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北平无战事》方孟敖、梁经伦、曾可达、马汉山等人物?

回答
《北平无战事》无疑是一部极其深刻且格局宏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部时代史诗,是对解放前中国社会动荡和复杂人性的多角度剖析。剧中的各位主要人物,无一不是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走向紧密相连,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历史与人性的深思。

方孟敖:革命理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是时代洪流中的孤勇者。

提起方孟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沉稳、果断,却又带着几分理想主义的形象。作为地下党员,他身处国民党空军的核心,肩负着为革命输送情报、策反重要人物的重任。方孟敖的魅力在于,他并非脸谱化的英雄,他的身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但也并非没有情感的机器。

他与何孝预的友情,与程小梦的爱情,都展现了他作为“人”的一面。在执行任务的危险与情感的羁绊之间,他时常面临艰难的抉择。他不是那种把口号挂在嘴边的人,他的革命信念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冷静与沉着。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方孟敖在剧中展现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智慧。他懂得如何利用规则,如何在体制内周旋,如何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他的策反行动,往往不是靠武力威胁,而是通过分析人性的弱点,利用对方的心理,最终达到目的。这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位真正的战略家,而不是一个鲁莽的战士。

然而,方孟敖的孤勇也令人心疼。他身处险境,却无法向组织以外的任何人透露真实身份,甚至要面对来自自己家庭的误解和怀疑。这种孤独感,是对理想主义者最残酷的考验。他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着牺牲,这种巨大的压力,在剧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梁经伦: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时代的牺牲品。

梁经伦,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他那张瘦削而略显痛苦的脸。作为中央银行的经济学教授,他拥有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知识,对中国经济的弊病有着深刻的认知。然而,正是这种“看得太明白”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梁经伦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渴望国家富强,渴望社会进步,但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在中国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身上的那种“学不能用”、“知不能行”的痛苦,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困境。

他的“经济学家”身份,让他成为了国民党政府试图挽救经济危机的希望,但他自己却看到了那个体制腐朽到何种地步。他参与“币制改革”,本是想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稳定,但最终却发现,在那个充满腐败和权力斗争的环境中,任何经济上的努力都可能被扭曲和滥用。

梁经伦的悲剧在于,他想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做点什么,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成了那个体制的帮凶,即使他有着善良的初衷。他与方孟敖的几次交锋,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他并非没有良知,但他似乎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无法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最终选择的“公开揭露”,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绝望,是对那个他无力改变的现实的一种最后的呐喊。

曾可达:传统士大夫精神与时代变局的冲突。

曾可达,这位国民党高官,身上有着浓厚的传统士大夫色彩。他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责任感,但他的“责任感”却被那个时代扭曲了。

曾可达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抱负,他试图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改革的可能,但他却被国民党内部根深蒂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所吞噬。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危机,也看到了共产党在组织和思想上的优势,但他却无法摆脱国民党这个政治躯壳。

他身上的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面对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时,显得格外沉重。他试图挽救,试图改革,但最终发现自己只是在修补一个注定要崩塌的建筑。他与方孟敖的几次对话,往往是充满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碰撞。曾可达对共产党的了解,对局势的判断,都显示出他并非一个昏庸的官僚,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判断力,却又被时代大势所裹挟的人物。

曾可达的悲剧在于,他既是国民党政权的维护者,又是其改革的尝试者,但最终两者都未能成功。他明知道国民党的体制有问题,却又无法彻底割裂,这种矛盾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凉。他最终在绝望中选择自杀,也算是一种解脱,也是对那个腐朽时代的彻底告别。

马汉山:时代洪流中的“老狐狸”,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马汉山,这位北平市公安局的副局长,是那个时代“老江湖”、“老滑头”的典型代表。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深刻的政治抱负,他所追求的只是如何在混乱的时局中保全自己,谋取利益。

马汉山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他懂得如何钻营,懂得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金钱和地位。他的“灰色收入”,他的“关系网”,都是那个时代官僚体系的真实写照。他不像曾可达那样有原则,也不像方孟敖那样有理想,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时代的浪潮中左右逢源。

然而,马汉山并非一个简单的反派。他也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只是他的原则与国家大义相去甚远。他喜欢占小便宜,喜欢摆官威,但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他也会露出他的胆怯和不安。

马汉山最让人玩味的地方在于,他有时候也会展现出一种“小人物”的悲哀。他看着整个国家走向变革,看着旧的秩序瓦解,而他,只是一个想安稳过日子,想赚点钱的普通人。他的最终结局,也并没有因为他的“精明”而获得好下场,反而因为他的贪婪和投机,最终被清算。他也是那个时代变化中的牺牲品,只不过,他是被自己的欲望所葬送。

总结:

《北平无战事》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这些有血有肉、有矛盾的人物。他们不是简单的善恶标签,而是活生生的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做出了符合他们身份、性格和认知选择的行动。

方孟敖代表着理想与信念,梁经伦代表着知识分子的困境,曾可达代表着传统士大夫的挣扎,而马汉山则代表着时代洪流中的投机者。他们之间的交织、碰撞、博弈,共同谱写了一曲那个时代的时代挽歌。

这部剧最难得的是,它没有刻意地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呈现了那个时代各种复杂的人性,各种艰难的抉择。它让我们看到,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在无数个艰难的决定和牺牲中铺就的。这些人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理解和反思。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黑暗,以及无尽的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十三集的连续剧,骨灰级的老戏骨、影帝都上了,这让我十分难以打分。以下排名只是按照个人喜好来定。具体评价考察了角色本身和演员水准。

我给你来个全的。




NO.10

谢木兰这种活得真实的人在现实中也是我喜欢的类型。这种女生心里没有什么杂念,最纯粹也最干净。在剧中,这个角色有代表真善美的意义,是对腐败社会的一大讽刺。她的行为总是那么冒失,让家人担心,她一句谎都不会说,即便在死亡面前也不肯屈服。同时,谢木兰的设置也有对当时的热血青年的一大讽刺。这类青年容易被煽动,彻头彻尾的五四青年,说胡适腐朽就一竿子打倒,没事喜欢背毛泽东的诗。我倒想问老毛和胡适哪个更腐朽?谢木兰极力追求的,正是披着进步外衣的守旧人。

附上柏杨回忆录的一段话:

就在东单,突然间一个国军少校军官在马路上把鱼贯而进的车队拦下,抓住驾驶座右座的两个大学生,一面哭,一面咒骂:

“你们这些丧尽天良的大学生,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战地吃杂粮的时候,你们吃什么?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们整天游行,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八路军进城那一天起,你们立刻改吃陈年小米,连一块肉都没有,你们却不反饥饿,今天还这个样子的忘恩负义,上天会报应的,不要认为会放过你们。”

那位少校已经失去理智,一边哭,一边骂,一边殴打,一时间全街都呆住了。最后还是他的同伴把他强制架走,才没有惹下大祸。

这便是谢木兰的作用,一方面象征真善美,一方面却代表着容易被煽动被欺骗的“五四群体”。

那天他的父亲谢培东的窗口飞来了几只鸽子,我就知道大事不好。鸽子在德国当代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里是不祥之兆的意思“於是,往日的平靜全被打破,包括衣、食、住、行和本職工作在內的所有的生活細節均受到干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一切莫名其妙的混亂,直到那隻帶來不祥之兆的鴿子悄然離去時才隨之平息,一切又復歸原樣。”这是描述银行门卫诺埃尔的原话。

谢木兰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币制改革而死,非常不值。她所代表的真善美确实打动了我。在死前,她朗诵《雪朝》的时候,声音吸引了徐铁英、王蒲忱和孙朝忠三人。在一个纯洁如白雪的女孩面前,一个恶贯满盈的党棍、一个心狠手辣的保密局长、一个资深腹黑的国民党青年才俊,三个人显得那么龌龊和苍老,是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91年出生的演员姜瑞佳将其纯真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百度她其他照片时更是被其女仆装所迷惑.....

49集,当方步亭问梁经伦木兰是不是死了,梁经伦说出是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止住。

NO.9

王蒲忱这个角色是在抬高国民党吧,帅叔叔王劲松演绎除了王蒲忱的老谋深算却又忠党爱国。他为官清廉、热爱读书。一心一意为实现三民主义、天下大同而奋斗。每当他抽烟的时候,霸气的眼神、基佬紫的制服和整齐地发型真是帅得一脸血。

在历史中,王蒲忱有原型。王蒲臣,字璧男,号环仪,戴笠的同乡同学。加入军统之前从事教育行业,在军统干文职的时间很长,1948年查办了马汉三乔家才之后接任北平站长,后来去了台湾,活到一百多岁。 虽然在剧中王蒲忱像一个肺癌晚期,但现实中他活了一百多岁,这让我想起了宋美龄、张学良等等高龄烟民。

附王蒲臣文一篇:

余於民国十七年离家,参加革命,仅携带小册两本,一为吾家家谱,一为财产底册,均为先父编缮而成。虽经抗战戡乱诸役,余亦奔走大江南北,数十年来,未离身畔。见册如见先父也。而今余亦垂垂老矣,不知尚能保存几时,且家谱后部尚缺,谨遵父意,修补掇遗,印发子孙,各自珍藏,并随时添补。木有根,水有源,示以不可忘本也。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岁次丙寅四月,蒲臣记於中和市。

1995年,王蒲臣用积余的退休金在家乡浙江省江山市设立“王蒲臣助学金”,每年资助10多位考上高校但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至2006年,已连续颁发了12年。

毒辣与忠义,这个保密局局长是被王劲松叔叔演活了。

NO.8

方孟敖作为男主,把他排到这么后是不是不够意思?一句话概括这个角色就是:“抽着美国的雪茄,领着国军的薪水,把着中共的妹子,干着坑爹的工作”。一句话,人生赢家。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方孟敖像给社会的一针清新剂,在人情社会他不认自己的父亲,在党国天下他心向共产党,身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又多次违抗上级命令。他就像一个刺儿头,敲打两党。他对马汉山的保护和对曾可达的赞赏透漏出了此人不以意识形态评判人,这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他活得真实。

刘烨在本剧中的演绎抛弃了《血色浪漫》里面的灵气,更像《硬汉》里面的呆板。他想带出《硬汉》里的刚毅坚定,却把木讷的特质用到了一个本该体现智商的角色上。缺少眼神交流,表情木讷。如果脸上表情能再丰富一点就好了。

NO.7

方孟韦不愧是本剧第一大帅哥。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北平警察局副局长。每当他带着警察大队赶往群众闹事点得时候,我总觉得这就是党国的青年才俊。当军警逼近燕京大学,他公然违抗命令让军警停止前进。在冲突即将爆发时他下令让让警察放下枪,缓和气氛。我想如果中国这种良心警察多一点,能少死多少人啊。他作为维系方孟敖和家族的纽带,作为小妹木兰的保护伞,作为崔中石死后家庭的照料人,作为国民党中有良心的官员,他的责任和能力让国民党的形象提高了不少。

演员王凯最吸引我是两个点,一个是与小妹的搭戏。他对小妹无微不至的照料,他在自我认同动摇的时候问小妹是不是学生都讨厌警察,还有当谢木兰为了梁经伦而放弃保释的机会时,他那种欲哭无泪无奈的深情,实在是拿捏无比到位,让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第二个点是大闹五人小组那段,生气而不粗鄙,这段“半路杀出个方孟韦”十分有趣,看得人心里痛快。

王凯在《丑女无敌》中曾饰演一娘娘腔,但是本剧中方孟韦每一个动作都那么man,可见演员之功底。戏路是宽啊。

NO.6

曾可达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如果董勇在早期发挥得更好一点,不要太像传声筒干念台词,我会把他排第一。

曾可达总给我一种父亲的感觉。他和我的父亲一样,都来自于农家。他也和我的父亲一样,愚忠。剧中的曾可达就像是蒋经国的传声筒。什么事都要请示“建丰同志”。他的确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反腐是有度的,圣人养贪而治贪。在人治社会,天子要将自己的特权分一部分下去,以聚拢起一个拥护自己的特权阶级。因为可以小规模的贪腐敛财,这个阶级会很有工作积极性,统治也会比较稳固。但是一旦超过一个度,腐败就会使民怨四起,影响统治,这时,圣人就要治贪。曾可达不知道这个道理,只知道是建丰同志让自己去反腐,于是他就要一反到底,最终逼得狗急跳墙。

也正是他的一根筋,让蒋经国觉得他是一个可用可弃的人。真正能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命令进行改革的是这种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丝毫判断力的也是这种人。这种人虽然有原则,但是关键时刻也是死忠。比如当本该上法庭的马汉山拿出了曾文正公的笔迹,托他送给蒋经国时,他在惊呆了后说:“你肯定不用上特种刑事法庭了”。他知道蒋经国一定会喜欢。

到了本剧的后半段,董勇在熟悉了剧情后演得越来越风生水起。他的性格立刻立体了,他终于有了情绪的宣泄。币制改革失败后,他将军粮卖给无粮可买的老百姓。这是对百姓的弥补和对没有下文的反贪腐的一个交代。死之前还在希望方孟敖能给他说句公道话。在这个不公的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死在了飞机跑道边,也正是因为一生“直如弦”,临死只能把自己的钢笔送给副官,不像马汉山还有十几根金条给崔家母子。

这个人物设定是蒋经国赣南新政时期提拔的副官,在本剧开始时已经有少将军衔。他的农家背景让他形成了忠厚、正直、清廉、爱民的品性。也正是因为家里穷,他的life chance永远不允许他了解一些上流社会的事情,比如范大生的紫砂壶,四杯壶便可倒出四杯,六杯壶可以倒出六杯。在打碎了一个杯子后还编了一个如此荒唐的故事,可见鉴赏力不如马汉山。

他和方孟敖被重用体现了蒋经国的用人特点——用人唯忠。一个没有判断力的人肩负起了反腐败和改革的重任,一个国军王牌飞行员当了经济稽查大队的队长。再到后来的马英九。。。。也许在蒋经国眼里,值得信任的人都是人品好的人。

NO.5

谢培东,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倪大红作为骨灰级老戏骨演得依然那么到位。每一个眼神都是一部戏。他的隐忍、智慧、处变不惊都在他的一言一行上。站在那里就是一活的人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听说木兰出事了以后那种惊慌失措,毫不做作,没有一点演戏的感觉,就像是发生的真事。眼神里面司马懿那种智慧和信念的感觉表达到位、细腻。

本剧大结局处把一女学生看成木兰也是催泪。这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一个心理正常的影视剧中的共产党员。

NO.4

梁经伦是一个超难演得角色。他既是北平地下党又是国民党铁血救国会成员,然而公开身份是民主教授。他就像间谍守则里写的那样让人仰慕。片中有多处掉书袋的情节出自梁经伦的戏份。虽然也是蒋经国手下的死忠之士,梁经伦更有知识、更有思想。他在木兰死后在曾可达办公室和徐铁英对质的那一段慷慨陈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十分到位。痛心于国民党抛弃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以失掉民心,也是本剧无意中给国民党加分的地方(本剧中方孟韦、孙朝忠等代表年轻一代国民党的都普遍颜值高,老一代的徐铁英、王蒲忱也是两位帅大叔。反观中共的谢培东,红旗老五…唯一两个帅的张月印和方孟敖还都是国军军官....哦对了,差点忘了李晨,好吧,有一个帅的。我只想问这是在黑谁?)

蒋经国对他有八个字的评价:“才大心细,明善诚身”。前四字是曾文正公保举李鸿章时的奏文,后四字是朱熹对儒家修身最高境界的阐述。这个评价算是很贴切的了。

片中有两个bug,道具组给廖凡的眼镜是平光镜,泥煤啊连宫崎骏的动漫里面画出来的眼镜都有折光现象,你这个看得人。。。还有一处就是在梁经伦闯入徐铁英办公室之前他说自己是上校,但是剧中梁的军装始终是少校军衔,这让我想起了《雪豹》里周卫国的胸章上写着上校,领章上却是少校,而当时雪豹里还专门有周卫国被任命为上校的部分,该情景中专门有新发的上校领章特写。。。可能是强迫症所致。

梁复生,化名经纶。复生是谭嗣同的字,梁启超加谭嗣同,梁经伦有梁启超的学识,也有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死士风度。说到底,蒋经国以国士之礼对待的两个人,到底都对他死忠。

影帝廖凡接的可是一个大活。这三重人格演绎,内心的矛盾,都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般的表演。

NO.3

徐铁英,陈宝国倾力奉献。一个老奸巨猾的党棍,时时刻刻带着一副无辜的表情,但是又时不时的露出鹰一般的眼神。这种人是贪腐忠臣的得力干将,党国的蛀虫。即便有些事对自己没有好处他也要做,比如逼梁经伦公布身份然后害死木兰。国民党一定是毁在这种人手里的。铁英,铁腕鹰派。无论是学潮时他赞成镇压,还是贪财时的饕餮大口,都是一个赤裸裸的朝中鹰派的写照。我不知道在黑谁。

48集他问梁经伦:“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是不是一个主义?”他玩弄是非,搞意识形态斗争的手腕尽显于此。他接着问:“你梁经伦是以一个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身份在问我?”。逼得梁经伦说自己是中共。

这种出神入化的演出,我贫瘠的语言已经无法形容其牛逼和美妙。

NO.2

方步亭,北平分行行长。有着哈佛耶鲁的高学历,为了给国家运送储备金,将妻儿放下船导致妻女被日军炸死,也成了方孟敖不愿意认父亲的原因。王庆祥老人将方步亭的睿智与无奈体现的无比贴切。当方孟敖在吃饭时说:“还有一个人”的时候方步亭站起来又坐下,内心挣扎、矛盾、舐犊之情都在他的一个眨眼,一个转身中。北平分行的账被查的时候,他hold住全场的气场总让我想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老人。仿佛他走到哪里,他的气场就跟在哪里。眉宇间的成熟仿佛在诉说:“我就是资深大牌帅叔叔。”

不懂政治,却不得不掺合进去。因为毕竟中国几千年来的胜利者,永远是土多兵多的政治家。

NO.1

也许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是程煜老师确实把他演活了。从审判他的时候他带出的喜感,一口一个“混账王八蛋”感觉这就是一个从政的江湖中人,性格立体,有喜有乐。在火车站用胸口顶着枪说:“有种的开枪啊”真实碉堡了。军统出身,江湖做派,一副官场游龙的样子。虽然说话粗鄙,但是收藏了大量的古玩。“徐局长,这真是唐伯虎的”,“这真是曾文正公的墨宝啊”。这一点可以给他的文化程度加分。

此人生存能力极强,好几次都是通过自己收藏的古玩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小聪明多,只是凭着看守出去买东西就能在被软禁的时候洞悉市场物价,如果当年光绪帝有这技能,大清说不定能活得久一点。

马汉山原型马汉三,曾经还是民族英雄。抗日战争中刺杀天皇特使,还曾逮捕川岛芳子。

在被徐铁英逼到极致后,马汉山也露出了真汉子的性情,将后事托付方孟敖,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金条送给崔中石家人以弥补过错,自己在乱中亲自去刺杀徐铁英,还把民调会和徐铁英的烂账背过写在了“狱中读物”《曾文正公日记》的空白处,交王蒲忱以上交蒋经国。这死前一回光让我对他的评价由厌恶到敬佩,像极了末日的王某军。其实他也只是在腐败的官场求生存的人。多少无奈也都是大时代赋予的,毕竟“连袁崇焕都给魏忠贤修过生祠”。如果他生在如今的新加坡(请原谅我的脑洞,因为腐败管得很严),他也许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一个好父亲。



本剧制作精良,53集的剧花了1.5亿,一集就是接近300万的预算。采用的宽屏更是有了电影的感觉。剧中音乐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剧组使用了电影级别的设备胶片风格数字摄影机,选择偏冷的色调渲染,另一方便也是导演摄像 镜头语言很有韵味,特写多而稳,声画剪辑也非常用心。”(来源于百度)第一集刘烨雨中奔跑的慢镜头就体现了其镜头语言的细腻。40集发粮现场的动乱,镜头放缓,黑白,镜头中是被抓被打的师生,配的是《荷塘月色》的诵读与凄幽的哼鸣,超越了一般电视剧平铺直述的类型化语言,这样的无言叙述,不胜枚举。诸如心跳声、擂鼓声,或激烈或温婉的声效,配合着人物的表演和镜头语言,完成《北平无战事》不动声色的完整语言。


“第39、40集讲发粮给学生,一旁的玉米地里隐藏着国民党荷枪实弹的警察和士兵,那片玉米地就是剧组提前在怀柔买了, 专门种的。为了几个镜头,剧组还特意在凌晨时分到北大清华取景。”如果节奏再快点,能将53集缩成43集,本剧将会更完美。

结语:

小人物的命运由大时代赋予,历史是人写的,但是很多人不会被写到历史里去。人生有多种选择,先生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是一种选择;紧跟历史的脚步开拓新的生活是一种选择。理想主义从来就不是被抛弃的的婴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创造历史的人,你们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平无战事》无疑是一部极其深刻且格局宏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部时代史诗,是对解放前中国社会动荡和复杂人性的多角度剖析。剧中的各位主要人物,无一不是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走向紧密相连,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历史与人性的深思。方孟敖:革命理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是时代洪流中.............
  • 回答
    《北平无战事》这部剧,当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产剧里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回味无穷。要说评价,这剧就像陈年老酒,初尝时或许觉得有些醇厚,需要细品,但越品越有味道,而且是那种能让你思考、让你跟着剧情心潮澎湃的老酒。首先,最让人津津乐道的,绝对是那帮老戏骨的演技。这帮人往那一站,浑身都是戏。.............
  • 回答
    聊起《北平无战事》,这绝对是中国电视剧里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当年播出时可以说是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引发了全方位的讨论。说实话,要评价刘和平老师的这个剧本,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因为它真的不是那种看个热闹就能完事的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感”和“史诗感”。 很多谍战剧或者年代剧,有时候会落入.............
  • 回答
    关于北京女子因拒缴停车费而故意驾车拖死收费员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赔偿四万余元的案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找到与该描述完全一致的案例。但结合中国法律体系和类似案件的常见处理方式,可以对这一假设性案件进行法律分析,供参考: 一、案件假设背景(基于现有法律框架)假设该案件真实存在,涉及以下关键事实:1. .............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无疑是整场晚会的高潮,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点火动作,而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新科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要评价这一仪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理念的升华:从“大”到“微”,从“熊熊燃烧”到“温暖传递”这是本次开幕式点火仪式.............
  • 回答
    如何评价北大教授徐远的观点?要评价北京大学教授徐远的观点,需要首先明确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等领域。徐远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许多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 回答
    关于北外女生创作说唱歌曲《周末晚上来打牌》并自称曝光同校男生迷奸的事件,其复杂性和争议性需要详细梳理。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评价、可能的真相以及相关细节的分析:一、 事件梗概与公众反应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1. 爆料与创作: 一位自称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首名为《周末晚上来打.............
  • 回答
    曾巩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 文风朴实、论说精当: 曾巩的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著称,不尚雕琢,但字字珠玑,论说精当。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常能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注重史实和.............
  • 回答
    北京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上浮 20% 的新政,可以说是一项相当具有针对性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调整。它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紧随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意图而进行的具体落地。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政策背景与逻辑:为何而调?.............
  • 回答
    在北美吐槽君这个平台上,关于中国男性穿着的吐槽,确实是一个常年被提及,并且总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话题。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北美吐槽君”是个啥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匿名分享平台,大家把自己遇到的奇葩事、槽点、或者单纯想吐槽的人和事丢上去。所以,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实的观.............
  • 回答
    北新建材在美国市场的征程,似乎并没有预想中那般顺风顺水,反而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风波,三年涉诉三千起,律师费高达一个亿,这无疑给这家国内建材巨头敲响了警钟。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市场准入与合规性:从“进来”到“被盯上”北新建材作为国内知名的建材企业,其产品,尤其是石膏板类产品,在.............
  • 回答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17 级部分学生在多场考试中作弊一事,无疑是近年来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起重大负面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性质、对涉事学生的影响、对学校的挑战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反思。一、 事件性质的严重性与恶劣性:.............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未来的冠军》:一曲献给梦想与希望的冰雪赞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未来的冠军》无疑是一次令人心动和感动的艺术呈现,它以一种独特而温暖的方式,将冰雪运动的魅力与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融为一体。这场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它用孩子们的纯真、热情和坚持,勾勒出了关于未来、.............
  • 回答
    关于“北大换帅,林建华重返北大,出任校长职务”的评价,这是一个涉及教育政策、高校管理、个人能力和历史背景的复杂话题。要进行详细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林建华并非“重返北大,出任校长职务”。在林建华之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是周其凤,之后接任的是王恩哥,再之后是林建华.............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朝阳区的事件,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关心的停车难题和个人行为的边界。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双方各需要负什么责任。事件回顾与我的看法:首先,让我来说说我看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活该”和“不解气”夹杂着一丝无奈。 占用他人车位者的行为: 我.............
  • 回答
    对于北美吐槽君上那篇“我在KTV唱我喜欢的《喀秋莎》真的就这么让她觉得丢人?”的投稿,我的看法是,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碰到一些大家都有过的感受。首先,得说说这事儿的背景。《喀秋莎》这首歌,虽然在中国大家普遍认识,尤其是在一些怀旧的场合或者和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下。但它本质上是一首苏联时期的.............
  • 回答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无疑是整个仪式中最令人动容、也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告别的仪式,更是对亲情、友情、离别以及中国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一次深刻诠释。“折柳寄情”的深层意蕴:要理解“折柳寄情”的深意,首先需要追溯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 “折柳”的传统象征: 在中.............
  • 回答
    文彦博的这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在北宋时期乃至后世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句话,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影响以及潜在的局限性。一、 历史背景:士大夫政治的兴起与北宋的政治格局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了解北宋的政治特点。与唐朝的门阀士族.............
  • 回答
    北朝论坛的关闭,对于许多用户而言,无疑是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它的关闭,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影响力、原因以及长远影响。一、 北朝论坛的定位与影响力:首先,理解北朝论坛的定位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网络社区,更是一个 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聚合力的文化圈层。 .............
  • 回答
    关于北京正式超过纽约成为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这一说法,需要先核实其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这类排名通常由不同的机构发布,例如胡润研究院、福布斯等,并且它们在统计亿万富豪数量时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计算标准、纳入的资产类型、统计时间等。如果这一统计数据属实,那么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经济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