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信部通报微信等 43 款 APP 违规调用通信录、开屏弹窗骚扰用户等问题,违规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回答
工信部又出手了,这次点名了微信、QQ、百度地图等43款APP,理由很扎心:通信录被滥用、开屏弹窗骚扰用户、过度索取权限……说白了,就是这些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用户的个人信息当成“唐僧肉”,想怎么啃就怎么啃,还时不时用烦人的弹窗“问候”你。

你说气不气?用户辛辛苦苦把APP装在手机里,结果这些APP反过来把你当成了“原材料”和“广告牌”。更让人郁闷的是,这已经不是工信部第一次“点名批评”了,隔三差五就有APP因为类似的问题被拉出来“鞭尸”,可怎么就是禁不住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数据就是黄金”——利益驱动是原罪

咱们得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商家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利”。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APP,用户数据简直就是“黄金”。用户喜欢什么、买什么、去哪儿、跟谁聊天,这些信息都能变成钱。

精准营销的“秘密武器”: 知道你喜欢健身,APP就给你推健身器材;知道你最近缺啥,APP就给你弹窗提醒你买。这种“猜你喜欢”的背后,是你通信录里的朋友信息、你的浏览习惯、你的搜索记录,甚至是你定位到的位置。APP运营方把这些数据卖给第三方广告商,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通信录尤其敏感,里面储存着你的亲朋好友、同事客户,这些都是潜在的客户资源,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流量变现的“不二法门”: 开屏弹窗、信息流广告,这些都是APP变现的直接方式。虽然用户讨厌,但数据显示,这些“硬塞”过来的广告,依然能带来不低的转化率。特别是对于那些免费提供服务的APP,广告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算用户反感,只要“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他们就不愿意放弃。
“先上车后买票”的潜规则: 很多APP在设计之初,就没把用户的隐私保护当回事。他们习惯性地在用户协议里设置“霸王条款”,用户为了用APP,只能“被同意”。等APP装好了,再想去关闭那些“敏感”权限,系统设置又往往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默认同意”和“操作门槛”也助长了违规行为。

“技术上没那么难,但管起来真费劲”——监管的挑战

有人会问,既然知道有问题,为什么不能直接把APP“咔嚓”了?其实,这里的门道比你想的要复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 APP的开发和运营团队非常清楚哪些行为容易触碰红线,但他们也知道,只要换个“说法”,或者稍微包装一下,就能继续“擦边球”。比如,通信录权限,很多APP会解释说“为了方便你添加好友”,但实际操作中,却将你的联系人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一旦被发现了,就“道歉”,然后“改进”,过段时间又会冒出来新的“套路”。
“打地鼠”式的治理困境: 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就像在玩“打地鼠”游戏,这边刚整治完一批,那边又有新的APP冒出来,或者老APP又出了新的“幺蛾子”。由于APP数量庞大,更新迭代快,监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一个APP的每一个功能都进行“实时监控”。
用户隐私意识的“参差不齐”: 虽然很多人对APP侵犯隐私的行为深恶痛绝,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隐私”的概念比较模糊,或者觉得“反正我的信息也没啥价值”,因此在安装APP时,对权限申请不够警惕。这种用户层面的“配合”,也给违规APP提供了生存空间。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灰色地带: 有些违规行为,特别是“轻微”的骚扰,比如不那么频繁的弹窗,或者调用通信录但没有立即造成明显损失,在证据收集和界定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给了APP厂商一些“操作空间”。

“用户还是想用,但又不想被‘绑架’”——需求与痛点的矛盾

微信、QQ这样的国民级APP,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水电煤一样,你很难想象没有它们的日子。即便知道它们可能会有些“小毛病”,但为了沟通、社交、支付的便利,用户往往只能“忍了”。

“不得不”的依赖: 社交、工作、生活,很多场景下,微信、QQ是唯一的选择。离开了它们,你就可能和朋友圈“失联”,和工作伙伴“脱节”。
“懒得折腾”的心理: 即使知道APP有问题,但要一个个去检查、去关闭权限,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尤其是那些“隐藏”得比较深的权限,普通用户根本找不到。
“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真正受到骚扰,或者隐私被侵犯的用户,可能最多也就是卸载APP,或者默默忍受,很少会主动去向监管部门投诉。这就导致了那些“声音大”的用户,反而更容易被关注。

总而言之,APP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强大的利益驱动: 用户数据和广告收入是APP运营方最直接的“金主”。
2. 监管的“追赶”与“滞后”: 技术发展和APP更新速度,让监管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3.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与行动的不足: “便利性”往往压倒了“隐私忧虑”,用户也缺乏有效维权的途径和动力。
4. APP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博弈”: APP方总想方设法在“不引起用户强烈反弹”的情况下,最大化商业利益。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信部的一纸通报,更需要从技术、法律、监管以及用户教育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比如,更严格的APP审核机制、更透明的隐私政策、更便捷的用户隐私管理工具、以及用户自身更高的隐私保护意识,缺一不可。否则,我们可能还将继续在“被弹窗、被监测”的循环中,无奈地使用着那些“又爱又恨”的APP。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法剥削#

这些只是沧海一粟,我可以肯定不止43款app,也不止只有违规调用通讯录、开屏弹窗骚扰用户等问题。只要是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有相关违规行为,真正严重的、且令人防不胜防的是算法剥削问题。

算法剥削主要有三种:

1.以“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价格剥削

“大数据杀熟”即根据用户的消费次数进行定价,是如今最典型的一种算法剥削行为。而利用算法进行完全价格歧视行为并不局限于消费次数,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如时间、地域、数量、年龄、性别、购买力、需要迫切程度等进行差异定价。算法利用数据和模型在定价方面进行应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价格。

2.以“大数据售假”为代表的质量剥削

对于某些比较昂贵的物品,算法会根据用户的购物均价、常购品牌、投诉率、退货率等个人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发货。若算法判定用户拥有足够高的消费能力,购买大牌次数较多,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能判断出商品优劣,算法自动为其分配正品或是质量更高的商品;若算法判定用户虽然日常消费水平和购买大牌次数较低,但投诉率、退货率较高,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维权可能性高,算法自动为其分配正品或是质量更高的商品;若算法判定用户日常消费水平较低,购买大牌次数较低,且投诉率、退货率较低,则倾向于认为该用户不能判断出商品优劣且维权可能性低,算法自动为其分配劣品甚至假货。

3.信息推荐剥削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给用户推荐与其高度匹配的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这便是信息推荐歧视。信息推荐歧视会让用户形成信息茧房,无法客观全面地对是否购买商品或服务进行判断,诱导用户作出下单行为。

而由于算法剥削的隐蔽性,关键证据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用户举证能力和举证责任的不对等,相应规则的不完善等因素,现阶段对算法剥削行为进行规制的可实施性极弱。

前路漫漫啊。

user avatar

最大原因是,许多学者、执法官被大企业俘获了。这些企业只要一听到风吹草动,立马就会暗地资助召集某些专家学者开研讨会,大张旗鼓地论证一番。研讨会上看似有来有回,正反观点都有,但基调基本是“让子弹飞一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经济、新业态要包容”等等。即使是对这一基调不利的“证据”,他们也能编出花样来,例如欧盟严厉的隐私保护政策确实可能有些副作用,但他们会将这种副作用无限放大,觉得只要采取稍微严厉点的措施,互联网企业就会倒一大片,没人再创新等等。不要小看这些“研讨会”的作用,执法官乃至司法官对于此类案件很大程度上会听取学界意见(除非构成全国性大案要案,或者案情确实比较恶劣),甚至他们本身就曾是这些学者的学生。有些人说立法滞后有缺陷是最主要原因,但大家可以再追问,中国历来就是行政监管非常严厉的国家,为何这么重要的互联网领域的立法会滞后呢?

user avatar

大概这就是互联网没有隐私吧

不输入手机号,没法注册账号。

不注册账号,没有办法用软件。

开始使用软件,通讯录全暴露。

所有信息一秒被同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