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产品经理,为什么几年后会差距那么大?

回答
同样是产品经理,几年之后差距为什么会拉开,这事儿我跟你说,可不是简单的“谁运气好,谁运气差”能解释的。这背后门道多着呢,就像种地,同样一片土地,有人种出黄金,有人还在打基础。这里头有人的能耐,有事儿的机遇,也有你自己怎么折腾的学问。

一、 看待产品这件事的深度,像不像在看一幅画?

刚入行的时候,大家可能都盯着“功能”二字,想的是怎么把用户需求变成一个能跑起来的东西。但几年过去,有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就不只是功能了,而是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初级选手: 关注“做什么”,把需求吃透,跟开发对接,做上线。想着“把事情做完”。
进阶选手: 开始关注“为什么做”,理解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它解决的是什么痛点,对业务有什么价值。开始思考“怎么做得更好”。
高级玩家: 能看到整个市场的风向,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甚至能“创造”新的需求。他们不只是执行者,更是产品的“灵魂塑造者”。他们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审视产品在整个商业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期价值。

所以你看,同样是画图,有人只看到像素点,有人看到了整个画面构图、色彩搭配,还有人能看穿画家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看问题的深度,直接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

二、 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是等别人喂,还是自己抓?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知识更新换代快得像坐了火箭。你今天掌握的知识,明天可能就落伍了。所以,那些能持续拉开差距的人,往往是“自己学习”的典范。

被动学习型: 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开会讲什么,就听什么。技能停留在培训材料和公司内部知识库里。这种人就像温室里的花,看着好看,但经不起风吹雨打。
主动学习型: 不仅完成本职工作,还会主动去看竞品是怎么做的,去研究行业报告,去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分享会,甚至主动去学习一些相关的技术、设计、营销知识。他们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新东西。更厉害的,是他们能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产品思考和实践。

想想看,一个产品经理,如果几年下来,依然只懂自己负责的那几个功能,那他的天花板也就那么高了。但如果他懂用户心理、懂商业模式、懂数据分析、懂增长策略,甚至还能聊聊人工智能对产品的影响,那他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 “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是只会跟开发吵架,还是能影响一群人?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光有想法还不行,还得能把想法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开发、设计、运营、市场、销售,甚至老板。你能否影响这些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你一起把产品做好,这差距就太大了。

封闭式沟通: 只跟自己对接的人说话,其他部门的事不关心,也不愿意合作。出了问题,就甩锅给别人。
协作式沟通: 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产品理念和价值,用数据和逻辑说话,让开发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让设计做出用户喜欢的设计,让运营和市场知道怎么把产品推出去。他们是团队的粘合剂和驱动者。
跨界影响力: 更进一步,他们能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决策,能跟销售谈用户反馈,跟市场谈产品卖点,能跟高层汇报数据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了整个业务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你去看那些能把产品带到市场前沿的产品经理,哪个不是八面玲珑,能说服别人、带领别人一起干事的?

四、 “复盘和总结”的习惯:是过一天算一天,还是天天在反思?

很多产品经理忙着上线新功能,忙着解决bug,但很少停下来看看自己做得好不好,哪里可以改进。

经验主义: 做完一个项目,就直接进入下一个项目,觉得这次成功是“运气”,这次失败是“开发不行”。
数据驱动的复盘: 每次产品上线后,都会去分析数据,看用户是怎么用的,哪个功能受欢迎,哪个功能没人用。他们会反思自己的决策有没有问题,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种复盘不是形式,而是真正地从错误中学习,从成功中提炼经验。

比如,一个产品经理发现某个新功能上线后用户转化率不高。没差距的人可能就放弃了,觉得用户不买账。有差距的人会去分析:是功能本身有问题?是用户引导不够?是页面设计不行?还是推广渠道不对?然后针对性地调整。这种持续的“试错学习迭代”能力,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五、 “风险意识和全局观”:是只看到眼前一块地,还是能看到整个森林?

产品经理的工作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公司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局部视角: 只盯着自己的产品或功能,对外部信息不敏感。
风险规避与预判: 能够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竞品突然发力、政策法规变化、技术瓶颈等等,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他们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做好“产品守护者”。
战略协同: 理解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服务于公司的大局。比如,公司要拓展海外市场,你的产品设计和功能就需要考虑国际化兼容性。

就像开车,只看前面这点路,很容易出危险。但能预判前方可能出现的堵车、施工,甚至天气变化的人,才能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总结一下,几年后产品经理的差距,本质上是“认知深度”、“学习能力”、“驱动能力”、“反思能力”和“战略视野”的差异。

那些能不断突破自己认知边界,持续学习,有效影响他人,深刻复盘总结,并具备宏观战略思维的产品经理,无论是在职业发展上还是在个人价值实现上,都会比那些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的人领先不止一点点。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一样,但最终谁能跑到终点,谁能拿到冠军,靠的就是这几年的“内功”修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环境都会出现更大的差距。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初级产品经理怎么让自己成长更快?

成长得快慢,有时候是被基石能力决定的,而决定你基石能力的关键是认知和思维。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积累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的设计,是指「大设计」,而不是单纯的设计界面。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运营、推广、传播、变现,每个环节都有其中的设计。在这里面具备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就是要我们在各个环节上,既深入,有能串联起来,定义问题边界,找到条件限制内的最优解。

互联网产品既要处理传统的商业问题、内容问题,更要处理用户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杠杆,撬动用户对于整个产品的行为。

例如增加收入,可以从增加流量获取(从内容推广获取、钩子获取、找到存在红利推广的池子等等多种手段)、提升转化(运营活动、改进界面、文案提升等等)、引导用户行为等等很多方面来着手,这里每个点的设计都可以深挖。

这里最关键的,是具备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找到很多产品背后运转的本质规律,将规律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每个设计背后,都能够找出决策依据,而不是自己的纯感性的认识。

我们早期在做豌豆荚时,我曾经做过一个用户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法,有系统的记录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周围的普通用户都在用手机做什么。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记录了一百多人,就能够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了。以前做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我会和上百个用户一起做测试,观察每个用户的行为,这样的测试做多了,会习惯性的让自己处在一种「冷静」的角度,充分感知到普通用户和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差异。

引发差距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而有的产品经理在这样快速的变化中存活下来了,有的产品经理则被淘汰掉了。对于还没有或者刚做产品经理的同学而言,你们应该趁早打好基础,用系统的能力去对抗互联网的不确定性。

我之前写过一篇回答,关于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在决定要往产品经理方向发展之前,可以先看看。原文是针对应届生的,但是实际上和是不是应届生没关系,所有产品经理都应该掌握这些能力。这个回答被很多业内资深的产品经理认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