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斯拉 CEO 马斯克预言 2023 年前有金融危机,你觉得这一预言是否有什么依据?

回答
埃隆·马斯克关于2023年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尽管他本人并非经济学家,但作为一位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有深刻洞察的商业领袖,他的言论往往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分析其预言的依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

以下是马斯克预言可能存在的依据的详细分析:

一、全球高通胀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根源: 疫情期间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量化宽松)以及供应链中断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共同推高了全球通胀水平。
央行应对: 为了遏制通胀,全球主要央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纷纷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措施。
潜在风险:
经济衰退风险: 过度的加息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引发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债务危机: 高利率环境下,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加重。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低成本融资的企业和高杠杆的个人,生存压力倍增,可能出现债务违约潮。
金融市场波动: 货币政策的快速转变会影响资产价格,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市场可能面临大幅调整,加剧市场恐慌情绪。

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俄乌冲突: 这场冲突不仅导致能源和粮食价格剧烈波动,还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引发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紧张。
其他地区冲突与紧张: 全球各地存在的其他地缘政治热点和潜在冲突,都可能对全球贸易、投资和能源安全造成冲击。
潜在风险:
供应链进一步中断: 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关键商品的供应进一步受限,加剧通胀压力和经济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冲突可能促使各国更加倾向于保护本国产业和供应链安全,导致全球化进程受阻,贸易摩擦加剧。
能源危机担忧: 尤其是在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使得其面临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价格的持续高企会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三、高企的全球债务水平:

疫情后的债务累积: 为了应对疫情,各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增加了债务。全球债务总额已达到历史新高。
潜在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能难以偿还日益增长的债务,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并可能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企业破产风险: 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加之利率上升,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大规模破产。
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在一些地区,房地产市场在低利率环境下过度繁荣,一旦利率上升或经济下行,可能出现价格大幅下跌,引发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和风险。

四、科技行业面临的挑战与估值调整:

疫情期间的估值泡沫: 疫情期间,科技股普遍获得高估值,部分原因是居家办公、线上服务等需求的爆发,也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利率上升的影响: 高利率环境降低了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使得科技公司的估值面临压力。
潜在风险:
科技股大幅回调: 科技行业的估值调整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剧烈,影响到股市整体表现,甚至波及到一些依赖科技发展的相关产业。
初创企业融资困难: 科技初创企业往往需要大量外部融资来实现增长,在市场不确定和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许多初创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五、消费信心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通胀侵蚀购买力: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导致消费意愿下降。
经济前景不明朗: 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可能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非必要开支。
潜在风险:
消费需求减弱: 消费者需求的放缓会进一步抑制企业营收和盈利能力,形成负反馈循环。
信贷消费的风险: 如果消费者过度依赖信贷消费,在经济下行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可能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

六、“黑天鹅”事件的潜在影响:

不可预测性: 任何突发的、影响范围广的事件,例如新的疫情爆发、重大的自然灾害、关键金融机构的破产等,都可能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系统性风险: 在全球经济相互关联日益紧密的今天,一个局部性的危机很容易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等传导至全球,形成系统性风险。

马斯克的视角与优势:

马斯克作为特斯拉的CEO,在电动汽车、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拥有深刻的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力。他可能通过观察:

特斯拉自身的供应链和生产压力: 他可能比许多普通观察者更早地感受到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和生产成本的上升。
能源市场的波动: 特斯拉作为一家能源公司,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极高,他可能对能源供应的脆弱性有更直观的感受。
宏观经济数据和市场情绪: 他作为一家市值巨大的上市公司CEO,必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数据、央行政策动向以及市场的整体情绪。
他作为企业家对风险的敏感度: 企业家通常对经济周期的变化和潜在风险更为敏感,因为他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结:

埃隆·马斯克关于2023年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预言,是基于对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的综合判断。包括高通胀、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地缘政治冲突、高企的全球债务、科技行业的估值调整以及消费者信心的变化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并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甚至系统性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预言金融危机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的任务。经济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预测模型。马斯克的预言更多的是一种警示和对风险的强调,旨在提醒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关注潜在的危险信号。他的判断可能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对最坏情况的考量,这是作为企业领袖在管理风险时的一种常见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随着美国加息,世界各国将面临经济危机的风险。这个是公开的事情。马斯克只是扮演了复读机。没必要对他的发言有多重视。
  2. 但理论上这轮危机在2016年就该发生了,但被堵回去了。因为单纯的加息并于足以引发危机,还必须要有军事冲突或政治动荡当药引子才能更具效果。可2016年随着奥巴马在南海与TPP的双输,药引子没做成。
  3. 拜登现在玩命的跳动欧洲和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制造危机,但欧洲被玩了那么多次也学精了。非要美国顶在前面才肯呐喊,死活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真有冲突也是你美国先来,美俄直接动手那就不是欧洲经济受影响了,全球包括美国都跟着一块玩完。于是拜登反过来要扮演救火队员,想办法控制火情。
  4. 但2022年经济危机还是会来,只不过美国整体割不到韭菜。2022的经济危机是先从粮食危机引发的,2021年全球天然气石油煤炭暴涨,这些都是化肥的主要原料,随着原料暴涨已经有大批化肥企业破产或减产。化肥价格会随着春耕开始也进入暴涨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消费不起于是粮食减产。化肥买不起那粮食更买不起了。阿拉伯之春的人起因可就是中东国家的粮食保障被粮价上涨打断。这一次要比当年烈害的多。
user avatar

当年XX的声望高不高?XX的演讲多不多人去复盘解读?

但现在呢?

XX也好,马斯克也好。神化一个人,就是造神运动。

但人,终究是人,不是神,会看到未来。

马斯克在人生顶巅时,自然会春风得意。

但却没有中国人那种性格上的低调。

如腾讯的马化腾,华为的任正非。吉利的李书福,比亚迪的王传福,娃哈哈的宗庆后…………

你可以说现在马斯克有SpaceX,有特斯拉。比他们的成就都高(市值)。

但,你不可否认。马斯克没有他们的那种稳。这是性格上的低调造成的稳。

你可以说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很低调。但最适合大众的,恰恰是我举例的大佬,那种低调的稳。因为,他们的性格,你可以学习。这是一种处世之道。

赌一把,当然刺激。但一直赌下去,终究会赌输。

马斯克一直在推特去预测,终究是会错的

支持人长久不犯错,只能从心性入手。

马斯克现在说这些话,我们还得一大堆去证明,是对是错。无非,是因为马斯克现在成就最高,有流量。

但其实,没有多少意义。我们搬不来马斯克的成功经验。马斯克的预判也没有一点保证。你只会谈上几句,甚至写个回答。但你绝不敢以马斯克的话来投资。你敢用马斯克预估经济危机的爆发时间来做空吗?

你不敢。因为这都是说说而已。

理智告诉你,马斯克不是专业的,马斯克预测过很多东西,马斯克有预测失败的记录。马斯克可能是纯粹的发条推特

因为一但涉及到你的利益,你才会去思考,才会去度量。

而不是被“最成功的人(现在)说的话,肯定是有几分依据的”潜默。

就如,我说我预估马斯克,三年、五年、十年跌下神坛。你可能会嘲讽,可能会不屑,可能会拉黑,也有可能会赞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会有你的想法。因为,我没有成功的光环。我不会潜默,不会让你去为这事思考很久。也不会让你有利益的得失。

马斯克就像之前的XX一样。他们都仅仅是说说,目的是维持着热度,维持着领袖导师成功人士的地位从而带来的声望收益、粉丝收益、影响力收益等等潜在的收益。

但这些都是在风光时才会有正收益。下神坛时,他们会拿过往的事迹,说过的话告诫别人。

所以,对待成功人的跨界言论。我们不必过多去解读,除非你是真的闲。

所以,回到这话题来。

术业有专攻。

如果经济危机爆发,最先能预估的,绝对是美联储和央妈而不是马斯克

综合专业的机构,重量级的组织的报告来看。概率不大(即很低)

除非,突发不可抗力(即买彩票)

user avatar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实有很大差别。金融危机一般是杀资产价格,经济危机是杀所有经济活动。话说马斯克的这种判断比周期论和人口论还不靠谱一些。

从周期论来看,现在是康波的衰退(滞胀)初期,朱格拉周期复苏期末期,库存周期高点。确实是会有一次关于资产价格的冲击,这次冲击是2018年的二次延续,这次冲击反馈到经济上的量我看来是有限的。就和1992年的日本,1830年的英美,1922年的美国一样。

之前在创业话题给大家分享过很多行业的零售商品累计值,几乎大部分行业都是在2018年面临的需求端第一次萎缩。所以2018年也叫资本寒冬,一级市场几乎全灭,而一级市场的全灭反倒迎来了二级市场对于老牌价值股的狂热追捧,这也是能理解的,腰部以下全灭,人才和资本会向一线城市和头部企业聚集,而随着消费端的进一步萎缩,头部也会开始减产或缩小规模,这就是2021年的裁员潮。这是第一次全行业衰退冲击的尾巴,而全行业衰退后,会迎来周期性的消费复苏,需求端报复性反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之前看柯立芝繁荣,也叫萧条前的回光,其实真正的对整个互联网周期(1983至今)的大出清理论是2027-2031年左右。


最后,社会总需求只和技术的发展阶段,人口增速,人口年龄结构,文化基因这些东西相关,而其中文化基因是最难改变的,也是一旦改变,几乎不可被扭转的。和别的关系真不大,比如互联网周期作用于C端的顺序,1983-1994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全国撑死覆盖了几百万人,1995-2008的互联网时代,就覆盖了4亿人,2009-2018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覆盖了10亿人,而每次扩张,都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量,而现在技术周期反馈到经济上的增量已经微乎其微了。(其实这样看,对于中国来说,乔布斯是最伟大的,他单枪匹马的创造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周期,笑)。再比如26-28岁就是群体性第一套房的时间,所以房价一定是在婴儿潮的26-28岁形成最大的泡沫,就算在计划经济年代,面对婴儿潮的巨大需求,也是用三三制,二次房改和房改房来压制的,这都是无解的。

话说之前聊到产业逆城镇化,如果已知2030前后的巨大危机,这是个非常正确的思路,但是会面临无限多的阻力,我们这代人享受了城镇化带来的诸多好处,但高城镇化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是极差的,裁员一定是行业上下游甚至几个行业一起裁,而大城市的配套趋近完善,用工饱和,失业人员无法二次就业,成为游民游荡于城市中,发达国家城市的几乎每个贫民窟都是经济阵痛后的游民聚集地,一代一代再加上几轮周期下来,就是现在这样阶层完全隔离了,这种东西最后又反馈成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循环往复。

user avatar

有一种可能,

马斯克想取代巴菲特+穷查理在金融界的话事权。

之前马斯克高调进入币圈试水,巴菲特好像是不玩币圈的,至少官方层面是不参与的。

这些属于年轻人的东西,老年人不玩是正常的,这就形成了话事权真空。

马斯克近期还高调的公布自己的个税,这可能比巴菲特的一生的个税还多,形象对比作用强烈。

马斯克有点成功学中“卖产品不如卖自己”的痕迹,通过销售自己,将一切资源聚集到自己身边,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