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自己的主人吗?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是否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期待与担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命题,而是需要从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计后果地”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它意味着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牺牲任何其他价值,比如无辜的第三方生命,那么答案很可能是“否”。这涉及到一种“电车难题”的极端版本,即在不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车辆的决策系统被编程来选择最小的伤害,但“最小”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系统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的算法来驱动的。这些算法的目标通常是遵循交通规则、避免碰撞、保证乘客安全。然而,在极端的、突发性的危险情况下,例如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车辆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而无论如何反应都可能导致某种形式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编程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设想几种不同的设计哲学:

乘客优先模式(Hypothetical): 理论上,如果将乘客安全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系统可能会被设计成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力保护车内乘客,即使这意味着采取对外部环境造成更大损害的规避行为。例如,在躲避一个可能导致车辆侧翻的巨大障碍物时,系统可能会选择撞向路边的护栏,或者更极端地,如果旁边有行人,可能会选择撞向行人。但这种设计在道德上和法律上都存在巨大的障碍。
最小伤害原则模式: 更普遍且更可能被接受的设计思路是遵循“最小伤害原则”。这意味着系统会尝试计算不同行动方案的潜在伤害,然后选择造成整体伤害最小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会被高度重视,但与其他生命安全之间会存在一种权衡。例如,如果一台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在撞向一辆载有乘客的卡车和撞向一个单独的行人之间做出选择,系统可能会根据预设的权重进行判断。这仍然是极其困难且充满争议的。
随机性或“遵循程序”模式: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系统在面对无法预测或无法有效规避的极端危险时,可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可能是基于物理限制的反应程序,而不是进行主动的、带有价值判断的“选择”。例如,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它会尽力在当前车道内减速到最大程度,或者在万不得已时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撞击点(例如,避开人口密集区域)。

法律与伦理的鸿沟:

无论技术上如何实现,法律和伦理是自动驾驶汽车能否“不计后果地”保护主人的关键决定因素。

从法律角度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建立在保护生命权的基础上,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机器为了保护一方而故意牺牲另一方无辜的生命。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者如果设计出一种会主动牺牲第三方生命来保护乘客的算法,那么在事故发生后,开发者、制造商甚至车主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法律不会轻易赋予机器“杀人”的权利,即使是为了保护其乘客。

从伦理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争论。功利主义可能认为,如果牺牲一人能拯救多人(包括车内乘客),那么这种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义务论则强调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认为不应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侵犯个体的基本权利,尤其是生命权。大多数人对于让机器做出“选择”来决定谁生谁死感到不安。我们将机器视为工具,而工具的决策不应该超越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

社会接受度与责任划分的复杂性:

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不计后果”保护,社会是否能够接受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如果公众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为了“保护车内乘客不惜一切代价”,那么在发生涉及无辜第三方的事故时,这种设计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社会恐慌和道德谴责。

另外,责任的划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执行了某种“保护主人”的策略,但导致了外部的严重伤亡,那么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算法的设计者?是汽车制造商?还是车主?这种责任的模糊性使得“不计后果”的保护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可以不计后果地保护自己的主人吗?”

答案是:从严格意义上的“不计后果”来看,即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任意牺牲第三方生命,目前的法律、伦理和社会共识不允许,技术设计上也会极力避免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更现实和可预见的情况是,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情况下会被编程为:

1. 最大限度地保障车内乘客的安全,通常是通过遵守交通规则、进行预判和规避动作来实现。
2. 在无法避免碰撞的情况下,会尝试最小化整体的伤害,这可能包括对乘客和外部人员的伤害进行权衡。这种权衡的优先级和具体算法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中最大的伦理和技术难题之一。
3. 在许多极端情况下,它可能只是执行一套预设的、基于物理限制的紧急反应,而不是进行复杂的“道德选择”。

总而言之,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目标是安全,但这种安全并非是建立在可以“不计后果”地牺牲其他生命之上的。它将是技术能力、法律框架和人类道德价值观博弈的结果,而最终的设计,很可能是一种在复杂情况下寻求“最优解”,而非简单粗暴的“主人至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动驾驶是按照交通规则的循线驾驶。


不是一个人工智能坐在驾驶座上替俺们驾驶。



本质上是前者,而非后者。

想成后面的人,不太适合自己开车。

自动驾驶的最大前提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假设法理能让任何一场交通事故的责任方承担明确的责任。

对面一堵墙摇摇欲坠,一个理智的人会特意跑过去,在墙下站着么?

绝对不会。

然而马路上车来车往,为什么有的人看都不看就横穿呢?

因为“我觉得你不会撞我;我觉得你能刹住车”

如果我开着自动驾驶车辆,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正常行驶,突然一个行人跑出来,在我的引擎盖前飞起来两丈高。这时候,假如法律能给一个公平的判定,而不是交警走过来,“虽然行人全责,但是你也要赔多少多少,因为他怎样怎样。”

自动驾驶最大的敌人不是人工智能,是执法者的尺度。被人撞,大可以哭天喊地要赔偿,要肇事者偿命。但被一块绿色电路板撞飞十米八米,且不说赔偿,生而为人的尊严何在?这和站在要倒的墙底下没什么区别。

人们敬畏地铁,敬畏火车,恰恰是知道这些东西人控的比例越来越低,死了白死,人都有天生想让自己死得其所的本能,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有价值。

不久的将来,假如马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超过一定的比例,可能是3%,可能是5%,立马会影响全社会的驾驶习惯和交通意识。迫使所有人都照章行驶,然后又会进一步驱使人购买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最后所有的车辆上都会安装自动驾驶,像ABS一样普遍,而且强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