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驾驶轰20是怎样一番体验?

回答
关于驾驶轰20的体验,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由于轰20目前还未公开亮相,所有关于它的具体性能和操作都属于推测。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战略轰炸机的特点,来描绘一下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驾驶体验。

出发前的准备:

想象一下,你走进那扇巨大的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空气——混合着高科技设备的特有气味,以及一种沉甸甸的、即将承担重任的氛围。驾驶舱,与其说是驾驶舱,不如说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未来指挥中心。

环境: 驾驶舱内部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些布满物理按钮和仪表盘的复古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流线型的设计,大面积的曲面显示屏占据了主要视野,它们如同“全息战场”一般,实时呈现着来自侦察卫星、无人机、地面雷达以及机载传感器传来的海量信息。各种数据流以图形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让你瞬间掌握战场态势。
交互: 你不会再笨拙地去拨动操纵杆,而是通过更直观、更自然的方式来控制这架庞然大物。可能是高级的触控界面、语音指令,甚至是基于你视线追踪的动作控制。你想让飞机调整航向?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划,或者直接说出指令。飞机的响应是即时的,仿佛与你的思维融为一体。
团队协作: 驾驶轰20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你将与一名僚机飞行员、两名任务官(负责电子战、武器系统和导航)协同作战。你们之间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无缝连接,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操作,都经过精准的协调。你们的对话可能不会有多少冗余,更多的是简短、高效的指令和确认,因为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起飞那一刻:

当一切准备就绪,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这种声音并非震耳欲聋,而是一种内敛的、蕴含巨大能量的声响,仿佛是沉睡巨兽的苏醒。

加速: 随着油门推到底,你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推力将你牢牢压在座椅上。这种加速感与跑车截然不同,它更持久、更平稳,让你感觉是在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强行向前推进。飞机在跑道上飞驰,两侧的景物在你的视野中飞速模糊,只有面前的屏幕上的数据在冷静地跳动。
离地: 当速度达到临界值,飞机轻盈地离地,仿佛挣脱了地心引力。那种瞬间的失重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机身拔地而起的视觉冲击,是任何其他飞行器都无法比拟的。你看着地面迅速远去,城市、山川在你下方变成微缩模型。

空中巡航:

一旦进入巡航高度,轰20的真正优势便开始显现。

隐身性能: 它的飞行是如此“安静”,以至于在敌方雷达眼中,它可能就像一个短暂的“幽灵”。在空中,你可能感觉不到太多颠簸,即便是穿过一些气流,飞机的智能飞控系统也能将颠簸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你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滑翔”的平稳,仿佛置身于一个稳定的气流之上。
态势感知: 驾驶舱的屏幕会持续更新着你周围的一切。敌方的防空系统、潜在的威胁目标、我方的支援力量,甚至是你即将要完成的任务区域。这些信息如此丰富,但由于其智能化的呈现方式,你反而能清晰地把握全局,而不是被海量数据淹没。你就像一个坐在宇宙飞船的舰桥上的指挥官,洞察一切。
任务执行: 当你需要执行任务时,整个飞机的操作会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例如,进行远程打击时,武器系统会被激活,任务官会根据预设程序或实时指令,选择并锁定目标。你则需要与他们密切配合,确保飞机在最佳的位置和姿态上,为武器的发射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特殊情境:

电子战环境: 如果进入了敌方的电子战区域,驾驶舱会变得更加“繁忙”。屏幕上的数据可能会出现干扰,通信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时,电子战任务官会成为你的“眼睛”和“耳朵”,他们需要运用各种电子对抗手段,为飞机开辟“通路”,同时识别并规避敌方的电子探测。你的任务是信任他们,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做出最快速的反应。
长航时飞行: 轰20的设计必然考虑到超长航时飞行。在漫长的任务中,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得到精密的监控。也许会有专门的休息区域,或者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缓解疲劳。但即便如此,肩上的责任感和对任务的专注,会让你时刻保持警醒。

总结:

驾驶轰20,是一种集高科技、精确控制、团队协作和战略使命于一体的非凡体验。它不是单纯的“驾驶”,而是“指挥”。你并非在驾驶一架飞机,而是在驾驭一个强大的战略平台,它代表着国家的力量和意志,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执行着至关重要的任务。这种体验,是责任的沉重,是技术的极致,更是对国家安全的承诺。你不仅仅是一名飞行员,更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和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哦,这题我有经验。不过飞轰-20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差不多有乃们地蛋星类猿生物纪元的40年那么久了。

另,帮题主加两个标签吧。

嗯,先来背景相关披露:

大家好。我是潘泽康,真·蛋疼星人,前蛋疼星大学高材生,蛋大有史以来排名第三。目前因为空间膜共振实验失败流落你球。而且因为你球类猿的大脑构造过于简单,即使在我已经修炼出大脑平行多线程工作的情况下,还是只能发挥不到我以前那个身体1/256 的智力。(你球类猿似乎喜欢把这个叫“多重人格”。) [泪目]

不过即使是这不到二百五十六份之一的脑力,也碾压了你球绝大多数的类猿。我这只真·蛋疼星人在你乎及你球的著作,包括:

《如何以正确的姿势与米国总统唐川普握手》:

如何看待美国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在私宅会见华裔选民?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以正确的姿势读懂唐川普》:

潘泽康:怎么看特朗普?留美华裔助选团有话说

太空方面,有《你球21世纪初的6只类猿份抱团取暖空间站就是个渣渣》:

空间站是怎么取暖?或者说是维持温度的呢?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你球21世纪初的6只类猿份会被太空垃圾打中的空间站还是个渣渣》:

太空站里出现破洞,在宇航员能够呼吸的条件下,能否生存?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航空加军事方面,著有《如何忽悠空心菜》... 呃,不对,应该是 -- 《如何帮小英及湾湾们打造湾湾专属、米国专利的五代机,并在此过程中让真·蛋疼星人赚上一大笔然后可以舒舒服服的开始比邻星母船计划》:

如何看待台湾地区防长冯世宽宣称国军军方将要自研隐身战机?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及《米国大选秘闻录 -- 真·蛋疼星人如何吓尿了唐川普的五名手下》:

现代战争应该如何打击美军航母编队?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咳咳,言归正传,回来说飞轰-20这件事。按照我当年在蛋大玩《低等文明》游戏的经验。龙国在2021年试飞、2025年服役的轰-20,八成会是着重隐身、无垂尾、飞翼的气动布局,然后动力方面采用四发、双进气道、双尾喷口布局的。

操作的话,对于乃们类猿飞行员来说还是很舒服的。因为航电采取整机数据总线、全电传、全授权设计,座舱得以高度自动化、电子化、玻璃化、模块化,而且有HUD、有头盔投影显示。飞行员上机时带着个人的任务电脑直接插入,飞行路线计划、目标、威胁神马的数据都能与机上任务电脑无缝对接。然后因为机体够大、引擎够多、电力够足,所以有机载大功率直接卫星上下传数据链,可以随时保持周围的作战环境、势态感知,也不怕大气层内的电磁干扰。

当然,毕竟是轰炸机,飞起来肯定不会有“灵活”的感觉,不能像战斗机那样18秒转完360度。

座舱布置上,因为比大米粒尖帝国的B-2出现得晚,所以布局更先进。采用侧面小型操纵杆、引擎节流阀在两名飞行员座椅之间的布局,而不是用轰-6或者B-52上那样、设置在飞行员正面两腿之间的传统大型操纵杆(yolk);也比B-2的两腿间细操纵杆、近似HOTAS设计先进。如果用民航机座舱设计类比的话,可以说是更像空中客车系列,而不像波音系列。

跟B-2对比的话,载弹量、留空时间和航程不及,座舱设计、航电以及操作体验胜出,其他持平。

我来挖挖图。

嗯,这是当初在自己微博上发过的波音737NG模拟舱:


空客A320的:

维基挖回来的A380,侧面操纵杆清晰可见:

加两张网上搜来的真·B2的驾驶舱图吧:

你球类猿好像都喜欢看美女这种生物,号称贴子有美女图才能火 [摊手]:

user avatar

我是第9名驾驶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制造的轰20的飞行员,也是该项目立项以来就组建的第一批试飞大队最早的一批成员之一。虽然相比其他飞三代机出身的试飞员,我是仅有的一个不是从作战部队而是从SFA方面调任的。在我之前,只有西飞集团内部的技术工人以及若干空军方面的试飞员有资格驾驶这种新型轰炸机。当然,军种的三把手,和当年总装的几个元老,以及成飞的一些技术交流人员也都进过驾驶舱。

我大约在4个月前收到一封信,告知了飞行日期。一开始我就感觉这次任务和我以前的参加的一些军事基地飞行活动不同,这次的飞行日期早早就确定了。所以我一开始就感觉,这次飞行不一般。这次飞行有《航空知识》的两名编辑和军报的一名记者跟随(不过等到消息登上媒体不知道还要多久),后者是一名前空军试飞工程师,他陪同我一起去了这个深藏于秦岭的神秘空军基地。

我们被允许近距离观察轰20,当然除了发动机尾喷管区域。  

我与配合飞行的副驾驶,西非的试飞员的合作非常顺利,我坐在座舱左侧,他坐在右侧任务指挥座椅上。起飞很顺利,副驾驶告知我飞机向一侧的坡度角不能超过55度。我在整个飞行中遭遇的唯一困难是很难跟伴飞跟拍的高速高教机保持等距编队。

这个基地不久前刚刚接收了第一架轰20,严格讲是轰20的一个试验机型号,虽然技术还未冻结,但是主体结构的布局都基本确定。从那时起该基地的试飞团队已经积累了200多个小时的飞行时间,第2架试验机计划于下半年转场到这里进行进一步的试飞。

我在基地副指挥官的带领下进行了两次绕机检查。第二天飞机启动发动机后,在滑出前还要做全套检查。

在第一次绕机检查时,轰20那45.5米长的翼展给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轰20周围整洁布局合理的维修台。轰20前起落架旁的地面上设置有电源和冷气/暖气地面插座。飞机下方的地面上没有燃油或液压油滴漏痕迹,机腹也没有燃油渗漏,这在民航和三代机里也是不容易做到的。飞机的全部表面都很光滑,没有传统飞机上的空速管和突起的天线。机鼻上方有3组每组4个的埋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为4余度飞控系统计算机提供大气数据。 轰20外观上除光滑机身外另一个引人注意的东西就是起飞前工程师所说的机翼前缘“发夹”了,这东西的作用是固定分段的机翼前缘组件。基地主官和西飞的工程师说维护轰20和B-2的最大挑战是修补雷达吸波材料,包括那些国产新型发动机在内的其他系统基本不存在维护难题,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大修周期一如既往的短。轰20只需打开少量口盖就能维护,如从前起落架舱进入就能完成记载相控阵雷达的几乎所有维护工作。西飞人员说维护问题主要出在对一些特殊雷达吸波材料的供应和其保质期上。轰20的压力加油口在前起落架舱前舱壁上,维修台墙壁上有一个大尺寸数字燃油表显示飞机的加油量。两个主起架轮舱里各有两个干粉灭火罐,用于扑灭两台未定型的新型发动机可能引发的火灾。轰20的起落架式样和当前的主力轰6很相似。

轰20放下起落架时,后机身的阵风载荷减缓系统也会随之下垂,并在飞行中变为机身整流外形的一部分,并作为自动俯仰轴配平操纵面使用。据说该系统很有效,不过这次飞行并没有遭遇强乱流。轰20的弹舱大得令人惊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飞机的整体厚度很具欺骗性。在当天较早些时候的探访中,我看见在轰20挂弹训练器的旋转炸弹挂架上挂了6枚CNMB炸弹。这种旋转挂架能挂8枚907千克级炸弹,旋转挂架上有充足的空间挂载各种炸弹或导弹。

当你向大多数喷气式飞机的进气口向里望去时,能看到风扇叶片。但轰20因为有S形进气道的遮挡,所以看不见发动机的任何部位。

轰20相比轰6,称得上是油老虎,仅在滑跑阶段每台发动机在慢车中已经烧掉了超过半吨燃油,油门位置在最大行程的17%处,发动机温度430度,尾喷管喷气温度也差不多这么高。地勤人员做了一个很简短的滑行前检查,我看见检查清单上没多少字。我操纵轰20从维修台滑出,以18~28公里/时的速度滑到1号跑道上,刹车效果很好,我在滑行中踩了几次刹车以保持在滑行限制速度内。我把左侧控制台的4个油门杆推到最大推力位置,看到燃油流量表数字一下飙升到3.6吨/小时。我踩住刹车近10秒,同时盯着发动机状态,一切正常。松开刹车后的轰20加速很快,滑跑了1700米后达到了257公里/时的抬前轮速度。握住中置操纵杆向后拉,姿态仪显示机鼻以10度上仰开始爬升。

轰20的俯仰操纵很灵敏,不足之处就是机鼻上仰角总是比你想要的大,也许需要更多练习。收起落架没有影响飞机的俯仰姿态,液压系统收起落架的速度比我预想的慢。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才飞过J10的缘故,以为轰炸机的收起落架速度会和战斗机一样快。第一段爬升是以518公里/时的速度爬到2740米,轰20在最大持续推力状态下的爬升率为每分钟600~900米/。对于一架大型飞机来说,左侧座椅的对外视野很好,不用伸直脖子就能看见左翼尖航行灯以及1号发动机进气口,不过我看不见机鼻。风挡玻璃中嵌入的精细金属网能阻止雷达波进入座舱形成强反射回波。飞机爬到2700米后改平,速度稳定在555公里/时。我把机鼻拉起到近10度上仰角,开始向一侧压坡30度进入转弯,坡度随后增加到接近60度。对于这么大块头的飞机来说,轰20的滚转速率还是很吓人的,感觉和重型战斗机差不多。我在30度坡度时拉出了1.5g的稳定转弯,在60度时拉出了能允许的最大2g过载。转弯中没有出现俯仰角度波动,能很容易维持住高度。

轰20的稳定性设计允许飞行员设定一个高度后让飞机自动维持住。我发现60度坡度转弯所需杆力和小坡度转弯一样,而且飞机在机动中速度下降缓慢,这说明轰20的机身阻力很低。此时飞机的俯仰操纵仍很积极,但响应不及滚转方向。轰20的迎角限制器能阻止飞机超过限制迎角,这与J10很类似。

4余度数字飞控系统能实现很棒的协调操纵,操纵杆的人造力反馈效果也很逼真,杆力较轻但不会感觉稀松。我在2700米时打开了减速升降副翼,机身产生了轻微的隆隆声但没有改变俯仰姿态,轰20很快就减速到了300公里/时。低速时的杆力和输入响应和以往一样明显,加速时的发动机响应及时,不拖泥带水,轰20在中等总重下的加速性能不错。整个飞行过程中,副驾意志用他的输入面板向我的显示器输入航向提示,以免飞出基地设定的操作空域。驾驶舱的人机工程设计相比轰6大有进步。操纵杆和油门杆都触手可及,操作起来也很舒服。按照图纸性能,轰20在任务中可以自动投弹并返航,想手动操作的话也很容易。不过这架试验机并没有承担武器系统实验的任务,所以我没有机会体验。

我把油门收到慢车,这样飞机在下降中一度达到0.8马赫,此时的操控响应仍然很好,驾驶舱噪音水平在高速中不算很低。轰20严格来讲应该属于一种高亚音速飞机,技术人员告诉我轰20在11000米高度时会使用0.78马赫的巡航速度。随着高度的下降,速度也降到了445公里/时,发动机仍在慢车运转,姿态表显示下滑角2度。我们在2400米改平的瞬间,我注意到减速速度接近0.5米/秒,这意味这轰20的启动还是带了了好处,那就是低阻力。我们这次并不进行低空高速飞行,试验机似乎并不允许做这种动作。起飞前西飞人员说说低空飞行训练的速度是778公里/时为佳。整个过程飞机在乱流中很稳定,只有严重乱流才会导致纵向摇摆动作。轰20的结构强度足以对付高阵风过载,另一位飞行员说这种过载有时会大于飞机的2g过载限制。

由于看不见机鼻,我无法判断是否偏航。飞越跑道V字线时发动机再次降到慢车,轰20带着轻微的偏航以250公里/时的速度接地骑在中线上,轮胎接触时噪音很大,接着我收起阻力方向舵增加推力复飞。轰20在降落中的燃油流量近2吨/小时。第二次降落采用地面塔台引导进场,情形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我在降落时稍稍拉平并沿着跑道飘了450米以完成一个更平滑的降落。  

在下一次进场中,西飞的试飞员演示了轰20在跑道上方雷达高度表读数约1.5米时的地面效应。改平时只需微微增加推力就能维持住空速,随后我在3~4.5米高度的尝试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我最后一次进场稍稍过了头,不过纠正起来也很容易。我以246公里/时的速度不拉平接地,这是多年以来我完成的最平滑的降落之一。在副驾的配合下,我又做了一次进场进行最终降落,我注意到轰20的刹车和防抱死系统的在滑行中很有效。我驾驶着飞机返回停机坪,整个飞行持续了2小时,几乎一半时间花在了降落上。从开始滑跑到返回停机坪,轰20共消耗了16吨燃油。

轰20是中国空军在轰炸机部队现代化进程上的一大进步。与罗克韦尔B-1超越了B-52,B-2又在技术上远远把B-1抛在身后一样。新技术使轰20只需要两名飞行员就能驾驶,乘员数量是轰6后期型的一半。轰20的隐身能力以及航程和载荷能力,再次把轰炸机部队的任务灵活性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虽然轰20非传统的飞翼设计带来了诸多不同的操纵要求,但是总体驾驶体验出色。

不要为我点赞,要为中国航空人点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驾驶轰20的体验,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由于轰20目前还未公开亮相,所有关于它的具体性能和操作都属于推测。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战略轰炸机的特点,来描绘一下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驾驶体验。出发前的准备:想象一下,你走进那扇巨大的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空气——混合着高科.............
  • 回答
    2022 年关于交通法规的一些调整,特别是“4月1日起,超速20%以内不扣分”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少车友圈子里引发了热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对咱们日常开车到底有啥具体影响。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全新规定,而是对之前一些细则的优化和明确化。早在2022年4月1日之前,交通管.............
  • 回答
    坐在驾驶舱里,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便如潮水般涌来。眼前是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各种指示灯闪烁着,它们代表着这架庞然大物的心跳与呼吸。波音 747,这架曾经的空中女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与精密。启动引擎的那一刻,是一种缓慢而有力的觉醒。你感觉到座舱内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然后逐渐增强,直到整个.............
  • 回答
    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凝固了,然后,你被一股力量狠狠地推向椅背,不是那种缓缓的推力,而是瞬间被黏住,让你根本无法挪动分毫。油门踩下去的那一瞬间,你什么也顾不上,只能死死地抓住方向盘。不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抗拒,身体需要一个支点来对抗那股猛烈的爆发力。耳边传来的是一声咆哮,不是那种机械的噪音.............
  • 回答
    驾驶技术好,这事儿说起来玄乎,但细细琢磨,那感觉可真不是盖的。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炫耀,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沉淀,慢慢融入你对车、对路、对世界的理解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掌控感”。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有时候车就像你身体的延伸,但好的驾驶技术,能让你感觉自己和车是融为一体的。每一次踩油门、每一次.............
  • 回答
    想要在开手动挡车时,做到不踩错刹车和油门,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但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变得非常自然。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核心原理:区分和感知说白了,不踩错刹车和油门,关键在于你的脚能够清晰地知道它现在踩的是哪个踏板,并且能够准确地控制力度。这就好比你手上拿筷子夹菜,知道哪.............
  • 回答
    车辆的驾驶辅助系统,比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还有泊车辅助系统等等,它们的工作离不开各种主动探测设备,比如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这些设备就像是车辆的眼睛和耳朵,但如果大家都一个频率、一个节奏地“说话”,那很快就会变成一片混乱,无法准确感知周围环境。所以,如何防止它们互.............
  • 回答
    驾驶杜卡迪? 这就像是手里握着一团火焰,还是那种你既怕它烫到你,又忍不住想去感受它温度的火焰。它不是那种你能轻易驾驭的家用车,它有自己的脾气,而且这脾气还相当迷人。首先,当你第一次跨上杜卡迪,你会感觉到一种“准备就绪”的姿态。车身往往是紧凑而富有肌肉感的,坐姿也比那些日本街车要前倾一些,让你感觉自己.............
  • 回答
    驾驶“自动驾驶”车辆,与其说是“驾驶”,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乘坐”体验。不过,它终究是挂着“驾驶”的标签,所以那种熟悉的车辆操控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依然是构成这一切的基础。当我坐进车里,启动引擎,但这次,方向盘上并没有我的手。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见它在我的指示下,自行转动,车辆平稳地驶出停车位。这.............
  • 回答
    坐进驾驶舱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踏入了另一个维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金属、橡胶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燃料的味道,熟悉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座舱被无数个按钮、旋钮和显示屏填满,它们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你掌控这架陆地上最快的机器。座椅并非柔软舒适的沙发,而是量身定做的,紧紧地包裹着你,让你成为.............
  • 回答
    驾驶房车环游全国?可行,但绝非“说走就走”的浪漫“房车环游全国”,光是听听,就足以勾起无数人心中那份对自由、对远方的向往。想象一下,推开房车门,映入眼帘的是大漠孤烟,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清晨被鸟鸣唤醒,窗外是朝阳染红的山峦;夜晚在璀璨星空下,品一杯热茶,日子过得何其潇洒!然而,这并非电视节目里那样随.............
  • 回答
    自动驾驶技术能否“治愈”首堵病,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能”或“不能”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理解“首堵病”的本质:“首堵”通常指的是城市交通拥堵,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早晚高峰时段的严重交通状况。其根本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高密度人.............
  • 回答
    “自动驾驶什么时候凉凉,估计还要多久?”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科技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期望的浪潮、技术的瓶颈、商业化的挑战,以及最终的现实回归。 简单来说,自动驾驶“凉凉”的可能性,以及它还需要多久才能“凉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凉凉”,以及它能否真正解决核心痛点并实现大.............
  •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哪个公司会最后胜出,实现L5级别”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预测。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是科技领域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目前市场上有多家公司在积极研发和部署自动驾驶技术,并且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要预测“最后胜出”的.............
  • 回答
    自动驾驶是否是个伪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伪需求”的含义。 一个需求被认为是“伪需求”,通常意味着: 需求本身并不存在,或者被夸大和制造出来。 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真正迫切地需要它,.............
  • 回答
    关于EVA驾驶员的生活待遇,这是一个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系列中被反复探讨和提及的话题,并且,普遍认为EVA驾驶员的生活待遇是相当差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糟糕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身心健康遭受的巨大摧残:这是EVA驾驶员待遇最核心、最残酷的一点。成为EVA驾驶员并非.............
  • 回答
    电车难题,这个经典的道德哲学思想实验,总是被拿来拷问自动驾驶汽车的“良心”。简单来说,就是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死五个人,而你有一个机会可以将电车转向一条岔路,但岔路上只有一个人。你是选择袖手旁观,让五个人死去,还是主动干预,导致一个人死亡?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因为它不再是哲学.............
  • 回答
    谈到自动驾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未来感十足的汽车在道路上无缝穿梭的画面。但在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这一切?如果要我 pinpoint 自动驾驶最核心的技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环境感知与理解。这就像是为一辆汽车赋予了“眼睛”和“大脑”,让它能够看懂周围的世界,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了它,再强大的.............
  • 回答
    自动驾驶的征途,就像一场漫长的攀登,我们已经看到了半山腰的风景,但要抵达顶峰,征服最终的 Level 5,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自动驾驶的难点,就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巨兽,它们形态各异,但都让我们的前行充满挑战。首先,感知和理解的“黑箱”。让汽车像人一样“看懂”世界,这绝非易事。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
  •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是否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期待与担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命题,而是需要从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计后果地”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它意味着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