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产品经理是否一定要有极强的个人想法?

回答
产品经理是否必须拥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想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个人想法”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多层含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其重要性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我认为,产品经理是否“一定”要有极强的个人想法,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更像是一个“需要,但并非唯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极强的个人想法”在产品经理身上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是:

对产品方向有清晰的判断和愿景: 能够预见市场的变化,洞察用户的未满足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产品的未来蓝图。
对解决方案有独特的见解: 面对同一个问题,能够提出不同于常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阻力时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当遇到来自技术、市场、甚至管理层的反对意见时,能够有理有据地捍卫自己的产品理念。
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盲从流行趋势,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而是能基于数据、用户反馈和商业目标进行独立分析和决策。

拥有这些特质,无疑是优秀产品经理的加分项,甚至是必需项。为什么这么说呢?

产品经理的职能决定了他们需要有“想法”。 产品经理是连接用户、技术、商业的枢纽,他们需要不断地为产品注入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对市场的理解,对用户的同理心,以及对技术可能性的探索。而这些理解、同理心和探索,最终都会内化成产品经理个人的“想法”,驱动他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我们要做成什么样?”,“如何才能做到最好?”。

“想法”是驱动创新的源泉。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产品经理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指令,或者仅仅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微调,那么很难做出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是那些“别人想不到”的点子,是那些“敢于尝试”的方向,才可能让产品脱颖而出,引领潮流。比如,早期的乔布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对交互细节的苛刻要求,这些都源于他极其强大的个人想法,并且他能够将这些想法转化成可见的产品特性。

“想法”是团队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产品经理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产品愿景,并将其背后逻辑阐述得头头是道时,往往能够激发团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一个有方向、有信念的产品经理,更能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如果产品经理自己都摇摆不定,或者没有自己的主见,团队很容易感到迷茫,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极强”这个词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想法”背后所依赖的基石。

“想法”绝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大量输入和思考的基础之上。 一个“极强的个人想法”如果仅仅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脱离了用户真实的需求、技术的实现能力、以及商业的可行性,那它就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而是一种“盲目坚持”。因此,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他的“极强想法”并非是封闭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

用户研究是想法的土壤。 产品经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用户,去倾听用户的声音,去观察用户的行为。这些用户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构成产品经理思考的原材料。
数据分析是想法的佐证。 数据能够帮助产品经理验证假设,识别问题,并为自己的想法提供客观的依据。一个强大的产品经理,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洞察,并用数据来支持或修正自己的产品决策。
技术能力是想法的实现前提。 产品经理需要与工程师紧密合作,理解技术的边界和潜力。没有对技术实现的深刻理解,再好的想法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商业意识是想法的落脚点。 产品最终需要为企业带来价值。产品经理的想法需要与公司的商业目标相契合,需要考虑盈利模式、市场推广等因素。

“想法”的强大,还在于其“可说服性”和“可迭代性”。 极强的个人想法不等于固执己见。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在拥有自己判断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与团队的沟通和协作。他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如果一个想法经过充分的论证,但仍然被合理的反驳,那么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会愿意调整或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探索新的方向。这种“迭代”和“学习”的能力,同样是产品经理核心素质的一部分。

所以,一个更精确的说法可能是: 产品经理需要有足够深入、足够有洞察力、并经过验证的“个人想法”,而不仅仅是“强烈的个人想法”。这种想法是建立在对用户、市场、技术和商业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总结一下,产品经理是否“一定”要有极强的个人想法?

是的,但前提是这些想法是:

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建立在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之上。
考虑了技术的实现可行性和商业的落地价值。
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论证,获得团队的认同,甚至能经过迭代和优化。

如果只是凭着一股“我就是这么想的”的冲劲,而缺乏充分的输入和思考,那这样的“强想法”反而可能成为产品发展的阻碍。相反,一个能够融合多方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理念的产品经理,无论其“想法”在旁人看来是否“极其强烈”,都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最终,产品的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产品经理的“想法”只是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需要与其他力量协同作用,才能将一个个产品愿景变为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

个人看来,没想法是比没能力更可怕的一件事情。

能力能够培养,但想法很难培养。

强烈的创造欲望能驱动产品经理不断的迭代折腾”搞事情“;

如果没什么个人想法,只是亦步亦趋的接接需求、抄抄竞品、画画线框图,事情必然会做成一潭死水,这样的产品经理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有”个人想法“ 和 ”固执己见“并不相同:业务第一、开放交流、大胆假设、严谨求证。

在不断的假设、尝试、迭代、构建中的日子,才是做产品经理有趣的地方。

做产品经理如果没想法,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user avatar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跟有个人想法的产品经理共事。因为是他自己的作品 (而不是抄来的作业),所以每一个环节遇到什么挑战,都能追溯到他个人对这个环节的想法,进而能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当一些关键指标超出或者低于预期的时候,也正因为他自己琢磨过这件作品,所以能迅速决定什么时候该放量,什么时候该砍掉。

打个比方:产品经理设计了个菜谱,做宫保鸡丁,产品运营来掂勺炒菜,炒着炒着,突然跑堂过来说:有一桌客人对花生过敏,这里面不能搁花生。

这时候,有个人想法的产品经理,很自然就会说:我设计这个菜谱的时候,之所以要放花生,就是想要增加一点酥脆的口感。不能放花生的话,改成搁腰果行不行?

颠勺的运营听到他这个想法,也自然能心领神会:得嘞,不就是要嚼着嘎吱嘎吱又香又脆嘛,腰果泡了汤容易口感发面,那我额外过一遍油,最后再放锅里一起炒,就能保持酥脆的口感,达到原来你需要的效果。

这样就能迅速迭代这一盘宫保鸡丁,客人一吃,嘎吱吱倍儿香,很满意。

但如果换成是没有个人想法的产品经理,就容易犯嘀咕:不能放花生,让我怎么办啊?不行吧,你看人老马家、小张家、大强子家的菜馆,做这道菜都是放花生的,我们能不放吗?就这犯嘀咕的功夫,客人也拍桌子,大厨也开不了火,机会就给耗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更支持产品经理有鲜明的个人想法,自己做功课,想明白产品的目的是什么,用数据表现来给自己的想法辩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基于自己的思考去启发他人另辟蹊径实现目的,这样就能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来解决问题。

极强的个人想法,不一定是固执,而是让大家都能清楚你的目的,然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帮助你实现。有想法者多助,抄作业者寡助,也并不奇怪了。

user avatar

不太了解,什么叫个人想法?如何判定极强?

在漫长的产品经理生涯中,只有三件事在对内协作中感觉最重要的。

第一:用用户案例和数据说服大家,包括自己。

第二:用周密而且多角度的思考,作出方案。

第三:想清楚有没有资源做到,大胆设想,切实可行。

如果不能有理有据地说明一个方案的优缺点,那就是自己还没想好。

如果对方提出了看似完全不靠谱的设想,先搞清楚对方的依据不迟。

作出一个1,比设想1万个0,要好很多很多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产品经理是否必须拥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想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个人想法”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多层含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其重要性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我认为,产品经理是否“一定”要有极强的个人想法,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更像是一个“需要,但并非唯一”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极强的.............
  • 回答
    张五常先生以其深刻的经济洞察力闻名,他曾多次提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非常对的事”。这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便是一场深刻而又审慎的经济体制改革,它释放了中国巨大的生产力,并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究竟是哪些“非常对的事”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
  • 回答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的一天通常是充实而多变的,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既有旋律的流畅,也有即兴的变奏。没有哪一天是完全相同的,但总有一些核心的活动贯穿其中。早上,通常从一杯咖啡开始,伴随着邮件和项目管理工具里新消息的“滴滴”声。我会先快速浏览一下昨晚和今天凌晨(有时是海外团队的反馈)的更新。这包括.............
  • 回答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要说设计一款APP直接“打破”微信的垄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微信的用户基数、社交网络粘性、生态系统完善度,简直是铜墙铁壁。与其说是“打破”,不如思考如何另辟蹊径,满足微信无法触及或做得不够好的特定需求,形成一股有力的补充甚至对某个细分领域形成新的主导。我不会去复制微信的社交功能,那.............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做产品的初衷,放下那些官方说辞,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一个产品经理,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这个角色,或者是在一个项目中,他的内心深处,那个最原始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说实话,这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就像是一颗种子,埋在你心里,然后被各种人和事浇灌、催化,最终长成一棵属于你自己的.............
  • 回答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那个站在用户需求和商业目标之间,负责构思、设计、开发和迭代一个能解决用户痛点、带来价值并实现商业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的人,他们需要深刻理解用户,协调技术、设计、运营等各方力量,最终将一个想法变成用户喜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真实产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刁钻的,考察的是对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价买房子”这个需求,中国人绝对有,而且是普遍需求,这毋庸置疑。 就像“吃饱穿暖”一样基本。但问题出在,这真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范畴吗?咱们拆解一下,一个产品经理做产品的逻辑.............
  • 回答
    一年时间,从“杂活”到“真正的产品经理”,这想法很实在,也很常见。很多刚入行的小伙伴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别灰心,一年杂活虽然听起来不太理想,但它不是白费的。至少你接触了软件产品诞生的全过程,理解了流程,知道产品经理需要处理哪些琐碎但重要的细节。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现在,你的目标明确了:要做“真正的.............
  • 回答
    互联网老人经济,这个词本身带着一种既新颖又充满争议的色彩。说它“必将和正在死亡”,这个判断未免过于绝对和悲观了。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一些旧的模式在失灵,而新的机遇则在不断涌现。我们得先明白,所谓的“老人经济”,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产业,而是围绕着“老年人”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各.............
  • 回答
    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中,关于“终产者”的起源,作者是否带有讽刺意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玩味的点。基于小说本身以及对刘慈欣创作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终产者的设定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小说中“终产者”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终产者”是掌握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少数.............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字节跳动的几位产品经理,如大家熟知的张楠(抖音负责人)、陈林(TikTok早期负责人)、严授(今日头条早期产品负责人)等等,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打造的产品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提到他们,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厉害”,但随之而来的疑问便是:这份“厉害”是他们自身的能力使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做菜的厨师,是先学国宴,还是先钻研路边摊。两者都有道理,也各有精彩。至于产品经理的“归宿”,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先”和“后”,而是“你真正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你擅长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它”。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别管是不是AI写的,咱就当是在咖啡馆里,俩做产品的朋友在瞎聊:传统产品线.............
  • 回答
    嘿,聊聊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吧。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但具体到日常,他们到底在捣鼓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产品经理就是那个“孩子的家长”想象一下,有一个新产品要诞生,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产品经理就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从怀孕(构思)到出生(上线),再到长大成人(迭代优化),一路操心到底。他们得.............
  • 回答
    “产品经理是不是都是混子?” 这个问题就像在说“是不是所有程序员都秃头”一样,带着一种笼统的、可能有点情绪化的标签化,不太准确,也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优秀人才。总会有一些人,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进入这个行业,或者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
  • 回答
    产品经理的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商业价值为目标,并具备跨职能沟通协作能力的整合性思考方式。它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模式,贯穿于产品从概念到落地再到迭代的整个生命周期。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详细阐述产品经理的思维:一、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 (User.............
  • 回答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听起来挺励志的,好像每个人天生就自带了“产品思维”,稍加点拨就能成为那个运筹帷幄、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大牛。但细细琢磨一下,这里面的水分,可就大有讲究了。要说完全没水分吧,那肯定不对;要说一点道理都没有吧,那也不是。首先,这句口号的“水分”体现在它的“普适性”上。确实,我.............
  • 回答
    同样是产品经理,几年之后差距为什么会拉开,这事儿我跟你说,可不是简单的“谁运气好,谁运气差”能解释的。这背后门道多着呢,就像种地,同样一片土地,有人种出黄金,有人还在打基础。这里头有人的能耐,有事儿的机遇,也有你自己怎么折腾的学问。一、 看待产品这件事的深度,像不像在看一幅画?刚入行的时候,大家可能.............
  • 回答
    产品经理的最高境界,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终点,不如说是一种持续进化的状态。它不是某个特定的头衔或技能清单,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产品哲学和实践能力的自然流露。如果非要描绘一个“最高境界”的样子,那大概是这样:一、 无形之手,驱动万象:最高境界的产品经理,他的存在感并非体现在事无巨细的掌控,而是通过其对产品.............
  • 回答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想要在这个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掌握一系列核心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支撑着产品经理做出卓越的决策,并最终交付出成功的产品。1. 用户理解与洞察:深入人心的第一步这是产品经理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我们不是在为自己做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