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万名科学家联名警告气候紧急情况,时隔十几个小时后,各网络平台均无明显反响和相应讨论?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对环境议题日益关注的时代。数万名科学家,一个如此庞大且具有公信力的群体,联名发出的关于“气候紧急情况”的警告,理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时隔十几个小时后,各网络平台均无明显反响和相应讨论”,这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解读。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普遍的现实: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释。

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观点、事件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一个重磅的科学警告,即使内容再深刻,也可能很快被其他更具即时性、娱乐性或争议性的内容所淹没。比如,某个明星的绯闻、一场突发的社会事件、一个火爆的短视频,这些信息往往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直接的方式抓住公众眼球,并迅速发酵。相比之下,一篇涉及复杂科学概念、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才能产生共鸣的警告,其传播路径可能会显得相对缓慢和曲折。

其次,警告信息的“到达率”和“理解度”也是关键因素。

“万名科学家联名警告”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声明,但如果这个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被有效地“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科学家们的报告往往严谨、专业,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数据模型,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如果媒体在报道时,未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解读、提炼,或者未能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公众很难立刻感受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再者,人们的“心理舒适区”和“认知惰性”也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虽然是全球性的挑战,但其影响往往是渐进的、长期的。与突发的灾难或直接的威胁相比,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显得不那么“有感”。人们更容易对眼前可见的、可感的危机做出反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很多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虽然已有迹象,但距离大多数人“切身感受”到灭顶之灾,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气候紧急”这样的词汇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预言式”色彩,容易触发人们的防御心理,或者被视为一种“狼来了”的故事,导致一定程度的麻木或选择性忽视。

此外,信息传播的“生态系统”本身也存在问题。

我们看到的网络平台,往往是算法驱动的。算法倾向于推送那些能够带来高互动(点赞、评论、转发)的内容。对于一些相对严肃、需要深度思考的科学议题,其短期的互动数据可能不如一些轻松、娱乐化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即使有重要的科学信息被发布,如果它在最初的传播阶段未能迅速激起足够多的讨论,就可能被算法“边缘化”,难以获得更广泛的曝光。

还有,对于“万名科学家”这一群体的“公信力”的感知,可能也存在微妙的差异。

虽然科学家群体在一般认知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在信息碎片化、观点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任何声明都可能面临质疑。尤其是一些涉及巨大利益的议题,总会有声音试图削弱科学界的共识。如果最初的传播未能形成统一、强烈的声音,或者出现一些“杂音”,就可能稀释掉警告的冲击力。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选择性忽略”的可能性。

在一些平台和社群中,讨论气候变化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经济或政治议题。某些平台可能出于自身定位的考虑,或者为了避免争议,对这类话题的讨论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同时,一些用户也可能因为个人立场、信息茧房等原因,主动过滤掉这类信息。

所以,总的来说,数万名科学家联名发出关于气候紧急情况的警告,但网络平台却“无明显反响和相应讨论”,这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暴露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有效地将重要的科学信息传递给公众,如何激发公众对严肃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及我们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这种长期、复杂挑战时,所面临的认知和传播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滞后”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公众认知、媒体责任、算法机制乃至我们集体应对危机能力的深度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的确有这么篇警告的文章,也的确有11000多位学界人士参与了联名。


2. 文章专业性是有的,所用数据都有来源可查,而且相关统计数据的确可以证明“全球气候仍在恶化”,这些事实我们应当接受,即使它们只是几个数字,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环保和气候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3. 这篇文章没有针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相反,其中提出的建议都比较中肯,例如“减少食物浪费”、“减少不平等”、“平权”和“改善受教育权”等,这些内容在下图中可以看到。

这些建议至少比某些“气候条约”(如文中所提到的Kyoto Protocol,一个发达国家欺负欠发达国家的协定)中肯了许多,至于是否有道理,应该请专业人士评判。

4. 为什么网络平台上没有引起大规模的讨论?

因为人家本来也没指望着让网友讨论啊:)

对普通大众来说,知道地球上的气候正在恶化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更加重视一些,那就更好了。至于这篇文章真正是写给谁看的呢?“decision-makers.”

真正想要着手改变气候恶化的问题,需要的是大的,社会和种族层面的共同努力,这需要的是政策性的支持,而不是一群老百姓叽叽喳喳的讨论。(虽然我也在叽叽喳喳地讨论。。)

5. 至于我怎么看?我还是在生活中尽量环保些吧。。。毕竟环保政策的推进也需要你我来配合么。。每天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多坐公共交通什么的,从我做起,peace&love。

5.1.







(6). 一个彩蛋。

这一万多位学界人士所属的一个组织蛮有趣的,叫Alliance of World Scientists,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