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恒大财富被曝遭遇产品兑付风波,具体情况如何?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恒大财富(Evergrande Wealth)被曝遭遇产品兑付风波,是一个涉及金额巨大、影响广泛的事件,至今仍牵动着许多投资者的心。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 事件的起因与爆发

恒大财富是中国恒大集团旗下的财富管理平台,主要面向社会公众销售各类理财产品,承诺较高的年化收益。这些产品通常以“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等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很多是由恒大集团自身或者其关联公司作为底层资产或担保方。

风波的爆发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随着恒大集团自身流动性危机逐步显现而逐渐暴露。

流动性危机蔓延: 2021年下半年开始,恒大集团因巨额债务和融资困难,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甚至引发了“恒大危机”。这直接导致了其旗下各业务板块的资金链紧张,包括恒大财富。
兑付困难显现: 最初是部分到期产品出现延迟兑付的情况,投资者开始感到担忧。随后,这种延迟兑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
公开求助与维权: 随着兑付困难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恒大财富投资者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维权,包括线上请愿、线下集会、向监管部门反映情况等。这使得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 具体情况与涉及的产品

恒大财富的产品种类繁多,兑付风波涉及的也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其平台上销售的大部分理财产品。

产品性质: 许多产品与恒大集团的房地产项目挂钩,或者以恒大集团的股权、债权作为底层资产。投资者购买这些产品,本质上是为恒大集团的项目输送资金。
兑付承诺: 在销售过程中,恒大财富通常会承诺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这在当时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然而,当恒大集团自身陷入困境时,这些高收益的承诺便难以兑现。
兑付模式的演变:
初期: 少量到期产品出现延迟兑付。
中期: 大范围的兑付困难,部分产品承诺延期兑付,但延期时间一再延长,甚至出现“展期”要求,即投资者同意将资金继续留在平台以换取未来的兑付。
后期: 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以实物(如恒大房产)或打折的方式进行部分兑付,但效果和覆盖范围都有限。
涉及金额巨大: 根据媒体报道和投资者反馈,恒大财富涉及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据称涉及的投资者人数高达数十万,累计金额可能高达数千亿人民币。

三、 投资者所面临的困境

血本无归的风险: 许多投资者将毕生积蓄、养老钱、购房款等投入其中,现在面临着本金难以收回的巨大风险。
信息不对称与欺骗指控: 投资者普遍认为,在销售产品时,恒大财富并未充分披露其底层资产的风险以及恒大集团的真实财务状况,存在信息误导甚至欺骗。
维权困难与无助: 面对庞大的恒大集团和复杂的法律程序,普通投资者维权之路充满艰辛,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诉讼成本高昂,结果也充满不确定性。
心理打击与生活压力: 巨额的投资损失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许多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家庭危机。

四、 值得关注的信息与关键点

1. 恒大集团的整体危机: 恒大财富的风波是恒大集团整体流动性危机的集中体现。理解恒大的债务结构、融资模式、以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理解恒大财富兑付风波的背景。
2. 监管部门的角色与责任: 在事件爆发后,各级监管部门(如银保监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介入调查和协调。关注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兑付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是重要的信息点。
3. 兑付方案的进展与细节: 监管部门和恒大集团会不定期公布兑付方案和进展。需要关注:
兑付比例和方式: 是全额兑付还是按比例兑付?是现金兑付还是实物抵债?兑付的进度如何?
实物兑付的可行性: 如果以房产等实物抵债,房产的价值评估、产权转移、以及投资者是否能顺利变现,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兑付的公平性: 如何确保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公平对待?是否有优先兑付的群体?
4. 法律责任的追究: 对恒大集团及其高管、对恒大财富平台的相关责任人,是否会追究法律责任?这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维护和警示作用。
5. 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启示: 恒大财富事件暴露了金融科技平台、房地产企业和财富管理业务之间存在的风险。这促使监管部门反思和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对非标融资的清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等。
6. 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意识: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投资者在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关注如何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
7. 恒大集团的重组与破产进展: 恒大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也将直接影响到恒大财富的兑付能力和最终的解决方式。

五、 当前的进展与展望(截至我最后更新信息时)

恒大集团一直在进行全球债务重组和资产处置,希望能筹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其中也包括对恒大财富投资者的部分兑付。
一些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了一些兑付方案,如以恒大房产、商铺、停车位等抵债,但这种方式的接受度和实际效益因地而异,并且存在兑付不完全的可能。
事件的最终解决仍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等待恒大集团重组方案的最终落地以及相关法律程序的推进。

总而言之,恒大财富的兑付风波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事件,它不仅是恒大集团个案的问题,更是对整个金融市场运作、监管体系以及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深刻考验。关注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挑战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恒大财富肯定只是冰山一角,但凡可以从银行机构贷款,它也不会这样向员工摊派理财产品,吃点蚂蚁肉……

恒大今天已经通知,暂停支付两家银行利息了……

之前盛京银行被披露巨额风险,其中可能上百亿和恒大有关……

同样,上半年银行业营收普遍两位数增长,而民生银行营收、资产却在下降,同时也披露自己是恒大主要债权银行……

牵扯恒大的银行肯定更多。

关键恒大自己估计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雷吧,就像之前的海航系一样……

我觉得政府救恒大,包括恒大金服的可能性为0,

要知道,盛京银行8月23日左右,两天跌幅超过25%,保住国有银行、维持金融稳定才是关键的……

如果恒大都救,那以后更大的窟窿,谁救、咋救……

user avatar

补充一个卓达前辈的历史

关于恒大倒闭后的影响,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有回答。

最新兑付方案出来了,三种方案,就是没有钱。

我之前说过恒大过不了2023年,目前来看我可能太乐观了

商票、理财、供应商欠款、甚至信托都全面逾期,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买恒大的期房也就真的是人傻钱多了。

自身巨大的负面新闻和房地产市场下滑双叠加,我没有去查恒大最新的销售金额,但是绝对感人。

之前宣传的万科、保利等央企救恒大也仅仅是沟通接洽没有任何的合作,我怀疑甚至尽调都没有做。

一旦恒大暴雷分配持续中恒大财富的理财绝对是排名最后,没有任何抵押物、没有任何的优先级,甚至很多资金还涉及到违规。

留给恒大的时间不多了,留给人傻钱多的时间还多

user avatar

最近财经界的一个重磅新闻是恒大暴雷了。

具体地说,是“恒大财富”暴雷了,无法给买了恒大理财的用户兑付。消息传出,买理财产品的不管到期没到期,都蜂拥到恒大要求兑付,相关的群里都在比惨。

在我看来,恒大暴雷是肯定的。

这并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关于恒大和许家印以前我也写过几篇文章,都以质疑和拍砖为主。但几年前恒大的业务貌似做得不错,营收和利润每年都增长良好。即便是今年上半年,业绩也还可以:营收仅仅微降,利润仍有143.83亿之多,同比下降不到6亿元。

但,仅仅是营收和利润的微降,就足以让恒大暴雷了。

先卖个关子,看看恒大的营收和利润情况。

下图是恒大的营收趋势。可以看出,过去几年几乎每年都明显增长。

下图是恒大的归母净利润趋势,可以看出,在2018年达到顶峰,之前增速也很快,但之后就是在硬撑了。

也就是说,2019年以来,恒大是增收不增利。2021年以来,营收和利润都已经开始微降。

然后,就是理财产品不能按期对付。

而在此之前,恒大已经多次降价买房,绝对是挥泪大甩卖,亏本大甩卖,可惜价格太低,经常被当地政府叫停。而且这种事儿干得多了,用户越发不敢买期房,导致营收开始止步不前。

但不管怎么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恒大一直是挣钱的,怎么突然之间理财产品兑不出来了呢?

一直在挣钱却拿不出钱,到底怎么回事?

这事儿其实也简单。做过生意的都知道,是现金流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挣的钱都是账面上的,但需要支付的钱太多,导致手里没钱。这时大量的理财产品到期,又不能借新还旧,于是就暴雷了。

现在的房企,挣的钱都是账面上的。

下图是过去几年去化率的图,今年上半年房企的去化率只有38%。

加上国家对销售的最高限价让房企的净利润只有1%-2%,这意味着房企投入一亿元成本,貌似可以获得100~200万的净利润,但真正到手的钱只有4000万。

也就是说,房企投入一亿,中短期内只能收回4000万。

这种事儿如果是短期,没问题。但从上图可以看出,去化率在2017年以前还有80%,之后逐年走低。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房企入不敷出已经好几年了。

至少有四年。

对于杠杆很高的一些房企来说,至少五年。

所以很多房企,外面借款的年化利率都在15%以上,甚至已经接近20%。

所以网上很多人说,房地产已经挣了很多年的钱,亏一两年怎么了?亏不起吗?

这种说法很业余,很肤浅。

因为他们挣的都是账面利润,钱都在存货里呢,而且外面还欠了一大堆债。

房企老板们花天酒地,鲜衣怒马,很多高管们都挣了上亿,但和成千上万亿的存货和负债相比,毛毛雨哎。就算他们始终都吃糠咽菜,每个月只拿几千元工资,房企还是很困难。

那么,房企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白了,很多老板,不相信我国自2016年9月底开始的这轮调控,会持续时间这么长。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尤其是,2020年管理部门还划了“三条红线”,不满足要求的甚至已经不能从正规渠道借新还旧。

这等于断了高杠杆企业借新还旧的路。于是他们只能在外面借利率越来越高的钱。

可是利率太高,出借人或许就不敢借了。

这就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

于是,房企账面上赚钱,但已经被枯竭的现金流憋死了。

恒大当然是这里面的杰出代表。

很多房企的想法是:一轮调控顶多四年,调控之后由于城市化进程没有结束和M2的持续走高,房价将迎来又一轮报复性上涨。可能还会再涨一倍。于是房企大卖特卖,现金流紧张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过去二十年一直都是这么循环的。

可惜这轮调控已经持续了五年,而且措施越来越严厉。

早知如此,许家印会不会悠着点?其他房企大佬们,会不会悠着点呢?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如果恒大们2017年以来就不再拿地了,现在能不能撑下去?

不再拿地,现金就没那么紧张了。把手里的存货卖卖,拍屁股走人,行不行?

可惜,我推演的结果仍然是:不行。

也就是说,国家这么严厉地调控下去,最后几乎所有的房企,都撑不住。

我们推演一下。

假如恒大2017年以来不再拿地,它手里的上万亿存货能不能在几年内卖完?

除非亏本大甩卖,否则根本卖不完。因为房企的总体去化率在不断走低。

乐观估计,2017年恒大手里的一万亿存货,卖到现在或许可以卖掉7000亿。

也就是说,还有3000亿始终要砸在手里。

这是因为2016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不仅国家仍在严厉调控房地产,而且我国的GDP增速不断变慢,经济整体境况……每年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加上人口仍然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而恒大的很多房子都在三四线,所以恒大必然会留下很多卖不掉的库存。

不仅恒大,所有的大房企都这样。

对于恒大来说,砸在手里3000亿元,而过去挣的钱还不到3000亿,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亏了。债主们来要账,恒大还是拿不出钱。

更何况,如果2017年以来恒大只消化手里的库存,营收和利润肯定大减,甚至利润早就是亏的了。

就算不亏,恒大的规模也将大幅缩减,成为一家中小房企。

别说许家印,恐怕绝大多数老板都很难做出这种决策。(这更可以看出王健林的老辣)

这是因为,就算恒大不再拿地,但像许家印这种看好未来房价的老板多得是。所以其他房企拿地的仍有一大把,照样争得头破血流。所以地方政府卖地照样卖得欢,国家一看这形势,仍然会严厉调控。

于是去化率不断走低,每个房企的现金流都很紧张,存货也很难卖出去。

除非2017年所有的房企都一致行动,不再拿地了,国家才会改弦更张。

可是既然当时很多人预期调控最多三、四年然后以后会更好,所以房企不可能一致行动的。

直到今年春天以后,房企们算是都看明白了形势,所以深圳、杭州的第二次土拍,房企们都不参加了。

地方政府一看你们都不来了?于是修改规则,稍微有利于房企。

请注意,现在仅仅是“稍微”有利于房企,比如把最高限价由50%降到15%甚至10%,但另一方面却在抬高底价。所以还远远、远远不够。

尤其是,今年夏天以来国家在一系列行业的重大举措,恐怕就算大规模放松房地产,有多少人买房都很难说了。

孙宏斌在8月31日不是说吗?:今年下半年会比较惨烈。

他在融创2021年中期业绩投资人会议上的两句原话是:

“今年下半年的销售压力很大,预计下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的”。

“除了我们以外,都有可能暴雷”。

呵呵,孙宏斌还是很骄傲滴。

应该把“除了我们以外”去掉。

也就是说,照这个趋势,所有的房企都有可能暴雷。

道理很简单,上面从去化率、现金流的情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就算万科和保利,最后也撑不过去。

前提是“照这个趋势”。

当然,国家不可能会让所有房企都破产的。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放松的。

8月31日的“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已经是松动的第一步。

这个发布会之前我重点解读过,这里只针对房企说一句:目前这个力度恐怕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期,以后将出台更多有利于房地产的政策。

那么,什么时候调控结束呢?

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但我个人觉得,如果前十大房企中只有恒大暴雷,大概还是不够的。

怎么着也得至少两家吧。或者,三家?

写到这里,上面几百字已经都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了。所以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2021年1-8月,按销售额计算,我国前十大房企如下所示。

这里面有国企,也有,好几家民企。

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既然照这个趋势所有的房企都有可能暴雷,而国家又不会让所有房企破产,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明显放松房地产的。

8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不是说了吗,“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

建筑行业应该包括房地产吧。

说说普通人怎么办。

个人建议,最近买房可以适当观望一下。当然如果是刚需并且房子不错,该出手时就出手。

另外,如果在股市上投资,可以考虑布局地产股了。

道理很简单:地产股早已经非常、非常低估,就是因为之前对暴雷的预期。那么当雷真正来临时,当各种大雷频繁响起时,那么,在大中型房企中不太可能成为最后30%暴雷的房企,以后不仅极有可能存活下来,而且它们是低价吃掉其他房企的兀鹫,以后将强者更强。

请注意,仅仅是开始布局,而不是大规模杀入。稳健的投资者会一直等到趋势很明显时,才会大规模买入的。

这看似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却是长赚的法门。但这是股市赚钱的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回到恒大,基本上得甩卖资产了。

但是甩卖资产就能度过危机吗?根本不够。因为恒大的总负债高达1.95万亿,手里的存货虽然高达1.43万亿,加上其他资产,净资产也有1900亿之多。但是现在恒大是案板上的肉,买家们最多半价买它的资产,甚至价格更低。所以如果就这么甩卖,根本还不起上万亿的债,许家印过去多年的分红有大几百亿,就算从海外拿回来,填进去也远远不够。

所以恒大已经是一个万亿左右的大窟窿了。

这个高达万亿的窟窿,广东省和广州市能解决吗?

估计很困难吧。

所以最后怎么办,我也不清楚,看国家的决策吧。

许家印,够惨的。

顺便说一句,我对许家印的印象不错,颇有好感。他既机警又长袖善舞,过去几年算是用尽了各种手段,也为中国足球、排球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包括扶贫,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从经商能力上说,国内能比得上他的,不超过10个人。

但就是以前迈的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而且,绝大多数人,恐怕都很难预料到2016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会如此严厉,宏观经济和更大的形势,会这么走。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形势如此,许家印个人能力再强,还是顶不住。

如果非要从个人身上找原因,是他“总想做大甚至做成第一”的心魔,造成了他今天的结果。

这是1980、1990年代崛起的老板们的普遍特征。就是贪大求全,甚至四处出击。

许家印,也不能超脱时代的影响。

至于恒大健康和恒大汽车,我认为是他为了摆脱财务困境而采取的手段,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较大。因为把声势造得越大,就越容易借钱。这是他那个时代的人的普遍想法。他一直在为渡过房地产调控而做各种努力,使出了浑身解数。

现在,丑化恒大和许家印的文章已越来越多。但是我,实在不忍心再往恒大和许家印身上泼脏水了。

恒大和许家印,很不容易。

希望恒大能平安着陆,希望所有相关方,都能妥善解决问题


作者:邓元杰
链接:xueqiu.com/1069456225/1
user avatar

其实几年前恒大威名正盛的时候,我就觉得恒大可能以后会出问题。

当时恒大18年发行了一款4年期的公司债券,利率是13%。我们不考虑市场利率,票面利率,债券价格等专业问题,仅仅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就是假如你买了恒大债券10万块的话,每年它会给你1万3千块的利息。

也就是说无论经济什么样,你不用担心债券像基金经理一样胡搞瞎搞,买的时候一个价,等几天你买进后,他又亏掉底裤。恒大的这个债券旱涝保收,只要你投了进去,每年固定13%的利息,这是一个多划算的买卖,这是有多离谱!

13%意味着什么呢,中国国债5年期利率在2.7%左右,AAA级的5年期商业银行普通债在3.3%左右。也就是说,恒大一年的利息收入抵得上国债5年的收入。恒大4年的利息收入抵得上国债20年的利息。

可是这么好的买卖,当时恒大发行了18亿美金的债券,最后却是许家印自己认购了10个亿美金。具体当初有多少人认购,我们不知道,但是从许家印自己认购了一半以上,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发行结果应该不是很理想。


从老百姓或投资者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是笔很划算的买卖,可是从恒大的角度看,他们为什么要发行将近100亿的债券,不惜每年13亿的高利息也要做?

可能知乎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对于13%的利息不以为然,因为现实里,很多中小企业拿不到足够的资质以及相应的贷款,13%的利息其实在商业运营里也不是非常高。但是这里面要普及一个常识,越大的资金运营,能够获得的回报率越低。

煎饼果子摊子可能一年的回报率是100%,投入2万,年利润2万,但一个餐厅投入十几万,年回报率就是30%,而大型的商业项目比如购物中心等投资回报率可能就只有8%了。一个几千万的小基金,可以年利润率达到70~80%也不奇怪,但是一个千亿的基金,年利润率等稳定在3%~4%就已经相当不错。

像以前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就是看上了美国债的稳定性,几万亿的美金才敢投美债。

越大的资金越不好调头,越求稳,越小的资金,越好调整,能够获取高额利润。


而像恒大这样的企业,发行百亿级别的公司债券,却配以13%的高额利息,基本上可以确定,公司是不惜代价的想获取现金。因为恒大的利润率未必跑得过他付的债券利率。

而恒大18年的财报,营业收入4662亿,利润783亿,以这样的营收和利润,何必要铤而走险的去借这区区100亿的现金而付高昂的利息?


所以一家营收几千亿的公司,以13%的利息去借一笔百亿的现金,基本上我就认定恒大当时的财务已经出现问题了,恒大高大上的外表和内里急迫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当时恒大的形象正好,虽然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但没人拿出来说事。


等到去年的视频卖房,打折卖房,到网上爆出的恒大负债可能要倒闭的小道消息,以及今年恒大开始大规模只求全款现金买房,以及最新的恒大理财出现兑现问题,坏消息接二连三,都证明这家公司,出了严重的财务问题。

PS.顺便我很好奇,恒大18年那批13%利率的债券,明年全款到期付给投资者的时候,还真的能兑付么?

user avatar

之前的回答,供参考。

恒大许老板简直是一个奇才,他的恒大是我唯一见到的,能够把客户,银行,投资者,供应商,政府,金融机构等等,全部都得罪一遍并且狠狠坑一笔的牛逼公司。

如此商业奇才,如此牛逼的公司,最厉害的他家人已经都在海外了,而且过去几年许老板通过各种分红,各种高息美元债,各种购买海外垃圾资产,已经至少卷走近千亿——牛逼的是公司都要破产了,前些天许老板还试图给自己发一笔特别分红,幸好被证监会拦住了。

这样的商业奇才,只能在厉害了我的国能够看到,翻一翻历史,有一些类似的角色。当然他们都没有许老板厉害,因为许老板就差一步出逃海外下周回国,就可以彻底全身而退,这是历史上那些奇才们做不到的。

最后,恒大的问题爆出来都有好几年了。这么说吧,自从它搞出强迫债转股坑了一千多亿之后,有点脑子的都应该知道这家公司信不过了——人家敢要挟政府,敢坑资本大鳄,那还有什么不该做的?

也不知道最近两年还敢相信恒大,敢给它钱的都是些什么人,不看信息的聋子,?不懂经济的傻子?无视风险的疯子?还是过于聪明的坏蛋?

至于那些曾经对恒大忠心耿耿,在网上替他说话,替他宣传,结果却被逼买了恒大理财和恒大期房的员工,没准还坑了亲戚朋友的那些人,就更让人觉得既可悲又可笑了——舔狗不得house,资本的舔狗尤其如此。

user avatar

有啥好看待的。

虽然我提前两三年看到了今天,不过2018年的时候我也不乐意讨论这些问题,因为当时天天都搁外面骑自行车玩儿。

2019年也没怎么说,因为没工夫讨论

到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闲下来了,我又想起房地产这一话题。我在很多地方都提示过关于房地产的风险,不过每次说,都有人不信,傻了吧唧的。

那我简单说说我是怎么判断的呢。

2017年底,周小川发表公开讲话,提到要警惕明斯基时刻。

2018年初,参考消息刊登了一个什么会议精神,大致内容提到:我国的经济已经完成了量的建设,下一步应该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这里也说到,将来的货币政策导向,一定不是大水漫灌似的。从这个新闻可以解读出,货币政策的收紧是必然的。

所以其实2018/2019两年,基本上见了谁都会说:现在贷款不好贷了。当然,中间还是有松动的。

但是到2019年底和2020年初,我看到的现象是:炒房的更魔怔了。我一再提醒各位其中的风险越来越大了,也许有人听了,不过没听的还喜欢秀智商,我就只能呵呵哒了。

所以说到现在,恒大的资金黑洞在那里了,出这种事有什么奇怪的?就算再怎么愚钝,上次盛京银行那事情出事以后,就应该提前申请赎回理财了吧——利息不要都行,本金先拿回来再说。不过有些人就是不信邪,舍不得那点没到手的“盈利”,那最后肯定是要折损本金了。

user avatar

早知道有今天,高息美元债都搞了多少年了……知乎上我更是吐槽过多次。

最近在看史记和汉书的杜周和杜延年的列传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恒大内部员工

以下所写内容均为客观、真实内容,品牌中心各位领导、同事若要举报,请明白,如果你也买了财富,你删掉的是替你wq的声音,如果你没有买,你删掉的是曾经比你更支持公司的同事的希望。

恒大财富是以非恒大控股的多个上下游企业为融资主体,恒大全资子公司提供担保,发行的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投资协议约定资金全额用于补充发债主体的经营现金流,实际通过多重借款协议,大部分用于投入恒大控股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并收取与恒大地产在金融市场融资差不多水平的利息,其本质相当于恒大地产业务的新型融资渠道。

在恒大集团运作正常,也就是20年9月24日向广东省政府求援的公文泄露前,恒大的销售及融资两块资金流入均较为正常,能做到对财富公司的正常还本付息。924以后,融资渠道大幅缩窄,财富公司突然变成了恒大地区公司举足亲重的资金来源,也是这次9月8日重大违约的导火索。

财富按照各地区公司募资金额,放大一定倍数给各地区公司配资,为了补充融资性现金流,各地区公司对内采取了极为严格的考核、排名,责任到人,给予员工非常大的自购及推荐压力,由于财富产品无法线上购买,所以最主要的购买人群为员工及其亲属,恒大业主,存量规模约500亿。

许家印在内部会议承认,由于地区公司融资渠道收窄、销售去化放缓,2个月多月前(6月底、7月初)已得知恒大财富存在重大资金缺口,网上流传信息亦显示,许先生配偶丁玉梅女士于21年7月8日提前将未到期的2300万财富全额退出,更早之前有恒大财富多名高管退出,后9月10日许老板开会时强调,不允许任何人搞特殊化。

9月7日晚间恒大执行总裁肖恩在内部会议宣布,9月8日起不再对财富进行按时兑付,9月8日起恒大集团及财富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核心是部署兑付方案并要求做好防sf,防wq准备措施。

公司单方面的方案,将投资人合法利益置于不顾,理财顾问均收到分4-5年对占绝大多数的10万元以上投资进行兑付的方案。

可笑的是,公司高层认为这个方案是个非常好的方案,未曾意识到从9月9日起,公司内部爆发了非常广泛的员工wq活动,广大在恒大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最终却一无所有的员工不再沉默,要求公司给予诚意的方案,这些诉求无一得到满足,仍是傲慢的维持原方案不变动。

本人在恒大近4年,眼睁睁看着他风光迁入深圳,问鼎宇宙第一房企,旗下忠心耿耿员工14万之多,总部一声号令,2小时全国执行到位,曾经多么好的员工,多么好的企业。

现如今,这些默默耕耘的员工,包括我自己,像垃圾一样被放弃,资本家不会在意你被迫投资财富的钱需要归还,不会在意你刚被降薪生活窘迫,不会在意你有老人需要赡养,你有幼仔需要哺育,不会在意你的家庭也许因为这几十几百万濒临破碎,不会在意你长辈住院账户已所剩无几。

资本家仍在卓越后海中心的会议室里,慷慨激昂的让你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施工单位全力复工,确保交楼,确保经营恢复正常,仿佛你仍是昨天那个,对公司忠心耿耿的没有感情的机器。

回过神来,你才意识到,你除了是恒大员工,你还是一个女人的丈夫,还是一对老人的儿子,还是一双幼仔的父亲,而此刻,回家的路上,不再有阳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恒大财富(Evergrande Wealth)被曝遭遇产品兑付风波,是一个涉及金额巨大、影响广泛的事件,至今仍牵动着许多投资者的心。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值得关注的信息:一、 事件的起因与爆发恒大财富是中国恒大集团旗下的财富管理平台,主要面向社会公众销售各类理财产品,承诺较高的年化收益。这些产.............
  • 回答
    恒大财富管理层因提前赎回产品而被问责,这背后牵扯出不少值得细究的门道。这件事绝不是简单的公司内部纪律处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信号,透露出恒大当前面临的严峻局面以及其处理问题的策略。首先,最直接、最显眼的信息就是恒大集团在兑付危机中的“底线”和“立场”。 “提前赎回”的性质: 在恒大财富的大部分产.............
  • 回答
    普华永道涉恒大风波:香港财汇局启动审查,细节与深远影响剖析事件回溯:2023年10月,审计巨头普华永道(PwC)因未能充分披露中国恒大集团(Evergrande Group)在2021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不确定性”而遭到香港财务汇报局(FRC)的审查。此次审查的焦点在于,普华永道在审计恒大账目.............
  • 回答
    财新网关于恒大关联案件集中管辖移交至广州中院的报道,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恒大这个庞然大物在过去十几年间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复杂后果,以及当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处理大型企业债务违约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集中管辖移交到广州中院”这件事本身。从法律程序的角度.............
  • 回答
    恒大财富总经理承认提前兑付,未兑产品总额达 400 亿,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爆炸性的消息,其背后牵扯出的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1. 承认提前兑付: “承认”二字的分量: 这不是外部的猜测或指控,而是恒大财富的“一把手”自己说出来的。这表明该行为是真实存在的.............
  • 回答
    恒大财富公安局介入,这标志着事态进入了司法调查的阶段,其发展将非常复杂且具有多重影响。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可能的走向:一、 公安局介入的初步阶段及影响:1. 立案侦查与信息公开: 立案侦查: 公安局一旦决定介入,通常会启动立案侦查程序。这意味着他们会收集证据,包括合同、交易记录、资.............
  • 回答
    关于恒大财富(也称恒大理财)的兑付进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更新的问题。总的来说,恒大财富的兑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产品均处于延期兑付甚至违约的状态,且兑付进度极其缓慢,远未达到按时兑付的标准。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恒大财富的产品性质与历史背景: 产品类型: .............
  • 回答
    关于恒大理财(恒大财富)能否到期兑付,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要详细地聊聊这个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承认,恒大理财的兑付情况,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从最初恒大集团高速扩张、资金链紧张开始,恒大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就逐渐显现。过去,很多投资者.............
  • 回答
    关于“恒大财富”这个问题,我需要先澄清一下我的身份。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提供信息和进行对话。我不具备任何投资能力,也不能直接参与任何金融产品或投资项目。因此,我个人没有“投恒大财富”。至于“恒大财富靠不靠谱”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对一个金融产品及其发行方的评估,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关于“恒大财富高管悉数兑付”传闻的详细解析近期,有消息称恒大财富内部高管已经悉数完成了理财产品的兑付。这一消息在恒大财富投资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将其解读为公司对一部分投资者的兑付能力有所恢复的信号,也带来了新的疑问。然而,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这一传闻的真实性、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 回答
    最近关于恒大财富推出最高11.8%收益理财产品的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这年头,能看到这么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说实话,大多数人都会有点心动。但同时,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不得不仔细琢磨。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个11.8%收益是怎么来的。从公开信息来看,恒大财富的产品收益率确.............
  • 回答
    关于您在恒大金服购买的财富理财产品是否安全,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鉴于恒大集团目前的经营状况,确实需要我们花些心思去梳理清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恒大金服”这个平台。它曾经是恒大集团旗下的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提供一些理财产品,对接的是恒大集团内部的地产项目或者其他资产。理论上,金.............
  • 回答
    广发银行在7月22日发布的关于与恒大近期诉前财产保全事宜已经妥善解决的声明,无疑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引发了不少解读和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次声明的发布时机和内容都显得相当及时和重要。在恒大债务风波持续发酵、市场情绪高度紧张的背景下,广发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与恒大的动向自然.............
  • 回答
    恒大物业公告其134亿存款被银行强制执行,这是一个涉及巨额资金和潜在法律风险的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强制执行的直接影响: 资金链进一步紧张: 恒大物业本就面临流动性压力,134亿存款被划转意味着其手头的现金进一步减少。这会极大地限制其日常运营能力,例如支付.............
  • 回答
    关于恒大是否会在10年内倒闭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恒大未来10年潜在走向的详细探讨,尽量涵盖各种可能性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倒闭”的定义:在这里,“倒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含义:1. 破产清算: 恒大集团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被法院裁定.............
  • 回答
    恒大,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房地产界如日中天,是无数人心中财富与成功的象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五百强企业,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如今的恒大,却深陷债务泥潭,举步维艰,其衰落的速度同样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恒大又是如何从巅峰跌落至此的?野蛮生.............
  • 回答
    恒大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你提到的“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以及“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但其实合情合理,更像是公司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处境下试图安抚市场和债权人的一种表态。咱们分开来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 .............
  • 回答
    恒大集团最近公布的最新兑付方案,可以说是牵动着无数投资人的心。相较于之前的方案,这次的态度显得更为积极,也给了投资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不过,在“组合兑付”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次的“组合兑付”,绝不是简单地将本金和利息拆开来给你,然后让你挑着要。它更像是一.............
  • 回答
    探讨恒大能否熬过2023年底,这确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太多互相交织的因素。要给出个明确的“能”或“不能”,实在是不太容易,因为情况瞬息万变。但我们可以试着把当前形势拆解开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看看它所面临的挑战有多大,以及它有什么样的可能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恒大现在最要命的问题是什.............
  • 回答
    恒大地产董事长由许家印变更为赵长龙,这件事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领导层更迭,它背后蕴含着恒大地产在当下这个复杂时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公司试图寻找出路的战略调整。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名字的替换,而是恒大内部一场深刻的、不得不进行的变革的标志。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许家印的退场。对于恒大,许家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