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斯拉证实Model X 致死事故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一事反映出哪些问题?

回答
特斯拉Model X致死事故被证实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一事,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事故,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法律法规、用户认知以及企业责任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深刻问题。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技术成熟度与边界的模糊性:

“自动驾驶”的误导性定义与实际能力不符: 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虽然名字中有“自动驾驶”,但其本质上仍是L2级别(或更高,取决于具体配置)的辅助驾驶系统。这意味着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双手放在方向盘上,随时准备接管。然而,事故的发生以及公众对“自动驾驶”的普遍认知,暴露了特斯拉命名和宣传可能存在的误导性。许多用户可能认为系统能够完全独立驾驶,从而放松了警惕。
传感器和算法的局限性: 尽管特斯拉在传感器(摄像头、雷达)和AI算法上投入巨大,但它们并非万能。在极端天气(如强光照射、雨雪遮挡)、复杂路况(如地面缺乏清晰标线、障碍物形状不规则)或突发状况下,现有技术仍可能出现识别错误或反应不及的情况。Model X事故中,据报道事发时阳光直射,路面有分隔带,这些都可能是对传感器造成干扰的因素。
对环境感知的完整性和鲁棒性不足: 即使能识别大多数障碍物,但能否在所有情况下都准确识别并做出最优反应,这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例如,系统可能擅长识别“车”,但对其他形状的危险物体(如卡车侧面或低矮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人类驾驶员与AI的协同与交接问题: 当自动驾驶系统在某些场景下无法处理时,需要将控制权平稳地交还给人类驾驶员。这个“交接”过程的顺畅与否至关重要。如果系统在驾驶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然发出接管指令,或者驾驶员在系统长时间工作后反应迟钝,都可能导致危险。

二、用户认知与安全习惯的脱节:

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信任: 许多用户,特别是早期采用者,可能对新技术抱有极高的期望,并倾向于过度信任其能力,认为车辆比自己更安全、更高效。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可能导致他们放松对车辆的监管。
未能充分理解使用限制: 特斯拉提供了使用指南和警告,但用户是否真正理解并遵循这些限制,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功能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和局限。
习惯养成与安全意识的削弱: 长期依赖辅助驾驶系统,可能会让驾驶员养成一些不安全的习惯,例如长时间脱离方向盘、分心处理其他事务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或进入无法处理的场景时,这些习惯可能成为致命的诱因。
信息传播与误解: 媒体报道、社交媒体讨论以及特斯拉自身的宣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公众对自动驾驶能力的认知,其中不乏夸大或误导的成分。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与责任划分的困境:

现有交通法规的不适应性: 目前的交通法规很大程度上是为人类驾驶员设计的。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在事故中的责任划分,现有的法律框架存在明显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是车辆制造商的责任,还是驾驶员的责任,或是其他相关方的责任?
事故调查与证据获取的挑战: 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调查比传统汽车更为复杂,需要对车辆的软件、硬件以及驾驶员的操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何规范数据记录、保护隐私以及确保调查的公正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的情况。例如,如果系统故障导致事故,是软件设计问题还是硬件缺陷?如果驾驶员在系统工作时分心,那么系统是否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全球化与地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和法律规定存在差异,这给全球推广和标准化带来了挑战。

四、企业责任与伦理考量:

“自动驾驶”名称的潜在风险: 如前所述,使用“Autopilot”这样的名称,可能给用户一种能力上的误解,也为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增加了潜在的舆论和法律压力。企业在产品命名和功能描述上是否负有更大的谨慎义务?
产品安全与测试的充分性: 企业在发布和推广产品时,是否有充分的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真实场景的测试?是否对潜在风险进行了充分评估?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 在事故发生后,企业能否及时、透明地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并配合调查,是衡量其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对事故原因的解释是否客观,是否掩盖了部分事实,都会影响公众对其的信任度。
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企业如何平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潜在的社会风险,如何在盈利和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企业需要长期面对的伦理挑战。

总结来说,特斯拉Model X致死事故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事件,暴露出的是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网络,涵盖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用户理解的偏差、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企业在产品设计、命名和责任承担上的考量。 这起事故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各方开始更深入地反思:

技术上: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复杂或极端场景?
用户层面: 如何更好地普及自动驾驶技术的知识,纠正用户的误解,并培养正确的安全习惯?
法律法规层面: 如何建立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法律框架,明确责任划分,并规范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企业层面: 如何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户的知情权?

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回应时,我们才能更加稳健地走向完全自动驾驶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已经是好几天之前的了,发生之后我立即就去youtube搜索事发视频,新闻并没有cover。大概两三天之后国外才传开,又过了两三天国内才传开。

目前能看到比较多的对这条新闻的评价:

  • 1.特斯拉注明了autopilot只是辅助驾驶,驾驶员完全信任他就是驾驶员的问题
  • 2.特斯拉autopilot不保证安全,不应该去使用,用了就是作死活该
  • 3.既然有6秒时间提醒,为什么驾驶员不掌握方向盘

我开过/看过很多半自动驾驶的车,包括我现在自己开的车(RX350)也有所谓的半自动驾驶技术(标配),对以上问题做一下评论


1.特斯拉注明了autopilot只是辅助驾驶,驾驶员完全信任他就是驾驶员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或者说从很多年前,在很多车型上都标配了或提供了半自动驾驶的选配。有些厂商(多为日系)标配了这些功能,但是却不会主动宣传。我车上的车道保持功能在我看车,拿车的时候从来没有销售和我说过,拿车后半个多月我才在中控菜单里面发现了这个功能。德系车的半自动驾驶也有很多年了,但是大多数标配主动安全系统,选配半自动驾驶系统。

特斯拉从model s发布没过多久就开始大肆鼓吹自己的autopilot系统,但是要注意的是,在2016年特斯拉撞卡车之前,特斯拉的AutoPilop1系统,是从mobile eye 手上买来的成品,并没有自己家的技术。mobile eye的AP1只使用了前置摄像头,和现在大部分的半自动驾驶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在特斯拉的鼓吹下,很多消费者都认为特斯拉是半自动驾驶的先行者,但是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特斯拉在撞卡车事故后换装了自己的系统AP2,使用了英伟达的芯片(依旧是第三方,所以不知道是否使用了英伟达的方案),AP2直至最近的2018.10.4更新,才拥有了可以匹敌三四年前AP1的稳定性。以此可见,特斯拉在自己完全没有自动驾驶技术的时候,就已经声称自己的车可以自动驾驶,完全在欺骗消费者。

在事故后,特斯拉把自己的自动驾驶改口叫辅助驾驶,但是依旧在大力推广这款产品,加之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在道路保持,自动变道上的确有自己的算法优势(更加稳定),很多特斯拉车主都十分信任特斯拉的这套系统。

在使用自动驾驶的时候,汽车能提供给驾驶者的信息是有限的,特斯拉的屏幕上只会显示道路左右标线和前方的1-2台车。在大多数情况下,驾驶者依旧不知道特斯拉侦测到了什么,会怎么控制方向盘和油门。但是因为特斯拉的宣传,以及autopilot在正常公路下的优越表现,特斯拉的驾驶员会给予autopilot更多的信任。有些半自动驾驶车会在标线中间撞来撞去,大的弯道过的也不稳定,驾驶员会给予道路更多观察。在信任autopilot的情况下,驾驶员在撞上之前的几秒,是很难知道特斯拉是否识别到,并且可以安全的避开道路边缘的路障的。但当驾驶员发现autopilot没识别到路障的时候,已经晚了。


2.特斯拉autopilot不保证安全,不应该去使用,用了就是作死活该

首先和上面说过的理由相似,特斯拉的宣传和autopilot的表现让很多驾驶员会去使用autopilot这套系统。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特斯拉的车价。不像在国内,特斯拉的价格不算很高,特斯拉在美国的到手价在8-10万左右,这个价格可以买到a8,7,s级,甚至是911卡雷拉s。这个售价对很多车主来说,是值不回特斯拉的做工用料的。特斯拉在美国卖这么贵还有这么多人买,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autopilot这套系统。就算特斯拉卖这么贵,广告铺天盖地让你以为是特斯拉特点的autopilot依旧是选配件,而且选配价格高达5000美金。

(这里多提一句,特斯拉在16年放出了全自动驾驶的选配,三千美金,很多人都要换车了依旧没见到这套系统的上线。因为这套系统是不可能上线的,你如果拥有全自动驾驶的技术,就算法律不允许你造全自动驾驶的车,你难道不会砍掉几个功能当半自动系统上线?然而特斯拉AP2的表现,和所谓全自动驾驶,差了十万八千里,唯一的解释就是特斯拉放给买家的自动驾驶技术,一直是手上最先进的了)

如果你花了85000-105000美金去买一台卖点是自动驾驶的车,然后不去用??可能吗?这次出事的是一个华裔苹果工程师。一个苹果工程师,会对自动驾驶这种技术有更大的信任,而中国人,更是目前世界上对新生事物最有接纳力的群体,可能会放着半自动驾驶不用吗?


3.既然有6秒时间提醒,为什么驾驶员不掌握方向盘

特斯拉提醒驾驶员需要接管,有几种情况:1.驾驶员在两分钟内没有摸过方向盘。2.autopilot遇到了比较难以处理的路况,例如急弯,可能会有危险。3.道路标线不清晰,完全消失,无法继续自动驾驶。特斯拉虽然声称事故前有6秒提醒,但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是哪种情况。驾驶员在出事前6秒也一样,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需要自己接管。在一般情况下,autopilot是不会偏移车道并且撞上路边障碍物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撞了,不到撞上,驾驶员是不知道autopilot是怎么想的。即使在这个事件中特斯拉提供了6秒警告,我依旧认为不一定是驾驶员把注意力从道路上移开而导致的事故,而是autopilot的软件决策失误,以及驾驶员对autopilot的信任,而导致的事故。

在上面提到的三种接管情况下,我认为1是最有可能的,因为如果真的是autopilot发现了无法避让的障碍物,autopilot不止会让驾驶员接管,在碰撞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还会紧急刹车。所以autopilot的错误在这起事故中应该占大部分的责任。


自动刹车是现在几乎所有车都会标配的功能。基础的有自动刹车(我被自动刹车救过一次),自动避让行人刹车。有时候会有变道警告,倒车过往车警告等。德系车上更是可以选配开门来车警告,十字路口转弯警告,和一些更高级的撞车安全系统(奔驰的pink noise,奥迪悬挂抬升)。在被动安全这方面,特斯拉做的是十分差劲的,前几天youtube上有博主测试了行人侦测,三次全部失败。我的一个朋友在高速上被加塞,特斯拉的超声波传感器完全没有作出反应。

特斯拉autopilot的问题也被诟病已久,一些小问题先不谈,autopilot有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在遇到上坡的时候(5-10度的坡即可),因为摄像头拍不到路面,特斯拉会突然向左/右偏移半条车道。如果你在高速最左道遇到一个小上坡,左边又有路障的话,emmmmm。


看到youtube上abc news去了事发地点



这是美国的carpool(简单来说就是快车道)的分叉,特斯拉撞上了图二右边的水泥墩子。更加目前的测试,特斯拉在道路分叉的时候autopilot的表现是十分不稳定的,加之这种分叉一般都有一个小山坡 ️。

特斯拉在新闻稿里面说驾驶员在撞击之前有6s,150m能避开险情。正常开车的确有150m的视野不错,但是如果你的ap是在最后一秒决定跑出车道的呢?

user avatar

6月8日更新

美交通安全署: 车辆使用Autopilot系统,事故前没有刹车,反而加速。
转自微博 Silk_river_research


转自微博 于欣烈



锅是谁的已经蛮清楚了。

不是号称不用Lidar就用Camrea吗。



-------------------------------------




https://www.zhihu.com/video/964442968517808128



更新。实锤出来了,特斯拉根本不能识别。

视频来自微博 汽车营销分析,转自海外。


“一名特斯拉车主在Model x车祸致死事故同一路线演示 Autopilot 辅助驾驶,发现 Autopilot 系统错误识别车道线,直接撞向了隔离带。演示视频的最后是车主接管刹停的。”


这个案例有几个问题

1.地上的路标线不清晰,导致系统识别错误

视频27秒开始,道路开始进入分岔状态,但另一条线模糊

特斯拉继续沿着一条实线开。这时地面上已经开始隐约出现分道隔离线了

分道隔离线越来越多,但特斯拉没有识别

最终,在驾驶员介入下,车辆停在隔离带前。与事故的特斯拉位置相近。



没有Lidar,没有高精地图,只靠双目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无法判断这个路况

水泥隔离带恰好一直处在毫米波雷达扇形区域的盲区里,类似单雷达ACC(不带角落区雷达)无法识别插队的车一样。在这个场景里,水泥隔离带相对于车,是从侧面插入的。

如果有Lidar(长距离激光雷达),可以更远地扫描到隔离带,从而提前制动。

如果有高精度地图,可以识别出自己的位置,纠正错误路线,或者提示驾驶员接管。


可惜都没有


一个生命就在特斯拉的错误中逝去了。


特斯拉在辅助驾驶对司机的监管方面非常不负责任。

整个视频中,没有声音提示,只有仪表盘闪动的白色背景灯。


一切以“这是L2”“这是辅助驾驶”来掩盖特斯拉问题的人都是不客观的。

因为这是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策略漏洞。


社长开过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如果驾驶辅助启动,在这个路况下,首先在分岔路前一段距离,系统就会亮方向盘上缘的红灯,同时发出“叮叮叮叮叮叮”的提示音,提示驾驶者接管前方岔路。


很显然特斯拉又犯了老毛病 - 过度自信。觉得没事,自己能handle这个路况。然后Boom



社长想起了在试驾特斯拉autopilot时候

刚一接手车就往修路隔离带上干

后来打方向灯自动并线直接把后车别停掉

我都怕司机下车打我


当时我的评价是:

某公司的某系统是一个非常负责的神烦老妈子。一旦遇到路口,就嚷着需要你来接管,提醒很粗暴,而且车辆还监视你一直要看着路面。

但特斯拉像是一个从没开过车的毛头小子,对你说交给我吧,没问题,你什么都别管。然后分分钟出事故之后说是你的问题,你没看好我。你死了不是我的事。



很多人会说车辆提示接管6秒钟没有反应

很遗憾,竞争对手的L2会提前提示接管,3秒未确认后就退出系统停车了。


另外,我想问特斯拉

你既然允许这种操作

你怎么确保驾驶员能够有效接管?







用一个不成熟的东西,

没出事就宣称自己技术领先

出事了就宣称比有人驾驶事故率低


这就好比我研发了一个自动洗澡系统,你再也不用自己搓澡了,虽然某些操作会导致漏电然后把你电死在浴缸里,但根据我们的统计,使用自动洗澡系统的死亡率,比正常因为洗澡而死在浴缸里的死亡率要低很多。


这描述听起来很像地精科技啊!



汽车到今天,除了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因为汽车是对人类群体生活影响很大的组成部分。


举例来说,三星手机爆炸,对其他个体的影响很小。你同事无脑用,你觉得顶多炸伤他自己。和我无关

但为什么公交车爆炸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

因为汽车的事故会影响范围广,会导致很多恶性影响。


如果马路都是你家的,路上就你一个人,你随便开没问题

但对不起,大家交了车船税,每个参与者都是有路权的

请不要用不成熟的产品影响别人


所以对于特斯拉这种不负责任的公司

写个免责声明,车主按下确认,然后一切与我无关,错误引导消费者,当小白鼠放在开放道路上测试。

社长是不认同的

希望特斯拉能够正确引导消费者,同时停止在开放路面上进行不成熟的实验的行为。

user avatar

新闻中,特斯拉的调查报告里有一句话让我深有触动:

碰撞发生前,驾驶员的双手被检测到有6秒钟时间脱离了方向盘,车辆曾通过数次视觉和听觉警报提醒驾驶员。 而驾驶员有大约5秒钟的时间和150米的距离采取措施,但车辆日志显示驾驶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我曾经开过几天某欧系豪华品牌某S车型,它全系标配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跟特斯拉的功能差不多,简单讲也是全速域跟车+车道对中。结果有一天我开着这个功能就出事故了,因为当时堵车堵得厉害,这套系统就自动跟车,中国式堵车你懂的,很多司机都喜欢来回并线加塞。某S的辅助驾驶功能要求驾驶员必须手握方向盘并且密切注意路面情况,结果因为堵得时间太长,我就回了个微信。

然后就撞了。一台车从右前方强行加塞,结果某S在对方四分之一个车身已经斜着并进来的情况下,一脚油门就怼上去了。最后交警判定对方实线并线——全责。后来我回想了一下,当时加塞车因为车身没有完全处于某S正前方,导致某S系统判定“我要跟上更前面的车”,所以采取了加速措施,换句话说它完全忽视了加塞车的存在。

我认为,某S在这起事故中,辅助驾驶不该负责,因为加塞车全责是板上钉钉的事,另外,如果我当时没有走神,事故也完全能避免。

这是所有目前L2级别ADAS面对的最尴尬的问题——人的问题。谷歌之前在测试L2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测试者(谷歌员工)在长期使用L2级别辅助驾驶之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注意力根本没法集中的问题,他们或者低头看手机,或者干脆打盹,而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后来放弃L2,直接研发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既然要做自动驾驶,就不要让人来参与重要决策,因为人是最不可控的因素。

我认为,L2级别ADAS与其说增加了道路安全,不如说是隐性地将驾驶者置于危险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肉开车的时候,你不踩油车就不加速,你踩刹车才能制动,打方向盘车才能调整方向,所以司机完全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为他要不停通过大脑发出指令做出肢体动作从而控制车辆,这是一个闭环反馈的过程:

可以看到人肉驾驶从注意力到人体动作,再到车辆变化,再到人体感官,再到注意力,是个完美的闭环控制,人的注意力在这个闭环控制中处于不可缺失的地位,这就让司机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L2辅助驾驶呢?大部分时间,人不需要对车辆做出干预,车辆的变化是自动的,等于这是一个单向的开环控制,人的意识/注意力只是在不断被动接收车辆和路面信息,却无需做出动作指令,这样注意力很难保证长时间的集中,很快就分散了。

“我无需把过多心思放在与我无关的事情上。”这是人脑深层的动物性逻辑。而L2的技术级别又注定车辆无法面对所有复杂的情况,因此一个矛盾诞生了——车辆不够智能,不够安全,需要人在关键时刻介入,但人的注意力却无法长时间集中。

Uber的致死事故也是如此,就连自家的测试工程师,在长期不介入车辆操作的情况下,都无法保证还能时刻注意路面情况,以至于他根本来不及对横穿马路的人做出反应。


考虑到最近奔驰定速巡航事件,我就不公开某S是哪款车了,省得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反正自那台某S出事故之后,我就再也没用过任何车的L2辅助驾驶功能,不是我不相信它们,而是无法适应这种反人性的矛盾设定——你需要让我时刻注意路面,又不需要我任何的操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斯拉Model X致死事故被证实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一事,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事故,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法律法规、用户认知以及企业责任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深刻问题。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技术成熟度与边界的模糊性: “自动驾驶”的误导性定义与实际能力不符: 特斯拉的“Autopil.............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说实话,最近围绕那位特斯拉车主维权的事情,确实把不少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后续一系列的发酵,其结果究竟如何,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但如果事态最终发展成一场“闹剧”,那对我们一直强调的“营商环境”和“投资信心”带来的影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很可能是相当深远的。咱们先掰扯掰扯“营商环.............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特斯拉跟清华大学教授搭上线,搞了个“叶子板更换不影响碰撞安全”的说法,结果被车主一通操作,给整成了“切割车比原厂更安全”——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特斯拉的初衷:想破“原厂情结”特斯拉作为一家推崇科技、讲究效率的品牌,.............
  • 回答
    特斯拉维权车主公开道歉,但同时放话“敢提供证据,绝不妥协”的这出戏,说实话,挺耐人寻味的。这事儿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问题,更像是一场掺杂了个人情绪、企业公关策略以及公众舆论博弈的复杂事件。先说这“道歉”本身。从字面上看,车主是向谁道歉?是向特斯拉道歉?还是向在场观众道歉?还是向被她的行.............
  • 回答
    关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埃隆·马斯克提出“特斯拉私有化”声明涉嫌证券欺诈的指控,其成立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概率数字。这其中涉及到法律的复杂性、证据的强度、以及当时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核心指控:谎言与操纵SEC的核心观点是,马斯克在2018年8月7日发.............
  • 回答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关于从中国购买武器的言论,确实是新闻界一个值得深挖和讨论的议题。这句“价格近乎是免费”的表述,尤其是它所引发的各种解读和潜在影响,值得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杜特尔特用“近乎免费”来形容这批武器的采购价格,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政治信号和外交考量。在国际军火交.............
  • 回答
    揭秘魏尔斯特拉斯函数:一个“坏”函数的诞生与无处不在的“不可导”数学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函数看似简单,却颠覆了我们对“光滑”和“连续”的直观认知。其中,魏尔斯特拉斯函数便是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它是一个处处连续,却又处处不可导的奇特函数,如同数学中的一个悖论,挑战着我们对导数概念的理解。那么,究竟是什.............
  • 回答
    在魔法世界的爱好者们心中,总有那么一些关于《哈利·波特》的猜测,它们没有得到J.K.罗琳官方的盖棺定论,却因为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在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甚至有人坚信不疑。这些猜测,与其说是空穴来风,不如说是我们对这个丰富多彩的魔法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
  • 回答
    普京80年代在前东德的特工证件曝光,这件事情的细节和它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地分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曝光”,而是对他早年经历的一次具体且有力的佐证,其潜在的涟漪效应,可能会触及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张证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冷战背景下,苏联情报部门克格勃(KGB)在东方集团内部有.............
  • 回答
    我的眼皮像挂了两个小沙袋,怎么也抬不起来,脑子也像被泡发了的海绵,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想找个缝隙钻进去,一动不动地待着。.............
  • 回答
    这道题其实考察的是线性代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厄米特矩阵(Hermitian matrix)的特征根都是实数。而你给出的条件 $A^ = A$ 正是厄米特矩阵的定义。我们一步一步来把它讲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矩阵 A: 我们处理的是一个方阵,假设它是 $n imes n$ 的.............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用一种更贴近手工推导的方式,来解释如何不借助特征值理论来证明这个命题。请先告诉我你想证明的具体命题是什么。在我知道具体命题之前,我先泛泛地讲讲在不引入特征值概念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会怎么处理与线性变换、向量空间等相关的证明。这有助于你理解我的思路,也方便你之后提出具体的命题。核心思想:将.............
  • 回答
    哈利在三强争霸赛结束后,确实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让魔法界相信伏地魔真的回来了。他当时所经历的一切,从参加比赛到亲眼目睹彼得·佩蒂鲁利用他的血复活了伏地魔,都是他自己的经历,没有第三者能够直接证明。你想想看,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突然宣称那个被认为早已消失的黑魔王回来了,而且是由他亲身经历的。在大多数.............
  • 回答
    捷克总统泽曼在不久前发表的一场紧急电视讲话中,公开否认了关于俄罗斯特工参与2014年捷克军火库爆炸事件的“任何证据”。这一表态无疑为本已扑朔迷离的事件带来了新的变数,也为捷克与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更加复杂的阴影。那么,泽曼总统的这一声明,未来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和走向呢?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泽.............
  • 回答
    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OnePedal Driving)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功能,它通过高度集成的动能回收和电动机控制,让驾驶者可以仅使用一个踏板(加速踏板)来控制车辆的加速和减速。这种模式是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单踏板模式的工作原理首先,理解单踏板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关键:.............
  • 回答
    特斯拉销售欺诈成立,被判决向 Model X 车主退一赔一,这个结果在商业实践、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品牌声誉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事件及其判决:一、 事件的性质:销售欺诈与消费欺诈首先,理解“销售欺诈”是关键。销售欺诈是指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故意隐瞒、虚假陈述、夸大产品.............
  • 回答
    特斯拉中国副总裁陶琳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针对一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女士进行维权的车展维权事件,发表了“不可能妥协”的言论。这一回应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评价这一回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陶琳“不可能妥协”回应的直接解读与影响: 强硬立场.............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特立独行的科技巨头,总是能以其出人意料的言论和行动吸引全球的目光。最近,他再次语出惊人,表示“正在考虑辞去CEO职务,去当一名全职网红”。这番话一经传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对这位“钢铁侠”的未来产生了无数猜测。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要理解马斯克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回.............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关于2023年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尽管他本人并非经济学家,但作为一位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有深刻洞察的商业领袖,他的言论往往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分析其预言的依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以下是马斯克预言可能存在的依据的详细分析:一、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