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乡贤政治的古典国家,本来就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这和统治者的民族并没有什么关系,爱国主义是一个近代概念,是生产力强化、基层控制加强以后的体制性产物,古典国家不存在全民层面的爱国主义,无论是基于朴素民族意识的华夷之辩,还是基于君臣伦理的忠诚,都只局限于士大夫伦理之中。
你以为满清入侵的时候汉人抵抗那么激烈是因为爱汉人的国吗?想多了,实际剃发易服要占九成原因。汉人并不在乎皇帝和官老爷姓什么,但不能接受对文化信仰的摧残。原本望风而降、土崩瓦解的中原江南顿时烽烟四起,对清廷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冲击,而这一国策和伴随而来的普遍屠杀也绝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一样真的奴化了汉人,相反在满清统治的两百年间始终刺激着平民对皇权和官僚的疏离感和敌意。
高赞答案拿一句爱中国不必爱大清开嘲讽,实际上是时空错位的严重错误。以前满清入关时遭遇激烈反抗的根本缘由也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对屠杀圈地等战争暴行本身的反抗和对文化信仰的自我保护。
实际上,英军的在中国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算是相当温和的,当然民众总体上不会反应激烈。换个角度,如果英军一上来说要把你们的祠堂全部拆毁,不许拜祖宗,只能供十字架,然后把广州屠一遍,你再看看民众会不会“因为皇帝是满人,国家不是我的”就觉得和自己无关?
-----------------------------------
那至于为什么题主会产生“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理应存在爱国主义”的错觉,这是以教科书为代表的舆论宣传话术造成的误解。
由于近代史上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极为尖锐,建国后大多数时间里也缺乏可靠盟友,爱国主义被作为重点话术进行宣传,人民的爱国情怀在整个近代史上都被一致性地歌颂。三元里抗英、八里桥、洋枪队、致远自杀冲撞、义和团、抗日战争这些跨越百年的事情都被同一套爱国主义话术加以定义。
这种叙事模式很容易让人忽视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其实是国门打开以后中国逐渐从古典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事实。这一过程长达一百年之久,到抗战时期才最终完成了国家主义主导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这时候才能说爱国主义真正完全地下沉,成为中国人的全民信仰。
当时中国人的脑回路是这样的。
皇帝是满族,汉族还是英族,姓李,姓朱还是姓伊丽莎白。和我没关系。但是你要是敢看我老婆一眼,我就打死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