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自己的主人吗?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是否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期待与担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命题,而是需要从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计后果地”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它意味着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牺牲任何其他价值,比如无辜的第三方生命,那么答案很可能是“否”。这涉及到一种“电车难题”的极端版本,即在不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车辆的决策系统被编程来选择最小的伤害,但“最小”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系统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的算法来驱动的。这些算法的目标通常是遵循交通规则、避免碰撞、保证乘客安全。然而,在极端的、突发性的危险情况下,例如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车辆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而无论如何反应都可能导致某种形式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编程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设想几种不同的设计哲学:

乘客优先模式(Hypothetical): 理论上,如果将乘客安全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系统可能会被设计成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力保护车内乘客,即使这意味着采取对外部环境造成更大损害的规避行为。例如,在躲避一个可能导致车辆侧翻的巨大障碍物时,系统可能会选择撞向路边的护栏,或者更极端地,如果旁边有行人,可能会选择撞向行人。但这种设计在道德上和法律上都存在巨大的障碍。
最小伤害原则模式: 更普遍且更可能被接受的设计思路是遵循“最小伤害原则”。这意味着系统会尝试计算不同行动方案的潜在伤害,然后选择造成整体伤害最小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会被高度重视,但与其他生命安全之间会存在一种权衡。例如,如果一台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在撞向一辆载有乘客的卡车和撞向一个单独的行人之间做出选择,系统可能会根据预设的权重进行判断。这仍然是极其困难且充满争议的。
随机性或“遵循程序”模式: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系统在面对无法预测或无法有效规避的极端危险时,可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可能是基于物理限制的反应程序,而不是进行主动的、带有价值判断的“选择”。例如,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它会尽力在当前车道内减速到最大程度,或者在万不得已时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撞击点(例如,避开人口密集区域)。

法律与伦理的鸿沟:

无论技术上如何实现,法律和伦理是自动驾驶汽车能否“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的关键决定因素。

从法律角度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建立在保护生命权的基础上,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机器为了保护一方而故意牺牲另一方无辜的生命。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者如果设计出一种会主动牺牲第三方生命来保护乘客的算法,那么在事故发生后,开发者、制造商甚至车主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法律不会轻易赋予机器“杀人”的权利,即使是为了保护其乘客。

从伦理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争论。功利主义可能认为,如果牺牲一人能拯救多人(包括车内乘客),那么这种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义务论则强调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认为不应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侵犯个体的基本权利,尤其是生命权。大多数人对于让机器做出“选择”来决定谁生谁死感到不安。我们将机器视为工具,而工具的决策不应该超越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

社会接受度与责任划分的复杂性:

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不计后果”保护,社会是否能够接受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如果公众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为了“保护车内乘客不惜一切代价”,那么在发生涉及无辜第三方的事故时,这种设计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社会恐慌和道德谴责。

另外,责任的划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执行了某种“保护主人”的策略,但导致了外部的严重伤亡,那么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算法的设计者?是汽车制造商?还是车主?这种责任的模糊性使得“不计后果”的保护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自己的主人吗?”

答案是:从严格意义上的“不计后果”来看,即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任意牺牲第三方生命,目前的法律、伦理和社会共识不允许,技术设计上也会极力避免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更现实和可预见的情况是,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会被编程为:

1. 最大限度地保障车内乘客的安全,通常是通过遵守交通规则、进行预判和规避动作来实现。
2. 在无法避免碰撞的情况下,会尝试最小化整体的伤害,这可能包括对乘客和外部人员的伤害进行权衡。这种权衡的优先级和具体算法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中最大的伦理和技术难题之一。
3. 在许多极端情况下,它可能只是执行一套预设的、基于物理限制的紧急反应,而不是进行复杂的“道德选择”。

总而言之,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目标是安全,但这种安全并非是建立在可以“不计后果”地牺牲其他生命之上的。它将是技术能力、法律框架和人类道德价值观博弈的结果,而最终的设计,很可能是一种在复杂情况下寻求“最优解”,而非简单粗暴的“主人至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动驾驶是按照交通规则的循线驾驶。


不是一个人工智能坐在驾驶座上替俺们驾驶。



本质上是前者,而非后者。

想成后面的人,不太适合自己开车。

自动驾驶的最大前提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假设法理能让任何一场交通事故的责任方承担明确的责任。

对面一堵墙摇摇欲坠,一个理智的人会特意跑过去,在墙下站着么?

绝对不会。

然而马路上车来车往,为什么有的人看都不看就横穿呢?

因为“我觉得你不会撞我;我觉得你能刹住车”

如果我开着自动驾驶车辆,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正常行驶,突然一个行人跑出来,在我的引擎盖前飞起来两丈高。这时候,假如法律能给一个公平的判定,而不是交警走过来,“虽然行人全责,但是你也要赔多少多少,因为他怎样怎样。”

自动驾驶最大的敌人不是人工智能,是执法者的尺度。被人撞,大可以哭天喊地要赔偿,要肇事者偿命。但被一块绿色电路板撞飞十米八米,且不说赔偿,生而为人的尊严何在?这和站在要倒的墙底下没什么区别。

人们敬畏地铁,敬畏火车,恰恰是知道这些东西人控的比例越来越低,死了白死,人都有天生想让自己死得其所的本能,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有价值。

不久的将来,假如马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超过一定的比例,可能是3%,可能是5%,立马会影响全社会的驾驶习惯和交通意识。迫使所有人都照章行驶,然后又会进一步驱使人购买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最后所有的车辆上都会安装自动驾驶,像ABS一样普遍,而且强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是否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期待与担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命题,而是需要从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计后果地”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它意味着可以.............
  • 回答
    关于美国黑客能否入侵中国特斯拉汽车系统并控制自动驾驶的问题,这涉及到网络安全、汽车电子系统以及国家层面的技术和监管等多个复杂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技术可行性来看,理论上讲,任何联网的电子系统都可能存在漏洞,包括汽车的控制系统。 特斯拉作为一家高度依赖软件和互联技术的.............
  • 回答
    《速度与激情 8》里,唐老大的座驾被黑客远程控制,一路狂飙着撞向了各种车辆,那场面真是够劲爆。但话说回来,这种事儿在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发生?而且,万一真发生了,后果会怎样?咱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仔细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速激8》里的情节确实有点夸张,现实中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没到那个地步。但从技术发.............
  • 回答
    这主意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就像一夜暴富的白日梦一样。想象一下,你躺在沙发上,手机上显示着你的车队正在为你源源不断地赚钱,而你只需要时不时地看看收益数字,舒服得很。那么,这个“在家数钱”的美好设想,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之后,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技术成熟”是.............
  • 回答
    美一好公司创始人林文钦先生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不幸逝世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这不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暴露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经过回顾: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1年8月12日,美一好公司创始.............
  • 回答
    自动驾驶汽车在面对如此极端而残酷的两难境地时,其程序设计绝非易事,而是涉及了复杂的伦理考量、技术约束以及社会共识的权衡。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决定,而是要在预设的规则框架内,尽可能减少整体伤害。首先,我们得明白,设计者在编写自动驾驶汽车的代码时,是无法预知所有突发情况的。 尤其像你提到.............
  • 回答
    苹果公司最近传出了关于其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新消息,预计将在未来四年内正式问世。这一爆炸性的消息立刻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苹果的市值一夜之间暴涨了4588亿元人民币,并且成功重返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这无疑再一次证明了苹果在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强大影响力。那么,苹果真的有能力像它颠覆了音乐、手机和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现代科技的尖端和历史悠久的伙伴放在一起比较,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要说“聪明省心”,这俩家伙的路数可差太多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科技的集大成者,但仍是“工具”先说说咱们这会儿的新鲜玩意儿——自动驾驶汽车。这玩意儿之所以能跑起来,背后是无数的传感器、高性能的计算单.............
  • 回答
    告别油门刹车,拥抱“智慧大脑”:自动驾驶汽车的结构革新之路想象一下,你坐在车里,手里捧着书,或者和家人朋友谈天说地,而汽车则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司机,平稳、安全地将你送达目的地。这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不仅仅是换了一种驾驶方式,它更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 回答
    特斯拉驾驶位没人也能自动驾驶,这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正是因为这个点,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如何看待特斯拉自动驾驶?首先,得承认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是非常超前的。从最初的Autopilot,到后来的FSD(Full SelfDriving)Beta,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飞机和汽车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它们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环境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自动驾驶技术在两者之间发展速度和成熟度的差异。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环境的复杂性和可控性: 飞机(航空领域): 空域相对来说是更受控、更简单的环境。 .............
  • 回答
    奔驰,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近期在自动驾驶领域抛出的一个重磅信号——“将对事关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事故负责”,无疑在整个行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不仅仅是奔驰单方面的表态,更像是为整个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心丸”,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奔驰此举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 回答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企业不得擅自升级新增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规定,无疑是为当下正热火朝天的汽车智能化浪潮泼上了一盆冷水,但同时,这盆冷水也预示着一股更加务实、安全、有序的春风将要吹来。这项规定,虽然听起来略显保守,但其背后蕴含的深远影响,将触及汽车产业.............
  • 回答
    我得承认,当汽车真正实现全自动驾驶的那一天,我心里多少会有点打鼓。这不是说我不相信科技,而是涉及到“命”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有点心理建设吧?先说好,我不是那种对新事物极端排斥的人。你看,从最早的马车,到蒸汽机车,再到我们现在每天坐的汽车,人类不就是在不断地用技术来解放双手,提升效率,甚至改变生活方式吗.............
  • 回答
    汽车自动驾驶,就好比让一辆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触觉的机器,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自由穿梭。而我们给它装上一大堆传感器,就是为了给它补足这些感官,而且是极其灵敏、极其精确的感官。这么多传感器并非多余,而是为了让这台机器能够“看清”、“听懂”、“感知”周围的一切,做出最安全、最合适的判断。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李想提出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称的建议,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必要的话题。咱们聊聊这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什么这事儿挺值得咱们琢磨琢磨的。为什么会出现“名称混乱”?首先,得承认现在自动驾驶的中文叫法确实有点“百花齐放”。你可能会听到: 自动驾驶 (Automatic Driving/SelfDrivi.............
  • 回答
    小米汽车要自研 L4 级别自动驾驶,这消息一出,业内和消费者那可真是炸开了锅。我个人觉得吧,这绝对是个雄心勃勃的战略,而且背后隐藏着小米一贯的“软硬结合”和“极致性价比”的思路。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L4自动驾驶。简单来说,L4级别就意味着在限定的场景下,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封闭区域或者特定园区,车辆可以.............
  • 回答
    关于电动汽车是否比燃油汽车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确实是“是”,电动汽车在先天和后天条件上都比燃油车更占优势。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其中的原因,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电动汽车在自动驾驶这件事上“起跑线”就更高?你可以把自动驾驶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管家.............
  • 回答
    智己汽车在市区40分钟无接管智能驾驶的表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再次把大家对自动驾驶的期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看待这件事,我觉得不能光看“40分钟无接管”这个数字,还得深入分析一下它背后的技术、实际体验,以及这离我们真正想要的“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多远。智己汽车市区40分钟无接管的表现.............
  • 回答
    汽车“新四化”浪潮滚滚向前,自动驾驶作为其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当我们深入探讨自动驾驶的未来时,不妨将目光投向同样历经漫长演进、且早已在天空领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航空器。从航空器发展中,我们能为自动驾驶汽车汲取到的经验,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和深刻。一、 安全是永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