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动驾驶哪个公司会最后胜出,实现L5级别?

回答
关于“自动驾驶哪个公司会最后胜出,实现L5级别”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预测。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是科技领域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目前市场上有多家公司在积极研发和部署自动驾驶技术,并且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要预测“最后胜出”的公司,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L5级别意味着什么? L5级别是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定义的最高自动驾驶级别,意味着车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天气条件下,由系统完全自主驾驶,无需人类干预。这比我们目前在路上看到的L2(驾驶辅助)或L3(有条件自动驾驶)要遥远得多。实现L5需要解决的挑战包括:
复杂环境感知: 在光线不足、恶劣天气、突发状况等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准确识别和理解周围环境。
鲁棒性决策: 在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做出安全、合理的驾驶决策。
高精度地图和定位: 需要实时、高精度的地图和车辆定位能力,即使在GPS信号弱或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工作。
AI的泛化能力: 能够处理人类驾驶员能应对的各种长尾场景(即罕见的、特殊的、意外的事件)。
安全性与可靠性: 达到甚至超越人类驾驶员的安全水平,并有冗余系统确保故障安全。
法规与社会接受度: 获得政府的许可和公众的信任,还需要解决责任划分等法律问题。
成本与规模化: 将先进技术集成到量产车辆并以可接受的成本推向市场。

不同的竞争路径: 公司们在自动驾驶领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发展路径。有的专注于特定场景(如Robotaxi),有的则试图为所有车型提供通用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一些主要竞争者及其优势和劣势,以及为何预测“最后胜出者”如此困难:

主要的竞争者及其分析:

1. Waymo (Google/Alphabet):
优势:
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 Waymo是公认的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行者,拥有最长的研发历史和最丰富的数据积累。他们在感知、预测、规划等核心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Robotaxi经验: 在凤凰城和旧金山等地运营的Robotaxi服务,积累了宝贵的运营经验和用户反馈,这是其他公司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强大的资金支持: Alphabet的雄厚财力为Waymo提供了持续研发和投资的保障。
全栈解决方案: Waymo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劣势:
商业化进展缓慢: 虽然技术领先,但大规模商业化和盈利模式的探索相对谨慎,扩张速度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目标过于宏大(L5通用性): 追求在所有场景下都能工作的L5级系统,其难度和时间成本极高。

2. Cruise (General Motors):
优势:
与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结合: GM的背景使得Cruise在车辆集成、生产制造、以及与汽车生态系统的对接方面有天然优势。
强大的资金和资源: GM的投资以及与Honda等公司的合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在特定城市运营Robotaxi: Cruise也在旧金山等城市进行了大量的Robotaxi测试和运营,积累了实际经验。
劣势:
近期遭遇挫折: 2023年旧金山的一次事故导致Cruise的运营被暂停,对公司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需要时间来恢复。
技术成熟度与Waymo的差距: 虽然进步迅速,但在某些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上可能仍需追赶Waymo。

3. Tesla:
优势:
数据优势(大规模用户基数): Tesla拥有数百万辆在路上行驶的车辆,通过“影子模式”和用户反馈,能够收集到海量真实世界数据,这是其FSD(Full SelfDriving)能力迭代的核心驱动力。
端到端AI和视觉为主导的策略: Tesla在AI算法,特别是神经网络的应用上非常激进,并主要依赖摄像头进行感知,这与传统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方案有所不同。
快速迭代和OTA更新: Tesla能够通过软件更新快速迭代其自动驾驶功能,并直接推送给用户。
品牌号召力和用户基础: Tesla拥有庞大且忠实的客户群体,愿意为FSD付费。
劣势:
FSD仍未达到L3级别: 尽管名称是“Full SelfDriving”,但目前Tesla的FSD功能仍属于L2级别,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实现L4/L5还面临巨大挑战。
对极端场景的鲁棒性: 主要依赖视觉的方案在恶劣天气(大雨、大雪、大雾)和低光照条件下的感知能力仍受到质疑。
硬件的限制: 部分早期车辆的硬件可能不具备未来高级自动驾驶所需的算力或传感器配置。
市场营销与实际能力的认知差距: 公司在市场营销上对FSD的描述可能与当前实际功能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潜在的监管审查和用户期望管理问题。

4. 中国公司(如百度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华为等):
优势:
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并有大量试点项目和应用场景。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技术落地和数据积累提供了沃土。
本土化优势: 针对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和驾驶习惯进行了深度优化。
全栈布局和生态建设: 许多公司不仅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还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平台和生态系统(如百度Apollo)。华为则在智能汽车零部件和解决方案方面拥有强大实力。
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控制: 在硬件成本控制和普及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劣势:
L5级别的全球领先性仍需证明: 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某些核心算法和长期运营经验上,与Waymo等国际巨头可能仍有差距。
数据隐私和合规性: 在数据的使用和传输方面可能面临一些与国际市场不同的挑战。
品牌国际影响力: 相较于国际巨头,其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升。

5. 传统汽车制造商(如奔驰、宝马、奥迪、通用、福特、丰田等):
优势:
制造经验和渠道: 拥有成熟的汽车制造能力、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深厚的品牌底蕴。
供应链整合能力: 能够有效整合和管理复杂的汽车供应链。
安全性与可靠性标准: 在汽车安全和可靠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行业标准和实践。
劣势:
转型速度: 相较于科技公司,传统汽车制造商在软件和AI领域的转型速度可能较慢。
技术研发投入: 需要巨额投资才能与科技巨头在核心AI技术上匹敌。
商业模式的适应: 需要调整传统的汽车销售和利润模式来适应新的自动驾驶服务。

谁会“最后胜出”?预测的难度:

正如你所见,每家公司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预测“最后胜出者”极其困难,因为:

技术路径不确定性: L5级别所需的确切技术组合(如激光雷达、摄像头、AI算法等)以及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仍在探索中。Tesla的纯视觉方案能否最终成功,还是激光雷达是不可或缺的?这仍然是讨论焦点。
监管和政策变化: 政府的法规、审批标准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市场准入。
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即使技术成熟,能否找到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如Robotaxi服务、软件授权、数据服务等)也是关键。
意外的突破或技术瓶颈: 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在某个技术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可能遭遇难以逾越的瓶颈。
整合与合作: 未来的格局可能不是一家独大,而是通过合作、收购或标准统一来实现。例如,一家科技公司可能与一家汽车制造商深度绑定,共同推出产品。

可能的“胜出”模式:

Robotaxi 巨头: Waymo 或 Cruise 如果能克服运营挑战,并在多个城市成功大规模部署,成为主要的出行服务提供商。
通用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 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如果能提供一套集成度高、性能优越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被多家车企采用,也可以被视为“胜出”。
拥有强大数据闭环的AI公司: Tesla如果能真正实现L4/L5,并且在成本和规模上形成优势,其数据驱动的AI能力将是巨大的竞争优势。
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深度融合: 一些传统车企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或者自身大力投入科技研发,最终能够提供成熟的自动驾驶汽车。

结论:

目前来看,Waymo凭借其在技术积累、数据、以及早期运营上的优势,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实现L4/L5级别的强有力竞争者。但Tesla的独特数据模式和激进的AI策略也不容忽视。中国公司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也在快速追赶。

最终的胜出者,可能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玩家。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技术颠覆者也可能出现。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或市场(例如Robotaxi、干线物流、特定城市交通等)实现L5级别的公司会先行,但要实现全球范围内、所有场景下的L5级别通用自动驾驶,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可能会有多个公司在不同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技术进展、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法规政策的变化来观察谁能最终抵达L5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真正生产汽车的单纯的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公司都会死,或者破产或者被收购。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动驾驶是一定会出事故的,也一定会死人的,那么到时候让 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开发商哪家来负责呢?责任根本无法界定,最后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汽车和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化。

其次汽车厂会比现在少得多,参考PC行业和手机行业,最后只会剩下五六家厂商占领全球80%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会高度集中。只有头部的五六家厂商才有足够的实力去研发L5级别自动驾驶,并且他们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

最后 L5级别自动驾驶,不会在所有道路上都实现,只能在某些区域或者道路上实现,其它场景下可能是人机合作的半自动驾驶。

user avatar

我看问题,喜欢从宏观看路线演进,从行业看技术方向,结合企业判断进程。

达到L5的时候,社会是怎么样的?

木桶效应大家都知道,L5级的自动驾驶是只有一块木板吗?

我很明确地说了,仅有L5级的车,是达不到L5级的。L5级的木板最少得有三根。

智慧城市是由交通、医疗、环卫、安防、政务这五大核心基础,加上次一级的电力、通信、计算中心组成。

我每次谈自动驾驶,都扯一下智慧城市。因为这是大政策方向,城市演变方向,智慧交通只是一环。而现在企业的业务都是渗透多行业的,各业务相关会增加竞争力,不能只是单纯考虑自动驾驶。这点应该都明白

智慧交通的实现首先要有智慧汽车,也就是L4级以上(含L4)。我之前的文章说过,如果按华为自动驾驶路测的视频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大概率自动驾驶都在这性能上限了,甚至反而一大部分达不到。华为称达到L4。

为什么下这判断?

智慧交通不是有车就行了。还要有道路与云端。

封闭式的道路,肯定是现实的,演进肯定是自动驾驶够多后,就实现主干道限行(限非自动驾驶汽车)或者,高峰时期限行,变相实现封闭道路。发金色车牌区别。

没有道路与云端,L5级很难做到以下几点






对智慧交通可以参考下面这篇理解

而看好哪家企业,则请看我这篇文章

谷歌和百度对比华为的劣势非常明显。先不论技术谁领先,就论市场化与行业参与度来比,这是行业大佬与连场都没入的萌新比。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

做自动驾驶的厂商,我们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汽车厂商,譬如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特斯拉这类,国内比亚迪、上汽,小鹏,蔚来

汽车厂商搞无人驾驶很早很早,70年代,计算机技术很落后的时候,这些厂商已经在探索了。最近几年比较热,但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保守,电动车的企业没出过大事,更激进。


第二类是互联网到AI的企业,国外以谷歌为代表,国内以百度为代表,这类企业是研究AI的,但是AI的一个应用方向是自动驾驶。


第三类企业是软硬件方案,博世,nVIDIA这类企业,软硬结合。华为、大疆也属于这类,卖给汽车厂方案。


第四类目前还不明显,对自动驾驶有需求的企业,滴滴,优步,这类目前还在采集数据研发阶段。


自动驾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需求方。

大家到底需要什么级别的无人驾驶?愿意花多少钱?

L4和所谓的L5,最高级别,相当于一个高水平的专职司机。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打车和互联网约车就可以实现的。

在网约车数量正常的情况下,我要出行,不用费力开车,我打开手机约一下,花十几元,几十元成本是最低的。

而实现L4、L5的软硬件成本比打车高太多了。

用户买车是为了开,不是为了坐。

所以,自动驾驶目前能卖的是一些辅助功能,堵车的时候开车体验不好,长途高速开车无聊,这些时候,让AI来开车。

让AI从车库里面自己出来到门口,比自己去车库开方便,这个有需求。

停车对于技术不好的司机来说麻烦,让AI去停车有用户体验。

找停车位麻烦,到了目的地附近下车,让AI去自己找停车位有需求。

这些真实需求,对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要求不太高。

所以,对于汽车销售来说,到了一定程度进化有难度。

而真正对无人驾驶有强烈需求的是滴滴和优步这类企业,这类企业希望在无人驾驶成熟以后,用无人驾驶逐步替代司机,降低运营成本。

所以,到了一定水平,无人驾驶在普通汽车中会停滞,而在网约车出租车需求中会继续发展。

user avatar

在云贵川农村山区的砂石路、机耕道上实现L4甚至L3了,L5就指日可待了。

不过我觉得先实现这个的应该是无人驾驶的军用越野火力平台,用于反游击、打逐屋巷战的那种。那胜利者就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支军队背后的整个体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