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文彦博那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回答
文彦博的这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在北宋时期乃至后世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句话,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影响以及潜在的局限性。

一、 历史背景:士大夫政治的兴起与北宋的政治格局

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了解北宋的政治特点。与唐朝的门阀士族政治不同,北宋确立了一种以文官为主体的士大夫政治。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推广: 北宋极大地发展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这使得一批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仕途的士人成为政治的核心力量。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重演唐朝的悲剧,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并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意味着皇帝不再是权力唯一的中心,而是需要依靠士大夫群体来管理国家。
士大夫的政治自觉与抱负: 经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士大夫,普遍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道德使命感,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和“贤人”,肩负着推行仁政、治理国家的重任。
“百姓”的概念与政治参与: 在古代社会,“百姓”更多时候是指普通民众,他们的识字率、政治认知和组织能力都相对有限。虽然儒家思想也强调“民本”思想,但实际的政治决策和管理,主要还是由经过教育和训练的士大夫来承担。

二、 文彦博这句话的含义分析

文彦博作为北宋中期的重臣,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强调士大夫作为统治集团的核心地位: 这句话最直接的含义是,北宋的统治基础和主要执政力量是士大夫阶层。国家机器的运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依赖于这一群体。文彦博是在肯定和维护士大夫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 区分治事者与被治者的角色: 他明确区分了“治天下者”(士大夫)和“被治者”(百姓)。这种划分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拥有智慧、道德和能力的管理者,而普通百姓是需要被管理者、被教导的对象。
3. 强调专业性和精英治理: 士大夫通过科举考试,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和政治理论训练,被认为是具备治理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专业人士。这句话暗示了国家治理需要专业人才,而不是由缺乏经验和知识的普通民众来直接参与决策。
4. 维护政治稳定与士大夫的利益: 在政治斗争中,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策略。通过强调士大夫的特殊地位,可以巩固自身的政治利益,并与其他政治派别(例如后来的新旧党争中的不同派别,或者皇帝与士大夫之间的权力博弈)进行谈判和制衡。

三、 对这句话的评价:积极与局限并存

对文彦博这句话的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潜在的局限性。

积极意义:

1. 巩固了北宋的政治稳定: 北宋以文臣治国,减少了武将专权的风险,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士大夫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延续性。
2. 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带来了对文化和学术的重视。科举制度也为知识的传播和积累提供了动力,造就了北宋辉煌的文化成就,如宋词、理学等。
3. 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士大夫在接受儒家教育时,也学习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仁政、德治。这使得政治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道德伦理和长远利益,而非纯粹的权力斗争。
4. 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对士大夫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后世如何建立和维护文官政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

局限性:

1. 脱离群众,可能导致官僚主义和脱节: 如果过分强调“与士大夫治天下”,而忽视“与百姓”,容易造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隔阂。士大夫阶层可能因为自身阶层的利益,而制定出不利于普通百姓的政策,形成官僚主义,对民情缺乏真实的了解和回应。
2. 可能加剧党争和内耗: 士大夫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派别的士大夫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常常进行激烈的党争。这种“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模式,也为党争提供了温床,消耗了国家的力量。例如王安石变法时,新旧党争就极其激烈。
3. 忽视了民间的智慧和力量: 将百姓视为被动接受者,而不是潜在的参与者,忽视了民间可能存在的智慧、创造力和潜在的社会能量。这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活力。
4. 易于形成精英主义和傲慢: 士大夫阶层可能因为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地位,产生精英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是天生的管理者,而对普通百姓存在轻视和傲慢。
5. “百姓”的定义模糊: 在古代语境下,“百姓”的定义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它可能也包含一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知识的“小康”人群,但也可能将广大贫苦农民排除在外。

四、 对比与思考:北宋与现代政治的联系

虽然北宋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文彦博这句话仍然能引发一些反思:

精英治理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现代社会也承认专业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例如需要有能力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来制定和执行政策。但现代政治也强调民主参与、民意代表和权力制衡,以避免精英统治走向极端。
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忽视民意,只会导致统治的危机。
政治参与的范围: 现代政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无论是通过选举、投票、还是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这种参与方式与文彦博所处的时代有本质的区别。

总结:

文彦博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句话,是北宋特定历史环境下政治思想的体现,它肯定了士大夫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的天然界限。

这句话既有其积极意义,比如促进了北宋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即可能导致统治者脱离群众、滋生官僚主义和党争内耗。

评价这句话,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中,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政治模式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并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实践提供反思和借鉴。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寻找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最佳互动模式,实现有效的治理,并保持政治的活力和正义性,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太想答。但我隐约觉得这个问题下很多人并没有理解文彦博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一》

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乍看上去文彦博这话说得不能更无耻了。但紧跟着他后面还有一段话:

上曰:「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安石曰:「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彦博曰:「务要人推行尔。

务要人推行尔!

还不懂吗?

文彦博就是当面告诉神宗、告诉王安石——你想得美,做不到

神宗和王安石俩理想主义者,你们是准备推开下级官员,自己去基层落实你们的政策吗?

官字两张口,喂饱上面那个,才能到下面那个。想从上面那张口里抢食喂下面那个,你做梦。

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脱离执行者独自运行下去。

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士大夫才是一切政令的最终执行者。没有这些士大夫去落实,则皇宫内天子与宰相坐而论道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不悦,那么谁来给你执行?

文彦博三朝元老,出将入相,他说话确实比较直,但他不是白痴。相反,他的眼光比大多数人都要老辣狠毒。这句话,实际上恰恰切中了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问题。

变法的失败,和后期的执行失当脱不了干系。

这件事上,神宗和王安石是理想主义者,文彦博是过度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双方的冲突注定是无法调和的。

我不认为文彦博是无耻,他只是现实,但现实得太过于悲观罢了。


我把回答评论区的内容在这儿再写一遍吧,以免有人误解我的意思:

文彦博看得到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并不代表他比王安石更高明。

北宋当时的种种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蒙着眼睛当看不见就完事了的——别说王安石了,早仁宗朝的时候,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就是想改革。韩琦、富弼都是庆历新政的直接参与者,文彦博也不反对,说明他们都是看得到朝廷积弊的,并不是真的拿盛世太平把自己忽悠傻了。

王安石过于激进、过于理想化,但起码他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彦博一眼看出来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非常精准——但是他光反对王安石,自己完全不解决问题。

这种人确实挺讨厌的。

所以我说文彦博过于悲观——他看得到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反对新党的方案,但是自己又拿不出解决方案;所幸过一天是一天,就这么混日子了。

以我个人对文彦博的认知,此人是维稳的一把好手,极善于应对突发危机、扼杀动乱,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但是却完全没有和平时期把控全局去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你让他去提出解决方案他也是真没那个本事。所以他和王安石的矛盾是一定会爆发的。

我个人不认为文彦博是(像某些答主说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无耻。我认为,这纯粹是文彦博一贯“维稳”的政治主张和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产生了严重矛盾而导致的嘴炮。并且两个人都缺乏对方的眼光和能力,以至于各不相让又无法找出一个两全其美、或者哪怕是至少各退一步的温和解决方案(当然了,两位先贤都没有办法,我就更不知道能有什么解决方案了,或许就是根本没有)。

这整件事,文彦博算不上是无耻,但也不是什么忧国忧民的圣人。他就是个有资历、有眼光、能指出纰漏,但是完全不解决问题的悲观混日子的而已。


我再多说一句吧,好像没人说……

文彦博所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从这个名字都能看出来,李焘是司马光的狂热崇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史》言其“耻读王氏书”,其个人立场实在清楚明白。

固然《长编》一向被赞为详实客观——尽管李焘有个人观点,但在史料中并没夹带多少私货,不曾仅因个人喜恶就删改史料、抹黑新党,但他个人立场在这儿,如果这段嘴炮里文彦博真像某些答主说的那样,就是纯粹的无耻,李焘真的会采信、会收入《长编》吗?我觉得悬。

从作者的角度,李焘应该是认同、或者至少不觉得文彦博的话有什么大问题的。


最后,补充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文彦博是文彦博,旧党是旧党。仅以党派论人品,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这个回答仅仅针对文彦博本人。我还是觉得,文潞公此处是公心多过于私心的(为国为君,不是为国为民)。但是整个旧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多说几句: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士大夫”这么大意见,其实在大一统之下,“士大夫”最多只是狐狸,“皇权”才是豺狼。

就以王安石变法为例,韩琦家再厉害最多只能强制相州当地人必须向韩家开的高利贷行借高利贷,韩琦家可管不了陕西路、浙东路。

而王安石变法行青苗法后,他成功让全大宋的人都必须强制借贷青苗钱。(宋徽宗时期青苗钱已经是新税了)

你说是王安石以皇权为依仗害民还是韩琦家族更害民?


我觉得文彦博“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没说错啊,错的只是后世许多人理解错了“士大夫”的含义。

在先秦,士与大夫是妥妥的封建贵族,人家是与“天子共有天下。”

到了秦,大夫爵也是有食邑的三百户的高爵,至少最初是这样。

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初,随着累世显宦的出现,士大夫逐渐成为世家大族子弟的别称。

比如唐太宗就曾经吐槽山东大族“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庶族官员可没资格当“士大夫”。

到了中晚唐,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进士的崛起,“士大夫”慢慢从世家大族专有名称变成了庶族进士用来装点门面的自称。

而这一时期,士大夫逐渐与官员身份绑定了。

比如韩愈在《送杨少尹序》里说“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就是说的士大夫身份与官员职务绑定的情况。

随着科举选官制在北宋成了主要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高级官员,士大夫从北宋开始从家族身份象征变成了职务身份象征。

从北宋开始,哪些人可以是士大夫?有功名者与官员。

所以理解了士大夫在北宋含义,就能理解文彦博所说并不是他耿直,也不是他嚣张,他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不仅是北宋,现在也是如此啊,中央和哪些人一块在服务(zhi)这个国家?不跟公务员一块服务(zhi),难道和老百姓一块?

我特别反对把士大夫简单为“官僚地主阶级”,士大夫是官僚集团,普通地主有什么资格做士大夫?

历朝历代贵族免傜役赋税者有之,军功免傜役赋税者有之,官员免傜役赋税者有之,有功名者免傜役赋税者有之;

可哪朝有过“占有田地多,而无爵无军功无官职无功名者免傜役赋税的?”

文彦博自己是士大夫,到了南宋泯然众人矣的文彦博后人也配“士大夫”?至少有功名以前不配。

评论区有人一直坚持士大夫是“官僚地主阶级”,我觉得这是中了教科书的毒。

官僚是官僚,地主是地主,这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以现代为例,公务员公积金有补贴,大部分公务员都有自有住房,难道今天还有一个“公务员有房阶级”?公务员和有房产普通人是一个阶级?

公务员的公积金补贴,是有房户都有的?还是必须是公务员才有公积金补贴?

今天如果有人说“公务员和有房户”是一个阶级,大家都会觉得荒谬,为什么换到古代,就会认为官僚与地主是一个阶级?

user avatar

名臣?,逆臣吧。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多数人都想投降。鲁肃出来跟孙权说“我等皆可降曹,唯将军不可降曹……”

这才叫名臣。


文彦博那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其实就是这话反转一下。

恰是一忠一奸。

user avatar

文彦博与旧党其他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一向是个耿直boy,说的都是大实话。

这件事发生在熙宁四年的一次御前廷对中,宋神宗召集两府宰执,本来讨论的是镇压庆州军队叛乱,在争论过程中逐渐歪楼到推广交子、保甲法等新法事宜,然后演变成“宋神宗 Vs 文彦博”的直接嘴炮互喷。于是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之所以说文彦博说的是大实话,正是因为他一阵见血地点出了旧党的核心诉求之一:维护官僚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诉求是“富国强兵”,其实也没有太管老百姓的死活,本质上是官僚地主和百姓的韭菜一起割。但旧党代表官僚地主不愿意被割韭菜,这对于朝廷来说就很难办了——光割老百姓的韭菜不顶用不说,搞的太过分还会造成民变,动摇统治——这就是为什么从一场军队叛乱会歪楼到这个话题的原因。

这次廷对召集了两府宰执共同与会,除了宰相王安石、枢密使文彦博,我们听听当时参与廷对的其他大臣都是怎么说的?

枢密副使吴充:朝廷举事,每欲便民,而州县奉行之吏多不能体陛下意,或成劳扰
参知政事冯京:府界既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

简单来说,这两个妖艳贱货一边隐藏着真实想法,一边不断拿“老百姓不愿意被割韭菜啊”说事儿——这也是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最常见的说辞,以至于今天都有很多人认同——然而宋神宗继位多年以后,不再是当年那个被旧党大臣随便一个谎话(“宋辽大小八十一战,才一胜耳”)就吓倒的无知青年了。正是因为对于新旧两党的矛盾本质已有一定了解,于是赵官家才会怒喷:“对变法反对声音最大的不是你们士大夫么?屁民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本来这已经算是相当诛心的指控了,一般人就默默地认栽了。但是作为旧党赤帜的文彦博,是出了名的死硬到底,哪怕是对于皇帝也敢直接回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果然这话一出,宋神宗就变得结结巴巴了“士大夫也不都是反对的吧……也是有支持的吧?

网络上经常有聪明人不认同秦代以后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坚持认为两千年前就一举跨越了“封建社会”阶段。可是我们都知道皇权不下乡,那么中国古代王朝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农村基层的呢?——文彦博这里就明说了“士大夫”,我们也可以称为“乡贤”或者“有活力的社会团体”等等。

与西欧、日本典型意义上的“封建”不同,即使在确立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古代中国,社会基层仍然由掌握了土地及人口的大土地所有者把持。这个阶层,在唐代以前是蓄养奴婢的豪门大族,在宋代以后则是雇佣佃户的官僚地主。费孝通将之称为“双轨政治”,所谓“双轨”即为“自上而下的皇权”和“自下而上的绅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央朝廷确实把基层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了这些大土地所有者,不过具体到选拔“封建领主”的方式上,是从讲究唐代以前的讲究门第到宋代以后的科举取士。而到了中华民国时的乡绅地主——按照王奇生的说法——要么是好勇斗狠的无赖土棍,要么是依附国民党攫取基层财税的财主,合称“土豪劣绅”。

正是因为这些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的存在,众多打着“农民起义”旗帜推翻前朝的勇者才会在不断的妥协中蜕化为恶龙,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土豪”的北伐军一到了浦东就开始了清党。如果没有一个跳脱出这种历史循环、真正为底层人民利益奋斗的团体出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历史谶言只会不断继续,成为套在最高统治者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再说……再说就超纲了

user avatar

有人说他的耿直Boy,但我觉得他是一个连遮羞布都不想要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彦博的这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在北宋时期乃至后世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句话,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影响以及潜在的局限性。一、 历史背景:士大夫政治的兴起与北宋的政治格局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了解北宋的政治特点。与唐朝的门阀士族.............
  • 回答
    论韩琦:北宋的擎天柱,风骨与担当的化身北宋,一个文采风流、英杰辈出的时代,而在这璀璨星河中,韩琦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颗星。他一生历仕四朝,位高权重,却始终保持着清廉正直的操守,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国之栋梁”、“忠臣之表”的美誉。要评价韩琦,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官位高低、功.............
  • 回答
    北美宜家召回“夺命柜”:安全标准、跨国差异与消费者的警惕近日,围绕宜家畅销的马尔姆(MALM)系列抽屉柜的“夺命”召回事件,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家居安全和跨国产品标准差异。北美地区宜家已主动召回了该系列抽屉柜,据报道已有至少8名儿童因其倾倒而丧生。然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和欧盟等地区,该系列产品却仍.............
  • 回答
    央美学生“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评价央美学生王某(为便于讨论,暂称其为“王同学”)的“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无疑是一次充满争议和话题性的社会实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一作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艺术性、社会学意.............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中国队以第五名的成绩完赛,这不仅是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更是一次振奋人心的突破。要评价中国队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历史性突破的意义非凡: 打破历史壁垒: 在此之前,中国队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上的最好成绩是第8名(2014年索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玩意儿的。海航把八个高管拉到北京的寒夜里罚站,说是为了让他们体验一线员工等车的辛苦。这事儿一出来,马上就炸了锅,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招绝了,也有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点儿“作秀”。这举措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你想啊,一个公司,尤其是像海航这样的大型企业,高管们每天接触的都是.............
  • 回答
    曾巩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 文风朴实、论说精当: 曾巩的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著称,不尚雕琢,但字字珠玑,论说精当。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常能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注重史实和.............
  • 回答
    章惇,北宋末年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谈及他,不能回避的就是他在王安石变法中的角色,以及他之后主导的“元祐党人”的政治清洗。理解章惇,就像试图解读一块被岁月和立场打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会是截然不同的模样。变法的急先锋,改革的执行者章惇早年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他颇有才干,也.............
  • 回答
    评价北宋,得从多个维度细细道来。它不像秦汉那样雄才大略,也不像唐朝那样气象万千,但它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光辉,也埋下了自身的隐忧,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段极为精彩,也颇具争议的篇章。首先,说北宋的“文治昌盛”,那是绝对不夸张的。 这是一个极其注重知识分子地位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
  • 回答
    北宋的西军,那可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要评价它,得从头说起,把它的由来、组成、作用,以及最终的结局,一件件掰开了讲。西军的由来:一个时代的痛北宋立国之初,最大的心腹大患就是北方的辽国。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稳定了内部,但对军事尤其是边防的投入,相对.............
  • 回答
    北宋的经济,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是一个极其耀眼的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繁荣、创新、潜力巨大,但也埋下了隐患”。繁荣的景象:首先,北宋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 技术的进步: 已经广泛应用了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比如龙骨水车,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农具也更加.............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汴京城内,一股异样的气息悄然弥漫。这座曾是繁华帝都的城市,此刻却笼罩在金兵压境的阴影之下。而这一切的转折,源于一个名叫郭京的道士。郭京,这位在历史上籍籍无名,最终却因荒诞不经的“六甲神兵”之说,在徽宗时期被委以重任,率军抵御金兵,却最终惨败的悲剧人物,此刻,他的命运.............
  • 回答
    关于北京女子因拒缴停车费而故意驾车拖死收费员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赔偿四万余元的案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找到与该描述完全一致的案例。但结合中国法律体系和类似案件的常见处理方式,可以对这一假设性案件进行法律分析,供参考: 一、案件假设背景(基于现有法律框架)假设该案件真实存在,涉及以下关键事实:1. .............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无疑是整场晚会的高潮,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点火动作,而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新科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要评价这一仪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理念的升华:从“大”到“微”,从“熊熊燃烧”到“温暖传递”这是本次开幕式点火仪式.............
  • 回答
    如何评价北大教授徐远的观点?要评价北京大学教授徐远的观点,需要首先明确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等领域。徐远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许多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 回答
    关于北外女生创作说唱歌曲《周末晚上来打牌》并自称曝光同校男生迷奸的事件,其复杂性和争议性需要详细梳理。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评价、可能的真相以及相关细节的分析:一、 事件梗概与公众反应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1. 爆料与创作: 一位自称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首名为《周末晚上来打.............
  • 回答
    北京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上浮 20% 的新政,可以说是一项相当具有针对性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调整。它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紧随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意图而进行的具体落地。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政策背景与逻辑:为何而调?.............
  • 回答
    在北美吐槽君这个平台上,关于中国男性穿着的吐槽,确实是一个常年被提及,并且总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话题。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北美吐槽君”是个啥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匿名分享平台,大家把自己遇到的奇葩事、槽点、或者单纯想吐槽的人和事丢上去。所以,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实的观.............
  • 回答
    北新建材在美国市场的征程,似乎并没有预想中那般顺风顺水,反而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风波,三年涉诉三千起,律师费高达一个亿,这无疑给这家国内建材巨头敲响了警钟。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市场准入与合规性:从“进来”到“被盯上”北新建材作为国内知名的建材企业,其产品,尤其是石膏板类产品,在.............
  • 回答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17 级部分学生在多场考试中作弊一事,无疑是近年来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起重大负面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性质、对涉事学生的影响、对学校的挑战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反思。一、 事件性质的严重性与恶劣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