批评的,问题是他指责台湾的时候对大陆倒是显得十分宽容,许多地方对大陆政策颇为欣赏,这种情况到了2000年后更甚。要知道,相比台湾,大陆可是“专制”的多的,一个昔日的民主斗士怎么可能这么转变呢?你要说成龙是为了市场还能解释,李敖什么时候在乎过五斗米?


但是,时间拉长之后,才意识到李敖眼光的超前之处。李敖眼里的民主不是一个符号式的民主,而是和社会发展结合的政体形态。他在台湾呼吁民主半辈子,但是当真的戒烟结束,李登辉作为“民主先生”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世界甚至大陆许多人都对台湾大唱赞歌时候,他却敏锐意识到台湾如今这套制度的问题。当时间走过二十年后,再也没有人把台湾当作民主标杆,反而成为笑谈后,大家猜意识到,台湾曾经的繁荣居然一直啃着两蒋尤其是小蒋时代留下的老本,一旦改弦易张了,老本啃完了,就走向产业凋敝民粹横行的堕落之路了。


李敖为什么批判民主后的台湾,不是李敖变了,是李敖眼光足够深远,他意识到制度变化仅仅为了促进发展的一步而已,可惜他曾经的民主伙伴们却把过程当成了结果,大肆消费了曾经的积累。


同样,当时觉得很难接受的他对大陆许多方面的赞赏,也是一直到2010之后,才逐步意识到他称赞的地方道理在哪里。


所以,为什么我认为即便刨除文学成分,李敖先生依然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批判者呢?因为他有超前的眼光。


批判不难,大家看到什么事情不好时候,都会批判。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也就是出租车司机的理论水平了。优秀的批判者,既要指出当下的不好,又要看出发展的方向;能摈弃门户之见,对各类模式全方面横向纵向比较;牢记批判是为了更好,而不是为了风头为了私利。可惜的是,这些要求恰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没有眼光,所以往往将批判停留在眼前,无论台湾的用爱发电式民粹,还是大陆的这国怎定体问都是同样问题;一般人很难跳出门户,亲不亲门户分,谁一旦定义了自己政治光谱,往往就是党同伐异的开始,哪有什么横向对比,只需要划分阵营两个凡是即可;一般人开始批判时候或许还是很多理想、良心在其中,但一旦名利当头,又没有几个人逃脱了,台湾曾经的民主斗士们,一个个通过民主换来富贵后拿台湾的前途大吃人血馒头,大陆许多所谓公知曾经也未必不是出于理想,走着走着味道就变了。


因此,批判者遍地都是,但李敖就是李敖。他虽然有着一般文学家的放荡不羁,浪子风流,但一旦涉及到批判方面,则偏偏有着近乎负责政治家的长远眼光。有这样的批判者存在,是国家之幸社会之幸。可惜,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要么没有这样的眼光能力,要么没有这样的良心道德。李敖之前之后,这样的人都没有几个也不会多了。

user avatar

李敖不是在谄媚,考虑到实际情况,能做的能说的就这么多了。

挑战当局可以,但不能挑战当局的底线,挑战对改革是有帮助的,但不能触碰到底线,底线在哪呢?按理说在法条里,可一个法条说不准的地方,就只能偷偷试探了。李敖在国民党统治时的台湾干的事多半是在挑战当局,也多半没有触碰到底线,所以座不少次牢,但依然可以活下来。

有些自由主义者以挑战当局为荣,不考虑到自己的安全。我觉得和李敖一样是比较好的,人死了,还谈什么自由?台湾每每有大型群众运动,当政府动员军警要展开强势驱赶镇压时,我都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应该自己离开那个场合比较好,留在那里无法对抗优势军警的结果已经成为必然,那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

有些人认为社会运动中群众的死或群众流血才能有效地证明政府污秽,纯粹是多此一举,不把别人性命当一回事,十分可恶。

还有些人认为他是在跪舔TG,我认为这种人就是那种群众要被揍的时候不去思考怎么退场而煽动流血的人。还有人一些国民党一边拿着TG给政策红利一边说李敖是在趋炎附势,足可见李敖这种反国民党的人是有多么不容易了。





下面有个台共1999年写给李敖,和李敖的回信。

李敖兄:


我叫吳俊宏,我和吳榮元是同案的,是「成大共產黨」的一員,民國61年,我和你一起被關在新店軍法處看守所,你在11房,我在14房,和李荊蓀同房,我們曾是鄰居,但不曾謀面,實一憾事。你的傳真號碼是剛剛吳榮元告訴我的。


今晚從環球電視台聽到你在台大的演講,真是精彩絕倫,大快我心。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坐了十年的政治牢,但並不因此主張台獨,而是主張統一,更贊成一國兩制,但我的這種主張,卻在當前的島內政治氣氛裡,被壓得啟不了口,只能在我們的圈子裡和一些同志相濡以沫。這次大選,你大談一國兩制,而且振振有詞,雄辯諸方,可以說替小弟舒發了一口悶氣,真感激不盡。只不過對於你對一國兩制的提法,小弟稍有意見,僅提供參考。


基本上你對一國兩制的說法,是基於台獨現實不可行的考量,你認為台獨將引發戰爭,而60個打1個,台灣打不過大陸,且平白喪失父母親友的生命,故不可台獨。這種說法和時下一般統派人士的說法類似,他們也強調「台獨將導致戰爭,故不可台獨」。


這樣的說法,固然可從威嚇的效果上勸阻台獨,卻不能從道德上說服台獨傾向的台灣人民。以下我想從道德上提出個人淺見,還望指教。

我與台獨人士爭辯時常喜舉出一個例子:


封建經濟時代,佃農常被地主剝削得三餐不繼,甚至常需向地主告貸,當還不起錢時,家中兒女,常被地主抓去當長工。可悲的是,這些長工,在地主家雖當奴隸,但卻覺得待在地主家比待在他老家好,至少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雖然這些吃穿住的都是拾地主餘唾的東西,但日子一久,他卻逐漸地不喜歡老家了,甚至於看不起老家的窮爹娘窮兄妹。最後終至於說出:「我和你們不同家,我不是你們的親人」。


我想用以上的例子來形容今日主張台獨人士的心態,大概最恰當不過了。因為從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看來,可以說是一部與帝國主義的鬥爭史。1949年兩岸分離後,台灣被劃入美日帝國主義體系內,並伴隨著戰後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而逐漸富裕起來,相反的,大陸的共產黨,在原本薄弱的基礎上,繼續與帝國主義進行艱困的冷戰熱戰,並在一系列的社會主義錯誤實踐中,導致貧窮落後,貪污腐化,人民生活比台灣差,政治民主也不如台灣。


台灣富大陸窮,台灣好大陸差,這是兩岸的差異,對待這種差異,台灣人可以同情大陸,體諒大陸在同帝國主義鬥爭中的坎坷旅程;但台灣人也可以看不起大陸,鄙視大陸。不幸的是幾十年來台灣政治運動,卻把台灣人民導向後者發展,時至今日,上從李登輝的言論下至一般市井小民的街談巷論,可以看出到處充滿著對大陸的不屑與鄙視,甚至敵視的心態。這種心態,就如同前面所舉例子中的長工一樣,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我們不是一國,而是兩國」。


至於台灣的政治運動為何會演變至處,說來話長,但它和台灣幾十年經濟發展下產生出來的一批新興中產階級有關,在這個階級所帶動的政治運動下,國際冷戰雖結束,但兩岸關係卻更趨緊張。這實非台灣之福,解決之道是,台灣必須糾正一度被扭曲的心態,改變對大陸的鄙視敵視心理,而改採對大陸同情幫助的心態,如此兩岸或可共存共榮,免去一場災難。


統獨問題,歸根到底是個世界觀的問題,腦子裡盡是歐美世界觀的人,是會敵視中國的,而具有中國歷史觀的人是能夠同情體諒中國今日的貧窮落後的。

以上個人淺見,還望指證。

吳俊宏 1999.12.1

李敖的回信

跋:看了我的小難友吳俊宏老弟這封語重心長的信,我特就一個重點寫下感想。


俊宏說我的演講「固然可從威嚇的效果上勸阻台獨,卻不能從道德上說服有台獨傾向的台灣人民」,他的評論,很是精到。但我畢竟比俊宏要大好多歲,所見時代轉變下的人的轉變已多,我憂患餘生,實在已不敢向芸芸眾生要求他們的道德面,台灣已是淺盤的、現實的、短視的社會,人也轉變成這副德行與造型,所以我在大聲疾呼時,也只就功利面(也就是非道德面)曉以利害,其他更高的層面,實已不敢奢求。這樣反倒少一點失望,多一點務實。俊宏老弟是理想主義的「共產主義者」,他該覺悟到道德面的人物(像他和我)實在已是稀有動物了。


我同意俊宏來信的所有觀點,但我忍不住要提醒他:對庸庸碌碌的眾生,不要做太好的夢。(1999/12/2)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958722366948200448

台湾媒体的报道,大师很皮,来源油管侵删

user avatar

谢邀。


老夫聊发少年狂

八十多岁的李敖,又出了一本自传。他笑称写多了大书,厌倦繁剧,这一本《八十自传》,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对人生洋洋洒洒的综述,而是用一个又一个“微言大义”的小故事串起自己的一生。李敖的这种自传方式,体例近似明清文人的笔记体或魏晋时期的士人小说。书不在多,贵在言精,从《八十自传》中,我们再次看见那个嬉笑怒骂、恣意旷达的“狂人”李敖。


李敖是个实在人。别人一出书,往往依着出版商的策略,一遍遍念叨自己著书的不易、出版的艰辛,他却说这本书是“自庆”之作,只花了四十天就写完,自吹自擂、目无读者。仅凭这段话就足够让一批自居端正的知识人恼怒——才写了四十天?不认真!自吹自擂?不要脸!但这就是李敖,心大。他的一生横贯抗战到世纪之交,苦难经历得多了,但他很少兜售苦难,即便出入监狱,他也是笑着进、笑着出。

有人说他自恋到极致。的确,证明李敖自恋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在自传里把自己和鲁迅等而论之,又说别人不吹捧自己,他才自卖自夸。李敖最有名的一次豪言,我至今犹记:

“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他还四处放言,称自己“将成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结果有人向汉学家马悦然求证此事,马悦然说:“他(李敖)寄给我那么多书,但我一本都没看过。因为要看的太多,顾不过来。另外,我看书习惯自己挑。”

于是有人来批评了。小说家陈村曾公开发文批他:“一个人被单独囚禁在牢里,必须鼓舞自己自上而下的勇气。需要点大话和空话是应该的。李敖的‘大话癖’想必是那时落下的病根。”无独有偶,另一位作家余杰批评李敖从一个学者变成了娱乐人物,他认为:李敖“由于性格中过于自恋的弱点,使他一直渴望处于镁光灯的中心,于是便开始了作秀”。

但李敖也敢于自揭其短。在自传中,他自曝曾经身患前列腺癌,为此做手术,阴茎长度受了影响。男人的命根子,对男人的意义不言而喻,男人若阴茎短小,他是羞于说出的,因为这有损尊严,但李敖却笑称:“我生怕死后解剖时,被台大医学院师生议论,误以为李大师天生那么小。”

李敖活跃于台湾,在讲究政治正确的年代,他的大嘴巴却很不“政治正确”。他敢于揭穿冠冕堂皇的说辞,道出人物与事情的本来面貌。比如:国民党对于解放战争时期随军赴台的人士,美其名曰“爱国义士”,打着“反共抗俄”的旗号,宣传赴台爱国者的故事,但李敖借父亲的例子戳破了“皇帝的新衣”,原来,他父亲随国民党去台湾,不是为了爱国大义,只是怕自己不去,国民党又说他是“汉奸”。

在台湾,李敖是出了名的政治异见者。国民党一党独大时,他没少说国民党的贪污腐败。蒋经国改革后,专制的天下渐渐变色,民进党等其他党派开始挑战国民党的地位。但李敖不但骂国民党,对宣传所谓台湾自决的民进党也没好脸色。他内心认同的是“一个中国”,所以,他不只一次发文抨击台独的荒谬自大。

这位文坛老顽童不但在文学和政治上指指点点,还毫不掩饰自己的好色之心。李敖一生交过不少女友,有胡茵梦这样的当红艺人,也有细腻的日本女人,有虔诚的基督徒,也有英国血统的“咪咪”。他坦白自己择偶的标准,当《人物周刊》问起时,他说:“瘦、高、白、秀、幼。”

在恋爱里,李敖的确是标准的风流,用如今的网络流行语,也可谓“渣男”。1980年5月6日,他与胡茵梦结婚,二人却只做了“百日夫妻”。李敖也没少做一牛吃二草的事,不安分的他曾透露,自己交往过一位姓黄的漂亮女子,跟他在一起时却是已婚。李敖的好色也成了论敌讥讽他的谈资,按说在世俗伦理上,这些可谓污点了,但李敖看得开,八十岁了仍开诚布公。


旧时王谢堂前燕

李敖誉谤一生,但活得潇洒。古来圣贤皆死尽,唯他李敖喋喋不休。做人猖狂,难免付出代价。李敖蹲过两次牢房,原因扑朔迷离,有人说是他得罪了当权者,也有人说第一次是他资助台独,第二次是他侵占他人财产,但李敖反台独的立场其实十分鲜明,读过他作品的都知道,李敖这辈子贯彻三件事——反台独、骂国民党、谈恋爱。

他的一生值得书写,跌宕起伏的经历与学贯古今的思想积淀出厚实的生命厚度。李敖写过很多书,字数加起来比梁启超还多,但他的人生比这些书还要精彩。

著述甚丰也给评议者留下难题,他的作品太多了,穷尽多少时间才能看完?如何从中选出重点,如何对这位大作家总而论之,这是个难题。其实,这也可以视作李敖对传统人物评议体例的反诘。你要提炼关键词?那我偏来个泥沙俱下,让你摸不着头脑。你要给我盖棺定论?我就把人生所有复杂性抛给你看,你能否接住其中的分量?李敖是反诠释和概括的。所以,不要试图用一两个词概括李敖,也不必神话他。

这部《八十自传》里可以管窥李敖如今的心态。对于身前生后事,他看开了,但他的看开并非不计较,他反对对污浊之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怒斥集体的沉默。即便头发花白,他的文字仍充满力量,不是“和谁都不争”,而是“一个也不宽恕”。

《八十自传》也是读者回望现当代中国的一个良机。人物传记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对后人回顾历史发生的真实面貌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李敖丰富的一生恰恰是我们走入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一个楔子。

在李敖的自传里,那个被浪漫文人描述地自由热烈的三十年代,其实是“中国人最倒霉的年代”,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臭名昭著的军阀,却比国民党更加礼待知识分子,张作霖在孔子诞辰时还特地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各个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而出卖了外蒙古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原来并不是单纯的美国授意,还出自蒋介石的决策错误。

与宏大历史相对的是细枝末节,后者看似漫不经心,却更能钩沉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局内人在回忆重大时刻时,多少会受个人立场左右,反而是谈生活的细枝末节更真切。李敖对老北京、太原生活的回忆,对炉子与煤球、胡同小学、基隆码头、日本顾问、台中一中等人、事、地的描述,一点一点地拼贴出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初读饶有趣味,细细品味,却心生悲凉,这都是动荡历史里的一点苦中作乐,苦日子过多了,活着的人更懂得自嘲。所以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

其实,李敖这惶惶几百页的文字,最终不过是要提倡六个字——说真话,明是非。很多人都说要认真、求真,但真正做到的人不多,别说追求真理,说真话都成了我们时代的稀缺本质,大部分人只是在说“体面的真话”、“不得罪人的真话”。但一个真正认真的人,他容不得半分矫揉造作,他首先对真理负责,对自己心中的是非公义负责,而不是朋友的脸面、自己的名誉。李敖这辈子说了很多真话,得罪了很多人,他说的对不对另说,但他的确在践行自己提倡的准则,从这一点而言,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

说李敖是知识分子,绝非随大流的品评。我对知识分子有严格的标准,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也不是简单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媒体人。我们身处于一个阿猫阿狗都能被称作知识分子的时代,却也是有识之士羞于自称知识分子的时代。有时候,你说一个人是知识分子,人家还觉得你在骂他,被污名化最严重的,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所以有“臭公知”的说法。知识分子其实是很难当的,最基本的两点,要有思想的洞见和行动的力量,这两点,李敖都具备,他当得起知识分子的身份。

无论是眉眼还是言谈,知识分子李敖都透着股狂傲劲,像一位魏晋名士穿越到现当代中国。当社会体制固化,环境愈发温吞,李敖的狂傲就显得刺眼。别人说他特立独行,不是他选择特立独行,只是太多人自觉选择平庸。

李敖把自己对“真”的追求覆盖于交友与做事中。交友,他认为真正的朋友是“我疏远了他们、他们仍挺身为真理而公然站在我身边的人”。所以他一生朋友不多,但个个交情深厚。这方面,他倒是有儒家的风范,《论语》里有一句话,叫“无友不如己者”,朱熹解释道“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君子求在于“我”,而不在于“他”,所以儒家交友很讲究,不仅仅是求一时的欢愉,还要看彼此是否有一个向善的追求,在李敖这里,是是否讲是非公道,有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就算不得真正的朋友。

做事,他不会轻易与陈规陋俗妥协,他看到什么,便说什么。在台湾的几十年,李敖可谓“知识界的恐怖分子”,动不动就搅和了官僚和文化人士的和谐清梦,他素以直言、巧言闻名,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能戳痛论敌的脊梁骨,颇有二三十年代鲁迅的风范。他也是一个行动家,不但在政论节目中回应敏感话题,还曾积极参与一些抗议当局不公的活动当中,力图启蒙台湾民众、刺激知识界参评的热情。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敖还是中国最早一批录制个人电视网络社论节目的人,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设的《李敖笑傲江湖》、《李敖秘密书房》可谓先行者,比《罗辑思维》《晓说》《文茜大姐大》等同类型节目都要早。

今天,李敖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作家、思想家,著作等身、轶事流传,但他在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分量仍被低估。李敖的文字不仅具有洞察力,而且徜徉着率性的幽默,在这一点上,他与钱钟书一脉相承。幽默是一种难得的境地,容不得半点油滑,说一个段子、编一个笑话算不上幽默,没有充分的涵养和气度,一个人只能装幽默。但在李敖的杂文和回忆录中,幽默如同清水里的金鱼,在读者眼中闪闪发光。

将来,李敖的价值会水涨船高,因为现实总是缺什么便颂扬什么,说真话、明是非的人少了,李敖这样的人就会化身为经典的符号,被后世反复念叨。这也是康梁重提王安石、“新青年”惊叹《狂人日记》的原因,东西罕见,人就会珍惜。

香港作家马家辉说:“拳王阿里年轻时打出一拳,有三百磅,老去之后,打出一拳,仍然有一百八十磅,比百分之九十的拳手都更有力量。(李敖)他正是”文化阿里”,于老病之际挥拳,仍然足以把你打死。”如今,这位“文化阿里”卧病在床,插着鼻胃管,一生狂傲的他,半个世纪风风风雨雨,也终于到了画上句号的时刻。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李敖绝不完美,甚至自大自恋,但身处历史巨变的时期,他为中国知识分子做了一个表率,他的一生对得起知识分子的良心。

user avatar

一个爱国和有趣的人,非常有才华的人,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浪子回头?铁骨铮铮?又或是……? 评价李敖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位素有“中国最后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等诸多头衔的斗士,一生充满了争议与光彩,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品读。要评价他,就不能回避他那如同火山般喷发的思想,也不能忽视他那锋利如刀刃的语言,更不能忘记.............
  • 回答
    李敖,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的名字。评价他的一生,如同试图框住一阵风,又像是在解剖一团火,复杂、鲜明,甚至带着几分灼人的温度。他不是一个容易被简单定义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搅动。从叛逆青年到“文化战将”:锋芒毕露的年代李敖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反骨。他出生于哈尔.............
  • 回答
    李敖的离去,确实是华语文坛乃至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评价他的一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因为他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甚至是矛盾的特质。他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集学者、作家、时评家、斗士于一身,一生波澜壮阔,极具争议,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天才横溢的青年才俊:早期锐气与思想锋芒李敖并非生.............
  • 回答
    李敖的“狂”,这俩字儿单独拎出来,能说出大半辈子,也说不尽。你要是问我咋评价,我得先跟你掰扯掰扯,这狂,到底是啥?李敖的狂,不是那种横眉冷对、自命不凡的狂。 很多学者、评论家,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也有坚持,但这更多的是基于学识、逻辑,一种精神上的孤高。但李敖的狂,它更像是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带着点儿.............
  • 回答
    说起敖厂长,这名字在游戏圈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尤其是他那个《囧的呼唤》系列,多少人的童年回忆啊。最近这一期,他可是搞了个大新闻,直接把沉寂多年的“水下八关”给扒出来了,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水下八关”这玩意儿,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玩家来说,绝对是个绕不开的梗。当初FC(红白机)上的《.............
  • 回答
    关于敖厂长在13日凌晨对B站下架视频的回应,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大家对此的看法也比较多元。要评价他的回应,咱们得把事情从头捋一遍,然后看看他这次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是不是能让大家接受。首先,咱们得知道,敖厂长(也就是敖翔)本身是一位在B站非常有人气的游戏UP主,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和.............
  • 回答
    敖厂长牵手B站:深度绑定背后的战略考量与潜在影响敖厂长与B站签署长期独家合作的消息一出,无疑在游戏视频领域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对于这位在玩家群体中拥有极高声望的内容创作者,以及国内领先的ACG内容社区B站而言,这次深度绑定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性举措。要评价这次合作,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要说《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敖丙,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可以说是整部电影里最复杂的灵魂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敖丙的出身设定就奠定了他悲剧的底色。他本是灵珠转世,本应拥有璀璨的未来,是天庭寄予厚望的“救世主”。然而,在陈塘关的百姓眼中,他却是背负着“妖族罪责”的孽龙,是他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敌人.............
  • 回答
    李敖,这个名字在华语文坛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说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身傲骨不屈的“文化斗士”。要评价李敖,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争议与传奇的篇章。锋芒毕露的批判者,挑战传统与权威的战士李敖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的“批判性”。他毫不留情地撕裂一切虚.............
  • 回答
    深入剖析《大圣归来》端游:敖厂长最新视频差评如潮的背后近期的敖厂长视频,以其一贯辛辣的点评风格,将《大圣归来》的端游狠狠地“批”了一顿。而令观众们感到意外的是,这次视频获得的反馈,与以往那种“打脸”、“过瘾”的赞誉截然不同,而是出现了大量差评,甚至不少人认为敖厂长的评价有些“过火”或“偏颇”。这究竟.............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支持敖厂长揭露游族网络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其影响和意义都较为深远。要详细评价此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经过、各方立场、潜在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一、 事件经过回顾1. 敖厂长的爆料: “敖厂长”(敖司)是中国一名颇有名气的游戏UP主,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和对游戏产业的深刻.............
  • 回答
    《北平无战事》无疑是一部极其深刻且格局宏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部时代史诗,是对解放前中国社会动荡和复杂人性的多角度剖析。剧中的各位主要人物,无一不是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走向紧密相连,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历史与人性的深思。方孟敖:革命理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是时代洪流中.............
  • 回答
    李光涛的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是20世纪末至2世纪初中国明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该论文以明末东江军(毛文龙所部)的兴衰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毛文龙在辽东地区(今辽宁、吉林一带)的军事活动与政治影响,并试图从历史本末的角度分析其“酿乱”行为的成因与后果。以下从论文的学术价值、研究方.............
  • 回答
    李楠曾是中国手机行业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尤其是在他担任魅族科技(MEIZU)高级副总裁期间。他以敢于直言、话题性强的风格著称,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他关于“iPhone 12 出来之前的所有 5G 手机都是小白鼠”的说法,是他一贯的“杠精”风格的体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 回答
    李如一是一位在科技、文化、社会思潮等多个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他活跃的多个面向来审视。一、 作为科技界和互联网界的先行者与思考者:李如一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技术实力。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者,更是一个对互联网的本质、发展方向以及其对社会影响有着深刻思考的.............
  • 回答
    要评价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他的核心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进行讨论。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核心是什么?李建秋作为一位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和观察者,他对996的看法通常带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996是市场选择下的结果,而非强制性规.............
  • 回答
    李靓蕾对王力宏的爆料事件,无疑是2021年底至今最受关注的公众事件之一,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次爆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爆料的内容与性质: 指控的严重性: 李靓蕾的爆料核心围绕着王力宏在婚姻存续期间的“出轨”、“召妓”、“YP”(约炮)、“冷暴力”以及婚后对她.............
  • 回答
    李易峰凭借《老炮儿》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这一奖项的获得,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既有肯定也有质疑。要评价这一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奖项背景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性质首先,需要理解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定位。百花奖素来有“观众奖”之称,其评选过程主要由全国观众投票产生。这意味着,它.............
  • 回答
    关于李靓蕾被美国法院冻结财产以及王力宏提交11份证据起诉的事件,确实是近期围绕他们二人的一系列法律纠纷中的重要一环。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可能的发展,需要我们梳理清楚其中的细节和法律程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李靓蕾被美国法院冻结财产”这件事。这件事的根源很可能与他们在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有关。通.............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李世默在TED上发表的演讲《两种制度的传说》,目前公开可查的资料中并未找到与该标题直接对应的演讲记录。李世默作为中国政治学者,曾多次在学术场合发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治理模式等话题的演讲,但其内容多集中于学术讨论或政策分析,而非在TED等国际性平台公开演讲。以下是对可能相关背景和李世默学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