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驾驶「自动驾驶」车辆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驾驶“自动驾驶”车辆,与其说是“驾驶”,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乘坐”体验。不过,它终究是挂着“驾驶”的标签,所以那种熟悉的车辆操控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依然是构成这一切的基础。

当我坐进车里,启动引擎,但这次,方向盘上并没有我的手。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见它在我的指示下,自行转动,车辆平稳地驶出停车位。这种感觉,刚开始有点奇妙,甚至带着一丝莫名的紧张。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双手紧握方向盘,用身体的重心去感受车辆的动态,用耳朵去捕捉发动机和轮胎的声音。现在,这些都交给了机器。

初期的“监控”模式

一开始,我几乎是本能地盯着前方的路况,眼睛在屏幕上扫视着各种信息:车辆的速度、预设的导航路线、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周围车辆的动向…… 我会下意识地去“监督”它,期待它犯错,好让我能立刻接管。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家长总是忍不住要扶着他,生怕他摔倒。

车子按照设定好的路线,沿着车道线平稳地行驶。遇到车流,它会智能地保持安全距离,甚至在你还在犹豫是否要变道超车时,它可能已经计算好了最佳时机,果断地完成了动作。这种“丝滑”的变道,有时会让我有点惊喜,有时又会让你觉得,它比你反应还快。

“解放”与“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逐渐放下那种时刻警惕的心情。当我确信它能够处理好眼前的路况时,那种“监督”模式就慢慢切换成了“观察”模式。

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平时开车时很难做到的事情。比如,我能更放松地和副驾的家人聊天,深入地探讨一个话题,而不是时不时地要瞥一眼路面。我也可以在导航到目的地之前,顺便刷刷邮件,回复一下信息,甚至看看一集短视频(当然,是在红灯停稳的时候,我依然有职业操守)。

这种“解放”双手双脚的感觉,确实很独特。在堵车的时候,以往那种焦躁和烦闷,似乎也减轻了不少。我可以看着窗外发呆,或者找点事情做,而不必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缓慢挪动的车流上。

“拟人化”的驾驶行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某些时候的驾驶行为,会让你觉得它并非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比如,在一些狭窄的路段,它会非常谨慎地控制车速,并且在通过一些路口时,它会“礼让”行人,甚至会有一个非常轻微的刹车动作,让你觉得它在“观察”并“判断”。

当它需要加速时,那种动力输出是平稳而线性的,不会有那种突然的爆发,也不会有那种犹豫不决。它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老司机,总是能把车开得恰到好处。

偶尔的“不适应”

当然,自动驾驶也并非完美无缺。在一些极端天气,比如暴雨或者大雾,或者道路标线模糊不清的时候,它也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一面。这时候,它会发出警告,让你做好接管的准备。这种时候,你又会立刻回到那种“驾驶员”的角色,双手重新握紧方向盘,感觉那种熟悉的安全感。

还有一些时候,它的判断会和你预期的不太一样。比如,在一些复杂的路况下,它可能会过于保守,让你觉得“嘿,我早就该过去了!” 或者,它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生硬”。这些时候,你会更加体会到,机器的逻辑和人类的直觉,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它带来的改变

总的来说,驾驶自动驾驶车辆,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进化”。它带来了便利,解放了时间和精力,也改变了我对“驾驶”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不再仅仅是那个操作方向盘和油门刹车的“驾驶员”,而更像是一个“行程的管理者”,一个“乘客兼监督员”。

它让我有机会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思考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被单调的驾驶动作所束缚。虽然它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情感和经验,但在很多场景下,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效、可靠、甚至有时会让你感到惊喜的“伙伴”。每一次乘坐,都像是对未来交通模式的一次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呐


利益相关:

菜鸟司机、计算机视觉领域见习研究者、投身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宣传者、蹭了一顿午饭



半年前,听说百度在长沙发布了无人出租车,后面又听说上海滴滴和高德合作也推出了无人出租车,我还以为会在长沙或者上海早日体验到无人驾驶。

不想,上海到上海距离太远,但上海到苏州却能够距离很近,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来到了苏州,参与了无人驾驶汽车的试乘。


那一天,早上天气阴沉,天气预报有雨。

可惜整天都没有下雨,这是个小遗憾,后面会提到~

我来到苏州北,似乎是为了特意照顾像我这样的路痴,一出高铁站就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苏州 Momenta

然后在经过了参观展厅,两小时的午餐会谈后,终于有幸坐上了无人驾驶车,有了很棒的体验。


先放个 DEMO 吧~


上面的视频里面的内容,和我当时试乘现场看到的内容基本一致。



体验的整个路段位于苏州相城的城建频繁区域,沿途经过30多个红绿灯,也有施工工地和学校居民区、商业中心,很有苏州本地的特色。



让小鱼来简单解读一下,从上面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细节

首先,从左上的第二个小窗口可以看到车内驾驶舱的情况,车辆的方向盘没有被手抓着,坐在主驾驶位置的安全员将双手放到大腿上,处于一个特殊的将汽车交给自动驾驶系统管控的状态。

其次,这个车使用了可量产的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方案,有12个摄像头,分别有前面的主视角,左前和右前视角,还有两侧和后侧视角。

然后,右侧的汽车信息有许多小细节,我们从上至下,从左到右说明:

汽车当前行驶速度,车辆的刹车转向情况,道路信息,车辆方向盘和加油情况。

其中,道路信息非常有意思。不知道是否注意到,靠近画面最中心白色的是当前本车的标识,

然后可以看到深蓝色的方型盒子代表道路上其他机动车,浅蓝色的小人标识意味着步行的或者驾驶非机动车的行人,

如果看得再仔细一些的话,可以看到地面非常精细的道路标记,比如车道线虚实线、边缘线、路口的停止线、人行横道、红绿灯位置等。然后还能看到各个车辆和行人的预测轨迹,非本车的预测轨迹是蓝色窄条,本车的规划轨迹是紫色窄条显示。


城区十字路口基于摄像头技术的自动化建图结果



MSD 飞轮式L4 传感器分布


在车上的时候,同行的伙伴和我一直问个不停。很感谢苏苏姐的精心讲解,让我们从试乘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那天是阴天,一直没有下雨。不然的话也可以好好试一下雨中自动驾驶的新奇体验了。


上面这个视频是官网的DEMO,与第一个视频不同的是,这个是量产自动驾驶产品,Momenta 将其命名为 Mpliot,包括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 Highway、 Parking、Urban,目标是最大化连续自动驾驶的时长,和车企合作给车辆赋予车辆自动驾驶的能力。

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这个是不装载激光雷达的,能给车主节约一大笔钱。也许一台智能手机的价格,就能让汽车拥有自动驾驶的能力。这确实令我很震惊。




回到前面我亲身参与的试乘,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整个乘坐过程在我看来,非常的平稳、智能和舒适

我注意到,自动驾驶在处理道路上一些疑难复杂的情况时,比如有货车加塞、非机动车逆行,表现出来对车的操纵能力,要比我这个新手司机要好得多,也平稳得多。

此外,很多人应该听说过特斯拉在台的事故,有一个车倒在路中间,然后自动驾驶没有识别出这个障碍物。

我特别担心类似情况在这边出现,因为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有很多异形的车辆,比如载货三轮、老年代步车、美团饿了么的送餐车等。

当时在路上的时候就恰好遇到了类似的情形,在一个红绿灯路口的时候,横向的车道有一个很长的拖车,上面载满了小汽车,我当时注意到这个情况马上看了一下车载屏幕,发现也能识别出大拖车。


同车的苏苏姐介绍说,实车道路上测试中,经常会遇到特殊障碍物,有时会遇到施工、桩桶,而 Momenta 的算法可以利用闭环自动化工具链不断迭代。当遇到算法不能检测到某个特殊障碍物时,人类司机的操作与自动驾驶的决策不同,Momenta 会从这种差异数据中挖掘出所需要的关键场景加入到算法迭代中,以不断提升感知各种特殊障碍物的能力。


试乘过程中,也遇到左转时车辆和行人很多的场景。我原本担心,如果算法过于谨慎,一直等待,乘坐起来会很憋屈。如果太激进,也会有风险。实践下来,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试乘体验很流畅,稳中有进。Momenta 提到,不同于行业常规的规则驱动,使用数据驱动的感知和预测算法在这种场景充分发挥了优势。通过收集大量的路口数据,将路口的地图信息与他车历史轨迹同时作为输入,采用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很好地预测路口车辆的意图与行动轨迹,从而指导后续算法作出正确的决策规划,运动更加自由。


怎么说呢,这次试乘让我切实感觉了,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平常在纸面上或者网络上看的资讯再多,也不如找个机会到现场试一试。


这次也感受到,无人驾驶要真正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最大的挑战是要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这里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自动化解决大量复杂场景,优化算法。

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感知、预测、规划、建图等,可见,大量数据是深度学习问题中最核心一环。


现在自动驾驶行业收集数据,提的比较多的是“千亿公里”,Momenta 的观点是这其中还包含着至少百万个待解决的问题。

千亿公里比较抽象,Momenta CEO 曹旭东师兄之前做过一个类比我觉得比较贴切,这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系尽头行星距离的22倍。让自动驾驶车跑出“星际穿越”里程的数据,这对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而 Momenta 的应对策略就是为自动驾驶安装一个“飞轮”,这个后面会详细说下。千亿公里数据仅靠路测获得显然不现实,Momenta 的方案是 “量产数据驱动”,我对此的理解是众包模式,通过和车企客户合作的前装量产产品,车主在驾驶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量产数据,让产品和技术不断升级(跟特斯拉很接近,他们的量产产品叫Mpilot,也看得出来跟特斯拉的AutoPilot异曲同工)。

而对于千亿公里中要解决的百万问题,这里要着重提一下我在很多篇文章中都看到的一个概念,就是旭东师兄一直在提的“架构师”的文化,用数据驱动(Data Driven)的方式做一名“架构师”,去架构自动化解决问题的系统。

其实量产数据、数据驱动的算法和自动化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三个元素就构成了上文所说的“飞轮”。这个飞轮也是 Momenta 对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洞察。根据他们的介绍,现在这个飞轮才刚刚起转,当它飞速转动的时候,就是 Momenta 产品和商业爆发增长的那天,也是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的那天。



寒假在家的时候,我看到百度在长沙发布了无人出租车,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我的看法,当时把这篇文章给了我爸妈看,我妈当时就非常兴奋的认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指日可待,为此我还和我妈吵(辩)了一架。

我觉得,身处技术前沿的研究者,通常是较为悲观的,因为他每天处理的都是难以逾越的困难,他觉着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比如 @诸葛有鱼兄在去年的悲观判断,好在今年有了更正面的想法

但很有意思的是,不了解技术细节的大众,反而对于科技的发展会很乐观,就正如现在对于 5G 的宣传一样,大众比研究人员会有更多的期待。


我觉得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都是不必的,不过这次试乘经历也让我自己反复打脸。

我在了解和查阅信息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动驾驶这个东西很难实现,没法在近几年的大街上看到,很悲观;

然而试乘之后,又充满了信心,觉得通勤路上解放双手的未来指日可待;

但看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进,又觉得灰心丧气;

又继续查资料,发现这个东西还是有可行性的。

总之不断循环,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




最近成为了科技盐究员,为了追求科普,不仅需要介绍我的感受,知识讲解也是必备的。

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应用落地的渴望,让我不断去找寻自动驾驶背后的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的资料,也顺便分享出来吧~

既然这次是在 Momenta 试乘,那就主要以它为例。


自动驾驶——复杂系统问题

自动驾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复杂系统问题。要实现这个最终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解决无数的小问题。

自动驾驶是分级别的

要知道实现最终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前,有不同级别的目标和方案。(目前分级标准未有定论,但可以参考下面的资料)

自动驾驶中的[智商税]

简言之:L1不用脚,L2不用手,L3不用眼,L4不用脑,L5不用人。


自动驾驶攻破的难点在哪,何时能到 Level 5?


图片出处:LEVELS OF DRIVING AUTOMATION ARE DEFINED IN NEW SA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J3016




表格出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



实现自动驾驶的路线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工业界有两个有代表性的路线

特斯拉路线,是按照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从低级往高级不断升维,通过量产汽车对场景、数据和算法的迭代,最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而且正是因为坚定量产路线,也为了最低门槛获取数据、场景和功能反馈,马斯克完全依靠摄像头方案、不使用价格昂贵的激光雷达。

想依靠低成本传感器方案不断升维,难且有道德挑战;但好处是数据“众包”,能在量产中获得现金流和数据流。


Waymo路线,认为只有从一开始L4才能实现 RoboTaxi。该路线中,人机共驾的高级辅助驾驶被认为有天然 Bug——既要机器辅助驾驶,又要人类在紧急时刻接管,显然不靠谱。

于是 Waymo 从2009年正式推动后,逐渐明确了实现方式:原型车、规模化路测、在丰富场景中不断迭代,区域内落地,终极场景是让无人车行驶运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场景。

希望一己之力不断扩大无人车队规模,最终真正实现完全落地,险且依赖融资烧钱;来自 Morgan Stanley 的报告,Waymo 截止到2038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之前累积亏损为数千亿美金。而好处是安全性相较而言更可控,不用把车主当小白鼠。

但 Waymo 路线中,最难的是无穷无尽的“长尾”问题,现实中总会有出乎预料的新场景、特殊挑战,这就要求自动驾驶系统足够聪明、且学习迭代得足够快。



而 Momenta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更加有原创性,具体可以从下面这个文章内得到答案:

重新定义无人驾驶关键路径,Momenta打造飞轮式L4

Momenta的战略是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与完全无人驾驶(MSD)两条腿走路,通过量产数据、数据驱动算法和闭环自动化,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量产,并最终实现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不会剥夺驾驶的乐趣

实现自动驾驶有什么好处呢?自动驾驶会让人类失去驾驶的乐趣吗?

其实可以很明确的是,未来全面推广后的自动驾驶,一定要比人类驾驶更为安全(否则就不会得到广泛落地)。

此外,自动驾驶是分等级分类别的,当下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所做的,就是将人们在对应情景下从枯燥的驾驶(比如早晚高峰期堵车,或者长途高速)中解放出来,可以休息或者干别的事情


更详细的相关讨论,我推荐看看如下资料:

自动驾驶会让人类逐渐失去驾驶乐趣吗?

自动驾驶能治首堵病吗?

无人驾驶技术来临,出行是不是可以完全交给车来完成?

无人驾驶技术最先落地的场景必须要有较高的利益回报,这样才能够驱动资本长时间地投入。满足高利益回报这个条件的场景有两类,一种是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的场景: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高速无人物流车队、港口码头无人货物运送、矿区无人运送、园区无人观光车等;另一种是以销售汽车为目的的场景:L2级别的辅助驾驶、L3级别的高速、环路自动驾驶和L4级别的智能代客泊车。


在以上商业化的场景中跟出行相关性最高的场景有一下三种:

  • 无人驾驶出租车
  • L2辅助驾驶+L3自动驾驶
  • 智能代客泊车


我们能为自动驾驶做什么?

自动驾驶是怎么实现的呢?自动驾驶车辆与普通车有什么不同?这个就得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了

比如我所在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就有很多相关内容,比如各种视觉摄像头,以及各类其他的传感器。

请看 @陈光 老师的科普文章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三)| 百度无人车传感器 GPS 深入剖析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四)| 百度无人车传感器 IMU 深入剖析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五)| 没有视觉传感器,还谈什么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六)| 工程师又爱又恨的激光雷达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七)| 量产必备的毫米波雷达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八)| 被严重低估的传感器超声波雷达

无人驾驶技术入门(十)| 看不见的“传感器”高精度地图


另外,我们都感兴趣的 5G 或者 我之前关注的边缘计算,对于自动驾驶有用吗?5G这么火,会不会是噱头呢?请看下面这份资料~

5G 为什么会影响自动驾驶的发展?

5G一定会深刻地影响自动驾驶的发展。



好,小鱼关于自动驾驶的游记就写到这里,很感谢 Momenta 公司提供的试乘资格,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午饭时与业界大牛的现场交流也是诚意满满)。

如果对试乘活动感兴趣的话,而且自己也是相关研究领域,我相信他们还会邀请更多人去试乘的~ 活动可以参考:M-Bridge青年说|与Momenta 两小时对话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价值很大,也必然有很多的技术挑战,我能感受到他们真的是求才若渴(当然要求也高,公司内部人才济济),听到一个24岁的清华同学就带团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研发成果,叫醒了沉睡中大货车司机的故事。

此外,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区写下来,我会想办法召唤 @Momenta ,麻烦他们公司的人进行解答的~


就酱~ 下一次我或许会去同济附近试一下其他公司的自动驾驶,请拭目以待。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驾驶“自动驾驶”车辆,与其说是“驾驶”,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乘坐”体验。不过,它终究是挂着“驾驶”的标签,所以那种熟悉的车辆操控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依然是构成这一切的基础。当我坐进车里,启动引擎,但这次,方向盘上并没有我的手。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见它在我的指示下,自行转动,车辆平稳地驶出停车位。这.............
  • 回答
    说实话,驾校学的手动挡,再转到自动挡,感觉就像从骑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当然是那种会滑行的电动车,大部分时间都很省力。但一开始,还是得适应一下。我当初驾校练的是最传统的手动挡,那叫一个“硬核”。离合器踩得我腿抽筋,换挡那个手忙脚乱,每次起步熄火都是家常便饭。教练那句“离合器抬一半,油门跟上!”简直在我.............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发表的“买非自动驾驶燃油车是傻子”的言论,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充满马斯克个人风格的表态。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其是否“过于激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马斯克言论的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斯克说这句话的背景。他是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发言,这种场合通常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自动驾驶技术对未来交通系统的核心影响。如果所有车都变成自动驾驶,答案是:堵车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堵车的形式和原因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我们有更大的潜力去缓解甚至消除大部分拥堵。咱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算法和数据,试着用一种更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想象一下,现在马路上跑的都是咱们自己.............
  • 回答
    零跑T03车主们最近糟心事不少,尤其集中在“自动驾驶走不了直线”这个问题上。这可不是小事,毕竟谁花钱买个智能车,是为了让它像喝醉了一样在路上晃荡吗?更何况,零跑T03主打的还是L2级辅助驾驶,这本应是提升驾驶体验、带来便利的功能,怎么就成了“鸡肋”了呢?“自动驾驶走不了直线”: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咱们.............
  • 回答
    北京发生特斯拉撞楼事故,车主方面声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失控,这一事件再次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事故原因,虽然官方调查尚未公布确切结论,但从车主描述的“突然失控”来看,这无疑指向了车辆自身的机械故障或电子系统异常,尤其是与自动驾驶系统相关的部分。当一辆车突然“失控”,这意味着驾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某些隐秘看法。咱们就不说那些空泛的理论了,就从咱老百姓的日常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你想想,一个男的,酒驾完了再想着开车回家,脑子里可能还想着“我没事,我技术好”、“一会儿就到家了”、“没人看见就没事”,甚至可能因为一点点酒精的麻痹,让他觉得今天这事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倒是有挺多想法的。你看啊,现在大家都说自动驾驶,什么特斯拉、蔚来、小鹏,都在往这方面砸钱。但说到底,这些车还是“自己”在想办法,怎么识别路况、怎么规划路线、怎么控制方向和速度。这就像是让每个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方法,虽然有些聪明的学生能摸索出来,但效率肯定不如有一个好老师、一个清晰大纲来指导.............
  • 回答
    特斯拉宣布“全系在产车辆都将能够完全自动驾驶”,这无疑是汽车界和科技界的一记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技术层面:宣示雄心,但“完全”二字仍存变数首先,特斯拉用“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 FSD)这个词本身就极具野.............
  • 回答
    这事儿可不能小觑,一旦真的动手去改,那可就捅了大篓子了。简单来说,你这是在玩火,而且是触犯了法律的那种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你手里那张C2驾照,它限定的就是只能开自动挡的汽车。就像你买了一台只能烧汽油的车,你不能就擅自给它改成烧柴油,这道理是一样的。法律规定了你驾驶的车辆类型,你不能自己说了算。.............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够让人揪心的,尤其是在喝了酒之后。咱们就一件件捋捋,看看这责任到底在哪儿。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你朋友酒驾了。 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律规定,酒后驾驶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无论喝了多少,只要达到血液酒精浓度标准,都属于酒驾。在开车前喝酒,就已经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那么,作为副驾驶的你,有没有责.............
  • 回答
    这场景听着挺热闹的,想象一下,200米范围内,一堆车子突然就成了“邻居”,都能隔空喊话了。大家会“和谐地”超车吗?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反而可能更像一锅粥。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自动加入公频”是个啥意思。如果这玩意儿是强制性的,就像是把你拉进了一个集体的广播站,那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新鲜劲儿,大家.............
  • 回答
    让自动驾驶汽车成为黑客的目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旦车辆被恶意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确保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防止其被黑客染指,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中之重。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被黑客控制的风险,汽车制造商和技术开发者们正在从多个层面构建坚固的防护体系,这绝非单一技术的叠加,而是一个环环相扣、.............
  • 回答
    百度Apollo与广汽、威马、北汽联手打造的48万自动驾驶车型,这无疑是自动驾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我个人接触到的信息来看,这几家车企与百度Apollo的合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合作的意义与战略布局: 赋能传统车企,加速智能化转型: 广汽、威马、北汽都是传统.............
  • 回答
    关于“奥迪A8将成首款自动驾驶量产车型”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这绝对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声明,一旦落地,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从技术角度看: “首款”的定义: 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动驾驶量产车型”的定义。目前市面上.............
  • 回答
    本田Legend:L3自动驾驶的先驱,日本市场的新里程碑本田公司最近在日本推出了其Legend车型,这标志着全球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时刻——全球首款获得合法上路许可的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正式投放市场。这一成就不仅是本田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自动驾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它向世界宣告,在特定条件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抓住了很多关注公共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人们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像水泥罐车、集装箱牵引车这样的大型货车,在某些方面好像反而不如一些普通家用轿车那样“先进”,特别是没有广泛配备自动驾驶和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呢?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说“成本”或者“技.............
  • 回答
    华为自动驾驶业务原负责人苏箐的离职,无疑是华为在波云诡谲的汽车行业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这不仅仅是一个关键技术领导者的个人去留,更是华为在“造车”这场宏大叙事中,一次重要节点上的战略调整和方向重塑的信号。首先,这是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烧钱”与“落地”之间的一次深刻.............
  • 回答
    自动驾驶汽车在面对如此极端而残酷的两难境地时,其程序设计绝非易事,而是涉及了复杂的伦理考量、技术约束以及社会共识的权衡。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决定,而是要在预设的规则框架内,尽可能减少整体伤害。首先,我们得明白,设计者在编写自动驾驶汽车的代码时,是无法预知所有突发情况的。 尤其像你提到.............
  • 回答
    想必许多热衷于驾驶乐趣的朋友们,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到一丝忧虑。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曾经伴随我们翻山越岭、体验人车合一激情的手动挡性能车,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吗?我的看法是,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手动挡性能车不会彻底消失。 然而,它们的生存空间无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