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岛链」是否炒作过度,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第一岛链?真的不能通过第一岛链吗?

回答
“第一岛链”:被过度解读的战略迷雾还是必须穿越的“中国梦”?

“第一岛链”,这个在军事和地缘政治讨论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近年来似乎被赋予了过多的神秘色彩和解读。它既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天然障碍,也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那么,“第一岛链”究竟是什么?它真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吗?我们又为何执着于穿越它?

什么是“第一岛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第一岛链”的地理范畴。它并非一条预设的军事边界线,而是一个由日本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以及琉球群岛(冲绳群岛)等岛屿,再加上台湾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弧形链条。从地理上看,它构成了西太平洋近海的自然屏障,将中国东部的大片海域与广阔的太平洋隔开。

这个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当时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在太平洋地区构建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其中“第一岛链”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目的在于限制苏联海军(以及后来的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深处,从而在潜在冲突中保持战略主动。

“第一岛链”是否被过度炒作?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第一岛链”的战略意义被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炒作”的成分。原因有几点:

模糊的军事意义: “第一岛链”并非一条由军事力量严密布防、禁止通行的界线。它更像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具体的军事管控则取决于各个国家在该区域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意图。虽然链条上的岛屿国家(如日本、菲律宾等)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战略重要性,但仅仅依靠这些岛屿本身,并不能形成一个绝对的军事封锁。现代军事技术,尤其是远程打击能力、潜艇技术以及空中力量,早已能够有效地对第一岛链的封锁进行规避或突破。
政治和心理作用大于实际: “第一岛链”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政治符号和战略话语。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强调“第一岛链”的存在,可以为加强军事部署、联合他国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提供理由。而对于中国而言,突破“第一岛链”则成为了海军现代化和实现区域战略目标的一个象征。这种概念的强化,往往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和心理目的,而非完全基于纯粹的军事现实。
技术的进步模糊了地理限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海军装备的现代化,过去那种依靠地理屏障进行军事封锁的传统模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国海军近年来在潜艇技术、反舰导弹技术、航空母舰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第一岛链”作为物理封锁线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和技术优势面前,所谓的“岛链”可能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束缚,而非难以逾越的物理障碍。
战略意图的转变: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其战略意图也从单纯的近海防御转向了维护更广泛的国家利益,包括海外贸易通道的安全、海外资产的保护以及应对潜在的地区冲突。因此,海军的走向远洋,参与国际安全事务,是必然的趋势,而“第一岛链”只是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地理挑战之一。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第一岛链?

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渴望穿越第一岛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国家战略需求:

1. 战略纵深与安全缓冲区: 如果中国海军一直被限制在第一岛链之内,那么一旦发生冲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直接暴露在敌方的攻击之下,缺乏战略纵深和缓冲地带。突破第一岛链,能够为中国提供更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将潜在的战场前移,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土安全。

2.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之一,其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至关重要。第一岛链的地理位置恰恰控制着连接中国与太平洋、印度洋乃至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海上通道。如果这些通道受到限制或威胁,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因此,拥有在第一岛链之外自由航行的能力,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要条件。

3. 发展强大海军的必然要求: 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军,必然需要能够自由地在广阔的海洋上活动。仅仅在近海进行防御作战,是无法满足一个大国海军的需求的。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转型,就是要建设一支能够远洋作战、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海军。突破第一岛链,正是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应对区域安全挑战: 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中国需要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内外进行军事存在,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海盗、海上恐怖主义以及其他潜在的冲突。

5. 展示大国力量与影响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海军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拥有能够自由穿越第一岛链,并在远洋展示军事存在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真的不能通过第一岛链吗?

答案是:并非“真的不能”,而是“有难度”、“有挑战”,并且越来越可以通过技术和战略手段来克服。

以下几点解释了为何说它并非绝对不可逾越:

技术上的突破:
潜艇部队: 潜艇是穿越封锁线最有效的力量之一。中国海军近年来大力发展战略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其静音性能、续航能力和攻击力都在不断提升,使得它们能够在复杂的海况和电子干扰下悄然穿越岛链,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或侦察。
反舰导弹: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射程和精度足以对区域内的水面舰艇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岸基、海基或空基的导弹平台,可以在第一岛链之外对潜在的封锁力量进行打击,从而迫使其撤离或限制其行动。
航空母舰及舰载机: 航母编队的出现,使得中国海军拥有了在远离本土的区域进行空中支援和作战的能力。舰载机可以侦察、打击第一岛链上的目标或岛链外的潜在威胁,为海军舰队的行动提供掩护和支援。
信息战和电子战: 通过先进的侦察卫星、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中国可以获取第一岛链区域内的情报,并对敌方的通信、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削弱其封锁能力。

战略上的灵活运用:
“非对称作战”: 中国并非试图与美国及其盟友进行正面海空对抗,而是更侧重于利用其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方面的优势,采取非对称的作战方式。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可以通过“打了就走”的战术,或者利用复杂的海空环境,有效规避第一岛链上的直接军事存在。
多边合作与外交: 虽然第一岛链的形成与一些国家的地缘政治考量有关,但同时,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也是多样的。中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与地区国家建立互信,寻求共同的安全利益,缓解紧张关系,从而间接削弱第一岛链的战略效力。
灵活的航线选择: 并非所有穿越第一岛链的航线都受到严格的军事控制。通过选择不同的岛屿之间的通道,利用海峡的复杂性,以及选择在特定时间窗口进行行动,都能增加穿越的成功率。

总结来说,“第一岛链”确实存在,它在地理上构成了对中国海军发展的一种挑战,但其战略意义和军事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读和应对。 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铁幕”,是一种过度的炒作。中国海军正在通过技术升级和战略调整,逐步应对并削弱“第一岛链”的限制,这不仅是为了实现海军的现代化转型,更是为了保障国家日益增长的海洋权益和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这并非一场简单的“突破”,而是一个大国海军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通过了有多大意义?难不成东征美匪,伸张正义吗?台湾的意义是nothing everything,不是岛链。

贸易上来说,美国要切断东亚——北美航线,一纸行政令即可,需要岛链吗?

军事上来说,突破岛链固然有助于形成可靠的核威慑。问题是如果没有可靠的核威慑,拿什么突破岛链?有了可靠的核威慑,突破岛链干什么?东征美匪吗?

中国海洋真正的咽喉是马六甲和印度。中国对岛链的执念,不由得令人想起大英对中心地带的执念。

user avatar

现在都没几个人知道第一/第二/第三岛链是中国人发明的概念了吧?

岛链最早提及是1951年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提出的,通过太平洋岛屿链来限制苏联和中国的对外扩张。问题是人家原话是:

这里根本没有提到什么第一第二第三岛链,而是说建立起一个基于太平洋上诸国,在美国支持下的类似于北约的共同防务岛链。

讽刺的是如果真建成了,杜勒斯说的岛链会和日本帝国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外围岛链很相似。

后来由于朝鲜战争,台湾海峡无法进行商业航运,等于是切断了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和南部沿海港口的联系,非常恶心。1968年黎明轮打破南北航线后,第一岛链这个概念才正式在中国的战略中诞生。

1979年台湾海峡复航后,两个航线巨大的差别更让第一岛链的概念在中国人眼里根深蒂固。

事实上后来美国的研究员也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采纳后,美国眼里的第一/第二岛链也和中国说的有比较大的区别。

美国的岛链不相交且根本不涉及日本海,且是从日本开始的,原因很简单托俄罗斯的福中国没有任何日本海港口。且美国的第一岛链是包括越南和马来西亚在内的,这也是最近美国和越南这对曾经的冤家逐渐走近的原因。美国的第二岛链只从横须贺开始并没有往北,且包括了帕劳等处在美国保护下的太平洋岛国,这也是不包括在中国版第二岛链内的。另外美国版第二岛链在印度尼西亚结束,中国版的还要继续延伸到澳大利亚。

差别主要在于中国眼里岛链是突破的“封锁”,美国眼里那不过是一个基于美国在亚太基地的一个大致范围。

美国版岛链和美国在亚太军事基地的位置高度吻合,基于美国军方一直在用的“力量丢失梯度”(loss of strength gradient),及随着距离的增长所能提供的军事力量会逐渐削弱,此说法同样适用于政治影响力。所以美国版的第二岛链,更像是其基地所能长期部署支持位置,而第一岛链则是前沿部署所能涉及的作战/影响范围。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疯狂炒作第一岛链突破第一岛链,恰巧说明最在乎的还是我们自己,但也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