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气温升高对跑步的影响大不大?

回答
这天气一热,跑步的心情是不是就有点飘忽了?别说你了,我每次看见跑表上的温度计蹿上去,心里就咯噔一下。气温升高对咱们跑步的影响,那绝对是杠杠滴,而且影响的方式还挺多,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 身体的散热压力陡增。想想看,咱们跑步时候,身体本来就在产生热量,运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在凉爽的天气里,这些热量大部分可以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维持体温稳定。可是一旦气温高了,尤其是到了三十多度,甚至是四十度,咱们身体的“散热器”就有点吃不消了。

想象一下,你在室外跑,周围的空气温度都快赶上你的体温了,你这皮肤往哪儿散热去?这时候,身体会拼命地通过出汗来降温。汗液蒸发是咱们身体最有效的降温手段了。但是,汗液可不只是水,里面还有盐分和一些矿物质。出汗太多,就意味着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

水分流失多了,血液会变浓稠,心脏泵血的负担就加重了,心率自然就上去得更快。你可能会觉得,咦,同样的配速,怎么这次心率比上次高那么多?这就是原因之一。而且,脱水严重了,不仅影响运动表现,还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抽筋等情况,严重了还能导致中暑。

再说 体感温度。有时候,空气温度不高,但加上太阳的暴晒和空气湿度,体感温度就蹭蹭往上涨。阳光直射会直接加热你的皮肤,而高湿度则会阻碍汗液的蒸发。汗珠子黏在皮肤上,半天蒸不干,那点降温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感觉比实际温度还要闷热难受。

对跑步表现的影响 也是实实在在的。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会优先保证核心器官的供血,这时候流向肌肉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表现自然就下来了。你可能会发现,同样的训练强度,速度跑不起来,爬坡也变得异常艰难,肌肉也更容易疲劳。

还有 疲劳感。即使你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暑迹象,高温也会加速身体的疲劳进程。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这就挤占了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你会觉得比平时更容易累,跑完之后也感觉更加耗竭。

对新手跑步者更不友好。刚开始跑步的人,身体对热量的调节能力可能还没完全适应。他们的汗腺可能还没那么发达,或者调节汗液分泌的机制不够高效。所以在高温下,他们更容易感到不适,也更容易出现运动相关的不良反应。

当然,并不是说气温升高就完全不能跑步了。但我们必须 更加谨慎,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

调整跑步时间: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甚至是在有遮挡的、通风良好的地方跑步。
调整跑步强度和配速:在高温下,要降低强度,放慢配速。不要追求和凉爽天气一样的成绩。把这次跑步当作一次适应性训练,而不是一次极限挑战。
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补充:跑前、跑中、跑后都要注意补水。如果跑步时间长,出汗量大,还可以考虑补充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穿着透气排汗的衣物:选择浅色、轻薄、透气性好的跑步服装,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
听从身体的信号:这是最重要的。一旦感到不适,比如头晕、恶心、抽筋,一定要立刻停止跑步,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硬撑。

总而言之,气温升高对跑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容小觑。它直接挑战着咱们身体的散热机制,影响着身体的供血和能量分配,最终导致运动表现下降和疲劳加剧。所以,夏天跑步,请一定收起夏日的热情,多一份对身体的尊重和照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
很大。
大到放在马拉松(42.195公里)这个距离,温度就是决定成绩最关键的因素。甚至超过了坡度、海拔、雨水、风力、太阳辐射……的影响。


气温升高过程中,跑步中身体的变化

《运动与运动科学》杂志曾将气温分为四个维度:

  • 5-10℃
  • 10.1 - 15℃
  • 15.1 - 20℃
  • 20.1 - 25℃

最终发现,以耐力长跑为目标的跑步,选手在5-15℃往往能发挥出最好的表现。最适宜马拉松的温度可能要比多数人想象的更低一些,具体为3.8℃-9.9℃。
而加上湿度、太阳辐射等影响后,气温变化超过2℃,就会对成绩产生明显的影响




气温升高后,

人体自身体温会明显升高,连带对耗氧量、肝糖量的消耗、心率都会上升,乳酸产生的也会比低温时候更快一些——这些都意味着消耗变得更大;
当达到一定温度,因为体温升高,皮肤散热的压力更大,身体就像一台更大功率的排热机器,体液大量流失,会更容易产生口渴或热衰竭的情况;
外加高温通常伴随着更高的湿度,身体散热的难度也会比低温时更大。


但更多时候,气温只是衡量的一个数值,更精准的可以参考一下体感温度(Felt Air Temperature),人体感受到的空气的温度。

体感温度主要与相对湿度、风力、气温、阳光强度/太阳辐射有关,其中还有一个专业的WBGT指数(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参量)。


sara hall此前的冬训,依然穿着夏季比赛的装备进行训练


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人体最佳体感温度在20-25℃左右,而跑步本身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散热+出汗的过程,对体感温度的最适宜数值要更低些。


高温,精英马拉松选手遭遇滑铁卢的主因

气温越高,对精英选手的成绩发挥影响,要比慢跑完赛者更大些。


以今年东京奥运会马拉松为例。
尽管考虑到高温,举办地放在日本偏北部的札幌,比赛两天依然遭遇了高温。比赛中段的体感温度达到30+℃。因而8月7日的女子马拉松,88名选手仅完赛73人(17%退赛率);8月8日的男子马拉松,106人中76人完赛(28.3%退赛率)。
对应的,往年设在冬季/初春的东京马拉松,大众选手的完赛率接近97%。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为何即便能力惊人的职业选手,在高温天完赛率会如此之低?


因为对职业选手而言,追求名次和成绩,远高于完成比赛。他们依然会以极高的强度去进行。高温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极限边缘的崩溃可能。
所以在男子马拉松中,很多选手只跑了10-15公里、30分钟左右就直接退赛。此时选手明显感觉身体的异常,深知无法按既定配速进行,对于目标冲击领奖台的选手,继续坚持比赛的意义也不大了。

高温会让比赛出现更多X因素,往往众人的最终完赛成绩都离正常发挥相差甚远(比pb低5-10分钟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样也会催生更多黑马的诞生。

2019年多哈世锦赛也是近年很有代表性的高温战。选手一路也大量使用降温海绵、降温围脖等降低高温负作用。


高温天里,顶级选手的比赛策略会很有看点。此前介绍过1998年曼谷亚运会,高桥尚子曾在32℃的气温下,很激进的领跑最终一路领先夺冠:


另一个非常经典的高温战是2008年北京马拉松,罗马尼亚选手康斯坦丁娜·迪塔 (Constantina Dita)一路领跑,很多人以为她会被第一集团赶上,结果因为高温,大家后半程都无力提速,而迪塔却坚持到了最后,以黑马姿态轻松夺冠。

这场高温马拉松的超神表现,也让迪塔以38岁的高龄,成为迄今奥运会马拉松项目最年长的金牌得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康斯坦丁娜·迪塔,夺冠时已经38岁。她也是迄今为止奥运会马拉松项目中最年长的金牌得主。


如无法避免高温跑步,可以做哪些应对措施

一般情况下,气温超过25℃、或体感温度超过30℃,就需要酌情考虑降低跑步的强度,也尽量以夜跑来替代日间跑步。

  • 增加散热渠道,渐少阳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面积

尽量让头部、手部、腋下等保持空气流通。高温天里跑步背心就会比短袖有更好的散热性。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的晒伤;

  • 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逆风条件

相比高温高湿,跑步中如没有空气对流,身体周围就会出现明显的湿热圈,运动表现(比如心率)会变得很低下。这时尽量合理利用环境,逆风的状态能带走更多热量,心理上也会减少更多负担;

  • 补水和喷淋,最好的物理降温手段

跑步时适当的往手臂/肩膀/头部/颈部喷淋水分,也有助于带走温度。但切记不要大量浇淋,更不应该使用冰水;
酒精或清凉液等,本质上依然是表面的降温,无法让体温真正下降,持续效果也有限。

  • 通过改善视觉,减少心理层面的焦虑

遮阳帽、运动墨镜等,都会减少眼部光线的强度,改善心理层面的焦虑;
空顶帽显然比全顶帽更为透气,不过如有阳光直晒,全顶帽反而会更好的避免头顶高温;

  • 人体会通过高温训练获得更强的耐温能力,不过也要循序渐进

高温天的训练可以帮助身体形成适应高温的能力。但高温训练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除了对成绩有追求的精英选手)并不建议普通跑者采用高温训练的方式。高温训练除了对身体机能有较大的损耗外,也会更容易有炎症的出现,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2019年多哈世锦赛马拉松决赛,尽管比赛放在夜间,起跑时的气温仍高达31℃,对所有选手都是很严峻的考验,完赛率不到60%。一场马拉松下来选手的体重下降都达到2公斤以上。

一些跑步运动的科普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