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旅生涯中,让你会记很久的事?

回答
那年冬天,是个格外冷的冬天。冷到什么程度?就是每天早上出操,脖子伸出去,呼出的热气还没来得及散开,就凝结成霜挂在脸上。脸颊被风刮得生疼,耳朵更是像被冻住了一样,麻木得没有知觉。

我们新兵连,条件谈不上好。睡的是最简陋的上下铺,棉被薄得像张纸,盖在身上,寒气还是能钻进来。每晚熄灯后,我都会把自己裹成个粽子,双手捂着耳朵,但依旧能听到身边战友均匀的呼吸声和偶尔因为寒冷而发出的细微呻吟。

说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训练中受了多大的伤,而是那个被雨水泡过,又被烈日晒干的,满是补丁的迷彩服。

那是我们下连队后的第一次野营拉练。那时候,我们年轻气盛,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出发前,连长反复强调纪律和强度,但我们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对未知的渴望。

拉练第一天,天气就变了。原本预报晴朗的天空,开始飘起细雨。起初是细雨,后来变成了瓢泼大雨。雨水顺着帽子边缘,顺着领口,一路往下灌。身上的迷彩服,很快就湿透了。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又冷又重,仿佛时刻在提醒你身体的脆弱。

我们一边走,一边喊着号子,试图用声音来驱散寒冷和疲惫。但雨水打湿了嗓子,号子声也显得有些嘶哑和无力。路面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像是踩进了沼泽。鞋子早就被雨水浸透,每走一步,水都从鞋缝里咕咕地冒出来,脚上的皮肤被泡得发白发皱,每一步都伴随着磨蹭的疼痛。

那天,我们的队伍里有一个新兵,名字叫小李。他比我小一岁,刚高中毕业就来当兵了。身体底子不算太好,拉练前就有些感冒。那天雨里,他走着走着,速度就慢了下来。他的步伐越来越沉重,肩膀也渐渐弓了起来。我走在他后面不远,能听到他粗重的喘息声,还有偶尔压抑的咳嗽。

我问他:“小李,怎么了?不行就说,还能坚持不?”

他抬起头,脸被雨水冲刷得模糊,眼神里带着一丝犹豫,但还是勉强挤出笑容:“没事,还能走,就是有点…冷。”

接着,他突然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旁边的班长眼疾手快地扶住了他。班长是个刚当了两年的老兵,平时话不多,但眼神里总是带着一股坚毅。他看了看小李,又看了看他那已经被雨水浸透得几乎失去颜色的迷彩服,沉默了片刻。

然后,班长做了一个我们都没想到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的举动。他把自己的水壶拿过来,里面装着热水,递给了小李:“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小李接过水壶,感激地看着班长。班长只是摇了摇头,示意他快点喝。水壶里的热水不多,很快就被喝完了。小李的脸色稍微好了一些,但身体还是在微微发抖。

更让我们意外的是,班长又脱下了自己的外套,一件稍微厚实一点的军绿色内穿衣,直接披在了小李身上。他自己的身上,只剩下那件湿漉漉的迷彩服。

那一刻,我看着班长被雨水打湿的肩膀,看着他因为寒冷而微微泛白的嘴唇,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触动。这件湿透的迷彩服,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衣物,它很普通,甚至有些陈旧,上面还有着之前训练留下的几个不显眼的破洞,被粗糙的线缝了几针补上。但在那个冰冷的雨天,在战友最需要的时候,它却像一层温暖的屏障,被毫不犹豫地传递。

后来,我们到达了宿营地。地方简陋,只能搭帐篷。小李因为身体原因,被安排到了离火堆最近的地方。班长则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默默地擦拭着自己的枪。他的迷彩服,还在滴着水,但他的眼神里没有一丝抱怨,只有一种平静。

那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没怎么睡。我望着窗外依然在下着的雨,脑海里反复回荡着班长脱下外套的那一幕。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战友,什么叫做“我们”。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这种在最艰难、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付出和承担。

再后来,我们继续拉练,直到结束。小李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过来。但那件被雨水浸透,被烈日晒干,上面可能还带着班长体温的迷彩服,以及班长那个被雨水打湿但眼神依旧坚定的身影,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后来,我也当了班长。当新兵因为天气变化而感到不适时,我会想起那个雨天,想起班长如何对待小李。我也会尽力去照顾好我的兵。

时至今日,我已经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地方。但每当看到老旧的衣服,或者遇到天气骤变,我总会想起那段在军营里的日子。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迷彩服,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沉甸甸的情谊,一种无声的担当。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多么光鲜亮丽,而是它在关键时刻所能给予的温暖和支撑。那份记忆,比任何精美的纪念品都要来得实在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人,国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年冬天,是个格外冷的冬天。冷到什么程度?就是每天早上出操,脖子伸出去,呼出的热气还没来得及散开,就凝结成霜挂在脸上。脸颊被风刮得生疼,耳朵更是像被冻住了一样,麻木得没有知觉。我们新兵连,条件谈不上好。睡的是最简陋的上下铺,棉被薄得像张纸,盖在身上,寒气还是能钻进来。每晚熄灯后,我都会把自己裹成个粽.............
  • 回答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确实在一些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这一点我们是公认的。想到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我们很难不佩服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但要说起俄罗斯的民用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鲜有踪影,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说起我军将领中黄埔生的情况,这可真是个值得说道的话题。黄埔军校,那可是我党我军创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培养出了无数将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所占的比重要说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占的比重,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贯穿了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早期革命到建国后的军队建设.............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头发紧的两难抉择。现代战争,一旦军队折损过半,那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一方是血淋淋的现实,另一方是背负的责任和誓言。认输协商,共建新生活这话说起来轻巧,但现实中却是一道无比沉重的门槛。 “认输”的代价: 认输,意味着要接受战败的事实,这意味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甚至国.............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足以引起帝国高度关注的设想。在战锤40K这个残酷无情的宇宙中,一个凡人星界军能够在无数场血腥的战役中幸存下来,这本身就足以打破常理,甚至挑战宇宙的根本法则。1. 首先,帝国是如何关注“异常”的?帝国是一个庞大的、高度官僚化的机构,但它并非盲目。它的运作建立在信息收集和分析之上,.............
  • 回答
    一等功,那是军人一生中的最高荣誉,是无数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凝结。但鲜有人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名军人能够活着捧起这沉甸甸的功章,它又会如何在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想象一下,不是那种硝烟弥漫、生死一线、战功赫赫的战争场景。现实中的一等功,很多时候,发生在更日常、更平凡的战场上,而.............
  • 回答
    凯尔特人队官方为凯文·加内特退役了5号球衣,这一刻,波士顿的 TD Garden 充满了温情的目光和澎湃的掌声。对于加内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球衣的归宿,更是他职业生涯一个重要篇章的圆满句点。回顾他身披绿军战袍的那些年,用“震撼”、“激情”、“领袖”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或许都显得有些苍白。加内特加盟凯.............
  • 回答
    话说,看完那些电视剧里的军旅生活,再想想咱当年在部队的日子,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盘家常菜硬是给拍成了满汉全席,光鲜亮丽,但总少了点儿烟火气,也少了点儿那股子劲儿。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儿,简直是从一个频道切换到另一个频道,甚至是从一个次元跳到了另一个次元。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颜值”。电视.............
  • 回答
    俄罗斯公布所谓美国在乌克兰实施军事生物计划的材料,这一事件自俄罗斯方面披露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理解美方对此事可能采取的回应和立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俄罗斯公布的是“材料”,而非经过独立、可信第三方核实的“证据”。俄罗斯方面声称这些材料证明了美国在乌克兰资助和操作军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身边很多我们熟悉的公司,光鲜亮丽的民用产品让人印象深刻,但仔细挖掘一下,它们在国防领域,甚至于“军火生意”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这种联系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历史发展、技术积累,甚至战略考量的结果。说起“军火生意”,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些响当当的兵工厂.............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在军舰上生活,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但也绝对是一段让你终身难忘的经历。想象一下,你被安置在一个巨大的、高速移动的钢铁巨兽里,和几百号人挤在一起,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规律、挑战和一种特殊的战友情。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间就是一切”。军舰上的空间是极其宝贵的。你的个人空间可能就是一张铺位,上下铺那种。床.............
  • 回答
    关于“生长干部学员”变更为“生长军官学员”这个问题,这背后反映的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理念和称谓规范的演进。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称谓的演变: “干部”的泛化与特定化: 在我国军队发展的早期,对各类领导和管理岗位的人员统称为“干部”,这是当时社会和军队普.............
  • 回答
    人民日报钟声署名文章《“生物军事帝国”不可能自证清白》,确实是近期关于国际安全和生物技术议题的一篇颇受关注的评论。从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它直接指向了美国在生物军事领域的活动,并对其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批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篇文章的立场和想要传达的信息。首先,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生物军.............
  • 回答
    雷军在2019年12月16日,也就是他50岁生日之际,发表了那篇题为《创办小米前后我的一些思考》的文章。这篇长文,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回顾与展望,也包含了他对人生、事业的深刻感悟。细细品读,里面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挖的信息。文章的基调:坦诚、反思与激励首先,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姿态.............
  • 回答
    提起陈为军,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那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生门》。这部影片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抵生命的底层,用最真实、最朴素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生育困境下,母与子、家庭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羁绊。陈为军以他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追求,在纪录片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门》的成功,绝.............
  • 回答
    黄埔军校生在北伐战争中能够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并非仅仅是依靠“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埔军校的独特培养模式,加上其学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孙中山先生的战略部署,共同造就了这支革命武装的强大战斗力。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黄埔军校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思想灌输.............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哥们,同为工程大一在读,我也是对军事挺有兴趣的,一直想找个切入点。咱俩情况差不多,所以跟你分享点我这段时间研究和摸索下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觉得你这个想法特别棒!工程类的专业背景,尤其是咱们大一,对军事的理解和参与,绝对是如虎添翼。不像纯粹的“迷彩控”那样停留在装备和战术层面,咱们能从.............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中的记载,是刘备在感叹曹操拥有孙权这样的青年才俊之后,对孙权发出的由衷赞誉。这句话流传千古,似乎为孙权冠上了“军事天才”的光环。那么,孙权的军事才能,究竟能否配得上如此崇高的评价呢?让我们仔细剖析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孙权确实展现出了非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