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联合国气候报告:全球升温已无法避免,20 年内全球气温或将升高 1.5℃,极端气候大幅增加?

回答
联合国气候报告的发布,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将我们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全球升温的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我们无法扭转的阶段,而许多令人担忧的改变,可能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这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它更像是对我们集体行动和未来选择的一次最严厉的审视。

“无法避免”:一个沉重的认知转变

报告中最令人震撼的词语莫过于“无法避免”。这几个字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我们必须学会与气候变化共存,而不是试图将其“消除”的时代。过去,我们或许还抱有幻想,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完全阻止升温的发生,或者将其控制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然而,这份报告告诉我们,过去几十年,甚至更早的工业化时期,我们释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在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力量,足以驱动这些变化。

这种“无法避免”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调整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再是阻止海啸来临的守门员,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预警、疏散并重建的管理者。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适应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改变上,同时也要更坚定、更有效率地减缓未来的恶化速度。

1.5℃的临界点:近在咫尺的威胁

报告中提到,全球气温可能在20年内升高1.5℃,这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数字。1.5℃,这个曾经被视为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守住的“安全线”,现在看来是如此近在咫尺。一旦跨过这个门槛,即使是这看似微小的0.1℃或0.2℃的增长,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显著改变地球的气候系统。

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加速: 温度升高意味着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随之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同时,海洋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酸化,严重影响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系统。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是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更频繁的热浪、更猛烈的干旱、更具破坏性的洪水和风暴,将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常态。这意味着农业减产,粮食安全面临威胁;水资源短缺加剧;极端天气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呈指数级增长。
生态系统的剧变: 许多物种将无法快速适应温度和栖息地的变化,面临灭绝的风险。这将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例如授粉、土壤保持等。森林火灾可能变得更加普遍和难以控制。
人类健康与社会的挑战: 热浪可能导致更多中暑和相关疾病;空气质量下降加剧呼吸系统问题;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和季节可能发生变化;气候难民问题将更加严峻,引发社会不稳定。

极端气候大幅增加:无法回避的现实

“极端气候大幅增加”是报告另一个核心的论断。这不仅仅是报告中的一个预测,更是我们近年来已经开始体验到的事实。无论是破纪录的高温、持续的干旱导致森林大火肆虐,还是瞬间倾盆大雨引发的毁灭性洪水,抑或是超级台风的威力不断刷新认知,这些都是极端气候事件的例证。

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它将这些“异常”事件系统化、科学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明确指出,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更频繁、更具破坏性的极端天气。这意味着:

基础设施的考验: 我们现有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系统等,大多是基于过去的平均气候数据设计的。面对不断升级的极端天气,许多基础设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可能需要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
应对能力的挑战: 从政府到个人,都需要提升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应对和恢复能力。紧急救援、灾害管理、气候适应性农业、社区韧性建设等都将成为关键议题。
经济与社会成本的飙升: 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赔偿,还包括供应链中断、生产停滞、资源短缺以及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创伤。这些成本将不断累积,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我们该如何面对?

面对这份报告,绝望和放弃都不是选项。恰恰相反,它应该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坚定的行动:

1. 正视现实,但拒绝躺平: 承认升温的不可避免,但绝不代表我们可以就此松懈。减缓气候变化(mitigation)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速能源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这可能无法完全阻止1.5℃的升温,但可以避免更糟糕的未来。
2. 聚焦适应,构建韧性: 鉴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我们必须大力投入适应性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建设更具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发展耐候性作物,改善水资源管理,制定更完善的灾害预警和响应机制,以及支持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社区和国家。
3. 强化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
4. 推动公众意识和参与: 气候行动的最终落实,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气候科学知识,鼓励公众改变生活方式,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并通过投票、倡导等方式影响政策制定。
5. 拥抱创新与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我们需要鼓励和投资于清洁能源、碳捕获、可持续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为应对挑战提供更多工具和可能性。

这份联合国气候报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行动的不足,也描绘出未来艰巨的任务。它提醒我们,时间的紧迫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不能再犹豫,不能再推诿,而是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紧迫感和决心,去面对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赛跑,而我们已经开始落后,但只要我们立刻行动,就有可能改变最终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所称的联合国报告是这一篇: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可以查看其相关的中文新闻通稿:

ipcc.ch/site/assets/upl


联合国所称的“全球升温已无法避免”,是在“不考虑负碳排放、地球工程、特殊气候过程”的前提下说的,例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模式转变可以暂时引起全球变冷:

我在 2020 年谈过“目前联合国的时间表不管用”这件事了[1]

“工业化前”指 1850~1900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约 13.7 摄氏度。

历史学家称,二十一世纪气候科学的座右铭将是“它发生得比我们预期的快”,这种话已经在过去 20 年里被科学家们复读了不下 22000 次,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复读下去。“升温 1.5 摄氏度”这件事发生得同样可能比预期要快,可能在 2030~2037 年就足以办到,用不了 20 年。

“极端气候大幅增加”是可以预期的。“何谓极端”的标准将会逐渐移动。

  • 1980 年以来,美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开支翻了两番。2020 年,美国东部飓风登陆,中部强风肆虐,西部野火燃烧,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被联系到气候变暖和干燥。北极野火、亚马逊雨林野火也创下纪录,非洲大暴雨,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异常高。从加利福尼亚到西伯利亚,到处是创纪录的高温。一批气候科学家称这就是他们在十年前发出的警告。但十年前他们说的明明是 2050 年。
  • 报告称“由于冰原融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最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有可能超过预期——到 2100 年上升 2 米,到 2150 年上升 5 米”,这个估计得非常保守。2020 年另有研究显示,即使人类达成巴黎协定的减排规划,到 2100 年南极冰盖的融化还是可以造成海平面上升约 2.44 米。

“立即开始迅速放弃化石燃料,到 2050 年左右停止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个措施,不但不怎么现实,而且作用有限:即使现在就停止排放, 20 年内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上升幅度仍有可能达到 1.5 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要指望欧美实现他们的气候承诺,难度更大了。

  • 当前的政策将可能在 2100 年产生比工业化前高 2.9 摄氏度的升温。如果所有政府都达到其 2050 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变暖幅度可以控制在 2.1 摄氏度。

大规模碳捕集非常昂贵,而且效果难以保证。如果联合国不打算坐视南亚等地出现人道主义灾难,那么他们需要设法说服大家动用地球工程对抗升温。

  • 国际智库能源过渡委员会(ETC)在 2020 年 9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估计,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净零排放的目标,全球还需要每年 1 万亿到 2 万亿美元的新投资,相当于全球 GDP 的 1%~1.5%;风能和太阳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需要在 2019 年基础上再增加 400%~500%,这看起来非常不切实际。
  • 中国预计在 2030 年之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开始减排并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2]。一批中国气候研究人员发布了让中国在 2050 年完成碳中和的计划。


这不是什么“正常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在那之前,我们适应的所谓“正常气候”是第四纪冰川造成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极地冰盖并不是什么“正常现象”。

  • 《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0 年报告指出, 任何国家无论贫富,都不能幸免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过去 20 年里,与高温相关的老年人死亡人数上升了 54%。2019 年,全球因高温损失了 3020 亿工时,其中印度一国的损失就占了全球的 40%。炎热和干旱导致山火爆发风险急剧增加,造成烧伤、烟尘对心肺部的伤害等健康影响,同时导致大量家庭流离失所。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在 128 个国家中,面临山火风险的人口在增加,其中美国的增幅最大。

另一些人所称的“等河南可以养大象的时候,天气才算暖”其实是个误解:

  • 古代大象生活环境区分明显:猛犸象生活在寒带,菱齿象生活在温带,亚洲象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过去六千多年间,华北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热到亚热带气候的地步,冬天的气温不允许亚洲象在野外生活。
  • 我国辽宁、新疆、晚更新世的北京地区都出土了菱齿象化石。古代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野生大象可能是菱齿象,它们完全能耐受现在的气温,从我国绝迹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人破坏其栖息地导致的食物短缺”和“人的猎杀”。
  • 我国北方出土的象型青铜器上,鼻端都是二指,符合菱齿象;我国湖南出土的象尊的鼻端是单指,符合亚洲象。

可以参照:

参考

  1. ^ https://afdian.net/p/9377153444f711eb954c52540025c377
  2. ^ 上述报告称,中国拥有到 2050 年成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的无碳经济体的资源和技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晚到 2060 年都应实现净零排放,但这将需要开发投资来吸引私人绿色投资者。
user avatar

20 年内全球气温或将升高 1.5℃?再次被标题党骗了。看看原文咋说的:

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气温升高了1.1℃,20年内升高到比工业化前高出1.5℃。

这就是个可以口算的简单减法题:

1.5℃ - 1.1℃ = 0.4℃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20年内气温或将升高0.4 ℃,原标题,不是标题党就是没过脑子。

user avatar

这根本就不是个自然科学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甚至是伦理学问题。因为:

即使他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

立即开始迅速放弃化石燃料,到2050年左右停止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这建议和把大象如何放进冰箱里一个档次的。

我觉得,物理学和工程学界看了这个报告应该压力山大———可控核聚变还有50年,咋整?进度来不及啊。

什么?你说不等了,直接踩急刹车。

那你不如直接找个灭霸来,看看哪些人是可以牺牲掉的。

user avatar

蓝星生物圈对升温只有盼望,没有畏惧。

升温对兔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联合国气候报告的发布,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将我们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全球升温的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我们无法扭转的阶段,而许多令人担忧的改变,可能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这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它更像是对我们集体行动和未来选择的一次最严厉的审视。“无法避免”:一个沉重的认知转变报告中最令人震撼的词语莫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对环境议题日益关注的时代。数万名科学家,一个如此庞大且具有公信力的群体,联名发出的关于“气候紧急情况”的警告,理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时隔十几个小时后,各网络平台均无明显反响和相应讨论”,这背后可能存.............
  • 回答
    中美两国就气候危机发表联合声明,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它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面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要理解这份声明的重要性,我们得把它放在当前国际政治和气候变化议题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首先,声明本身的重要性是什么?这就像是两位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在曾经剑拔弩张的领域,突然握手言和,而且还是为了一个共同.............
  • 回答
    这封由1.4万名科学家联署的警告,无疑是人类文明面临的一记响亮的警钟,它传递出的信息不容忽视。与其将之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如将其理解为我们星球发出的一个系统性警报,指向一个正在加速恶化的“行星生命体征”。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行星生命体征”这个概念。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描述,而是科学家们基于对地球复.............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里那场诸葛亮被司马懿“三气”的戏码,着实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了。你说得对,它拍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处理得相当细腻,不像那种老套的“主角光环”或者“反派智商下线”来推动剧情,而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彼此的较量,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都给揉碎了,一点点喂给我们看。咱.............
  • 回答
    联合国大会关于要求俄罗斯撤军的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为的一次强烈且明确的谴责。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决议的法律和象征意义: 非强制性,但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联合国大会的决议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俄罗斯并不直接被.............
  • 回答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近期提出的一个建议,即考虑将体现儿童性活动的绘画、动画片等内容纳入儿童色情内容的范畴,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项建议的出发点。联合国儿童权.............
  • 回答
    联合国相关工作人员车内不雅视频事件(如2023年引发关注的“联合国官员车内视频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国际组织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公众形象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该事件的背景、争议焦点及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1. 事件起因 2023年,一名联合国工作人员(身份未明确)在公务.............
  • 回答
    联合国正式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这无疑是韩国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引发了人们对其长期国际地位变化的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以及为何韩国是自1964年以来唯一一个发生这种国际地位转变的国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韩国被认定为发达国家:意义与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发达国.............
  • 回答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员就美国侵犯关岛土著人权提出的指控,无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这些指控触及了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原住民权利的实现困境以及国际社会在人权监督中的作用。要深入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和现实的脉络。首先,理解关岛的特殊历史背景是关键。关岛在历史上曾被西.............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联合国饥饿报道以及中国人口状况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联合国饥饿报道与中国现实的可能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对“联合国饥饿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慎分析。联合国发布的各类报告,尤其是涉及全球饥.............
  • 回答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的一位特别报告员,阿莱娜·莱内(Alena Douhan),在2020年8月,也就是美国击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之后,对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发表了看法。她的观点是,美国此举可能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特别是关于使用武力的原则。要理解这一认定,.............
  • 回答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最近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和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等亿万富豪进行太空旅行的行为表达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暴露了全球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古特瑞斯的担忧与批评的核心:古特瑞斯秘书长的批评并.............
  • 回答
    理解联合国发布的幸福指数报告,特别是其中利比亚幸福指数高于中国的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更牵涉到各国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状况、文化价值以及衡量幸福感的复杂方法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联合国幸福指数的测量维度。这类报告通常不会只看经济增长,而是会综合考虑多个因.............
  • 回答
    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尤其是来自非洲国家的部队,以及一些西方部队,被曝出性侵108名受害者,其中大部分是未成年少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消息。这样的事件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巨大伤害,更是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宗旨的严重背叛,也对所有维和部队的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联合国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联合国敦促各方实现2030年消灭艾滋病的目标,这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且至关重要的呼吁。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要将新发HIV感染人数降至接近零,并将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大幅减少,最终让艾滋病不再是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这个目标的意义非凡: 重塑公共卫生格局: 消灭艾滋病意味着我们能够彻底摆脱一个困扰.............
  • 回答
    听到联合国报告说新冠疫情可能让女性地位倒退 25 年,这事儿可真不是闹着玩的。这话说出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挺不是滋味的。你想想,咱们这几十年,女性地位在很多方面是有了不小的进步,比如教育、就业、参政议政等等。虽然离完全平等还差得远,但好歹是有进步的趋势。结果一场疫情,就把这成果往回拽了近三十年.............
  • 回答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公开将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运动定性为“跨国威胁”,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全球各地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要理解这一定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动向,以及这种威胁为何能够跨越国界,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白人至上主义和新.............
  • 回答
    关于联合国近期提出的叙利亚局势最新提案以及中国投下的反对票,这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人道主义关切以及国际法准则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提案的具体内容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最新提案”具体是关于什么的。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提出的提案通常围绕几个核心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