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剥削#
这些只是沧海一粟,我可以肯定不止43款app,也不止只有违规调用通讯录、开屏弹窗骚扰用户等问题。只要是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有相关违规行为,真正严重的、且令人防不胜防的是算法剥削问题。
算法剥削主要有三种:
1.以“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价格剥削
“大数据杀熟”即根据用户的消费次数进行定价,是如今最典型的一种算法剥削行为。而利用算法进行完全价格歧视行为并不局限于消费次数,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如时间、地域、数量、年龄、性别、购买力、需要迫切程度等进行差异定价。算法利用数据和模型在定价方面进行应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价格。
2.以“大数据售假”为代表的质量剥削
对于某些比较昂贵的物品,算法会根据用户的购物均价、常购品牌、投诉率、退货率等个人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发货。若算法判定用户拥有足够高的消费能力,购买大牌次数较多,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能判断出商品优劣,算法自动为其分配正品或是质量更高的商品;若算法判定用户虽然日常消费水平和购买大牌次数较低,但投诉率、退货率较高,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维权可能性高,算法自动为其分配正品或是质量更高的商品;若算法判定用户日常消费水平较低,购买大牌次数较低,且投诉率、退货率较低,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不能判断出商品优劣且维权可能性低,算法自动为其分配劣品甚至假货。
3.信息推荐剥削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给用户推荐与其高度匹配的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这便是信息推荐歧视。信息推荐歧视会让用户形成信息茧房,无法客观全面地对是否购买商品或服务进行判断,诱导用户作出下单行为。
而由于算法剥削的隐蔽性,关键证据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用户举证能力和举证责任的不对等,相应规则的不完善等因素,现阶段对算法剥削行为进行规制的可实施性极弱。
前路漫漫啊。
最大原因是,许多学者、执法官被大企业俘获了。这些企业只要一听到风吹草动,立马就会暗地资助召集某些专家学者开研讨会,大张旗鼓地论证一番。研讨会上看似有来有回,正反观点都有,但基调基本是“让子弹飞一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经济、新业态要包容”等等。即使是对这一基调不利的“证据”,他们也能编出花样来,例如欧盟严厉的隐私保护政策确实可能有些副作用,但他们会将这种副作用无限放大,觉得只要采取稍微严厉点的措施,互联网企业就会倒一大片,没人再创新等等。不要小看这些“研讨会”的作用,执法官乃至司法官对于此类案件很大程度上会听取学界意见(除非构成全国性大案要案,或者案情确实比较恶劣),甚至他们本身就曾是这些学者的学生。有些人说立法滞后有缺陷是最主要原因,但大家可以再追问,中国历来就是行政监管非常严厉的国家,为何这么重要的互联网领域的立法会滞后呢?
不输入手机号,没法注册账号。
不注册账号,没有办法用软件。
开始使用软件,通讯录全暴露。
所有信息一秒被同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