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北大化院 17 级个别学生团伙多场考试作弊一事?

回答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17 级部分学生在多场考试中作弊一事,无疑是近年来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起重大负面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性质、对涉事学生的影响、对学校的挑战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反思。

一、 事件性质的严重性与恶劣性: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考试作弊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践踏,也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挑战。

违背学术道德底线: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声誉闻名于世。校园内的考试本应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考察学生真实能力的平台。而作弊行为直接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学术诚信之上。
对公平原则的破坏: 作弊行为使得那些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可能因为作弊者而导致分数排名被挤压,甚至影响到奖学金、保研资格等重要机会。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不公平。
团伙作弊的复杂性与组织性: 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并非个别学生的偶然行为,而是“个别学生团伙多场考试作弊”。这暗示着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策划和协同。这种行为模式比单独作弊更为恶劣,它不仅暴露了个人道德的沦丧,更可能涉及到小团体的影响力、责任的相互推诿以及对制度的集体挑战。
影响深远的不良示范: 如此大规模的作弊行为,特别是发生在“北大”这样具有标杆意义的学校,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可能在其他学生中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作弊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逃避的。这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声誉和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

二、 对涉事学生的影响:

对于参与作弊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行为将对其未来产生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学术生涯的终结(或重创): 根据高校相关规定,作弊行为通常会面临严厉的处分,轻则取消课程成绩,重则开除学籍。即使侥幸未被开除,一次作弊记录也会在档案中留下污点,极大地影响其继续深造(如考研、出国留学)或就业的前景。
道德品质的暴露与重塑困难: 作弊行为反映了学生在面对压力、诱惑时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一旦被揭露,其个人道德品质将受到质疑,未来修复这种负面形象将非常困难。
对个人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阻碍: 依赖作弊来通过考试,实际上是逃避了学习过程,剥夺了通过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这种行为模式将导致其真正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难以立足。
法律和校规的双重制约: 除了校规校纪的处分,某些严重的作弊行为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无论如何,他们都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对北京大学的挑战与反思:

这起事件对北京大学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必须引发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声誉的损害: “北大”的品牌代表着卓越和诚信。如此规模的作弊事件无疑会对其国际国内声誉造成严重打击,让公众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培养质量产生怀疑。
考试制度的漏洞: 连续多场考试出现团伙作弊,说明学校的考试制度、监考措施、技术防范等方面可能存在明显的漏洞。例如,监考的严格程度、考场布置、对高科技作弊的识别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足。
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不足: 事件的发生也暴露出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引导、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为何一些学生会铤而走险,选择作弊这种低劣的手段?这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压力和困境。
对校规校纪执行的拷问: 事件的曝光和处理过程,也考验着学校执行校规校纪的决心和力度。如何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能维护学校的权威性,这是关键。
潜在的官僚主义和“护短”倾向: 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学校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官僚主义、推诿塞责,甚至“护短”的倾向。只有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处理,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四、 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启示: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它也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和反思:

学术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必须将学术诚信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强化对学术规范、道德伦理的教育和约束。
考试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在防范作弊方面存在天然的局限性。高校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项目式学习、研究性作业、开卷考试与口头答辩相结合等,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真实能力,降低考试作弊的空间。
技术手段的升级与应用: 随着科技发展,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高校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升级考试技术防范系统,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考,防范电子设备的使用等。
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 过度强调分数和排名,可能导致学生将“过关”作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需要改革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能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 高校的学术风气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上存在“唯分数论”、“关系学”等不良风气,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诚信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关怀: 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竞争焦虑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和疏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总结来说,北大化院 17 级部分学生多场考试作弊事件,是一起严重的学术不端事件,它暴露了个人道德缺失、考试制度漏洞以及学生管理教育的不足。

对涉事学生: 这是对其学术生涯、个人品德的重大打击,是咎由自取。
对北大: 这是对学校声誉和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需要深刻反思并进行系统性改革,以重塑学术诚信。
对中国高等教育: 这是敲响的警钟,提示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创新考试评价方式,升级技术防范,并关注学生全面成长,以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处理此类事件,关键在于坚决、公正、透明。只有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作弊者,堵塞制度漏洞,加强教育引导,才能维护学术的净土,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得了吧,我觉得这个处理不知道比某学院好到哪里去了。当年光华作弊,明明是很简单的期末考试,就是那种大家都有往年题,老师也不会改题目的考试。几个学生会大佬作弊。教务老师看到在他们面前走动,他们还是作弊,最后考试结束也没抓。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有学生不满然后去教务举报,教务说要实名,然后真的有人豁出去了,实名。教务回复视屏看不清。一万个微笑。

最牛逼的是,最后为了平民愤,拉了个单打独斗,打小抄作弊的出来。那几个大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妥妥的人生赢家。

user avatar

9.15补充。

如果指出一些学术圈中存在的问题也非要被人解读为强行劝退的话那就算是在劝退好了。我说了别的院系没作弊了吗?我在树洞里关注过光华学生作弊的事情,知道信科集图考试有学生交卷时抄袭,我也听说过物院平统考试时有人看手机的事情。我想说的重点是,一个人,如果是个水货,ta在这个圈子中的人设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

讨论作弊这件事情的收益和损失,我认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而不仅仅关注于眼前这次考试的成绩。在我的观念里面,高中阶段之前的作弊都是毫无意义的。再怎么靠作弊维持学霸人设,一到了高考就肯定会原形毕露,因为高考几乎没有作弊的可能,而高考之前的那些考试对人生都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还有保送跟出国这两条路子可以躲过高考。

但在大学,一次考试会影响的东西很多,比如该年度的奖学金,暑研或实习的机会,申请简历上写着的gpa。重点在于,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之后这门课的知识是否还会在之后的人生中有再度被考察的时候。比如说计算机专业,进公司面试总是要考察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题的(虽说有题库可以刷),做项目的时候事情做得怎么样总是能被领导同事看出来的。在数院,不管是保研考试还是研究生资格考试都要考察基础的分析和代数,即便有人曾经本科时靠着考试作弊取得高分,难道这之后每一次考试都能顺利作弊吗?我们学校的深度学习实验室,招收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几本教材中任选三本,内容包括数值代数和凸优化等等,老师会出一份考题,学生通过了考试才能进组。而在化院生科,这种模式的考核是不存在的。高数普物线代学不好无所谓啊反正不做理论计算就根本用不上,有机学不好无所谓啊去做纳米就行了。物化学不好无所谓啊去做化生就行了。这样一来,只要考试时不被发现,作弊带来的就只有收益而不会有损失,反正留学申请也不可能给你考个试。同样的,生科院的博士招生夏令营,博士后面试和PI面试都不可能会问些“RNA为什么不稳定”或者“基因的同义突变是否有可能影响基因表达”之类的问题的,教授关心的只是你本科的时候做了什么工作,干活有多勤奋而已。

在化院,有压根没上过生物课,只因为觉得化生方向容易发paper,靠着院士爹的关系挂了n多paper,去斯坦福做了两次暑研,最后去了哈佛化生系。尽管她在化院早已声名狼藉,尽管她毕设答辩时表现奇差,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被当场怼过,却依然不影响她之后的发展。据说她现在在哈佛跟着大佬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学霸人设包装得十分完美,还时不时地应留学中介之邀给学弟学妹分享申请经验呢[手动微笑]。我回答里说的事情有几件就是她做下的。以化生学术圈目前的评价制度,你们觉得这个人的人设会有崩塌的可能吗?


9.14补充。

有点不能理解评论区里为啥那么多人觉得我是在帮这些人洗地?甚至有人觉得我就是作弊者的其中一份子?????是我写作能力有问题还是这些人阅读能力有问题?????我说“年轻人还是见得少了”这是在说这些人做的无所谓还是在表达自己对化院积弊已久的不满真的看不出来吗?????不这样我为什么要在毕业生座谈会上给领导们提建议,为什么我要坚决地离开化院呢?如果我认可靠这种方式取得成功我留在化院待在一个弄虚作假很容易的地方不是更能活得更容易些吗?????

我写出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我有多恨化院或者是想抹黑它。这个地方当初是我自己选择要来的,也在这边待了四年,我对化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否则我应该只是默默地转行而不是关心化院的制度和积极地提出各种建议。事实上即便我的学籍不在化院了,我也从未真正脱离过它。我说出这些事情,是希望老师们领导们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彻底纠正化院的不良风气,让以后同我一样的学生进了化院以后,不会再因为目睹这些现象而丧失了对化学科研的热情。

至于其它一些回答说我抹黑化院的,夸大事实的,诚然我列举的那些事情里面有好多都是同样的人做的,真正我们级化院作弊严重的人不到十个,远不到“作弊成风”“全都在作弊”的程度,那么我就要顾虑其他那一百六十多个没作弊的同学的颜面和情感而不说出这些事来了?这跟“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有什么区别?况且这样的人本该一个都不存在,只要存在一个,就已经足够打击很多同学的积极性了。



几个月前就在树洞里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

因为已经脱离化院多时了,看到这条消息心里也没多大触动,就例行和小伙伴谈笑吐槽了一下就过去了。

我想说年轻人还是见得太少了。我大一的时候,耳闻目睹实验课上有同学直接翻助教的记录本得知样本中目标物质含量然后编数据的,抄袭学长实验报告连同现象数据一块抄的,有机实验编造产率的,有女性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经常约男助教自习以获取高分的(可笑的是助教想给她90,但其他老师看了觉得不配,最后给了89),有时甚至不用学生自己做什么,有些男助教自己就会请且只请实验室的女学生吃饭然后给她们高分,还有高数普物考试时聚众抄袭,更有大四时因为综化实验抄报告被发现给挂在朋友圈里放话要跟任何老师同归于尽最后逼得裴sir出面调停让他选中物化代综化实验的(然而此人大四下学期选物院的课挂科,半年以后才选了别的课代替毕业的),凡此种种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有能力做这种事情的多是竞赛“大佬”,因为高考上去的学生根本无从获取学长学姐的实验报告,也不像竞赛生之间早都互相认识,无从形成规模庞大的互助团队。

大一下学期期末那年参与了毕业生座谈会,我在全院领导的面前说,化院现在实验课作弊现象非常严重,希望主管老师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像决赛要求一样每次称量或读数都有老师在旁盯着,实验记录本上每个数都有老师签字之类的(一个助教管15个学生我觉得这工作量应该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吧),结果实验主管老师就说不能把学生当贼防啊之类的话。结果第二年就爆出了我们级某位同学在无机实验课上趁其他同学都去吃饭时在烘箱里偷挖别人的产物进自己的培养皿里的事情,这件事在当时的人人网上闹得很大,老师们翻查了他的无机实验记录,还顺手翻查了他的有机实验记录,结果发现他一次考核实验拿原料(不是乙醚,记错了)混做产物(那次考核做了液相色谱,所有的记录都还留着),于是为平息舆论,学院特意召开年级大会,宣布将这位同学的有机实验改为0分,给予留校察看处分。(不过这个人在做出了多次欺骗老师的行为之后依然得以拿到学位证,前往自己的目标学校交流以及读博。现在朋友圈里也是满满的科研正能量呢[手动微笑])

随后第二年又发现了下一级学生无机实验报告直接复制粘贴学长的事情(直接复制了文件改个名字,文件创建者都没改),也是0分处理了。

化院这种不正之风由来已久了。我不觉得这次的事情和以往的事情有什么本质不同,最多也就是当事人身份是集训队成员是国家队员或者只是国一的区别吧。其实越是这种身份的人越吝惜自己的光环,为了保住自己在化院“学神”“砖霸”的地位做出什么事情来我都不觉得奇怪。我很高兴看到化院终于下了一回狠手,遵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了一帮人,而不像以前那样纵容轻恕。

以上说的这些最终被人发现并受到处分的事情其实都是做得比较蠢的那种,那些真正做得高明的,比如靠关系paper挂名成功申到哈佛的,不被发现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将来即有可能成为化学学术界的主力军,培养下一代的利己主义者出来。我能做的也就是用脚投票选择跑路坚决脱离化院打死不做科研呗。

化院这种事情屡禁不止,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人类中固有的那一部分其实不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化院的制度,或者整个化学以及生物学术圈的体制就是在助长这些人的行为。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基础课程往往是通过闭卷考试来评定成绩,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可操作的空间仅限于期末考试之时,风险较大。而且对这些学科,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的话,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科研或者工作都会产生影响,一个人如果靠考试作弊而获取高分的话早晚都会暴露出来。但对于化学跟生物这种堆积工作量的学科,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基本素养根本就不重要。大多数基础课程的学习后面的科研都用不上。把一个不是智障的人送到某些流水线作业的所谓的“大牛组”里人家也照样可以发很多paper出来,等出任PI以后再建立同样的模式招募学生来干活出paper。即便一个人是个水货,基础知识掌握得一塌糊涂,根本不该拥有那样高的gpa,在化学生物学术圈这种以publication为唯一考核标准的体系中也根本无法考察出来他的本质(事实上生科大三以后的选修课或者研究生课已经很少有期末考试的了,基本都是做pre或写review,因为根本没法考)。据我认识的一个去化院夏令营招生的老师的抱怨,很多做纳米的学生的物化基础真的是“disaster”。

最后再说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人生没到闭眼时就不要妄断成败,即便真的退学也不见得人家这辈子就完了。我记得以前在生科上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时候,期中考前老师就告诫我们考试不要作弊,之前有人作弊已经被学校开除了。不过后来人家改学了CS现在混得可好了。所以说不要轻易地落井下石哦,万一以后有事情还得求人家呢[手动微笑]。

匿了。

user avatar

高校里的故事多着呢,什么过了一本线一切都好说,想上哪个学校上哪个。录的专业不满意?不要紧,给张司长说一声,开学前就能换。当然,开学的时候就不先去报道点报道,先去校长助理(现在也熬成副校长了)那报道,领取新录取通知书,把旧通知书送进碎纸机,再喝两杯,转达一下在外开会的书记对我爸的问候以及对此事的重视,再聊一聊大家共同的熟人,最后这个人很好的叔叔拍拍我的肩膀,嘱咐我在大学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直接来办公室找他。

user avatar

作弊成分不代表作弊就是正确的。作弊对于守规矩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现在教育部提出对学生实行严进严出,作为曾经的教育部,还是希望北大能够扛起这杆大旗来,坚决的净化自己。

——————

世风日下哪,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人期末作弊被抓住了,然后直接全校通报,取消了学位,最后那个娃回去重读了。

现在作弊的人这么多,我觉得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平时不努力,六十分万岁,或者是不做白不做,做了还想做。

老师也有不小问题,就是不想得罪人,该抓还是要抓的,大不了丢到补考去。

知乎上有个问题,

看得人惊呆了。

user avatar

删掉了个人和学校信息。

昨天因为怼了4-5乱扣屎盆子的**被禁言一天。要是知乎官方觉得那种人的存在有利于社区的话请您继续。等到所有问题下都是苍蝇的时候,这破乎也就差不多了。

希望当事人能改过自新,珍惜这一次重来的机会,不要浪费和挥霍了自己的才华。

一人做事一人当别拖大家下水一堆人围着给你擦屁股。被打脸了要立正站好。就算别人落井下石也要乖乖被日。

事已至此,封堵式的舆论管理只会适得其反。互联网时代不比八十年代了。

最后:肯定有人借此给北大泼脏水,给中学泼脏水,或借此质疑竞赛选拔体制。但是,这么多年来,北大、qz和竞赛都是在质疑中成长和发展的。

user avatar

写在最前面:酷玩实验室 你没比文中这几个要脸多少。擅自把本文信息添油加醋地写到自己公众号里,不顾事实,不顾真相,只为自己的浏览量。呸。


说说最严重的这位雷之韵同学的光辉事迹吧。


大一的时候化院有一门课叫普通化学,是化学专业理论课中最基础的一门。正常来说,普化这门入门级课的难度并不高,几乎都是高中竞赛生的初赛考核内容(还不包括有机)。


但是北大化院新生的基础水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考虑到这点,学院平行设立了两个班级:一个是李彦老师班,主要为高考生准备,讲解基础内容;一个是卞江老师班,课程难度稍高一点,并且有一些课程论文和课堂展示之类的任务,算是给有竞赛基础的同学准备的。后来2014年新开设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英文班,也就是说现在有不同难度的三个班级可供选择。


结果这位作为全国竞赛生选出的前四名之一,普化居然* 选的是李彦老师班。

……并且第一次小测居然还考砸了。

* 这个“居然”的意思是,李彦老师班讲的东西他全都会,结果还腆着脸想去刷分,结果还一塌糊涂。李彦老师是一位十分负责的优秀教师,没有比较几位老师讲课水平的意思,只是在说讲课难度和受众的差异。)



其实竞赛生选基础班刷分的情况的确存在,也可以理解,并且李彦老师考查的内容有很多基础的细节,需要比较细心,竞赛生很可能并不适应这个模式,以前这样想刷分结果考砸的人也是有的。事情到了这里都是可以理解的,老师也讲过有些竞赛生选课,第一次小测失利,结果后来好好调整状态把成绩追回来的故事。



然后……

这位联系了一位担任这门课助教的大三学长,私聊找他买题。。。

当然这位助教学长( @李地瓜 ,已出现在评论区)是很正直的,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并转告了李老师。念其初犯,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被上报到院里,老师私下处理解决了。


几个月后,大一下学期的期末季,树洞里面有人匿名举报化院高数考试多人作弊。经过任课老师和几位院领导的调查,发现这学期几乎所有考试这位都串通了四五个人,在考场上坐在一起以极其无脑的手段作弊。

别给竞赛生丢脸了。别给化院丢脸了。别给贵校丢脸了。

你们觉得摄像头看不见你们?

还是后座的人看不见你们??

还是自己努力一学期之后和你们这些货色考一个分的人不会举报你们???



——还真能。

调查这事的时候,上一学期普化课买题目的事也被捅到了院里,结果自然是准备严肃处理以正学风了。然而在学院开始调查这件事后,这四五个人先是联合好了串口供编故事,然后找来家长以【极其卑鄙恶劣】的手段威胁院方和校方。

我们明天临时召开年级大会,估计就是说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不过据说最后只能以一个毫无力度的处分而不了了之。


真的只能不了了之吗?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揭家丑给各位看个笑话,更不是为了在别人受处罚的时候落井下石。

我们只是想让公平正义能得到维护。

“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否则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努力。我们必须与之斗争。”


更新:

年级大会已经公布了涉事人员名单及建议处理方式。前面这七位同学在违反了校规校纪中可以导致“开除”的两三条规定后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毫无力度的处分:

高等数学考试:雷XX、高XX、钱XX、蒋X、孙X五人通过草稿纸传答案;段XX、王XX在另一个考场交头接耳;

有机化学考试:钱XX、雷XX多次交头接耳;王XX、段XX交头接耳;

普通物理考试:蒋X、孙X被老师抓到作弊;王X、段XX作弊;

计算概论考试:多人使用手机传递代码作弊;

今日化学:多人互相抄袭论文,违反学术道德。

给予雷之韵、王湘杰、钱XX、高XX、段XX、蒋X、孙X这七位同学留校察看处分,XX记过处分。

该处理结果是院方的建议,需要校方确认通过。



这七位同学远远没得到应有的处罚:

第三十五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严重作弊行为,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二)组织作弊的;(√) (三)使用手机等具有通讯功能的设备、器材与他人串通作弊的;(√) (四)第二次考试作弊的;(√) (五)其他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


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你们这样纠缠着校方是图什么?现在才大一,退个学重新来过迷途知返还来得及,以后谁也不会记你们这一笔帐,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拿出一点担当,知错就改,未来一样美好。现在呢?加起来十几学分的0绩点,外加背着处分。想出国?联名举报信等着你们,美国学校很看重这些。想保研?做梦,很多化院老师纷纷表示,记住这几个人的名字,谁也别让他们进自己课题组。


有人心善,认为从轻处理也能让他们知错就改。真的是这样吗?

大一上学期普化考试买题事件后,任课老师心善,没有严加处理,最后换来了什么?

计概考试后,任课老师心善,将原本应该直接开除的人给予 60 分处理,最后又换来了什么?

若是几句为了减轻责罚而声称的“知道错了”就能换来从轻处理,校规又有什么意义?

况且这会让人觉得在北京大学就算作弊也不会开除,作弊的收益远远比风险高,那么白纸黑字印着的“共同维护北京大学的学术声誉”又拿什么来维护?


况且他们知错就改了吗??

在近期的调查中,雷同学认为提出两个寝室一起作弊的建议不构成“组织作弊”,其家长辩称雷同学买题是受某室友指使和诬陷。

高同学、段同学、钱同学承认部分作弊事实,但声称考试时交头接耳是在讨论中午吃什么(呸)。

在录像证据存在的情况下,王同学仍不承认部分作弊事实,同时声称其作弊是因为化院监考不严;其父亲则认为“北京大学培养告密者”(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们年级 9 月 14 日因此事的年级大会上,有其中至少四人到场,其中高同学神情比较低落地坐在后面,其余三人在裴老师语重心长地讲话时,坐在后排嬉皮笑脸地交头接耳。讲话结束后,这三人走到周围安慰他“没关系,啥事没有”。


雷的母亲还给北大化院写了一封举报信,见以下截图(回答已被折叠):

这无耻得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送您张图吧





最后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没退学?


北大一直是那个北大,固然始终有人官僚化严重、有人精致地利己,但更多人坚守着心中的理想,维护着学术的净土。院方原本是决定按照章程直接退学的,可是受到阻力而无法实施章程,事后甚至校方质问为何化院处理如此之轻,但也无奈通过。


什么阻力?前文的“极其卑鄙恶劣的手段”是什么?


——王同学,希望你的纪委书记爸爸以后每次都能通过写举报信和人身威胁来罩住你。


也许文中部分事件细节不准确,但所有的要点均经过证实,没有本人的妄加推测,也不包含任何的道听途说。


看到有人说我是和当事人有私仇的,有说我考不过看人作弊眼红的(你是有多心理阴暗),还有说这是政敌借机打击报复的……

澄清一下 利益相关:17 级化院本科生。没有私仇,只有公愤。不作弊也比你们绩点高。以及建议那个说“政敌”的去写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