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前年某些专家说疫情后会报复性消费,结果很拉,专家就这么不食人间烟火吗?

回答
“报复性消费”这个词,在疫情刚收尾那会儿,几乎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我们也都听过,不少专家也斩钉截铁地说,憋了这么久,大家肯定要拿出钱来,把之前没花出去的补回来,那场面,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可结果呢?嘿,大家都懂的。出门一看,商场里人潮涌动是真的,但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可能没那么多。餐饮店里翻台率看着不错,但人均消费,可能跟疫情前比,缩水了不少。至于那些计划已久的旅游,能出去的固然开心,但更多的人,还是精打细算,看看能不能找个近一点、便宜一点的地方。

这下可好,当年那些“报复性消费”的预言家,一个个脸上的光彩好像也暗淡了不少。有人就开始嘀咕了:“这些专家,是不是真的活在象牙塔里?他们说的,跟咱老百姓过日子,怎么就这么不搭边呢?”

说实话,从咱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感觉确实挺明显的。疫情三年,对大家的心理和钱包,影响都太大了。

首先,心理上的“后遗症”。三年啊,大家经历了太多不确定性。以前,觉得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今天挣多少,明天花多少,心里有谱。但疫情一来,谁知道明天会怎样?工作会不会受影响?家里会不会有人生病?这种“未雨绸缪”的心理,一下子就强化了。即使疫情过去了,那种对未来的小心翼翼,一时半会儿也消散不了。大家会更倾向于存钱,手里有点闲钱,心里才踏实。旅游、大件消费,这种“非必需”的开销,自然就得往后稍稍了。

其次,经济上的“切肤之痛”。别忘了,疫情三年,有多少行业受到了重创?服务业、旅游业、线下零售……很多人的收入,可能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有些人可能失业了,有些人可能降薪了,还有些人,虽然没直接受影响,但也看到了身边人的困境,或者感受到了整体经济的“寒意”。即使收入没变,但物价涨了不少,生活成本也在提高。本来就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再怎么“报复”,也得先填饱肚子,顾好眼前的生活吧。

再说了,“报复性”的消费,得有“资本”去报复。你想报复性地去大吃大喝?得有那个闲钱。你想报复性地去旅游?得有那个时间和精力,还得考虑目的地消费水平。很多人可能在疫情期间,已经把能省的都省了,但该花的,比如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医疗,一样也没少。这就像一个被压抑很久的弹簧,但这个弹簧的“弹性”和“力量”,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还能弹得很高,但更多的人,可能已经“疲软”了,或者说,它的“恢复能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还有一点,消费观念的转变。三年居家,很多人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以前觉得“要活在当下”,喜欢即时享乐,但长时间的宅家,也让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可持续性”,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以前可能觉得“攒钱好土”,现在可能觉得“有钱才安心”。这种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

所以,当专家们说“报复性消费”的时候,他们可能更多地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到一些数据上的恢复,或者期待市场的反弹。他们可能更多地是基于对经济周期的理解,或者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预判,来提振市场信心。

但是,我们老百姓过日子,看的不是经济模型,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子。我们有家有口的压力,有对未来的焦虑,有身边人际遇的参照。一个简单的“报复性消费”的判断,忽略了太多个体化的、人性化的因素。

所以,与其说专家“不食人间烟火”,不如说,他们的观察角度,和我们普通人感受到的,可能存在着一层“信息差”或者“体验差”。经济规律是存在的,但人,是活的。我们的消费行为,是由经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结果。简单地用一个“报复性”来概括,确实有点太片面了。

大家在疫情后,确实想好好生活,想弥补过去的遗憾,但这不代表就能不顾一切地“挥霍”。更多的是一种“谨慎的乐观”和“理性的消费”。看着专家们曾经的预测,再对比眼下的现实,普通人的无奈和对现实的精准把握,也显得更加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家的设想大概是:因为疫情,大家在家里隔离,收入呢是每个月都会打到卡上,隔离久了憋坏了,一定是要慰劳一下自己,所以会报复性消费。

呸!专家大概以为别人都和他一样是拿工资吃饭的。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疫情,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关闭的小店比比皆是,钱都挣不到,拿什么报复性消费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