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时候折服于龙应台,觉得这是位勇敢的作家,《野火集》抨击时政,凌厉又尖锐。后来的《目送》更是成了我毕业赠送好友的礼物。她文章里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情怀,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我那时还很年轻,她的价值观给了我很大影响。
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她也因其鲜明的价值倾向,在读者乃至围观的网友中间产生了分歧较大的评价。她表达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
在关于历史的文章中,我们会读到很多标榜自己客观的作家,作家本人都会说自己只是客观地“记录”历史,我认为这只是修辞性说法。作家的价值立场和倾向性早已重要而不动声色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形成文字的情绪感染读者,并汇入社会心理与时代情感之流之中。
我从今年开始接触《毛选》,越读越受震撼,我这个年纪还没办法形成什么坚定的立场,但是毛泽东的价值观深深地吸引了我。
人类的历史不是对错的历史,而是权衡的历史。
看过我专栏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本人深受契诃夫影响,契诃夫是现实主义者。契诃夫的价值观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领路人。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现实整体、深刻、全面地反映。在历史方面,就要体现历史的“总体性”。作家肩上要有担着责任的使命感,要反映整体性的生活,不是对社会生活中个别的、偶发性的、孤立的乃至片面的生活事件与现象的镜子式的“反映”,关键是要反映生活的内在整体性,实现历史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的内在本质的统一。
卢卡奇大佬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可以抛弃日常生活本来的面孔和外部世界的先在性,以实现对现实本质和发展倾向的总体性阐释。
我不否认龙应台文章里流露的感情的真挚,以及一些她笔下的人在社会历史中遭际的可能真实性,但是解放战争可是推翻了几百万的地主,而当时中国土地上到处是饥寒交迫的穷苦农民,这样的农民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几亿人。解放战争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和重构了新的社会关系这一现实本质和历史发展倾向,直到今天,我们可以从现在的社会进步中触摸到它的历史体温和活力。这就是现实的整体性。
我听过不少人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即:历史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只要写好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现实的家庭,它们总汇起来就构成了大历史。这是不对的,姑且不说事实上做不到,在理论也不能成立。孤立的个人或者家庭简单相加不能构成能在的现实与历史的整体性。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我们从这些原子式的碎片是不能打捞不到整体而真实的现实和历史倾向的。
那又如何解释龙应台笔下“小民尊严”的悲剧呢?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在历史进程中,要跨越特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的不成熟所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其实更契合龙应台情怀的,是我国的土改。由于法制不健全,土改领导者因缺乏经验没有预见,翻身农民历史局限性等因素的叠合,形成无法控制的破坏性给部分开明地主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
想想为什么毛他们宣扬一定要用暴力推翻统治?其实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在社会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暂时不可实现所构成的矛盾和冲突,是“历史悲剧”的基础。因此,龙应台们笔下的人物具有相当感人的艺术力量,获得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认可,引发了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复杂性和失误之处的反思。这种反思也是有益的,可以警示世人,防止“悲剧”重演,促进历史第二次以喜剧的方式登台。
历史事实提醒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具有悲剧意味极浓的家庭叙事是不能淹没大历史叙事的,在史传传统和文化信仰强大的国度,这一点尤为重要。龙应台在回忆或者重述历史时,应该采用历史主义态度,要有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同情心,否则采用绝对主义的态度,很容易成为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在今天,对于如果对历史的态度过于随意,缺少敬畏,过于凭借感觉和道听途书,不做辨析和反思,缺少“总体性”观念,就很容易成为陷入另外一种“政治偏见”的书写中,而这种书写可能已经偏离了(我认为的)现实主义。
附注:文字部分参考知网关于卢卡奇现实主义讨论性的论文,尚才疏学浅,有不足之处欢迎你指出批评讨论,相互学习进步。另外,我不太喜欢别人在我的回答下宣泄我认为的没有价值的负面情绪,所以遇到该类评论,我将会删除,谢谢理解。
以上,感谢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