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根据龙应台 2010 年北大演讲总结的「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更在乎小民的尊严」这句话?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更在乎小民的尊严”,出自她2010年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演讲。这并非她第一次表达类似的观点,但这句话尤其触动人心,迅速在中文语境中传播开来,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的意义、背景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国家叙事与个体命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价值排序。

“大国的崛起”: 这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强大和提升。在很多时候,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会被置于优先地位,民众被号召为“国家崛起”而奋斗,个人的牺牲和付出被认为是值得的,甚至是荣誉。它代表着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国家的整体强大和民族自豪感。
“小民的尊严”: “小民”不是指社会的底层或弱势群体,而是泛指每一个普通的个体。他们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他们的生活、情感、权利、自由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是否有人性的重要标尺。“尊严”不仅仅是温饱,更包括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不受欺凌的权利、享有基本社会公正的保障,以及在国家机器面前不被忽视、不被工具化的感受。

因此,这句话并非否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每一个“小民”都能拥有有尊严的生活。 如果国家的崛起是以牺牲大量“小民”的尊严为代价,那么这种崛起本身就值得质疑。它挑战了那种将个人原子化、工具化,只为了宏大集体目标服务的逻辑。

二、 演讲的背景与时代意义

2010年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中国崛起”成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民族自豪感普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龙应台的这句话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一种从个体经验出发,审视国家发展的维度。

对宏大叙事的审视: 在那个国家宣传和集体情绪高涨的年代,龙应台的发言是一种“逆流而动”,她提醒人们,不要被“大国崛起”的光环所迷惑,而忽视了构成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她把焦点从“我们是谁”转移到“我(作为个体)是谁”,从“我们国家有多强大”转移到“我的生活怎么样,我的尊严还在不在”。
个体经验的价值: 龙应台以其作家身份,强调个体经验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她关注的是普通人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切身感受,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个体权利的漠视等等。这些“小民”的感受,构成了国家叙事之下最真实、最鲜活的底色。
对“代价”的反思: “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各种“代价”,比如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工权益的牺牲等等。龙应台的这句话,是对这些“代价”的一种深刻反思。她质问,如果付出这些“代价”是为了让个体活得更憋屈、更没有尊严,那么这个“崛起”还有多少意义?

三、 这句话引发的讨论与争议

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响,也因为它触碰了一些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复杂的讨论:

认同与共鸣: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感到被忽视、被挤压的普通人,对这句话感同身受。他们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被尊重的经历,在面对强权时感到无力。龙应台的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们被压抑的情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看见的。
批评与质疑: 也有一些人对这句话提出了批评。
“二元对立”的指责: 有人认为这是在刻意制造“大国”与“小民”的对立,将国家发展和个体尊严人为割裂。他们认为,国家的强大本身就能为小民的尊严提供保障,比如国防的强大能够抵御外敌,经济的强大能够提供更好的福利。
“不爱国”的标签: 在一些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观点看来,质疑“大国崛起”就是“不爱国”。他们认为,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解读: 少数批评者甚至将其解读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认为过于强调个体尊严,忽视了国家和集体的责任。

四、 如何客观评价

评价这句话,不应简单地将其标签化,而是要理解其提出的根本问题:

国家发展与个体尊严的关系: 这是一个普适性的问题,而非仅限于中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提升人民的福祉和尊严。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国家层面的目标与个体层面的诉求。
“崛起”的内涵: 什么是真正的“崛起”?是GDP的数字,还是社会公正的实现?是军事的强大,还是公民权利的保障?龙应台这句话,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崛起”的内在价值。
“小民”的视角: 任何宏大的政策和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小民”的身上。只有关注“小民”的真实感受,才能确保国家发展不偏离方向。
话语权与发声: 龙应台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公共场合发出这样的声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某些单一的叙事模式,为多元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间。

总结来说,龙应台的“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更在乎小民的尊严”这句话,是一句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反思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国家强大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构成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国家的发展,其终极意义在于能否让“小民”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国家发展的独特视角,鼓励人们关注个体命运,并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找到平衡点。至于那些将其视为“对立”或“不爱国”的解读,则可能过于狭隘,未能理解其背后对普适性人道价值的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高中的时候折服于龙应台,觉得这是位勇敢的作家,《野火集》抨击时政,凌厉又尖锐。后来的《目送》更是成了我毕业赠送好友的礼物。她文章里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情怀,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我那时还很年轻,她的价值观给了我很大影响。

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她也因其鲜明的价值倾向,在读者乃至围观的网友中间产生了分歧较大的评价。她表达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

在关于历史的文章中,我们会读到很多标榜自己客观的作家,作家本人都会说自己只是客观地“记录”历史,我认为这只是修辞性说法。作家的价值立场和倾向性早已重要而不动声色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形成文字的情绪感染读者,并汇入社会心理与时代情感之流之中。

我从今年开始接触《毛选》,越读越受震撼,我这个年纪还没办法形成什么坚定的立场,但是毛泽东的价值观深深地吸引了我。

人类的历史不是对错的历史,而是权衡的历史。

看过我专栏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本人深受契诃夫影响,契诃夫是现实主义者。契诃夫的价值观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领路人。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现实整体、深刻、全面地反映。在历史方面,就要体现历史的“总体性”。作家肩上要有担着责任的使命感,要反映整体性的生活,不是对社会生活中个别的、偶发性的、孤立的乃至片面的生活事件与现象的镜子式的“反映”,关键是要反映生活的内在整体性,实现历史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的内在本质的统一。

卢卡奇大佬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可以抛弃日常生活本来的面孔和外部世界的先在性,以实现对现实本质和发展倾向的总体性阐释。

我不否认龙应台文章里流露的感情的真挚,以及一些她笔下的人在社会历史中遭际的可能真实性,但是解放战争可是推翻了几百万的地主,而当时中国土地上到处是饥寒交迫的穷苦农民,这样的农民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几亿人。解放战争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和重构了新的社会关系这一现实本质和历史发展倾向,直到今天,我们可以从现在的社会进步中触摸到它的历史体温和活力。这就是现实的整体性。

我听过不少人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即:历史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只要写好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现实的家庭,它们总汇起来就构成了大历史。这是不对的,姑且不说事实上做不到,在理论也不能成立。孤立的个人或者家庭简单相加不能构成能在的现实与历史的整体性。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我们从这些原子式的碎片是不能打捞不到整体而真实的现实和历史倾向的。

那又如何解释龙应台笔下“小民尊严”的悲剧呢?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在历史进程中,要跨越特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的不成熟所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其实更契合龙应台情怀的,是我国的土改。由于法制不健全,土改领导者因缺乏经验没有预见,翻身农民历史局限性等因素的叠合,形成无法控制的破坏性给部分开明地主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

想想为什么毛他们宣扬一定要用暴力推翻统治?其实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在社会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暂时不可实现所构成的矛盾和冲突,是“历史悲剧”的基础。因此,龙应台们笔下的人物具有相当感人的艺术力量,获得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认可,引发了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复杂性和失误之处的反思。这种反思也是有益的,可以警示世人,防止“悲剧”重演,促进历史第二次以喜剧的方式登台。

历史事实提醒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具有悲剧意味极浓的家庭叙事是不能淹没大历史叙事的,在史传传统和文化信仰强大的国度,这一点尤为重要。龙应台在回忆或者重述历史时,应该采用历史主义态度,要有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同情心,否则采用绝对主义的态度,很容易成为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在今天,对于如果对历史的态度过于随意,缺少敬畏,过于凭借感觉和道听途书,不做辨析和反思,缺少“总体性”观念,就很容易成为陷入另外一种“政治偏见”的书写中,而这种书写可能已经偏离了(我认为的)现实主义。


附注:文字部分参考知网关于卢卡奇现实主义讨论性的论文,尚才疏学浅,有不足之处欢迎你指出批评讨论,相互学习进步。另外,我不太喜欢别人在我的回答下宣泄我认为的没有价值的负面情绪,所以遇到该类评论,我将会删除,谢谢理解。

以上,感谢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更在乎小民的尊严”,出自她2010年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演讲。这并非她第一次表达类似的观点,但这句话尤其触动人心,迅速在中文语境中传播开来,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的意义、背景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 回答
    关于“龙牙对蒋方舟的评价:靠大腿根卖文字?”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涉及网络评论的语境、性别议题、文学评价标准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 1. 事件背景与语境 龙牙是谁? 龙牙是网络评论者,曾因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如对作家、公众人物的批评)而受到关注。其评论风格常带有强.............
  • 回答
    印度专家“根据历史规律,中国能建空间站,印度也能”的表述,无疑是一种对印度载人航天计划的信心和期许。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印度在航天领域,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雄心和正在采取的行动。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及其目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
  • 回答
    手机处理器,可以说是这部小小的方块里最核心的“大脑”。我们常说的“卡不卡”、“流畅不流畅”,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所以,用处理器来评价一部手机的好坏,这思路本身没毛病,而且非常实在。不过,这事儿不能只看个名字,得把里面的门道聊透了,才能真正懂它值不值。为啥处理器这么重要?你可以把手机想象成一个工厂,.............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匈奴与华夏族群关系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议题。简单地将匈奴定性为“非华夏后裔”或将史书中的记载视为“自我安慰”,这两种极端化的观点都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更严谨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史料,理解当时的历史语境,并认识到民族身份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审.............
  • 回答
    “孔子根本就不行,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有人信他的话,他去周游列国就是笨”——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仿佛是振聋发聩的挑战,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特有的直率和对历史的疏离感。但如果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错了地方。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惯性思维: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
  • 回答
    徐勤根,这个名字在近年来的中国商业和投资界可谓是风生水起。他以其在资本运作、企业并购、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要评价徐勤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经历、能力、以及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一、 创业与资本运作的“玩家”徐勤根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白手.............
  • 回答
    中国自主根服务器运行成功:一项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与战略意义序言:互联网的根基,由一组至关重要的服务器承载着——它们就是域名根服务器。这些服务器负责解析互联网域名系统的最高层级,是全球互联网运作的基石。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运行了自主研发的域名根服务器。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女性诬告男性问题根源在于男性自己”以及“女人变坏原因是男人没有做到应有职责”这两种女权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性别关系中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值得我们细致分析。第一种观点:“女性诬告男性问题根源在于男性自己”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绝对,仿佛将所有“诬告”现象的责任都推到了男性身.............
  • 回答
    一位女权主义者提出“男权作为根本恶的一大缘由是男性缺乏亲知和共情”,这个观点触及了性别权力结构与个体情感能力之间的复杂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评价这个观点,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学语境中,并审视其背后所依据的观察和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观点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男权 (Pa.............
  • 回答
    “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说实话,道出了不少现实的残酷,也击中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坎。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一种深刻洞察。咱们先掰开来看,这句话拆成两部分:“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和“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关于“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这句话不是说绝大多数人都懒惰,.............
  • 回答
    百度贴吧“战争之影吧”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认为是“神神”的根据地,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了特定时期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社群的形成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战争之影吧”这个曾经活跃的论坛,以及它与所谓“神神”群体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之影”.............
  • 回答
    布鲁斯·韦恩,一个继承了巨额财富的男人,他本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他父亲留下的帝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童年目睹父母惨死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对罪恶的仇恨,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责任感。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成为蝙蝠侠,一个在黑夜中打击犯罪的义警。那么,为什么布鲁斯·韦恩选择成为一个义.............
  • 回答
    说起央视怒批徐勤根这事儿,那可真是火了一阵子,也挺有意思的。央视作为国家级的媒体,一向是那个代表国家发声的“官方权威”嘛,他们的批评,那影响力肯定不小。事件的起因和背景:咱们先得说说这“人类高质量男性”是怎么火起来的。大概是前两年吧,网络上突然爆火了一个名叫徐勤根的博主,他发布的视频里,穿着体面,语.............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一个人不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只满足于表面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种态度,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相当肤浅且潜在危险的认知方式。它就像只品尝蛋糕的奶油,却从未想过它为什么会如此甜美,甚至忽略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食材质量和制作过程中的不妥。首先,这种态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剥夺了我们对真相的理解能力。任何事物,无论多么.............
  • 回答
    菅义伟首相向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鞠躬的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审慎地探讨它所可能预示的日本未来走向,以及美日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点。评价菅义伟鞠躬事件:一种复杂的信号解读首先,从表面上看,这一鞠躬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非常传统的、表达敬意和服从的.............
  • 回答
    .......
  • 回答
    特尔施特根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诺伊尔一次“不妥当”言论的回击,不如说是德国足球界,乃至体育界内部,关于“尊重”、“经验”、“情感”与“事实”之间一次深刻的碰撞。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特尔施特根的回应,值得我们细细揣摩。事件的背景:要理解特尔施特根的“不妥当”指控,我们得先看看诺伊尔当时说了什么。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