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可以说已经突破第一岛链?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突破第一岛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简单地说“是”或“否”都难以完全概括其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第一岛链”的含义及其战略意义。

第一岛链的定义与战略意涵

第一岛链,顾名思义,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的链状地理区域,通常指的是从俄罗斯的千岛群岛南部、日本列岛(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琉球群岛(包括冲绳),一直延伸至台湾岛,再到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等地。它在冷战时期被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用来遏制苏联海军在太平洋的活动范围。

对于中国而言,第一岛链在地理上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将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近海,尤其是黄海、东海和南海。突破第一岛链意味着中国海军能够更自由地进入更广阔的太平洋,从而:

拓展战略纵深: 摆脱被限制在浅海的局面,获得更广阔的战略活动空间。
维护海外利益: 为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外经济利益、投资和公民提供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提升军事投送能力: 使中国能够更容易地将军事力量部署到更远的区域,应对潜在的危机。
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显著影响印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海上力量格局,挑战美国的军事优势。

中国在突破第一岛链方面的努力与进展

中国并非一夜之间“突破”了第一岛链,而是一个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军现代化与远洋化:
舰艇吨位与性能提升: 中国海军近年来经历了爆炸式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看到了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055型万吨级驱逐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075型两栖攻击舰等一系列先进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服役。这些舰艇不仅吨位大,而且装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远程导弹(如鹰击系列反舰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具备强大的区域防空、反舰和对陆打击能力。
战略核潜艇力量建设: 中国一直在稳步发展其战略核潜艇部队,这对于形成可靠的海上二次核打击能力至关重要。战略核潜艇能够在深海隐蔽活动,一旦形成规模并具备远航能力,就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跨越第一岛链进行战略威慑的能力。
远洋综合补给舰的发展: 没有强大的补给能力,海军就无法进行远洋作战。中国海军装备了多艘大型综合补给舰,如901型“呼伦湖”级,这些舰艇能够为航母编队提供持续的燃油、弹药、淡水等补给,是海军远洋化的关键支撑。

2. 跨岛链演习与巡航常态化:
穿越宫古海峡: 宫古海峡位于日本琉球群岛和中国大陆之间,是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重要水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包括航母、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以及潜艇等,已经多次常态化地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演习和训练。这种穿越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一种常规行动,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了持续在宫古海峡以东海域活动的能力。
穿越巴士海峡: 巴士海峡位于台湾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是连接南海与太平洋的另一重要水道。中国海军同样也常态化地穿越巴士海峡,这使得中国海军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出入太平洋的通道。
在西太平洋的活动: 中国海军的舰艇编队(有时包含航母、驱逐舰、护卫舰和补给舰等)已经多次在西太平洋,包括冲绳以南、台湾以东等区域进行训练和演习。例如,在环绕台湾的军事演习中,中国海军的舰艇就成功突破了第一岛链的地理界限。
无人机和侦察机: 除了水面舰艇和潜艇,中国的无人机和侦察机也频繁飞越第一岛链,收集情报并展示其监控和打击能力。

3. 军事基建与区域存在:
南海岛礁建设: 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是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虽然南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岛链核心部分,但其战略位置使得中国能够在那里建立前哨基地,为海军舰队提供支持,并进一步向南太平洋投射力量。
航空兵力的前推: 中国空军的轰炸机、侦察机、加油机等也能够穿越第一岛链,在更远的空域执行任务,这与海军的远洋化形成协同。

“突破”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关于“突破”这个词,不同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狭义的理解(地理上的物理通过): 如果“突破”仅仅指海军舰艇、飞机能够物理上穿过第一岛链的地理空间,那么中国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是常态化地在进行。
广义的理解(形成区域军事影响力): 如果“突破”意味着中国海军能够在第一岛链外围建立并维持一支能够有效遂行作战任务的常态化力量,能够对抗区域内的其他主要军事力量,并保障其海外利益,那么可以说中国正在迈向这个目标,但距离完全形成并稳固维持这种能力,可能还有一段距离。这涉及到舰队的规模、战斗经验、后勤保障能力、与盟友的协同作战能力等多个层面。

挑战与制约

尽管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突破第一岛链并非易事,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制约:

美国的军事优势与盟友体系: 美国及其在亚洲的盟友(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在该区域拥有深厚的军事存在、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成熟的情报网络。第一岛链的防守方并非只有地理上的岛屿,更重要的是背后强大的军事部署和联合作战体系。
情报、监视与侦察(ISR): 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区域拥有强大的ISR能力,能够对中国海军的行动进行持续监控。如何在被有效侦察和跟踪的情况下进行隐蔽和有效的作战,仍然是中国海军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能力: 中国自身也在大力发展A2/AD能力,即通过岸基导弹、空中力量和海军力量来阻止敌方进入或在特定区域作战。而第一岛链本身就被认为是“反介入”的前沿。所以,中国的努力既是为了突破对方的封锁,也是为了加强自身在第一岛链内的防御能力。
联合作战与远洋经验: 虽然中国海军的舰艇越来越先进,但长期而言,在复杂的海上环境中进行大规模、多兵种联合作战以及积累丰富的远洋作战经验,仍然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结论

总而言之,从地理上实现舰艇和飞机跨越第一岛链的常态化行动来看,中国无疑已经突破了第一岛链的物理限制。中国海军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能力在宫古海峡、巴士海峡以东的太平洋区域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常态化。

然而,如果从战略意义上,即中国能否在该区域建立一支能够有效对抗强大对手、并能主动投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常态化军事存在来衡量“突破”,那么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且仍在发展中的过程。中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和显著的进步,正在逐步改变地区海上力量的平衡。但要说已经完全“碾压”或“摆脱”了第一岛链的战略束缚,并能自由地在该区域投送并维持决定性的军事力量,则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尤其是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现有区域军事体系时。

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局面,对“突破”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值得持续观察和深入分析。中国的行为更像是在逐步瓦解和消解第一岛链的战略意义,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彻底摧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以湘江为底,设置了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在李德指挥下强行突破了这四道封锁线,短短一个多月,兵力从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过半。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目的,是去湘西与贺龙萧克会师。

那么现在我们现在面临着所谓的三条岛链。这三个所谓岛链,最初是针对苏联的,后来演变成了针对中国。简单来说,第一岛链,就是日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第二岛链,就是日本、关岛、印尼。第三岛链,简略来收就是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

这三条岛链,如果放在古代,大体相当于这么个情况。第一岛链,相当于祁连山、焉支山一线,第二岛链相当于阴山一线,第三岛链浚稽山、鞮汗山一线。此外燕然山、狼居胥山相当于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打下第四山链,就可以灭亡匈奴了。

但是对于汉朝来说,打掉祁连山焉支山是最重要的,由此控制河西走廊,可以张国臂掖。其他几座链条,除了阴山还有点料,就除了草还是草了。

岛链也是一样的情况下。除了第一二岛链有点意思以外,其他岛链除了水还是水。

我们从美国手里争取到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支持,那就可以张国臂掖。倘若再拿下关岛,基本上就没什么大的危机了。

所以按照美国人出的题目,一个岛链一个岛链的破解,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的,是海上河西。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南海做的这些工作,最多就是建了个萧关,有了关中的屏障罢了,距离建立玉门关还早。

我们现在还谈不上突破第一岛链。

而我们突破以后,下一步真正的目标,是印度。

真正的西域新疆。

美国这样的肥羊,要慢慢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