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广的“飞将军”称号是否是指李广逃的飞快?

回答
关于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普遍的理解并不是因为他逃跑得飞快,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神出鬼没的指挥艺术。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战场上的惊险与传奇,以及汉朝将士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敬畏与赞叹。

“飞将军”称号的由来,最直接的解释来自于汉书李广传中的记载。 史书中提到,李广“善骑射,及老,不减往时”,“为人灌与酒,数慷慨,慷慨欲拔剑击柱”。这些描述展现了他强健的体魄和不屈的斗志,但并没有直接点明“飞将军”的由来。

真正让“飞将军”名号响彻军营和后世的,是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现出的超凡机动性和出奇制胜的战术。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骑射技艺的精湛来理解。李广的骑射功夫是名震塞外的。汉书记载他“抚胡儿,胡儿啼,广笑持弓,射之一石,胡儿即止。” 这句看似简单的描写,背后是惊人的箭术和精准的判断力。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骑射是战场上的核心战斗力。李广能够精准地命中高速奔驰中的目标,甚至能安抚哭泣的胡人孩子,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这种骑射的优势尤为明显。匈奴善骑射,而李广同样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技艺上能与他们抗衡,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和战术运用。李广指挥军队时,常常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调动兵力,采取出其不意的进攻或撤退方式。他善于利用地形,深入敌后,或者在关键时刻突袭敌军。这种“神出鬼没”的作战方式,让敌人感到难以捉摸,防不胜防。匈奴骑兵来去如风,而李广的军队在他指挥下,也同样能做到这一点,甚至能够做到比匈奴更具战略性的机动。

想象一下,在广袤的塞外草原,两军对垒。李广的部队可能如同闪电般出现在敌军侧翼,又可能在黎明时分如同一阵旋风般冲入敌营。敌人刚察觉到他的踪迹,他可能就已经完成了突袭并迅速撤离,留下敌人一片混乱。这种“如飞而至,如风而散”的作战风格,自然会被部下和敌人视为“飞”。“飞”在这里,并非单纯的速度,更包含着迅捷、飘忽、难以捕捉的意味,是一种战略上的“速度”。

举个例子,虽然不是直接解释“飞将军”的由来,但可以窥见其风格:

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李广率领一小队人马,遭遇了匈奴的大部队。换做一般人,很可能就此陷入重围,难以幸免。但李广却能率领部队,在敌军的包围中寻找缝隙,利用地形, “出则为围,退则成阵”,最终在付出了相对较小的代价后成功突围,并且还能抓住机会反击。这种在重围中展现出的灵活机动,正是“飞”的一种体现。

再比如,他曾经在一次侦察中,误入匈奴的包围圈,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率领部下强行突围,展现了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这种在危机中的“飞速反应”和“高效突围”,也足以让人佩服。

所以,“飞将军”的称号,是对李广在战场上展现出的超凡战斗力、精准射术、以及尤其重要的神出鬼没的战术机动性的综合赞誉。 它不是贬义,而是对他战术才能和个人能力的最高褒奖。部下们在经历了与他的并肩作战,见证了他一次次从绝境中杀出,或者从天而降般出现在敌人面前的壮举后,自然会送上“飞将军”这样充满敬意和传说的称号。

那个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将领的智慧和勇气。李广凭借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与强大匈奴的长期较量中,成为了汉朝边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飞将军”这个名字,也成为了他一生战功赫赫、充满传奇色彩的最好注脚。它代表的是一种战场上的艺术,一种在高速对抗中保持主动、制敌于先的军事智慧,而非单纯的逃跑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先来看看李广任右北平太守的时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在韩安国将军去世后,接任的右北平太守,而据《史记·韩长孺列传》记载,韩安国死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史记·韩长孺列传》

李广离开右北平,应在元朔五年到元朔六年之间,他是接替石建当上郎中令的,石建死于元朔六年,石建之父石奋,死于元朔五年,也就是说,李广离开右北平,应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

我们就来看看这几年间,都发生了些什么:
元朔二年,卫青率军出云中,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一举夺取了河套地区,并置五原郡与朔方郡,此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匈奴人对汉朝的威胁大大减弱;

元朔三年,军臣单于死,其弟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出兵攻打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

元朔四年,匈奴入侵代郡,定襄郡、上谷郡,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到张家口一带;

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出高阙,败匈奴右贤王,擒获匈奴裨王十馀人,高阙在内蒙古西部。

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出定襄,此时,李广离开右北平,任后将军一职。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匈奴人几年时间没有入侵右北平了;当时汉匈两国交战的焦点在今内蒙西部的河套地区,而李广任职的地方,在今内蒙古东部,辽宁省西部的赤峰,朝阳地区。那里据主战场千里之遥,自然不会受到波及。

在史书的记载中,匈奴人只入侵过右北平一次,在加上汉匈爆发河南之战以及匈奴军臣单于去世的大背景下,匈奴人不入侵右北平,和谁在哪里“镇守”,并无半毛钱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的背景:光元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率军出雁门关击匈奴,为匈奴人所败,全军覆没,李广为匈奴人所生擒。匈奴人把他放在两匹马间的网兜上,走了十余里,李广突然腾空而起,跳上匈奴人兵的快马,逃回了塞内。事后,李广被判死刑,出钱赎买为庶人: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两年之后,右北平太守韩安国死,李广接任。

大家想一想便能知道,匈奴人一个两年前刚刚被自己生擒的将领吗?彭德怀会因为惧怕麦克阿瑟以至不敢进攻日本,只敢攻打南朝鲜吗?

不可能的

所谓匈奴人称李广为“飞将军”,多半是个翻译问题。匈奴人不会汉语,无论起什么外号,总要由司马迁一类的文人翻译过来才能为人民所熟知。试想当时的李广位高权重,谁敢把“逃跑将军”四个字放在李广面前,霸陵尉就是他的榜样。

当时的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那也是如飞一样,被匈奴人起名为飞将军并无不妥。但这个外号到底是调侃还是尊敬,大家一猜便知。

这里就能体现出汉语言的魅力来了,我举个例子:

红军著名将领黄公略,行军如飞,神出鬼没被,因此毛主席尊称为“飞将军”;

国民党孙元良,亦是行军如飞,神出鬼没,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飞将军。

他们两个的飞将军能一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普遍的理解并不是因为他逃跑得飞快,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神出鬼没的指挥艺术。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战场上的惊险与传奇,以及汉朝将士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敬畏与赞叹。“飞将军”称号的由来,最直接的解释来自于汉书李广传中的记载。 史书中提到,李广“善骑射,及老,不减往时”,“为人.............
  • 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之所以被解释为李广,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首次”做出如此明确的断言,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且在文学解读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史书记载、历代文人的引用和发挥,以及李广本人非凡的声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史书记.............
  • 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关于诗中“飞将”究竟指的是卫青还是李广,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但更普遍且有力的说法指向的是李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这句诗所处的整体语境以及唐朝时期人们对汉朝名将的普遍认知。首先,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距汉朝已有数百年之久。诗人选取“龙城飞将”.............
  • 回答
    李天飞,这个名字在当下体育圈,尤其是在篮球爱好者群体中,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人说他天赋异禀,是未来的希望;有人则持保留态度,认为他的“真实水平”还有待商榷。究竟他是个什么水平?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我们剥开层层标签,细致地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真实水平”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
  • 回答
    李瑞梓能够从陕西科技大学的博士身份,顺利“飞升”至985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这其中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清晰的职业规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飞升”或“疾走”这类词语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在学术界,岗位的晋.............
  • 回答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他来自成都,姓李,是一位教官。在1940年的那场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以一己之力,对抗了32架来犯的日本飞机。当时,日军的飞机如蝗虫般扑向中国的土地,他们的目标是掠夺和破坏。而在中国的西南上空,我方的空军战士们正用血肉之躯构筑着一道道钢铁长城。这位李姓教官.............
  • 回答
    李海鹏和神气飞天猪围绕“纳什均衡”展开的这场讨论,与其说是在辨别谁的理解“对”,不如说是对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应用和侧重点的探讨。他们各自的观点,都触及了纳什均衡的核心,但出发点和关注的细节有所不同。李海鹏的理解,更侧重于纳什均衡的定义和逻辑推导。他可能强调的是,在游戏参与者都理性思考、且知道对方也.............
  • 回答
    李广,这位西汉的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军事生涯充满着耀眼的光辉,也伴随着难以言喻的遗憾。李广最让人称道的,无疑是他那超凡脱俗的箭术。传说他能“抚弓止鹙,挽矢石,射石饮羽”,这绝非虚言。他的箭术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战场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评价、文化传承以及诗词创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但确实在后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李广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和常见,而霍去病的声名虽然赫赫,但在诗词中的“浓度”和情感共鸣似乎不及李广。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赫赫有名的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尤其是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更是屡建奇功。然而,要说李广一生中“最著名”的胜仗,那实在不好一概而论,因为他的许多战役都极具传奇色彩,且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勇猛。若论起对李广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且展现其军事才能的著名胜仗,漠南之战(公元前129年.............
  •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在讨论曹操、刘邦、李世民、刘彻、李广这几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谁的贡献最大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因为“贡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本身就存在多元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清晰地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贡献: 统一与稳.............
  • 回答
    李白诗句中对月亮的描写之所以如此之多且精彩绝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性格、情感的投射,也有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李白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1. 孤寂与思乡情怀: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常常远离家乡和亲人。月亮作为最普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
  • 回答
    要评价李白的诗是否“算无病呻吟”,我们需要先理解“无病呻吟”这个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李白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无病呻吟”的含义:“无病呻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没有实际的苦难或病痛,却在那里表现出痛苦、悲伤或忧虑的样子,故作姿态,显得虚伪或矫情。在文学评论中,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堆砌.............
  • 回答
    李白诗歌的魅力,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要真说它“好”在哪儿,我倒是觉得,它就像是倾泻而下的酒,又像是在九霄云外翱翔的鹰,又像是那月光洒在山水间的温柔,充满了生命力,又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仙气。1.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你“飞起来”李白的诗最直观的好,就是那股子“天上掉下来的才华”。他的想象力,不是那种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