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群里说,看一个人写江苏浙江的人文地理有没有水平,只要看两个指标:
1、是不是讲的清楚江苏淮河以北的黄淮和江淮之间的差别。
2、是不是能分的清楚温州和浙江其他地方的差别。
凡是这两条说不清的,直接可以图图了,水平就是个百度抄抄的百家号水平,基本不及格。
所以,回过来说,这两种误解是什么呢?
一是只知沿长江的苏南苏北二分法,但实际阐述时却张冠李戴,江淮一会儿划到苏北一会儿划到苏南。
比如什么苏北饮食咸辣,苏南饮食喜甜,就是纯纯的胡说八道。
还有把旧上海苏北人说成是淮河以北的徐宿黄泛区流民为主体的,更是典型信口开河。
还有少部分人还说苏北人过年吃饺子,吃饭吃面食,更是完全将淮河以北的北方风俗胡乱安在江淮头上。
为什么分不清呢?因为分清了这些作者就写不明白了,你要和他说江淮也是南方,也是水乡平原,也是水稻为主,淮扬菜甚至比苏南的菜还清淡,你让他怎么解释江淮和苏南的差异?
反正以这些作者的水平,肯定是发现不了也说不清江淮和苏南到底有什么差异的,还不如二分南北暴论来的容易,脑子也不用动。
同样的还有浙江。
论述浙江必谈浙商,必谈计划经济时代一穷二白,必谈海洋文化,必谈吃苦精神,必谈全球皆浙商。这说的对吗,也不能说不对,但完全就是照着温州的模板在说。
你要问他温州和浙江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他是说不清的,最多给你含含糊糊来一句,温州人是浙江人的代表,然后继续长篇大论。
部分人甚至因此煞有介事比较起江苏浙江来,说江苏都是水乡平原,浙江都是山山水水,所以浙江穷而经商多,江苏经商少。
这说的对吗,也不能说不对,浙江确实是丘陵多平地少,也确实行商多一些,但刻板的把江苏对应水乡平原,把浙江对应成山区,显然根本非常片面。
这么写的作者大概从来没意识到,所谓江南水乡几大古镇,最有名的乌镇西塘都在浙江。
当然了,反正他下一秒要赞颂浙江风景的时候,又要拿这两个例子出来说,把浙江说成锦绣江南,钱塘繁华了。
用省内一地的情况胡乱概括一省之情形,然后煞有介事的进行省与省的比较,这是最典型的地理上的不求甚解,一团浆糊。
类似的还有“陕西人都住窑洞”,完全是把陕北代替陕西,甚至连黄土高原也默认只在陕西了;“湖北人九头鸟”,实际上只是江汉平原人的性格;“广东经济发达”,实际上仅仅指珠三角平原一小块;“安徽人自古徽商”,实际上徽商仅仅指徽州府一地……
还有一些则是把跨越省份的现象收窄概括为一省情形,比如“山东人过年磕头”,实际上是整个华北平原普遍存在的乡村旧俗,在河北,河南,乃至安徽,江苏北部均存在,绝非山东独有。
这些地域里,“苏北”可能也算误解的最多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被“黑”的时候。
前有盐城婚礼闹公公,就被胡乱扣上“苏北陋习,民风败坏”的帽子,实际上这种习俗仅仅集中在江淮的里下河地区。
而且风俗本身更多带有劝诫公公尊重媳妇的意思意义,并不是网友想的那么下作。
后有马俊亚写淮北大地主“初夜权”,明明写的是淮河以北,又被扩大化为整个苏北,“豪强遍地,民风败坏”的帽子又给苏北扣上了。
实际上马俊亚描述的大地主主导的团状圩寨村庄明显更符合淮河以北,因为这里属于北方聚居村落的结构,江淮村庄则多为带状,户数也少。
至于黄河,淮河水患搞不清,把近代上海的里下河淮河水患下的江淮移民为主体的“江北人”,说成是淮河以北黄河水患下的徐宿移民,则只能说完全是张冠李戴了。
甚至最近丰县人口拐卖事件,更出现了“江北人爱拐孩子”的奇谈怪论,真是匪夷所思。
近代江南环太湖地区,基于对江北人的歧视,民间确实有“小心被船上江北人抱去”的说法,但这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江南乡民对于逃难来的,居住船上的江北外乡船民的污名化的阴暗想象。
而丰县属于徐州,所谓的丰县人口拐卖,更多是基于徐州火车站为中心的下游二道贩子拐卖,用来接受火车而来的云贵川三省西南被拐女性,因此这些“中介人”集中的地点是在淮河以北,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东南角,覆盖苏鲁皖豫四省交界,而不是指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
所以拿丰县人口拐卖,去联系一个完全不对应,且根本子虚乌有“罪名”的地域群体,完全是一通乱打,胡乱联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