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地铁15号线西线未延伸到圆明园连接4号线是否与清华大学有关?

回答
要详细聊聊北京地铁15号线西线为何未延伸至圆明园连接4号线,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规划上的考量,其中清华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和人文因素,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地铁线路的规划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的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条线路的走向、站点设置,都是在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人口分布、交通需求、换乘效率、建设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后做出的决策。

1. 历史规划的演变与“一线多用”的思路:

在最初的地铁规划设想中,15号线本身就被定位为一条连接北京东北部和西北部的重要轨道交通走廊。当提到西延至圆明园连接4号线,这其实是在一个更早期的设想层面。早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往往会预留一些“可能性”,即在技术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多的连接。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更详细的客流分析,规划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条线路并非“面面俱到”地连接所有潜在的换乘点,而是更侧重于服务核心客流走廊。

2. 清华大学的影响:客流需求与枢纽设置的考量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之一,其周边区域承载着巨大的客流。学生、教职工、以及来访人员的日常出行需求是地铁规划中必须重点考虑的。

现有交通网络的承载力: 当时在规划15号线西延时,已经有其他线路在服务清华大学区域的客流了。例如,4号线本身就经过清华东路西口站,服务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西北部区域。而15号线在北段已经有清华东路西口站,实现了与4号线的换乘。从这个角度看,再次将15号线西延至圆明园连接4号线,是否会造成“重复建设”或“效率不高”是需要评估的。

换乘枢纽的效率: 如果15号线向西延伸至圆明园,然后在圆明园站与4号线进行换乘,这就意味着在圆明园这个区域需要设置一个重要的换乘节点。城市的交通枢纽设置是有其讲究的,通常会选择人口密度大、客流汇集且周边有重要区域的服务点。圆明园虽然是重要景点,但其作为日常通勤的枢纽功能相比清华大学周边或更核心的区域,其优先级可能有所不同。

清华大学区域的客流分流: 15号线在北段已经服务了清华大学区域,并与4号线实现了换乘。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分流了部分原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前往清华大学的客流。进一步向西延伸并再次连接4号线,其增加的客流效益是否能与巨大的建设成本和对现有交通格局的影响相匹配,是评估的关键。

3. 圆明园地区的特殊性与城市发展定位:

圆明园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其保护和开发有着特殊的考量。

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 地铁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方工程,对周边的地质、环境甚至历史遗迹都可能产生影响。在规划阶段,对圆明园这样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会受到更为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遗迹。线路尽量避开敏感区域,也是一种常见的规划策略。

区域功能定位: 圆明园区域主要承担的是文化旅游和历史遗迹保护的功能。相比于清华大学这样的教育科研和人才汇聚区域,其日常通勤客流的规模和性质有所不同。地铁线路的设置,往往更倾向于服务人口密集、通勤需求旺盛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4. 整体轨道交通网络的“织网”效应:

北京地铁网络是在不断完善的,15号线虽然没有在圆明园与4号线直接交汇,但通过其他线路的串联,也达到了服务北京西北部区域的目的。

“十字加强”与“环线”的协调: 北京地铁网络的基本骨架是“环形+放射线”。4号线是重要的南北向放射线,15号线是横贯东西的线路。它们在清华东路西口已经实现了换乘,连接了西北部。如果15号线继续向西延伸,其连接的效益需要与整个网络的效率进行权衡。

其他线路的补充: 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线路规划(如规划中的或已建成的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断层”,使得即使15号线未直接在圆明园连接4号线,整个区域的交通仍然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例如,4号线本身就提供了强大的南北向连接,而通过其他换乘站,也可以实现绕行或间接的连接。

总结一下,15号线西线未延伸到圆明园连接4号线,很可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清华大学作为重要的客流源和交通枢纽,其已有的交通服务能力以及对新线路提出的需求,与圆明园区域的特殊性(文物保护、功能定位)以及整体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优化目标,共同塑造了最终的规划走向。

与其说清华大学“阻止”了15号线的延伸,不如说清华大学周边区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交通解决方案,并且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规划者会优先考虑效率最高、影响最小、效益最大的方案。如果15号线向西延伸至圆明园连接4号线,可能在建设成本、对圆明园区域的影响、以及新增客流的效率上,相比于目前的规划方案,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这就像城市建设一样,不可能所有街道都直达所有你想去的地方,而是通过一个有效的网络让你能够“绕行”或“换乘”到达目的地。15号线与4号线的连接,已经在清华东路西口完成了“关键一握”,而圆明园区域的交通需求,则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了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听说,清华大学不准15号线从清华地下通过,因为地铁施工和运行会对清华大学的精密仪器造成影响。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对。在地铁方面承诺折返线空载低速运行(当然,进行了大量的对比测量工作)之后,清华大学才同意将终点站设到清华东路西口,折返线伸入校园。为此,清华需要搬迁部分仪器,和给部分仪器加装减振设施。此前的终点站是北沙滩。

4号线已经把北大的仪器都赶到西南角去了,清华当然不愿意蹈这个覆辙。

不过实际上既有的13号线、京包铁路甚至荷清路都对清华大学东主楼内的精密仪器有影响,加上京张既有线五环内拟入地改造,长期来看清华也必须把仪器都迁走。

如果15号线继续西延的话,清华大学精仪系大楼也会受到影响。

最近有报道称二期这一段区间要采用有砟轨道(即轨道下面是枕木、石子),清华东路西口的折返线也说是用的有砟轨道,而非地铁常用的无砟轨道(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以期减少振动影响;同时有砟轨道道床高度较大,改造非常容易,15号线下穿清华可以作为地铁减振道床的实验室(我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发文机会……算是个安慰吧),参照补充资料8。

规划昌平线南延经过学院南路、学院路——想必也不好过。




此图为补充资料6内插图。站后折返线和安全线基本上是按照黄线布置。伸入校园长度按环评所说120m则在测点3左边30米处。


-------------------------- 以下内容为补充资料 -----------------------------

1、

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西延工程(清华东至北沙滩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点击其中链接下载)

工程折返线进入清华大学校园120m,不涉及文物。
……
  对于清华大学关心的工程折返线对北京电镜中心等重点实验室的影响问题,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环评单位和清华大学多次沟通,并予以解答,车辆在此段空载无乘客折返运行,车速很低,小于15km/h。建议建设单位委托相关部门与清华大学就对于实验室的防范措施做出进一步深入论证和研究。

(15号线的K0居然在西苑。唉。)

2、欧阳康淼, 尹京, 杨宜谦. 地铁折返线环境振动试验研究[J]. 铁道建筑, 2012, (11): 34-37.

  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计划先后下穿京包铁路、地铁13号线、荷清路、清华大学东配楼东侧停车场至清华东站。清华东站为侧式站台,站后设折返线,终点邻近清华大学东配楼。折返线岔心纵向距东配楼东南角245m,隧道壁横向距东配楼东南角56m。

3、张志强, 雷军. 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观测及对高精密仪器的影响[J]. 现代仪器, 2011, 17(1): 69-78.

(以下为文章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方便民众出行的同时,轨道交通也显著改变铁路沿线地区环境振动背景。通过时北京地铁4号线、10号线特定地段列车通过时引起地面振动的对比,表明“浮置板道床”等目前的综合减振措施对地铁列车运行产生的高频振动有较为明显效果,但对低频振动的衰减效果有限。地铁4号线运行后,北京大学物理楼的环境振动显著增大,列车运行对物理楼的环境振动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低频振动对高精密仪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

关于地铁16号线西苑至苏州街段线路规划调整的公示
  北京大学反映该规划线位与其主校区精密仪器楼距离较近,建成后将会对北大科研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要求调整地铁16号线规划方案。

5、

lab.pku.edu.cn/tzgg/268

  12月29日,北京市规划委组织召开“地铁振动影响及地铁海淀山后线规划专项工作会议”。会上所有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必要通过地铁振动减振试验,研究合理解决地铁振动影响的办法。

  1月11日,北京市快轨公司和京投公司到我校实地调研,并就地铁振动监测和减振测试实验前期评估工作进行会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张新祥部长、发展规划部孙华副部长及相关人员参会。参会人员就地铁振动减振试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初步测试方案。

  2月15日,北京市规划委就海淀山后线地铁振动与北京大学精密仪器楼相关问题召开专题研究会,市快轨公司、京投公司、市政研究院、电子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参会,会议就以下几方面达成共识:(1)振动测试标准为VC-F;(2)北京市规划委同步开展振动减振试验、地铁16号线途经北大西侧改线方案论证以及北京大学部分精密仪器迁至海淀山后地区或其他适合区域的可行性研究;(3)为避免类似地铁4号线对我校的振动影响情况发生,地铁海淀山后线规划和施工要在振动减振试验完成并明确结论后,再确定地铁线路及施工方案。

  2月22日, 市快轨公司、微振动研究所、电子院、铁科院、北京交通大学到访我校与相关人员就地铁振动减振试验方案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人员认为此次振动专项研究意义重 大,为今后此类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与会人员认为,振动试验方案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包括测试方法、测试标准、钻探勘察地质结构、分析、数值模拟以及 减振设施等诸多方面。方案完成后将汇总多家经费预算,由市规划委统一上报市政府。


6、

两面夹击,北大精密仪器窘境
  2004年,地铁4号线开建。而在地铁4号线附近的理科实验区域里的大量精密仪器可能受到影响。
  对此,学校发展规划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会同校内外相关方面专家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多次磋商后,地铁4号线在北京大学东门区段内采取加设“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减振措施。
   2009年地铁4号线建成,地铁振动仍然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工作造成了干扰。物理学院学生吴翌阳说:“光学实验对稳定性要求很高,4号线地铁的振动确实对 实验造成了影响,实验结果不好。”而在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学校,不少研究论文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进行了研究和效果测量,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于是,北京大学原校医院处是北大燕园主校区仅有的受地铁振动影响相对较小,比较适于精密仪器运行及开发的区域。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张新祥介绍,入住单位中大部分为新体制单位,实验设备1号楼只是作为科研周转场所。“找到新场所后,部分单位还会搬出去。”将长久留下的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量子材料中心、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等4家精密仪器实验单位。
  而在实验设备1号楼外,还有多家精密仪器实验单位仍“流落”在北大东部,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和微电子三个学科中。
  张部长说:“要放下所有的精密仪器实验单位,预计要3万平米使用面积,但是现在实验设备1号楼的使用面积不到1万。”
  据北京大学发展与规划部校园规划办公室介绍,在原校医院门诊楼区域即将建成实验设备2号楼。

7、杨宜谦, 尹京, 刘鹏辉, 董振升, 姚京川.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环境振动影响评价[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2(3): 360-365.

(以下为文章摘要)

  清华大学东配楼内安装有多台精密仪器,为预测将来地铁15号线产生的振动影响,对该楼内、外的环境振动进行了现场测试(包括垂向和两个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速度),分析和评价了铁路、地铁、公路产生的环境振动现状对精密仪器的影响和地面振动传播规律。当京包铁路、地铁13号线有列车通过时,三方向振动水平均不能满足Titan、Tecnai、JEM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要求。当铁路和地铁均无列车通过、但存在公路交通时,Titan电镜垂向和南北水平向振动水平不能满足要求,但东西水平向满足要求;JEM电镜东西水平向振动水平轻度不满足要求,垂向和南北水平向满足要求;Tecnai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三方向均满足要求。楼外地面垂向和东西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和有效值均随振源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在距京包铁路200m以外衰减逐渐趋缓。但是东西水平向振动(40Hz以上)在距京包铁路约50~80m范围存在放大区。

8、

15号线年底再通七站

新型轨道穿越清华 安放减振装置

  15号线二期工程将向西延伸,穿越清华校区,校区部分建筑内有敏感仪器,需要为减振轨道结构预留改造条件。

  碎石道床结构具有良好的改造性能,可通过起道清除道砟,进而进行其他形式轨道结构的施工;同时,碎石道床预留了足够的轨道结构高度,为后续轨道减振形式的实施预留了条件,此种改造的灵活性是有砟轨道独有的优势。

  有砟轨道道砟为散体结构,具备较好的减振性能,同时提供良好合理匹配的刚度,有效保护轨道结构等。


9、

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年底全线开通

  据介绍,15号线一期西段工程在清华东路西口站站后设置折返线,折返线 180米长度轨道采用混凝土长轨枕有砟轨道结构。有砟轨道结构属于传统轨道结构,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使用经验,多用于地面线轨道工程,地下线工程 多数采用无砟轨道。15号线站后折返线采用有砟轨道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轨道结构形式结合工程实际的一次创新尝试。

  有砟轨道道砟为散体结构,道砟颗粒间相互咬合、嵌套形成了良好连续的弹性基础,具备较好的减振性能,同时,有砟轨道道砟、扣件等轨道结构零部件可以做到合理的刚度匹配,轨道零部件伤损较少,尤其是钢轨发生异常波磨的几率较小,有效保护轨道结构。


另外参照

城市地铁的修建会对高校或者研究所的精密研究等产生影响么?这篇分享所言是真是假?如果有影响,会是多大? - 大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