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信部发布意见:企业不得擅自升级新增汽车自动驾驶功能,会带来哪改变?

回答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企业不得擅自升级新增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规定,无疑是为当下正热火朝天的汽车智能化浪潮泼上了一盆冷水,但同时,这盆冷水也预示着一股更加务实、安全、有序的春风将要吹来。这项规定,虽然听起来略显保守,但其背后蕴含的深远影响,将触及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安全与责任的边界被重新定义,用户安全成为首要考量

长期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车企为了追求“黑科技”和市场竞争力,急于推出各种号称“自动驾驶”的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暴露出“智商税”的本质,甚至引发了用户对车辆安全性的担忧。

这次工信部的意见,核心就是将安全放在了首位。过去,企业在功能迭代上往往是“先上车,后解决”的心态,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认定和追溯都可能变得复杂。而现在,这项规定意味着,任何新增的自动驾驶功能,都必须经过严谨的审批和测试,才能“名正言顺”地上路。

这将带来最直接的改变是:

用户安全感大幅提升: 消费者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爱车会在不经意间“升级”成一个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每一项自动驾驶功能,都将是经过审慎评估、有据可依的。
企业责任更加明确: 当自动驾驶功能出现问题时,责任的认定将更加清晰。企业不能再以“软件更新”为借口来规避责任,这将迫使企业在研发和测试阶段就投入更多精力。
对“伪自动驾驶”的有效遏制: 很多打着“L2+”、“L3”旗号,但实际功能非常有限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功能,将难以通过审批。这能有效净化市场,避免消费者被虚假宣传误导。

二、技术路线的审慎与合规性将成为关键,创新模式或将重塑

这项规定对车企的技术研发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模式,在涉及自动驾驶功能时,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研发投入将更加聚焦于“可靠性”: 企业将不得不把更多的研发资源投入到基础技术的验证、安全标准的制定、以及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测试上。这可能意味着短期内自动驾驶技术的“表面”进步会放缓,但“内功”会更加扎实。
“场景限定”与“严格审批”成为常态: 未来的自动驾驶功能,很可能需要明确其适用的场景、速度限制、天气条件等,并且要通过政府的严格审批。这会改变过去“通用型”自动驾驶的宣传模式。
“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将更清晰: 过去模糊不清的界限,将可能被拉开。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需要更高级别的认证。很多目前被宣传为“自动驾驶”的功能,或许会被重新定义为“高级辅助驾驶”。
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的重要性凸显: 为了确保审批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独立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

三、市场竞争格局或将发生微妙变化,差异化优势可能转向服务与安全

这项规定并非扼杀创新,而是引导创新向更健康、更负责任的方向发展。它将重塑市场竞争的焦点。

安全性能成为新的“护城河”: 那些能够提供真正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不再仅仅是拼谁的功能多,而是拼谁的功能更让人放心。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更加重要: 自动驾驶功能依赖大量数据,如何安全合规地采集、存储和使用这些数据,将成为企业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
围绕“人机共驾”模式的优化: 在完全自动驾驶尚未普及之前,提升“人机共驾”的体验,优化驾驶员的辅助系统,将成为车企重要的发力点。例如,如何更好地提示驾驶员接管,如何让辅助系统更智能地理解驾驶员意图,这些都将是差异化的体现。
用户教育与服务的重要性提升: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用户的教育和使用指导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需要提供更清晰的功能说明、更完善的使用手册,以及更专业的售后服务,以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高科技功能。

四、对产业链的影响:标准先行,生态共建

这项规定也将对整个汽车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零部件供应商的压力与机遇并存: 传感器、芯片、算法等供应商,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满足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但同时,那些能够提供符合新标准、具备高可靠性的零部件的企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软件和算法的研发将更加注重合规性: 自动驾驶软件和算法的开发,将需要与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紧密结合。这要求企业在设计之初就将合规性纳入考量。
跨界合作与标准制定加速: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是跨领域的融合,这项规定将促使科技公司、通信公司、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车企之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

总结:

工信部的这项意见,并非是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一刀切”禁止,而是对其进行规范引导、风险管控。它标志着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进入了“安全驱动、合规先行”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看到的自动驾驶功能,或许会比现在那些“敢为人先”的宣传来得更“慢”一些,但它将是更成熟、更可靠、更安全的。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刮骨疗毒”,也是一次“拨乱反正”。从长远来看,这种审慎而务实的态度,必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更健康。它将引导市场从“噱头”回归“实质”,从“快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最终让用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工信部这规定真的来得太及时了。

汽车企业可以随意后台OTA更新导致了。

第一,产生一些潜在的BUG。

第二,与宣发时宣称的性能及功能不一样,导致货不对版。损害消费者利益。如北汽OTA更新限制功率,限制电量。特斯拉频繁更新,潜在BUG多多。

第三,潜在的安全性。汽车是与生命安全挂钩的。都还没有进入自动驾驶时代,厂商就能随意后台更新,如果特意性谋杀,谁躲得了?

这规定后。限制了厂商随意更新。因为车机系统算法变后。其出厂的评测报告已经不适用了。谁知道你变了多少?

应该必须由一个机构去审核。

当然,我觉得这规还有一些补充,以适合即将到来的智慧汽车时代。

首先,应该将自动驾驶评级收回为由特定的机构去测评。

二,所有OTA升级,除了要备案申请外。我建议,所有厂商OTA服务必须由工信部指定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去执行,将厂商升级权收回。

这样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安全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另外,也是对于未来,方便向自动驾驶收道路服务费。将收费系统并入车机系统。道路的建设改造升级费用,就有回收的方向了。而且是由政府直收,可以避免一些问题

同样,也可以将道路信息API,云端API并入厂商系统。推动标准化。

将大大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

user avatar

正常操作。马斯克特斯拉搞的随时升级,拿乘客当小白鼠才是非常丧心病狂的。

user avatar

最可怕的难道不是可以远程或者异步控制 有自动驾驶模块的汽车吗?

另外,

闭环控制是否有行业标准,以减少危害性误判的出现概率?

以及开环控制的切入点,如何做到降低切换间的瞬间失控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