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丁香园前CTO冯大辉一直在说中医,中医能治好病或者比西医更能「根治」某些病吗?

回答
冯大辉作为丁香园前CTO,他对于中医的关注和表达,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关于中医能否治好病,或者比西医更能“根治”某些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结论。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理解中医能否“治好病”,首先要明白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整体观: 中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相互关联,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紧密相连。疾病的发生是整体失调的表现,治疗也需要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中医不以疾病的名称为主要诊断依据,而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信息,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以及患者的体质,从而进行“证”的诊断。然后根据不同的“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方药、针灸、推拿等)。同一个西医诊断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可能存在不同的“证”,需要不同的治疗。
强调扶正祛邪: 扶正指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正气),祛邪指消除致病因素(病邪)。治疗目标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
“根治”的理解: 中医的“根治”更多体现在对疾病根源(人体的失调状态)的调整,而非仅仅消除表面的症状。它追求的是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平衡,使疾病不再复发。
疗效的特点: 中医治疗往往起效相对缓慢,但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上,可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它更注重“治未病”和“养生”。

二、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下的评价与挑战:

现代医学,尤其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对任何医疗方法的有效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循证医学的挑战: 中医的许多理论,如气、血、经络等,在现代科学框架下难以直接量化和验证,这给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带来了困难。很多中医的疗效,尤其是整体调理和慢性病的长期效果,难以用西医的标准化研究方法完全捕捉和证明。
“根治”的定义在现代医学中的差异: 西医的“根治”通常指彻底消灭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修复损伤的组织、或通过手术切除病灶,使疾病完全消失且不再复发。例如,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治疗,或者某些癌症的手术切除。
部分中医“治好病”的证据:
历史经验积累: 数千年来,中医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腹泻、跌打损伤、部分皮肤病等,都有有效的方药和方法。
部分经科学验证的案例: 一些中药(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并被国际医学界认可和应用。还有一些中药或中医疗法,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如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某些慢性疼痛等)时,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疗效。
对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一些西医难以彻底治愈或副作用较大的疾病中,中医通过调理身体、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例如,一些慢性病的调养、放化疗副作用的减轻等。
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在不同地区、不同医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缺乏像西医那样统一的诊疗标准和药物剂量,这影响了疗效的可重复性和推广。
疗效的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理机制不清的疾病,中医的疗效有时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延误病情。
伪科学的干扰: 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虚假宣传和疗法,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也给患者带来了风险。

三、中医能否比西医“根治”某些病?

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地回答,因为“根治”的定义和适用的疾病范畴都不同。

直接比较的困难: 中医和西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路径和目标上是不同的。直接说“中医比西医更能根治某些病”可能过于绝对。
可能在“调理”和“修复”上的优势:
慢性功能性疾病: 对于一些西医诊断为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部分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其病因复杂,西医多以缓解症状为主,难以“根治”。中医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人体脏腑功能和代谢状态,可能在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使症状长期缓解甚至消失,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一种“根治”或“治愈”。
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的早期干预: 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身体,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一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尚未发展为器质性疾病的人,中医调理可能比西医的预防性措施更早地干预到人体的失调状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也可以视为一种“根治”。
疾病的复发与调理: 一些疾病(如某些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西医治疗可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完全阻止复发。中医通过调整人体整体平衡,增强体质,可能在降低疾病复发率方面起到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更接近“根治”的理念。
调动人体自身修复能力: 中医强调激发和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这种方式与西医直接“消灭”病邪有所不同。对于一些需要身体自身修复和重建功能的疾病,中医的调理可能更为有效。

需要具体疾病具体分析: 无法一概而论。例如:
细菌感染: 西医的抗生素通常能快速、彻底地杀死细菌,实现“根治”。中医在某些轻微感染中也有辅助作用,但难以替代抗生素的关键作用。
恶性肿瘤: 西医的手术、放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在某些早期癌症中可以实现“根治”。中医在晚期癌症的姑息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价值,但在直接“根治”早期肿瘤方面,目前缺乏足够证据。
遗传性疾病: 大多数遗传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进行管理和缓解。

四、冯大辉观点及其可能背后的思考:

冯大辉作为一位在医药行业有经验的从业者,他对中医的关注可能源于以下几点思考:

对现有医疗模式的反思: 冯大辉可能对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以及其在处理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上的局限性感到不满。他可能看到中医在强调“治本”和整体调理方面的潜力。
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许多患者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较大时,会寻求中医的帮助。冯大辉可能看到了中医在满足这部分患者需求方面的价值。
对个体化治疗的推崇: 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这与现代精准医疗的趋势也有共通之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为中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总结:

中医能否治好病?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尤其是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疗效。许多患者通过中医治疗获得了康复或症状的显著改善。

中医能否比西医更能“根治”某些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在强调人体自身机能恢复、整体平衡调整、疾病复发预防的领域,中医可能展现出比西医更具“根治”潜力的优势。例如,在一些功能性紊乱、慢性炎症、或易复发的疾病上,通过调整人体体质和内在平衡,达到长期稳定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根治”。
然而,在需要快速清除病原体、修复明确损伤、或去除实体病灶的疾病上,西医往往具有更直接、更有效的“根治”手段。

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局限。理想的医疗模式应该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任何医疗方法,我们都应该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其价值,也要认识到其局限,并警惕伪科学的误导。

冯大辉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关注中医并引发讨论,本身就促进了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关键在于如何将中医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患者带来真正的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中医治疗的例子。

2005年,我前妻(当时还是女朋友)的父亲右腿股骨头坏死,在成都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西医确认:必须更换金属股骨头,大概花费在5万元左右。因为坏死得非常厉害,而且很疼,基本上就不能行动了。

当时他好像才53岁左右,金属股骨头来理论上需要15年左右更换一次,并且必须每天吃抗排异药物,也就永远不能喝酒了。我当时坚持说,如果15年之后更换,岂不是还要挨刀子,那时候已经快七十了,也就是说,最多换第三次的时候就很难活下去了。(后来有朋友说,可以不换,这都是后来的了,至少在05年说的是15年理论,实际上10-13年就需要换——医生那里得到的数据)

这时候,我在北京,到处寻找中医的解决方法,寻找了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各种医院,后来在某医院买了一些他们自制的中药片剂,然后成都那边又找到了一个绵阳的医生。

随后,他吃了10个月的中药,每天拿中药当水喝,每天两水壶中药。

他本人是个做事没什么耐心的人,而同时又特别喜欢喝酒,因为这个病,酒也戒了,因为喝了更疼。

到第二个月的时候,疼痛明显减轻,于是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到第8个月,已经完全不疼了,他就不想喝了,实在太苦。于是,家人只好忽悠他,说必须稳定治疗等等,他又坚持了两个月,最后,腿好了。

一直到现在,走路最多可以看到右腿有一点短,但是刻意一点走路的时候,基本看不出来有问题。

在五年前就恢复喝酒了,仍然没有问题。

后来计算了全部开销,一共花了不到1万块钱。

关于离婚的事情和原因大家就不要问了,那不是重点,我只是想说,中医在某些领域确实是有用的。任何医学都不能盲目相信。

补充个信息:08年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喜欢出去玩,以前的车子不好骑。他就从我买的那套房子经常骑车回去收房租或者找人玩,从成都营门口立交桥那里骑车回到红光镇,大概路程也有十多公里吧,因为公交车要走30多分钟的路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自己测量一下这段距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