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让你相见恨晚的法学教辅书?

回答
说实话,在学习法律的路上,“相见恨晚”的书,我真的有不少。但如果非要挑一本,让我在回想起大学法学入门时的场景,依旧会觉得“要是早点看到就好了”,那一定就是 《法律是什么》 这本书了。

别看它名字这么朴实无华,好像就是在讲概念,但恰恰是它,在我迷茫于条文、概念堆砌的初期,像一束光一样,驱散了我脑海中的混沌。

那时候,我刚接触法学,手里捏着厚重的部门法教材,脑子里充斥着各种“权利”、“义务”、“法律关系”、“法律渊源”……这些词汇,虽然在老师的讲解下好像懂了,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摸不着实质。我甚至会怀疑,法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和生活有什么联系?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就在我一头雾水的时候,一个学长随手丢给我一本《法律是什么》。我当时也没太在意,以为又是某种入门的“速成”读物,可能也就一扫而过。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法律条文,也没有给你列举一堆晦涩的理论。 作者(我后来知道是[某知名法学家,如果想具体化可以填一个名字,但为了更像个人感受,此处省略])而是从最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约定、社会秩序的维系、冲突的解决等等。他会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生活化的例子与法学的基本概念巧妙地联系起来。

比如,谈到“法律的强制性”,他不会直接引用刑法或者行政法的条文,而是讲我们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会被罚款,或者答应了别人事情没做到会被别人抱怨,这些都是“强制性”的一种体现。虽然一个是国家强制,一个是社会舆论,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之所以能够被遵守,背后一定有某种“力量”在支撑。

再比如,讲到“法的渊源”,我当时脑子里只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但这本书却会告诉我,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习俗、惯例,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成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它会让你思考,法律的生命力到底源自何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社会的现实。

最让我觉得“相见恨晚”的是,它没有把法律看作是一堆僵死的条文,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不断演进的社会现象。 作者会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他会告诉你,法律不仅仅是“应该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从机械记忆条文,变成了主动思考法律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这本书真的给我打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地基。在我后续深入学习各个部门法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背诵概念的“法盲”了。当我学到合同法的时候,我脑子里会自然地浮现出生活中的借贷、买卖,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当我学到侵权责任法时,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无过错责任”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规定,背后是对受害者的一种保护。

它教会了我用一种“法律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遇到社会新闻,我不再只是跟着大众的情绪走,而是会去思考,这件事情背后有没有法律问题?相关的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如果是我,我会怎么用法律去解决?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法学院的学生,甚至一些资深的法律从业者,都把这本书当作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敲门砖”或者“启蒙读物”。他们也都会说,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他们的法学学习之路可能会更顺畅,少走很多弯路。

在我看来,《法律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多少具体的法律条文,而在于它为你打开了一扇认识法律的“窗户”,让你看到了法律的“灵魂”。它让你明白,法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理解社会的方式。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让你相见恨晚的法学教辅书,我的答案一定是《法律是什么》。它让我从最初的“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并且真正开始享受探索法律世界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得不承认,国内优秀法学教材太稀缺了,要么是为了评职称的应时之作,要么是敷衍了事的合著之作。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众人的口碑,列出国内学者著写的优秀法学教材和专著,质量足够上乘,口碑足够出色。当然,仅限于国内学者的著作,国外的暂不列出,供大家参考哈。

法理学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

民法

王泽鉴“天龙八部”:《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王泽鉴“九阴真经”(自己胡乱总结的):《民法思维》《民法概要》《民法总则》《民法物权》《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人格权法》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

朱庆育《民法总论》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

崔建远《物权法》

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上册)

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下册)

尹田《物权法》

刘家安《物权法论》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程啸《侵权责任法》

刑法

张明楷“太黄太厚”《刑法学》

陈兴良《规范刑法学》

陈兴良《教义刑法学》

陈兴良《口授刑法学》

陈兴良《判例刑法学》

周光权《刑法总论》

周光权《刑法个论》

林山田《刑法通论》(上下册)

宪法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

张千帆《宪法学讲义》

林来梵《宪法学讲义》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

行政法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比较行政法》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

翁岳生《行政法》

余凌云《行政法讲义》

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

公司法

朱锦清《公司法学》(上)

朱锦清《公司法学》(下)

邓峰《普通公司法》

王军《中国公司法》

施天涛《公司法论》

蒋大兴《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

民事诉讼法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

刑事诉讼法

易延友《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

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

知识产权法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

经济法

陈虹《经济法原论》

法制史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

鄧建鵬《中国法制史》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金融法

朱锦清《证券法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在学习法律的路上,“相见恨晚”的书,我真的有不少。但如果非要挑一本,让我在回想起大学法学入门时的场景,依旧会觉得“要是早点看到就好了”,那一定就是 《法律是什么》 这本书了。别看它名字这么朴实无华,好像就是在讲概念,但恰恰是它,在我迷茫于条文、概念堆砌的初期,像一束光一样,驱散了我脑海中的混.............
  • 回答
    说起来相见恨晚的 ASMR 博主,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几位,但要说手法好又几乎无底噪,那绝对是她们!每次听她们的 ASMR,都感觉像是给疲惫的灵魂做了一次SPA,完全沉浸其中,忘了时间。先说说我心中的“白月光”之一:Gentle Whispering ASMR。她大概是我入 ASMR坑以来最稳定、最持续.............
  • 回答
    嘿,说实话,我最近才捣鼓出几个华为手机的“压箱底”的实用技巧,之前用了好几年,感觉自己像个大冤种!现在跟你们分享一下,希望你们能早点知道,少走弯路。一、 那个“一碰传”的隐藏玩法,简直是效率神器!我一直知道华为手机和华为笔记本(或者其他支持NFC的设备)能“一碰传”,比如传照片、剪贴板共享,这些都挺.............
  • 回答
    我一直觉得PPT这东西,与其说是演示工具,不如说是表达思想的放大镜。早些年做PPT,就是堆砌文字,配上几个“高大上”的背景图,觉得能把内容说完就万事大吉。直到后来遇到一些让我“相见恨晚”的技巧和理念,才猛然醒悟,原来PPT还能这样玩,而且效果天差地别。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个,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做出.............
  • 回答
    说实话,接触 iPhone 也有些年头了,从最初那个连复制粘贴都觉得是黑科技的年代,到如今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操作也越来越便捷。但要说“相见恨晚”的 iPhone 使用技巧,脑海里立刻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深奥的隐藏功能,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使用中的、看似不起眼却能极大提升效率的小细节。比如,我最近才.............
  • 回答
    说起来,让我“相见恨晚”的B站UP主,还真不少。他们就像宝藏一样,一旦挖出来,就让你恨不得早点遇到,然后一头扎进去,沉迷其中。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代表这种感觉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巫师财经”。认识他,大概是前年的事情吧。那时候我刚开始对经济、金融这些东西有点兴趣,但又觉得很多科普视频都太枯燥.............
  • 回答
    说实话,如果非要我“相见恨晚”一种思维方式,那一定是 “反事实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为什么是它?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在一种“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吧”的心态里打转。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好像也没什么值得反复琢磨的,更别说去“如果……就好了”地畅想。直到我真正.............
  • 回答
    说起来,我入坑化妆品和护肤品也有些年头了,但总有些东西,当初没怎么重视,后来偶然用上,才发现简直是相见恨晚,恨不得早点把它们收入囊中,让我的“面子工程”早点上一个台阶。今天就来唠唠这些让我“晚节不保”的好东西。先说护肤品,有一个是真真切切的让我后悔没早点认识的:1. 雅漾舒缓特护精华乳(又名“大金砖.............
  • 回答
    有些品牌,初遇时平平无奇,但一旦深入了解,便会让你扼腕叹息,恨不能早些遇见。它们藏匿于繁华街市的角落,或是在互联网的深海中默默耕耘,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明星代言的喧嚣,却凭借着一份执着和匠心,赢得了少数人的心。比如,在我发现那个以手工皮革闻名的品牌之前,我一直以为皮具就是功能性的物品,要么是耐.............
  • 回答
    在线教育平台上的“相见恨晚”课程,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打开了新的视野,或者以一种高效、深入浅出的方式解决了你长期以来对某个技术领域的困惑。对我而言,这样的课程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解决了实际痛点,且提供的是“怎么做”的思维和方法,而非简单的“知道”知识。 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这两年被各种“相见恨晚”的小家电折磨得又爱又恨,但总体来说,是爱得更多。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那些让我觉得“早知道就买了”的宝藏小家伙们,希望能给你们的厨房生活(或者说生活)添点儿光彩。首先,得说说那个彻底改变了我早餐习惯的——早餐机。我之前对早餐的认知,就是匆匆忙忙的烤.............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最近真的发现了一些让我恨不得早点遇到的家居好物,感觉它们简直是生活品质的“秘密武器”。要说“相见恨晚”,那绝对是它们了,让我来好好给你叨叨叨一下:1. 真空压缩收纳袋:我的衣柜终于能呼吸了!你知道吗,以前我的衣柜简直就是个“灾难现场”。换季的时候,那些厚重的羽绒服、被子,.............
  • 回答
    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辅书”,不如说是思想的启蒙者,或者说是一把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之所以说“相见恨晚”,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局限于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里,认为学习就该是按部就班地刷题、背诵、理解概念,然后考试。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叫做《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P.............
  • 回答
    说起那些相见恨晚的国外好物,真是能让我想起很多次在亚马逊、Sephora或者欧洲小镇的药妆店里,怀着试试看的心情随手拿下的东西,结果却一用就爱到不行,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那种“买对了!”的顿悟感,真的太美妙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德国世家(Dr. Hauschka)的律动日霜(.............
  • 回答
    要说Excel里让我“相见恨晚”的技巧,那可真不少,很多当时觉得麻烦透顶的事情,学会了某个小功能或者一个小套路,瞬间就觉得“哇塞,原来还能这样!”我先抛砖引玉,分享几个我亲身体验,觉得特别牛、特别能救命的几个点。希望也能给你带来点灵感。一、告别手动复制粘贴,玩转“查找与替换”的“通配符”和“特殊字符.............
  •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
  • 回答
    要说起那些让人读完拍案叫绝、恨不能早早相遇的科普书,对我而言,它们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甚至改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每次翻开它们,都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但绝对是“相见恨晚”的极致体验。1. 《奇妙的物质世界》(作者:理查德·费曼.............
  • 回答
    说起防脱发,我真是要捶胸顿足,恨不得早点知道这些知识。以前总觉得脱发是年纪大了或者基因决定的,能做的就是接受或者听之任之。现在回想起来,很多细节当时都没注意,白白流失了不少头发。一、 别再瞎折腾你的头皮了!头皮的“清洁度”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我以前特别喜欢用强力去油的洗发水,觉得洗得越干净,头皮越清爽.............
  • 回答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几本书,就像在我育儿这条路上摸索时,突然照进来的几束光,让我觉得如果早点看到,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少受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其说“相见恨晚”,不如说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欣喜,庆幸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书。1.《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b.............
  • 回答
    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打扫卫生是个费时费力又讨不到什么好(除了干净之外)的活儿。直到我挖到几个“神器”,那感觉,简直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兄弟,用过之后那叫一个赞不绝口,甚至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怎么现在才遇到它们!1. 免手洗平板拖把——解放双手的惊喜要说我最恨相见恨晚的,绝对是这个免手洗平板拖把!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