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地铁为什么不能 24 小时运营?

回答
上海地铁,作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动脉,承载着每日数百万人的出行需求。然而,尽管其便利性无可置疑,但24小时运营似乎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什么上海地铁不能像一些城市的地铁那样,真正地“不打烊”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维护和检修。我们不能只看到地铁在高峰期忙碌的身影,也要看到它在深夜安静运行之后,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地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轨道、接触网、信号系统、列车本身,都需要定期、细致的维护和检修。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在列车停运的深夜进行,以确保运行安全和系统稳定。想象一下,如果地铁24小时不间断地跑,那么检修人员将没有安全的工作时段,这将直接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

其次,成本效益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24小时运营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地铁员工,包括司机、乘务员、车站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等。这不仅是人员工资的增加,还包括夜班津贴、培训费用等一系列人力成本。同时,电力消耗也会显著增加,虽然夜间客流可能减少,但为了维持24小时的运行,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电力资源。对于上海地铁而言,如何在保证服务的同时,保持运营的经济性,是需要仔细权衡的。

再者,巨大的客流量和安全隐患也是制约因素。上海地铁的客流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在高峰期,站台和车厢内就已经十分拥挤。如果实行24小时运营,尤其是在凌晨时段,虽然人流会少很多,但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例如乘客生病、醉酒闹事、甚至更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没有足够警力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将极难有效处置,安全风险会急剧升高。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此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地铁的24小时不间断运行,意味着地铁站、隧道、通风系统等基础设施需要承受持续的负荷。长时间的运行会对设备的磨损产生更大的影响,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更换和维修,这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和难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与现有城市运营模式的协调。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夜间活动,尤其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需求,与白天相比,还是有显著差异的。虽然有些区域和时段会有夜间活动,但要覆盖整个城市,并达到普遍的24小时运营标准,需要对城市的整体夜间经济、夜间通勤需求、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如治安、医疗)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配套。

那么,为什么有些城市可以24小时运营呢?这往往与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程度有关。有些城市人口密度较低,或者其城市结构适合部分线路进行24小时运营,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资源。上海地铁承担着极为繁重和复杂的运营任务,其体量和客流量是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上海地铁未能实现24小时运营,并非一味地“不愿意”,而是出于安全、成本、维护、客流需求以及整体城市运营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个在追求极致便利与现实可行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决策。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但目前而言,在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现有的运营模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地铁为什么不能24小时运营呢?前面许多知友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一,成本问题。每小时的运营都会带来各种成本的上升,而晚上22点之后,总体地铁客流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延长运营时间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消耗。

二,技术原因。为了保证地铁运行的安全,地铁公司需要对机车和轨道进行日常技术检修。而技术检修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延长运营时间,将会缩短技术检修时间的话,也许无法保证运行安全。

但是,地铁作为城市级运营的基础设施,我们似乎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思考。

抛开对成本和技术的考虑,作为上海的普通市民,你是否希望上海地铁延运呢?


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吧。

即使不能做到24小时,延时1个小时也是好的呀。

延时运营的地铁,将拯救多少夜归人呢?

以五角场为例,利用上海市2016年某周的地铁一卡通数据和出租车GPS数据,可以得到了五角场地铁客流与出租车客流的时间对应关系。请看下图: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晚上20点至22点之间,地铁与出租车的客流波动情况有明显的同步性。但是在22:00-22:10之间,由于地铁的停运,导致出租车的客流需求有个明显的小高峰。

许多乘客在没有地铁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了出租车这种能耗能多、污染排放都多、价格也更高的交通工具。

那么,类似五角场的情况在上海是不是普遍存在呢?

我们来看看金融行业集聚的陆家嘴:


唯一一条服务陆家嘴金融城的轨道交通2号线,从23点开始陆续停运。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铁流量和出租车流量的此消彼长:

在停运前的半小时之内(22:50-23:20),陆家嘴地区的出租车需求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而且其上升的顶峰正是停运的23点20分。

那么交通枢纽呢?请看一下宇宙第一大站虹桥火车站吧:


服务虹桥火车站的轨道交通有2号线和10号线。10号线在22点停运,此时出租车需求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小增量,甚至一度接近了地铁的需求量;紧接着,2号线在22:48停运,出租车的需求量再度急剧上升,上升规模一直持续到火车站结束运营的午夜时分。

毫无疑问,在许多地铁站附近都出现了地铁停运后的出租车客流量显著上升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轨交站点所服务地区的市民,在地铁停运以后,仍然有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

随着地铁停运,地铁站点附近地区会有大量的公共交通需求转移到了出租车等非公共交通方式上。这种现象存在于商业区、办公区以及交通枢纽区。

其实我们从上述图中也可以看到,有时候往往只需要再延迟一小时甚至半小时,就能将这些被遗漏的需求转移回公共交通方式上,而不需要更多依赖出租车网络专车等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非公共交通工具。

地铁是否延时,是个复杂的问题。

一,地铁的运营成本在复杂城市系统中不是孤立问题。

从之前五角场、陆家嘴和虹桥火车站的研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地铁结束运营后,仍有大量的公共交通需求滞留在地铁站附近地区,从而不得不转移至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使得后者在流量曲线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长。

那么,假如全市地铁的运营时间延长一小时,能够转移多少这些公共交通需求呢?

根据现有轨道交通运营的客流数据,结合出租车/专车等数据,我们展开了测算。请看下图:



可以从图中看到:若上海地铁系统延运1小时,上海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约增加13万人/次。

在这个过程中,地铁运营成本和碳排放将会毫无疑问地增加,但是相应地:个体机动化出行将会减少约8万车次。

根据出行起点以往的平均出行距离,可以推算得到:假如上海地铁延长运营一小时,每天全市小汽车行驶里程将少约100万公里(大约减少碳排放量270吨,相当于种了约54000颗树)。

假如站在绿色导向的视角下,地铁的运营成本是否需要放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计算和平衡呢?

二,地铁在运营中是要整体效率优先还是局部供给优先?

从地铁流量图中可以看到,全市地铁总客流量在22:00时出现了急剧的下跌。这也正是作为不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的重要论据之一。

但是,假如我们将这个流量分配到空间上,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场景:


我们需要注意到,虽然在夜间市民的总体出行需求大幅度下降了,但是在市中心的局部地区,夜间出行需求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比如商业中心、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大型办公区等地。

我们从出租车订单的空间分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结果:

打车需求的空间分布图(23:30-24:00)


地铁过早的停运,是否意味着作为全市基础设施的轨道交通放弃了在某些地区深夜仍需出行的人群呢?

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地铁停运后还可以选择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而对于夜间工作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只能转向常规夜宵公交,甚至不得不选择步行回家。

三,其他全球性城市是怎么做的?

上海在发展中一直希望自己作为全球城市为目标。那么在地铁方面呢?我们以伦敦、纽约、东京这三个顶级全球城市为例吧。请看下图:


(上图采集了城市每条线路的早班车和末班车发车时间,然后以所有线路发车时间和收车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比较指标)

可以看到,纽约的地铁系统24小时全天运营,无可匹敌。而东京和伦敦的地铁不但早上开的比上海早,而且晚上结束的也比上海更晚,分别运营至01:18和01:28,足足比上海多出了约两个小时。

我们相信,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成本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始终存在的。而且无论在哪个城市,都是存在的。但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我们划定边界的高墙。

现实地说,作为公共设施服务的地铁,其实就是冰冷的预算数字,它是地铁公司的负债表、是每个地铁员工的薪水单、是采购车辆、建设工程。技术检修的账单、甚至是那些我们厌烦透顶形同虚设的安检设备的折旧费用。但在更深处呢?它是什么?

公共服务是一个城市的性格。

它是精算眼前还是目标远大?它是冷漠的官僚还是怀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否容易忽略哪些不容易发现的群体?它是追求细节极致还是做到中上则安?

这些有关城市的性格,有时候就是差了那么一个小时的地铁而已。

但有时候,我们距离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也就是差了那么一个小时。

user avatar

如果24小时运营,

-- 不让农民工过夜就太冷血了吧?

-- 农民工过夜没吃的地铁公司太冷血了吧?

-- 民工过夜没床睡地上,地铁公司太冷血了吧?

-- 农民工过夜没地方洗澡,地铁公司太冷血了吧?

-- 地铁公司不给民工办医保,太冷血了吧?

--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苟活在地铁的民工兄弟,连孩子上学的权利都没有?地铁公司不盖个学校太冷血了吧?

。。。。。。

现在,你地明白?不明白?觉得公众不会支持?百度占海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