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太想答。但我隐约觉得这个问题下很多人并没有理解文彦博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一》
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乍看上去文彦博这话说得不能更无耻了。但紧跟着他后面还有一段话:
上曰:「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安石曰:「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彦博曰:「务要人推行尔。」
还不懂吗?
文彦博就是当面告诉神宗、告诉王安石——你想得美,做不到。
神宗和王安石俩理想主义者,你们是准备推开下级官员,自己去基层落实你们的政策吗?
官字两张口,喂饱上面那个,才能到下面那个。想从上面那张口里抢食喂下面那个,你做梦。
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脱离执行者独自运行下去。
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士大夫才是一切政令的最终执行者。没有这些士大夫去落实,则皇宫内天子与宰相坐而论道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不悦,那么谁来给你执行?
文彦博三朝元老,出将入相,他说话确实比较直,但他不是白痴。相反,他的眼光比大多数人都要老辣狠毒。这句话,实际上恰恰切中了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问题。
变法的失败,和后期的执行失当脱不了干系。
这件事上,神宗和王安石是理想主义者,文彦博是过度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双方的冲突注定是无法调和的。
我不认为文彦博是无耻,他只是现实,但现实得太过于悲观罢了。
我把回答评论区的内容在这儿再写一遍吧,以免有人误解我的意思:
文彦博看得到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并不代表他比王安石更高明。
北宋当时的种种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蒙着眼睛当看不见就完事了的——别说王安石了,早仁宗朝的时候,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就是想改革。韩琦、富弼都是庆历新政的直接参与者,文彦博也不反对,说明他们都是看得到朝廷积弊的,并不是真的拿盛世太平把自己忽悠傻了。
王安石过于激进、过于理想化,但起码他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彦博一眼看出来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非常精准——但是他光反对王安石,自己完全不解决问题。
这种人确实挺讨厌的。
所以我说文彦博过于悲观——他看得到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反对新党的方案,但是自己又拿不出解决方案;所幸过一天是一天,就这么混日子了。
以我个人对文彦博的认知,此人是维稳的一把好手,极善于应对突发危机、扼杀动乱,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但是却完全没有和平时期把控全局去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你让他去提出解决方案他也是真没那个本事。所以他和王安石的矛盾是一定会爆发的。
我个人不认为文彦博是(像某些答主说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无耻。我认为,这纯粹是文彦博一贯“维稳”的政治主张和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产生了严重矛盾而导致的嘴炮。并且两个人都缺乏对方的眼光和能力,以至于各不相让又无法找出一个两全其美、或者哪怕是至少各退一步的温和解决方案(当然了,两位先贤都没有办法,我就更不知道能有什么解决方案了,或许就是根本没有)。
这整件事,文彦博算不上是无耻,但也不是什么忧国忧民的圣人。他就是个有资历、有眼光、能指出纰漏,但是完全不解决问题的悲观混日子的而已。
我再多说一句吧,好像没人说……
文彦博所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从这个名字都能看出来,李焘是司马光的狂热崇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史》言其“耻读王氏书”,其个人立场实在清楚明白。
固然《长编》一向被赞为详实客观——尽管李焘有个人观点,但在史料中并没夹带多少私货,不曾仅因个人喜恶就删改史料、抹黑新党,但他个人立场在这儿,如果这段嘴炮里文彦博真像某些答主说的那样,就是纯粹的无耻,李焘真的会采信、会收入《长编》吗?我觉得悬。
从作者的角度,李焘应该是认同、或者至少不觉得文彦博的话有什么大问题的。
最后,补充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文彦博是文彦博,旧党是旧党。仅以党派论人品,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这个回答仅仅针对文彦博本人。我还是觉得,文潞公此处是公心多过于私心的(为国为君,不是为国为民)。但是整个旧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多说几句: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士大夫”这么大意见,其实在大一统之下,“士大夫”最多只是狐狸,“皇权”才是豺狼。
就以王安石变法为例,韩琦家再厉害最多只能强制相州当地人必须向韩家开的高利贷行借高利贷,韩琦家可管不了陕西路、浙东路。
而王安石变法行青苗法后,他成功让全大宋的人都必须强制借贷青苗钱。(宋徽宗时期青苗钱已经是新税了)
你说是王安石以皇权为依仗害民还是韩琦家族更害民?
我觉得文彦博“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没说错啊,错的只是后世许多人理解错了“士大夫”的含义。
在先秦,士与大夫是妥妥的封建贵族,人家是与“天子共有天下。”
到了秦,大夫爵也是有食邑的三百户的高爵,至少最初是这样。
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初,随着累世显宦的出现,士大夫逐渐成为世家大族子弟的别称。
比如唐太宗就曾经吐槽山东大族“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庶族官员可没资格当“士大夫”。
到了中晚唐,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进士的崛起,“士大夫”慢慢从世家大族专有名称变成了庶族进士用来装点门面的自称。
而这一时期,士大夫逐渐与官员身份绑定了。
比如韩愈在《送杨少尹序》里说“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就是说的士大夫身份与官员职务绑定的情况。
随着科举选官制在北宋成了主要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高级官员,士大夫从北宋开始从家族身份象征变成了职务身份象征。
从北宋开始,哪些人可以是士大夫?有功名者与官员。
所以理解了士大夫在北宋含义,就能理解文彦博所说并不是他耿直,也不是他嚣张,他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不仅是北宋,现在也是如此啊,中央和哪些人一块在服务(zhi)这个国家?不跟公务员一块服务(zhi),难道和老百姓一块?
我特别反对把士大夫简单为“官僚地主阶级”,士大夫是官僚集团,普通地主有什么资格做士大夫?
历朝历代贵族免傜役赋税者有之,军功免傜役赋税者有之,官员免傜役赋税者有之,有功名者免傜役赋税者有之;
可哪朝有过“占有田地多,而无爵无军功无官职无功名者免傜役赋税的?”
文彦博自己是士大夫,到了南宋泯然众人矣的文彦博后人也配“士大夫”?至少有功名以前不配。
评论区有人一直坚持士大夫是“官僚地主阶级”,我觉得这是中了教科书的毒。
官僚是官僚,地主是地主,这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以现代为例,公务员公积金有补贴,大部分公务员都有自有住房,难道今天还有一个“公务员有房阶级”?公务员和有房产普通人是一个阶级?
公务员的公积金补贴,是有房户都有的?还是必须是公务员才有公积金补贴?
今天如果有人说“公务员和有房户”是一个阶级,大家都会觉得荒谬,为什么换到古代,就会认为官僚与地主是一个阶级?
名臣?,逆臣吧。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多数人都想投降。鲁肃出来跟孙权说“我等皆可降曹,唯将军不可降曹……”
这才叫名臣。
文彦博那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其实就是这话反转一下。
恰是一忠一奸。
文彦博与旧党其他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一向是个耿直boy,说的都是大实话。
这件事发生在熙宁四年的一次御前廷对中,宋神宗召集两府宰执,本来讨论的是镇压庆州军队叛乱,在争论过程中逐渐歪楼到推广交子、保甲法等新法事宜,然后演变成“宋神宗 Vs 文彦博”的直接嘴炮互喷。于是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之所以说文彦博说的是大实话,正是因为他一阵见血地点出了旧党的核心诉求之一:维护官僚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诉求是“富国强兵”,其实也没有太管老百姓的死活,本质上是官僚地主和百姓的韭菜一起割。但旧党代表官僚地主不愿意被割韭菜,这对于朝廷来说就很难办了——光割老百姓的韭菜不顶用不说,搞的太过分还会造成民变,动摇统治——这就是为什么从一场军队叛乱会歪楼到这个话题的原因。
这次廷对召集了两府宰执共同与会,除了宰相王安石、枢密使文彦博,我们听听当时参与廷对的其他大臣都是怎么说的?
枢密副使吴充:朝廷举事,每欲便民,而州县奉行之吏多不能体陛下意,或成劳扰。
参知政事冯京:府界既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
简单来说,这两个妖艳贱货一边隐藏着真实想法,一边不断拿“老百姓不愿意被割韭菜啊”说事儿——这也是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最常见的说辞,以至于今天都有很多人认同——然而宋神宗继位多年以后,不再是当年那个被旧党大臣随便一个谎话(“宋辽大小八十一战,才一胜耳”)就吓倒的无知青年了。正是因为对于新旧两党的矛盾本质已有一定了解,于是赵官家才会怒喷:“对变法反对声音最大的不是你们士大夫么?屁民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本来这已经算是相当诛心的指控了,一般人就默默地认栽了。但是作为旧党赤帜的文彦博,是出了名的死硬到底,哪怕是对于皇帝也敢直接回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果然这话一出,宋神宗就变得结结巴巴了“士大夫也不都是反对的吧……也是有支持的吧?”
网络上经常有聪明人不认同秦代以后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坚持认为两千年前就一举跨越了“封建社会”阶段。可是我们都知道皇权不下乡,那么中国古代王朝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农村基层的呢?——文彦博这里就明说了“士大夫”,我们也可以称为“乡贤”或者“有活力的社会团体”等等。
与西欧、日本典型意义上的“封建”不同,即使在确立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古代中国,社会基层仍然由掌握了土地及人口的大土地所有者把持。这个阶层,在唐代以前是蓄养奴婢的豪门大族,在宋代以后则是雇佣佃户的官僚地主。费孝通将之称为“双轨政治”,所谓“双轨”即为“自上而下的皇权”和“自下而上的绅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央朝廷确实把基层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了这些大土地所有者,不过具体到选拔“封建领主”的方式上,是从讲究唐代以前的讲究门第到宋代以后的科举取士。而到了中华民国时的乡绅地主——按照王奇生的说法——要么是好勇斗狠的无赖土棍,要么是依附国民党攫取基层财税的财主,合称“土豪劣绅”。
正是因为这些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的存在,众多打着“农民起义”旗帜推翻前朝的勇者才会在不断的妥协中蜕化为恶龙,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土豪”的北伐军一到了浦东就开始了清党。如果没有一个跳脱出这种历史循环、真正为底层人民利益奋斗的团体出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历史谶言只会不断继续,成为套在最高统治者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再说……再说就超纲了
有人说他的耿直Boy,但我觉得他是一个连遮羞布都不想要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