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回答
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需要迅速建立起对产品、用户、市场和团队的理解,以便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推动产品成功。以下是一些详细且实用的方法,帮助早期产品经理快速学习:

核心原则:主动学习、实践驱动、反馈循环、系统思考

一、 深度理解“你的”产品: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学习起点。

1. 沉浸式体验产品:
成为超级用户: 不仅仅是正常使用,而是要尝试各种功能、各种边界条件、各种用户场景。甚至模拟不同用户画像的操作流程。
挖掘产品细节: 关注界面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文案、每一次交互反馈。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它的目的是什么?
测试不同版本: 如果可能,体验早期版本、竞品版本,对比差异,理解产品演进的方向和原因。
记录你的使用感受和问题: 创建一个“产品学习笔记”,详细记录你的使用体验、发现的 bug、不满意的地方、以及由此产生的疑问。这些将是你后续学习的重要素材。

2. 理解产品目标和愿景:
与创始人/CEO/高层沟通: 了解产品的核心使命、长期愿景、以及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它想解决什么大问题?
阅读产品文档: 查找产品愿景文档、早期BP(商业计划书)、战略规划等,理解产品的宏观方向。

3. 拆解产品价值主张:
产品解决了谁的什么痛点?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产品的独特卖点(USP)是什么? 与竞品相比,它有什么优势?
产品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核心功能、技术、商业模式是如何支撑的?

4. 了解产品背后的数据:
熟悉核心指标: 如DAU/MAU、用户留存率、转化率、活跃度、NPS等。了解这些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产品当前的数据表现。
学习使用数据分析工具: 如Google Analytics, Mixpanel, Amplitude, Tableau等。尝试自己进行简单的数据查询和分析,了解用户行为数据。
与数据分析师/增长团队合作: 向他们学习如何解读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

二、 快速学习用户和市场:

了解产品是基础,了解用户和市场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所在。

1. 与用户直接交流(用户访谈):
积极主动地参与或组织用户访谈: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了解用户需求、痛点和行为的方式。
准备好访谈提纲: 明确访谈目的,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用户说出真实想法。
学习访谈技巧: 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追问、如何倾听、如何避免引导性提问。
记录和总结访谈内容: 将访谈内容整理成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痛点列表等。

2. 观察用户行为:
用户测试: 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完成特定任务。
可用性测试: 发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录屏分析: 查看用户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录屏,发现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用户评论和反馈渠道: 关注应用商店评论、社区论坛、客服反馈、社交媒体等用户讨论区。

3. 研究市场和竞品:
竞品分析报告: 深入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策略等。
行业报告: 阅读权威的行业研究报告,了解行业趋势、市场规模、潜在机会和挑战。
关注行业新闻和动态: 订阅行业媒体、科技博客,了解最新技术、市场变化和新产品发布。
参加行业会议和活动: 这是一个快速了解行业前沿信息、与同行交流的好机会。

4. 构建用户画像和旅程图:
基于用户研究,提炼出代表性的用户画像。 包含用户的基本信息、目标、痛点、行为习惯等。
绘制用户旅程图: 描绘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接触点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识别产品在用户旅程中的关键痛点和改进机会。

三、 学习产品开发流程和团队协作:

产品经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理解开发流程和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1. 理解敏捷开发流程(Scrum/Kanban等):
学习敏捷宣言和原则: 理解迭代开发、快速响应变化的核心思想。
了解各个环节的角色和职责: Product Owner(PO)、Scrum Master、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参与团队会议: 如每日站会(Daily Standup)、冲刺计划会(Sprint Planning)、冲刺评审会(Sprint Review)、冲刺回顾会(Sprint Retrospective)。认真倾听和学习。
熟悉敏捷工具: 如Jira, Trello, Asana等。

2. 学习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
理解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 如 MoSCoW, RICE scoring, Kano 模型等。
学习撰写用户故事(User Story)和验收标准(Acceptance Criteria): 清晰、准确地描述需求。
了解产品路线图(Product Roadmap)的制定和更新: 如何规划产品长期和短期发展方向。

3. 与技术团队深入沟通:
了解技术栈和技术限制: 不需要成为程序员,但要理解产品的技术实现方式、技术难点和可行性。
参与技术讨论: 了解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尊重技术团队的专业意见: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问题。

4. 与设计团队合作:
理解用户体验(UX)和用户界面(UI)设计原则: 学习如何与设计师协作,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优秀的产品设计。
参与设计评审: 提供建设性意见,确保设计符合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理解设计系统和规范: 确保产品在视觉和交互上的一致性。

5. 与市场、销售、运营、客服等部门协作:
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 他们的反馈是用户需求的重要补充。
理解产品的商业化和运营策略: 它们如何支撑产品的长期发展。

四、 学习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建立一套有效的产品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是加速学习的关键。

1. 阅读经典产品书籍和文章:
推荐书籍: 《启示录》(Inspired)、《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用户体验要素》(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增长黑客》(Hacking Growth)等。
关注知名产品博客: 如 Stratechery, Reforge, Marty Cagan 的博客等。

2. 学习产品管理框架和模型:
用户中心设计(UCD): 始终将用户放在首位。
精益创业方法(Lean Startup): 最小可行产品(MVP)、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循环。
JobstobeDone (JTBD) 框架: 理解用户“雇佣”产品的原因,而不是产品的功能。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轻易接受现状: 总是问“为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拆解复杂问题: 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击破。
从失败中学习: 无论是自己团队的失败还是其他产品的失败,都要从中吸取教训。

4.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使用笔记工具: 如 Notion, Evernote, Obsidian 等,整理学习到的知识、访谈记录、竞品分析等。
定期回顾和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 寻求导师和社群支持:

有人指导和同行交流能事半功倍。

1. 寻找导师:
公司内部的资深产品经理或领导: 主动向前辈请教,寻求指导和反馈。
外部的行业专家: 通过 LinkedIn、行业活动等建立联系。

2. 加入产品经理社群:
线上社群: 微信群、QQ群、Slack群、Discord群等。
线下活动: 产品经理沙龙、Meetup等。
积极参与讨论,贡献价值: 提问,回答问题,分享经验。

给早期产品经理的具体建议:

不要害怕犯错,但要从错误中快速学习。
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
prioritize 你的学习内容,聚焦于与你当前产品和工作最相关的内容。
保持谦逊,虚心听取各方意见。
主动沟通,建立信任。
将学习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找到一位或几位你信任的同事,定期进行“头脑风暴”和反馈。

总结来说,早期产品经理的快速学习是一个主动、持续、多维度的过程。它要求你不仅要深入理解产品本身,更要走出产品,去理解用户、市场、技术和团队。通过沉浸体验、用户访谈、竞品分析、与团队协作以及不断学习行业知识和方法论,你才能在这个角色上快速成长,并为产品带来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在“在行”卖身(刘飞- 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锤子科技产品经理),给几个朋友提供了一些产品经理如何入门的建议,结合我之前几年的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下。

写在前面:

1. @大海 提到了很多需要具备的能力、阅读的书籍和掌握的工具,都是很赞同的。但一方面他并没有提到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大部分工具的使用和能力的掌握都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能盲目去学。我的回答将更侧重“如何去做”和“怎样去做”,而不是“用什么工具去做”和“查哪本攻略去做”。

2. 我的方法大概都能适用于中小团队,并不一定适用于有严谨流程和细致分工的大公司。要问后者怎么办,跟你的 leader 学啊,干嘛自学,如果没人带这公司就太不靠谱了,还是赶快换下家。

3.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句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是觉得产品经理不能光听,要自己想,而且能有讲道理、摆事实说服别人的能力(不是靠耍嘴皮子抖机灵说服别人)。所以记住不要把我说的(和其他任何人说的)当攻略一步一步走。

4. 谨以此文,感谢领我入门的学长、嘟嘟美甲创始人彪哥,感谢带我飞的锤子科技二位总监木爷、刘炯。

————————————————

1. 锻炼对自己产品的理解。

初学者可能刚入门就会被琳琅满目的原型工具和一堆堆的案例绑架,满脑子想的是别人花哨的功能和亮瞎自己狗眼的方案,但唯独对自己产品不了解,脑子里全是别人的东西。

这样的 PM 平时跟别人的对话一般是:

A(老板):你觉得这里放四个标签页合理不合理?
P(PM):当然合理,美团啊、点评啊、微信啊都这么做的。这是天下大势。
A:那我们页面上功能排版这样靠谱不?
P:没问题。现在这样的排版方式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也保证是最流行的。唯一色调设计手法是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理念 Minimal 。
A:额,那我们这几个功能是必需的吗?
P:这几个功能竞品都有了,我们没有的话不好吧?
A:......


对自己产品的理解又分为多个方面:

  • 对公司定位的理解,跟老板和投资方有关
  • 对用户定位的理解,跟公司的定位和市场的状况有关
  • 对产品定位的理解,跟用户的定位和推出产品的初衷有关
  • 对公司研发能力的理解,包括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运营能力
  • 对其他部门状况的理解,包括各部门在做的事情、大家进行的状态
  • ...


总之,你做出的每个判断必须基于对产品多方面的理解,而不是对竞品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这零散的因素。

只有这样,当设计师做出你不满意的稿子时你可以说“你的这个风格可能适合年轻人,但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商务人士”,而不是说“你这个不够大气,没有 feel 啊”;当你要求工程师改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 BUG 时可以说“后续运营部门计划有好几次大型活动,到时流量会瞬间暴涨,你这个 BUG 会放大 10 倍,所以很危险”,而不是说“重要不重要不是你工程师定的,是产品经理定的,你改就行啦”;当你跟老板讨论要不要加一个功能时可以说“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跟下个版本要做的事情不谋而合”,而不是“竞品做了咱们不能落下啊,管它有没有用”。

那具体怎么去锻炼,其实是件费力又费脑的事情,你要不断地去跟老板沟通、跟同事们沟通,去跟用户聊,去做调研,同时做大量的思考和总结。你要有自己的一本词典,记录关于你名下产品相关的事无巨细的解释,每当需要查询就能随时翻阅。

这本词典可以记在心里,也可以整理成笔记。别人看来,它可能无关紧要,也不是那种张口“人机交互的趋势”闭口“立体化设计语言”这些可以用来装逼的术语。但没有这本词典,你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坑,等走远了回来想填的时候,已经晚了。

2. 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如果说对产品理解是第一步,那第二步就是怎样基于你的理解做出靠谱的判断。

说来也怪,很多 PM 除了参考别人的,也就是做用户调研,或者唯老板是从。但很多事情简单得要命,只要有生活常识、有基础的推理能力,明明是可以更靠谱的。

举个例子吧。

当初 MIUI 做安卓本地化的时候,日历里加入阴历是作为主打特色之一的,也广受好评。在做 T1 的日历的时候,我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加不加阴历?

加的话,整个界面非常满,显得丑陋;不加的话,需要看阴历的用户又会不爽。

这是常见的一个日历界面:

对于重调研的 PM 来说,就做个调查问卷,规模越大越好,看哪边的用户多;对用户定位是偏高端用户或者说发烧友的 PM 来说,可能就做个开关选项,用的打开,不用的关了。

但实际上完全可以往前推理一步:用户到底为什么需要阴历?

大概场景就几个:春节前后用;阴历的节假日用;自己和亲友生日用。这基本囊括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那就简单了,我们能不能就在春节和节假日的时候显示阴历?对于生日的话,我们可以提供设置项,在用户和亲友每年生日那天显示阴历。

这是 T1 的日历界面:

这样既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界面始终显示阴历的尴尬,又满足了大部分用户对阴历的需求。这种方案凭常识很快就能推断出来吧?也不用复杂的问卷调查吧?也不用复杂的产品设计吧?


你可能说,这就是个抖机灵的需求分析,况且是个小功能。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之前在嘟嘟美甲讨论最基本的功能和界面时,并不是参考的市面流行的 O2O 工具都有什么功能、都有哪几个标签页、都怎么排版的。我们先做了一次用户的分析。

用户的分析不是靠什么问卷来做的。你在问卷里问“你是哪类用户”、“你平时做美甲会更看重什么?”,他们很难答清楚。如果你给的是具体的选项,又会有诱导回答的可能,最后的结论往往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的分析方法是,先从常识判断美甲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有哪几种场景:
  1. 已经有想做的样式的用户。
  2. 想来做美甲但不确定样式的用户。
  3. 不确定做不做只随便来看看的用户。

对于每种用户,来这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

  1. 看你这有没有想做的那个样式或者类似的样式。
  2. 看你这有没有好看的样式。
  3. 看你这有没有什么足够吸引她做美甲的地方。

对于这三种需求,我们要提供的功能又是不同的:

  1. 根据用户的样式提供定制服务;搜索和筛选功能。
  2. 精品/热门推荐;搜索和筛选功能。
  3. 专题;精品/热门推荐。

所以,在用户第一次看到我们产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供的功能就一目了然了:专题、推荐、搜索/筛选和定制。

而我们起初的判断是,产品刚上线,第 3 种用户肯定最多,第 2 种用户会逐渐多起来,而第 1 种用户会是高端、深度的用户,出现得更晚。这样对功能的主次也都分得清了。

最后初版的产品,我们就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荐和专题上,搜索功能是第二版上线的功能,而定制将是更未来版本的功能。而界面的布局和排版,也都因为功能主次分明,所以心里有数了。


最终结果上来看,做出来的界面似乎大同小异。但因为每个功能从研发角度都会消耗精力、从用户角度都会影响体验,如果是拍脑袋想的,一点小差别、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都会成为南辕北辙的错误决定。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常识完全可以判断的。你说我不是女人哪懂美甲咋回事,但你总逛过淘宝用过京东吧?购物时用户的思路还是可以想象得出来吧?当你有了初步判断之后,用户调研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作为验证的手段。但它不能作为需求的来源。

总结起来,产品经理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要做到三个字:

讲道理。


那怎样培养这种能力呢?也不难。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问为什么。

这个小区的停车场入口需要绕三个圈,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个优衣库进门一眼看到的全都是内衣裤,这么摆放是什么道理?楼下咖啡店平时顾客也不多,但居然撑了五年还没关门,他们的收支能够平衡吗?

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每天都在想明白一些事情,那真遇到棘手的产品问题,你肯定想的比别人远,也比别人靠谱。

@hyukming 提到的纯银说的办法也是这种考虑(产品经理如何入门,没人带的情况下如何学习? - hyukming 的回答)。不断去看别人的产品,但不是学皮毛,而是去想从商业模式、到交互细节、再到视觉风格的原因,这么做都是什么道理。

3. 确保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对各种问题有了清晰有据的判断,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跟同事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其实说来也不会很难,也就是注意沟通的技巧,一方面是说要有常提到的情商,怎样让没有实权的你在推进大家完成任务、在协调大家的工作时不那么讨厌;另一方面是要让每次沟通都有效率,不耽误时间。

对于前者,我的建议有:

  • 始终清楚自己是产品经理,但不是经理,不要盛气凌人
  • 用有理有据的事实来说服别人,而不是“老板的决定”、“反正跟你没关系”这种操蛋的说法
  • 别人遇到困难不要说“我不管,这是你的事儿”,主动去理解他的困难,并且尽力帮忙解决,解决不了的一起想备选方案
  • 产品项目组中的任何同事之间有了矛盾,要主动去协调,别在旁边看热闹
  • 随时让每个产品线上的同事了解全局的进展,让大家产生主人意识
  • 用户的反馈整理后可以周知同事,让大家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


对于后者,我的建议有:

  • 每次讨论问题,不管是一对一聊,还是开会,都明确这次的目的,有腹稿
  • 描述问题清晰,想好了再说,同时不要偏题
  • 每个问题都形成结论,不要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很充实就行了,没有结论都是瞎扯
  • 不要把任何事情都交给别人决定,自己时刻准备提出更多方案和建议
  • 每次讨论的过程和结论都有记录,可以随时查阅


交际能力学习最快的方法其实不是从书本上背诵,或者记下我说的这些小抄,而是找一个你觉得交往起来特别舒服、又很优秀的人,学习他身上的优点。

4. 对产品的责任心。

责任心似乎是最容易能有的,但却是我直到现在面对很多优秀的 PM 都觉得自愧不如的。

我特别喜欢 @池建强 老师的一句话: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你做到我说的 1-3 了,但那只是做“正确的事情”,是不是能让它们相继发生,却要考验你的责任心。

在午夜工程师为项目上线加班时,你是在楼下电影院里吃爆米花,还是在旁边默默陪他?在设计师跟老板因为方案闹僵了的时候,你是等着他们握手言和,还是主动找老板或者设计师聊一聊赶快把项目推进下去?在运营的同事为了某个紧急活动给你提出不太实际的功能需求时,你是一句“做不完”就打发走,还是认真跟她讨论下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能凑合着用?

是的,严格来说,你跟公司是劳动契约,你不能被强制加班;你的岗位是产品,不该去帮别人想解决方案;你也不是老板,公司的各种坑也不必由你来填。

但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要对任何与产品相关的事务负责的。任何阻碍产品正常上线的事情都应该由你解决,任何能对产品产生帮助的事情都应该给予关心。

在这方面如何抉择,就决定了你作为产品经理是平庸还是优异。

5. 关于工具的使用。

工具放到最后说,是因为实际意义上的产品经理,并不必掌握太多原型工具、交互绘制工具甚至绘图工具。

不管是什么样的工具,都是为人和当前做的事情服务的。还是刚才那句话,你为什么要用它?它对你现在做的事情有帮助吗?

很多初创团队刚刚起步,就开始搭建各种大规模的 Feature/Bug 的记录和处理平台,都在用特别复杂的需求文档描述规则,都把脑图、Axure 作为必备的工具。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

就跟 MBA 不适合创业者一样,复杂的流程会严重拖累中小公司的运作。我平时就用 Keynote 、Sketch 这样的工具,完全能覆盖 90% 的需求设计工作;产品研发的需求记录和处理就用 Trello 或者风车,操作简单,易用。

记住一条就可以了:只要觉得目前手头的工具好用、高效,那就没必要换成高大上的。除了装逼,没有别的意义。

6. 尽力涉猎广泛。

上次“在行”的一个朋友问我,他经常会与设计师有争论,他总觉得那样画排版上有问题,但却说不出哪有问题,该怎么办。我说很简单,如果你直觉上觉得有问题,那可能真的犯了一些基本错误,那你多去学习些排版上的知识,多去了解下常见的排版规则,那之后遇到争论肯定就有底气了呗。

作为产品经理,懂一些其他岗位的基本知识是很有用处的。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沟通,也能让你在考虑需求、设计方案时心中有数。这是一个好的补充,当然没有也无所谓。

去看看他们都在看什么书,找些基础的看一下;也可以到知乎这来看点快餐类的文章。这样别人就不会在背后说,这小子就会每天瞎逼想些点子、画点不靠谱的原型、做点不接底气的方案。

7. 广告。

公众号 liufeinotes

个人微信号 wojiushiliufei (请加自我介绍

user avatar

产品经理从入门到成长为优秀的产品经理有很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懂需求。


懂需求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很多产品经理都做不到这一点。


举个例子,就拿红包这个简单的功能来讲,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呢?


好的产品经理会用最简单的功能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把核心功能打磨地异常锋利。

而有一类糟糕的产品经理,我称之为“功能经理”,他们不断给产品增加新功能,duang duang duang给产品加一堆特技,认为这样就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功能经理”实际上是把用户需求建立在"自我的视角"上,而用户的真实需求可能是很简单。用户的需求可能是左边,而在“功能经理”的眼中就变成了右边。


把功能当需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百度贴吧:


比如说支付宝: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上级制定的KPI,比如说像百度贴吧基本上就是被KPI毁了。

但是作为产品经理,特别是入门的产品经理,要明白两个重要的道理:

1、产品经理,是要永远和用户站在一起的。只要做对用户最有利的产品,最终一定会得到用户的回报

2、用户需求不等于功能,不能把功能当需求

把功能当需求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眼里只看得到功能。


然而,
用户的需求远远不止于功能,用户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需求。


比如说一个健身卡产品,你觉得它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呢?

首先,当然是满足用户的健身需求;

然后更深入的是塑形、增肌、减脂等需求;

再深入的说,还有社交需求。

就这些需求吗?

这些都只是功能性需求(Functional Demand)。


如果人们购买健身卡只是满足健身需求,那么如何解释很多人买了健身卡之后就不去健身了呢?


作为产品经理,必须发现功能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心理需求(Psychosocial Demand)。用户购买一个健身卡,绝大部分不是为了功能利益,而是为了心理利益,而这种心理利益又包含了社会象征、个性象征以及情感利益。


1.社会象征需求(Social Status Demand):

健身卡可以帮助消费者塑造社会形象(面子)。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买了健身卡就不去健身了,因为他们买健身卡本来就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发朋友圈的。——装逼这么纯洁的事情,怎么可以被健身玷污了呢?


还有很多类似的产品,比如手机,作为最具外显性的电子产品,满足远远不只是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象(Zhuang)征(Bi)需求


高端的奢侈品牌也是瞄准用户的社会象征需求,比如说下面这幅眼镜:

梁文道本人一向是非常低调朴素的,但他的眼镜逼格却高到了一个境界,由日本鲭江工匠世家山本泰八郎手工打造,江湖人称“八郎谨制”。充分显示了品味和社会地位。


2.个性需求(Personality Demand)

健身卡可以帮助消费者塑造个性自我,这种自我不仅是对外的展示,还是自我暗示:"我买健身卡,说明我就是一个健康向上,阳光开朗的女孩。"


这种利用用户个性需求的产品也有非常多,腾讯第一个杀手级盈利产品QQ秀:


今日头条,整个产品都是围绕用户个性化新闻阅读需求


还有这个形状充满暗示性的手机,也是满足用户个性需求:

作为产品经理,搞清楚目标用户的个性,即使这个个性非常小众,一旦击中用户,用户就会乐意买单。


3. 情感需求(Emotional Demand)

很多买了健身卡却不去健身房的人,买的不是健身卡本身,而是消除焦虑感——“我健身卡都买了,终于可以放开肚皮吃了。”


买一张健身卡可以降低焦虑,就像看到别人都报名考CFA考MBA和各种证书,自己也去报个名一样,能够给自己一种短暂消除焦虑的幻觉,还可以合理化自己放纵的行为。


同样的例子还有众多教育产品:


当然,这些产品都是利用了用户的负面情感需求。


有很多大众熟悉的产品,是利用了用户正面的情感需求。比如充当表达情感媒介的产品,像Roseonly:


比如扮演人们日常补充剂的产品Tums:“你被爱,所以应该补钙”


比如定位人们维系情感场合的产品,红星二锅头:


这些认知卷入程度很低的产品(低认知卷入:产品能够激起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反应很低)都非常适合打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比如快消品、工艺品等大众所广泛认知的产品,它们能用情感占据用户的认知,刺激购买。


所以,用户购买一个产品很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需求。作为入门的产品经理,你要经常问自己:

我的产品满足了用户什么心理需求?


这样你可以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只会duang duang duang给产品加特技的“功能经理”,而且能让产品触及用户的心理。


处理心理需求,还有更高明的产品经理会直接从人性层面去挖掘用户的人性需求(Human Demand)。


还以健身房为例,你认为一个健身房能满足用户什么人性需求呢?


看看健身房的镜子你就知道了。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美”。

消费者可以在健身房轻易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赞美。


美国的健身产品EQUINOX从另外一个角度挖掘了人性需求,他们的产品海报直接从展示一个女权主义的健身者的呐喊,“It’s not fitness, it’s life.”健身不仅仅是健身,更是性别的平等。


人性是孤独的,产品经理怎么用产品抓住中国网民深深的孤独呢?

漂流瓶

QQ邮箱每天产生的漂流瓶已经达到了骇人的数量级了。孤独的网民每天愿意在电脑前用尽三次写信机会, 孜孜不倦地打捞蓝色海洋中转瞬即逝的漂流瓶。


摇一摇

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在深夜拿着手机一次又一次地摇一摇。摇完后响起枪支上膛的声音,让寂寞的人嗅到性和硝烟的味道。


同样是人性,微信抢红包激发了人性的贪婪


知乎的点赞利用了人性的虚荣


发红包看照片满足了人的暴露欲与窥私欲


双十一,更是把中国人变成了任由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摆布的低等动物


这些充分挖掘了人类本能的产品,都是殿堂级的好产品。

就像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说的:

一款好的产品,一定能迎合人性七宗罪中的其中之一: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人性的需求,那么很可能成为一个好产品。


所以一个产品经理的真正入门,就是要在功能以外,更深层次地理解用户的需求。


用上面介绍完的用户需求层级模型,多练习:


比如,就健身卡这个简单产品,你就可以发现用户背后纷繁复杂的需求:


如果你可以深度掌握用户需求,那么在产品经理“道”方面,就入门了。


在“术”方面,一个入门产品经理至少要掌握这些技能:

1, 产品需求文档(PRD)撰写

2, 用户需求管理

3, 产品进度规划控制

4, 用户深度访谈

5, 跨组跨部门沟通


而在器方面,至少要掌握这些工具:

1,Office

2,Axure

3,思维导图

4,甘特图



user avatar

曾经辅导过几个人成功拿到产品经理offer,说下自己的看法。

之前的大神都写得蛮好的了,像

@刘飞 @柏傅美 @BMAN

的答案,拜读之后受益良多,阅读他们答案也是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吧。

这里献丑再添加一点自己的想法,如果产品经理有100分的话,这个答案适合从0到1,也就是入门来看。


1 、多 阅读


想要了解,甚至入门一个行业,最高效的方法不过两种:一是业内人士指导,二是阅读。


产品经理职业也是如此,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做一件事情,逐字逐句地跟你讲清楚一个个概念,比自己去阅读消化来得更快更好。但是这种“豪华”的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事实上也不太现实,工作场中大家都很繁忙,除了有超强的利益驱动,并不会有人手把手教导。


因此,阅读就是人人可得的最好方法,阅读前人经过思考总结后的智慧结晶,也了解他们曾经做过的案例,不断地通过“概念-实践案例”来学习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阅读也不能囫囵吞枣,那么应该读什么呢?


(1)阅读专业书籍


产品经理是一个新兴的职位,而且本身也是一个没有固定标准、科学程式的职业,所以并没有经历时间考验的书籍资料。虽然市面上冒出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新媒体上也有浩如繁星的经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屈指可数。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所谓的专业书籍,是指那些有足够价值沉淀的书籍(或者未能成书的文章)。作者应该有相关的资质背书,案例应该经受市场的考验。


比如说小米的黎万强写了一本《参与感》,讲述了小米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案例分析,概念总结。黎老师是小米创始元老,案例有小米的成功背书,再加上朴实但行云流水的文笔,这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以此为判断标准,才能甄别出砂砾中的黄金。好书也有两重境界,一是思想,二是干货。


价值最大的当然是能够高屋建瓴地传授产品经理思维的书籍,他们经久不衰,常常被人们提起,成为行业典范。例如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张小龙的八小时演讲稿,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等神仙的大作都是经典作品,手边常备一本,时常翻阅,每次看都有新感悟。


对入门产品经理帮助最快的书籍就是第二种:干货,也就是我们经常会在知乎、微信公号等平台看到的经验分享,有足够积累的作者也会出书。 @张亮-Leo♂ 的《从零开始做运营》, @黄有璨 的《运营之 光》, @王坚 的《结网》等等,都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实战经验,不仅言之有物,作者文笔也是了得,将读者拉到行业前线去了解互联网的运作。不管是刚入门的产品助理,还是入行多年的产品经理,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


总结之,关于书籍选择,认定作者资历好、案例真实的作品,才能得到最高效的进步。

关于书单,这里有充分的讨论,供参考:关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有哪些经典书籍? - 产品经理书籍 - 知乎


(2)广泛阅读


@allenzhang 在他那著名的腾讯内部八小时演讲中提到:

产品经理应该有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关于广泛阅读,我认为不仅是功利地为了职业发展,而是从书籍中去体会人生百态。


作为一个洞察人性、发现需求的产品经理,眼中仅仅看到身边的一亩三分地是蛮危险的一个状态。也许你一生都不会有太多精彩的经历,但是在浩瀚书海中就可以不断地在不同世界中自由切换,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说到生产力贡献,有时候偶尔一个灵感竟是来自于曾经阅读过的某一本书,那种美妙的体验实在是难以言表。例如当你读过蒋勋的《孤独六讲》,就会对人在孤独状态下的心境有更完整的认知,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加知道如何缓解这种孤独感,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QQ音乐的弹幕等等。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精力的话,请尽量多阅读吧。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以后的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多做事


说完阅读,就应该注重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我的导师曾经给我的一个评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的是:知识概念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却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应该是新人常见的毛病。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实践中去感悟书中精神才能充分消化吸收。


这一节我们讲讲如何在实践中快速学习,一言以蔽之:多做事。


(1)了解公司的运作:架构、技术团队、关键 人物。


三五人的创业团队沟通基本靠吼,并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内部沟通还算是畅通无阻。但是假如你在一个规模稍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了解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公司的架构是如何构成的,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权责是什么。

技术团队的分工是怎么样的,产品从想法提出到正式上线分别要哪些团队配合。

团队的关键人物是谁,要咨询一个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应该找谁。


如此种种,新人产品经理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去主动了解。好在大部分公司都配有导师制度,例如我的导师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会跟我讲解上面这些问题,也会引荐我给相关的同事。


了解公司的运作,是为了提高以后的工作效率,也让自己对团队之间的合作有最直接的认识。


复杂如腾讯这种巨型企业,内部的团队更是错综复杂,也许一个数据便有好几个团队在负责,你就要知道哪个数据应该找哪个团队,甚至知道是哪个人负责的。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各个部门、各个团队分别在做什么,假如公司内部有论坛、分享会等内宣渠道,就要多参与其中,不一定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权责就好。


以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找到相关团队。例如两个产品经理,都想要做一个图片自动识别功能,自己团队来搭建该功能显然太费劲,市面上肯定是有现成组件的。产品甲平日两耳不闻天下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样的API或SDK,群里问来问去,团队内部也没人知道。产品乙上个月刚好听了一个内部分享会,是关于一个AI团队的研究分享,里面提到了一个图像识别,也提到了业内有哪些公司在做图像识别。那么乙很快就可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支持,或者找相关的公司支持。


可想而知,经过这个案例后,乙的工作能力会更加被团队和老板认可。


(2)多和用户泡在一起:用户在想什么(潜在需求),说什么(用户反馈 ),做什么(数据分析)


@ponyma 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性就是永远都是Beta版本,不断地在改变。产品经理收集、判断需求,然后不断地打磨产品。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并不是来自于产品经理的天才构想,而是来自于用户,有的是用户主动反馈,有的则是产品经理观察得出。


知道用户在想什么,识别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很多用户会在自己的博客写今天听了一首歌,有什么感触。歌曲是一个能够影响情绪的行为,也许突然飘来一首歌,会让人们想起和初恋的一件小事。所以说听歌往往会伴随着情感的表达,在每首歌附上一个评论留言区就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网易云音乐正是凭着这个脍炙人口的功能赢得了良好口碑。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用户很多时候也不写感悟了,就是分享一段歌词,可能再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也许是他们不想写、不方便写,也许是写不出,但反正情感是通过歌词和图片来表达了。所以QQ音乐做了“歌词海报”,一段歌词配上一个好图片,胜于千万言语,这个功能也收到了许多赞誉。


多听用户在说什么,找到产品改进的方向


如果能被用户骂,说明还是一件好事情,用户还是希望你变好的。如果用户压根都不想反馈,直接弃用了,这才是一个失败透顶的产品。


手机QQ4.0版本上线的时候,一天内收到了上万条差评,原因是这个版本取消了QQ一直以来都有的在线和隐身状态。手Q团队迫于压力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加上了隐身状态,紧急发布优化版本。手Q团队的初衷是希望取消隐身状态来提高沟通意愿,因为用户看到隐身就会减少留言的欲望,但是从舆论反应来看,用户似乎并不为这个功能买账,强烈要求保留QQ的传统。


腾讯的大小老板们有个特质很让人敬佩,就是非常注重用户反馈。经常会在微博搜产品关键字,看看用户在说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多分析用户在做什么,验证工作成果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通过数据来分析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行为。数据是最客观的,比如说你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也许在用户调研的时候,很多人说很喜欢,但是如果数据表现非常差,则证明大部分用户真的不喜欢你新做的这个功能。那就要反思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是需求把握的不好,还是实现方案有问题,甚至考虑一下新功能是否应该继续存在。


3 )知道做什么,以及什么 候做: 逻辑 能力和 业务驾驭 能力


前面说到大量阅读和多跟用户在一起,到现在,产品经理脑海中、文档上应该存在着非常多的想法了。可是资源是有限的,你的100个想法也许都有用,但是肯定没法都实现。所以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是:强大的逻辑能力和业务驾驭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知道需求实现的优先级。


比如说知乎这个产品,肯定会有人说我需要一个换肤功能,现在蓝白的官方配色太单调了。那这个需求是否有用呢?当然有,做好之后能讨好一部分有需求的人群。然而它却不是应该现在做的,也许可以列在需求单里面,但是估计用户实现不了了。最高优先级的应该是:完善编辑器、加强版权保护、打击垃圾信息等等。


锻炼这种逻辑能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多做产品分析。


自己在用的产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从诞生到现在4年过去了,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要加强版权保护?为什么知乎要上线“友善度”?为什么知乎不能上传GIF,也不能换字体换颜色?


纯银曾说过一个方法,把Appstore排名靠前的产品都下载下来分析一遍,产品方法就自然融会贯通了。


对于此方法我并不太赞同,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研究”对于新人来说毕竟效率太低,而且新人也许连基本的行业常识都没有,就算看遍了所有APP,也不知所以然。


但是我还是尝试了这个方法,不过是在入行两年之后,有了足够的基础积累。我在一年的时间内体验了大概上千款APP,有的扫一眼就可以,有的认真写了分析。这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说不上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起码会帮助你判断不同团队为什么做这个,为什么不做那个,对于锤炼自己的产品感觉大有裨益。


4 )掌握沟通的技巧


对于设计人员,尊重他们的审美和专业能力。我曾经在一个团队,设计师的作品我大多不太喜欢,有时候会在群里直接说不好看,于是经常引发一场撕哔大战。导师后来教我一个方法,那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效果找一个案例给设计看,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如果是为了产品,那么最高效的沟通就是找一个别人的案例,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讲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当然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牛的设计师,不仅能领会到你的意思,还能根据产品的现状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作品还很好看,那真的是福气不浅,好好珍惜吧。


对于程序员,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领域,千万不要说“这个很简单的,可以快速做”,“不就是改几行代码嘛”,“这个明天要上线,快点做好”诸如此类的话语无异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标签。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学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东西,自己判断某个功能能否实现以及复杂度。关于产品经理可以学习的基本技术,我后面有时间会专门写一篇。


对于老板,要保持工作同步,了解老板对产品的构想,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不要和老板对着干,毕竟老板就是老板,这个也不需多说。遇到通情达理的上级,就要用科学的论证来说服他们接受你的方案,如果你自信自己是对的。


关于沟通,我其实并不在行,还是专门找相关资料、老师来学习,我只能告诉的是:尊重对方领域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3、多学习


(1)学习技术 世界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产品经理要分析一个数据,是给技术团队提一个需求,然后坐等技术哥哥给到结果。有没有想过自己从数据库里面提取呢?


正是从这个念头出发,我从数据库技术开始,走上了自学计算机技术的不归路。


首先我们说数据库,是最简单的一个技术,只要掌握基本的SQL语法,就能拼凑自己想要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这些语法,也不过是select…from…where等非常简单的几个单词,经过几天的学习就可以马上运用。


掌握SQL的好处,一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产品的运作更了解。首先是工作效率得到巨大提高,以前提完一个需求可能得登上一两天甚至一周,如果自己提取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而且可以随时改变提取的条件,不需要反复沟通。第二是从数据层面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有更本质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例如就使用知乎而言,用户回答问题,就会在数据库产生一条记录:回答时间、内容、用户ID、问题ID、点赞人数、感谢人数、收藏人数等等,当你从数据库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是,是不是对于知乎的底层运作更了解了呢,也更了解用户的一个行为会牵涉到哪些方面。


度过了初级的SQL,可以往更高层面的技术学习,那就是真正的编程了。从HTML到CSS、JavaScript,从前端到服务器通信再到后台程序,从数据库到大数据挖掘、智能推荐,从实用编程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等,技术的康庄大道上有无限的宝贵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技术不是必须的,但确实一个绝对的优势。Pony在一次内部演讲说: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教导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放心。


(2)了解商业市场 的运作


德鲁克认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每一个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杨元庆同时也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持久。


高段位的产品经理应该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用户需求,而是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相结合。产品经理界元老俞军最近有个观点:需求不仅仅从用户角度出发,而是需要考虑用户价值、愿付价格和企业成本,所以需求是有商业价值属性的。


以音乐APP为案例,用户有一个强烈的需求:音质要最好、下载要免费,按照我们常规的认知来说,这就是一个痛点需求呀,非常非常痛。但是企业能做这个需求吗?显然是不可以的,谁做谁倒闭。


所以产品经理要得到长远的提高,必须要了解商业市场的运作。仅仅看到产品设计原则、用户需求,是井底之蛙。我们看2015年往后出现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优化产品体验就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产品设计之外的核心能力。例如滴滴Uber的政策影响能力,共享单车的地推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资本能力。


所有企业都要回到商业轨道上。


4 、多输出


最后一点,多输出总结,往脑子里输入更多东西,始终是舶来品,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后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才能够说完全学习透了。就像我在写这些文字,也是强迫自己输出的过程。要把自己走过的坑,在脑海里整理过之后,输出成文字,向有需要的人贡献自己的一个案例参考。


工作中,完成一个案子,多做总结,而不是甩手掌柜,忙着去庆祝。


据说在2011年的腾讯年会,Pony开完员工大会之后,匆匆回到办公室,把腾讯创业12年的感悟用一封邮件跟全体同事再分享了一遍。如此繁忙的大佬,依然不断地输出总结,令人敬佩。


在腾讯内部,晋升高级产品经理的人必须要有授课,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人必须要有技术文章分享,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输出型的工作,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学习成长,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多少经验,梳理、总结就像是动物反刍,把经历慢慢消化成经验,并且通过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需要迅速建立起对产品、用户、市场和团队的理解,以便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推动产品成功。以下是一些详细且实用的方法,帮助早期产品经理快速学习:核心原则:主动学习、实践驱动、反馈循环、系统思考一、 深.............
  • 回答
    作为产品经理,UML(统一建模语言)可能不是每天都摆在你面前的案头必备,但它的价值,尤其是在梳理和沟通复杂的产品逻辑时,却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工作的许多角落。我从来不觉得 UML 是那种需要你“必须掌握”的工具,更像是你的“秘密武器”,在你需要的时候,它能帮你化繁为简,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团队的理.............
  • 回答
    嘿,老乡!同是天涯沦落人,看到你纠结于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的未来,我真是太有共鸣了。毕竟我们这市场营销专业,这两条路都挺对口的,但又各有各的味儿。别急,咱们慢慢捋一捋,把我这段时间的思考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先来说说“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到底是个啥?你可以把产品经理想象成一个产品的“灵.............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产品领域摸爬滚打了两年的产品经理,你现在遇到的困惑,其实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都会经历的。坦白说,当你发现自己“啥都不会”,并且对“未来在哪里”感到迷茫时,这恰恰说明你开始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可能伴随着焦虑和不确定感。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你感.............
  • 回答
    社招产品经理一轮面试就挂,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尤其是在你自认为准备得挺充分的情况下。别灰心,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咱们一项一项拆解,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一轮面就挂”通常意味着什么。这不像是经过几轮的层层筛选,最后倒在最后一关。一轮面.............
  • 回答
    实验室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密仪器,从看似简单的烧杯试管,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工厂灵光一闪的产物。它们是科学探索需求和工程技术实力深度融合的结晶,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产品经理”可以概括。首先,我们.............
  • 回答
    九零年代的经典跑车复刻在中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发动机轰鸣和流线车身那么简单。要聊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社会认知到产品前景,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社会认知:情怀与现实的碰撞首先,得承认,九零年代在中国,特别是对于很多“老炮儿”和汽车爱好者来说,那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
  • 回答
    .......
  • 回答
    英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分量,虽已非昔日日不落帝国那般无所不在,但依然举足轻重。它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从金融市场的深度到创新技术的引领,再到软实力的渗透,都让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首先,谈到英国的经济影响力,金融服务业是绕不开的核心。伦敦金融城,这个集聚了全球顶尖金融机构、汇.............
  • 回答
    在不添加其他物质的前提下,纯净的水(H₂O)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有毒物质。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自然状态下不会轻易分解产生有毒气体或物质。但是,如果我们把“不加入其他物质”这个限定稍微理解得更宽泛一些,比如不主动加入其他化学试剂,但环境中的某些存在不可避免,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一.............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我注意到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对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感到不满,并将其迁怒于互联网经济的“过度繁荣”。这种观点认为,大量资本和人才都涌入了互联网行业,导致在国家战略层面至关重要的芯片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一名长期观察者,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深入探讨,但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对“互联网经济发展挤压芯.............
  • 回答
    广西的发展前景,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尤其是北部湾,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它到底能不能真正“腾飞”?还有,广西能不能从隔壁的广东那边“叼”走点产业?最后,东盟这个近邻,对广西经济到底能有多大“拉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广西的发展前景:不止于“边陲”过去,提起广西,很多人脑子.............
  • 回答
    产品经理的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商业价值为目标,并具备跨职能沟通协作能力的整合性思考方式。它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模式,贯穿于产品从概念到落地再到迭代的整个生命周期。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详细阐述产品经理的思维:一、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 (User.............
  • 回答
    产品经理与程序员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角色定位、工作目标、思考方式以及对事物理解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是化解矛盾、高效协作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产品经理与程序员矛盾的本质:一、 目标导向的差异: 产品经理: 目标是 成功的产品。这意味着产品需要满足市.............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是产品经理岗位永恒的“灵魂拷问”,隔三差五就有人拿出来讨论一番。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需要懂技术的,而且不是懂一点点皮毛,而是需要有相当的理解和认知深度。 但“懂技术”这个词,对产品经理来说,具体含义和侧重点跟技术人员是截然不同的。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为什么需要懂技术?核心原因在于: 沟.............
  • 回答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市场调研就像是为产品航行的罗盘和地图,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确保产品能够找到正确的市场定位,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这可不是什么拍脑袋就能搞定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严谨、并且充满洞察力的过程。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产品经理是怎么做市场调研的,不玩虚的,讲点实在的。一、 为什么要做市场调研?.............
  • 回答
    从“用户为什么想这样?”出发:产品经理的需求魔法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用户的抱怨、市场的趋势、竞品的动态,还有团队的创意。而将这些杂乱的信息提炼成清晰、可执行的产品需求,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所在。这绝不是一份简单的“愿望清单”,而是一场关于理解、权衡和共赢的深度对话。那么,我.............
  • 回答
    产品经理是否必须拥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想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个人想法”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多层含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其重要性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我认为,产品经理是否“一定”要有极强的个人想法,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更像是一个“需要,但并非唯一”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极强的.............
  • 回答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的一天通常是充实而多变的,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既有旋律的流畅,也有即兴的变奏。没有哪一天是完全相同的,但总有一些核心的活动贯穿其中。早上,通常从一杯咖啡开始,伴随着邮件和项目管理工具里新消息的“滴滴”声。我会先快速浏览一下昨晚和今天凌晨(有时是海外团队的反馈)的更新。这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