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云南滇池一级保护区被地产商侵占,长腰山变「水泥山」,暴露了哪些问题?

回答
滇池一级保护区长腰山“水泥山”事件,绝非孤立的开发破坏,它像一面放大镜,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我们生态保护领域里一系列积弊已深、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长腰山一处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生态保护体制和地方发展模式的沉重拷问。

首先,暴露的是法律法规的“软肋”与执行的“硬伤”:

“一张蓝图”变“一纸空文”? 滇池一级保护区,是国家级层面的生态保护红线,其法律地位和规划的严肃性不容置疑。然而,长腰山从“草山”到“水泥山”的转变,恰恰说明在具体的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似乎遭遇了“软着陆”。一级保护区的划定,意味着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如禁止进行任何可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建设活动。地产商的侵占,意味着有人在法律的边界线上肆意试探,甚至越界。
审批流程的“变形记”: 如此规模的开发,不可能在“真空”中完成。这背后必然涉及层层审批。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本应坚守的红线在审批环节“松动”?是地方政府的“一言堂”?是对投资的“过度渴求”?还是审批流程中存在明显的“漏洞”和“寻租”空间?长腰山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些看似严谨的审批程序,是否在地方利益的裹挟下,变成了一场“选择性执行”的表演。
监管的“失语”与“缺位”: 即使有法律,没有有效的监管,也只是纸上谈兵。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最终的“水泥山”形成,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相关部门的巡查、监督、执法去了哪里?为何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种侵占行为?是监管能力不足?还是监管“不作为”?亦或是监管被“架空”?长腰山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一次严峻的“体检”,暴露了其在关键时刻的“失语”和“缺位”。

其次,折射出地方发展模式的“短视”与“畸形”:

“GDP至上”的阴影: 长期以来,“GDP至上”的发展观在许多地方根深蒂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数字,保护环境、守住生态红线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地产开发,尤其是大型地产项目,往往能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对地方政府而言是“显绩”。在这种导向下,即使知道是保护区,也可能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为开发“开绿灯”。长腰山事件,就是这种“短视”发展观在生态保护上的恶果。
资源“掠夺式”开发: 许多地区将自然资源视为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而非需要长久守护的“资本”。地产商看中滇池的稀缺景观资源,将其作为开发的资本,而地方政府则可能将其视为吸引投资、拉动经济的“筹码”。这种“一次性”的资源利用方式,无疑是在竭泽而渔,最终将宝贵的生态环境拱手让给钢筋水泥。
“开发权”与“保护权”的失衡: 在许多地方,开发的需求往往压倒了保护的需求。一旦有企业提出开发项目,特别是能带来大量资金的项目,保护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长腰山事件,暴露了这种“开发权”与“保护权”之间的严重失衡,使得本应优先保护的区域,却成了开发者的“狩猎场”。

再者,揭示出利益驱动下的“腐蚀”与“勾兑”:

权力寻租的温床: 房地产开发往往与巨大的经济利益捆绑,这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温床。地产商为了获得开发许可,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打通”关系,影响决策。而掌握审批和监管权力的部门和个人,也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放松甚至出卖原则,为违规开发“保驾护航”。长腰山事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中是否存在权力与资本的“不当勾兑”。
信息不对称的“鸿沟”: 普通公众对于地产项目的审批过程、规划细节往往知之甚少。当开发行为已经形成既成事实,再想去纠正,成本极高,难度极大。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普通民众的声音很难在开发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也给了违规开发者可乘之机。
“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有时候,地方政府、开发商、甚至部分监管部门,可能在某个项目上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维护项目利益就成了共同的目标,而生态保护则被晾到了一边。长腰山事件,可能正是这种“利益共同体”运作的结果。

最后,敲响了公众参与和监督的“警钟”:

公众参与的“缺位”: 生态保护本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但往往在实际的开发决策中,公众的声音和参与度非常有限。长腰山事件如果不是被媒体曝光,或者被少数有影响力的环保人士关注,可能早已“水泥化”而无人问津。这说明,如何有效吸纳公众意见,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中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媒体监督的“压力”: 媒体的曝光,在揭露长腰山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既说明了媒体监督的必要性和力量,也反过来证明了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问题很容易被掩盖。同时,这也对媒体的“责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持续关注,能否深入调查,能否推动问题的解决,都是考验。
“公民诉讼”的困境: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公民或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重要的救济途径。然而,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举证难度、执行力度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长腰山事件,也可能再次引发关于如何加强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讨论。

总之,滇池一级保护区长腰山“水泥山”事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它是一系列深层结构性、体制性、观念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它警示我们,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即便划定了再多的保护区,守住了再多的红线,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最终让我们的青山绿水,在我们眼皮底下,一点点被“水泥化”。这背后,是环境治理的任重道远,也是对我们发展模式和执政理念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下,我是个规划设计狗,我的话只是站在几年工作经验的角度来讲的,没有任何偏袒,只是客观描述。

这个事情其实不能只看这个局部,这样是片面的。地产博弈,一定是用公建换住宅的,不然怎么赚钱,古滇名城那一片区域,先后建了古滇博物院、水军府、湿地、大码头、七彩云南欢乐世界,后续还有大剧院、古滇王国,这么多公建和城市级的游乐项目,前期投入是巨大的,多少年才能回本。对于这一点,地方一定也给了承诺了,相应的一些地用来开发住宅。但是触了基本原则的事情,一定是心知肚明暗通款曲的,不然怎么报批报建。

现在这个事情被爆出来,只能说有的人“不讲武德”,把暗地里的默契打破了。其实这是冰山一角,规划的事情掌握在不懂的人手里。那两根线的图纸在谁手里,能让设计方、开发商、地方都罔顾,谁给的胆子?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真的不懂?

所以这个事情要调查下去,估计很复杂,但是现在明显背锅了,也不白背,谁让他吃相难看了。据说现在在拆了,但是山体的生态机能破坏了就是破坏了,只能花钱再修复了。

user avatar

这类事情蛮多的,原因也不复杂,过去很长时间,土地使用审批权实在地方的,所以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保GDP,就会私下给很多承诺,尤其是给地,审批慢就先用着,肯定能下来,上车补票呗。

而最近很多土地审批权上面收回了,地方承诺没权利兑现,可都开工建筑了,结果一地鸡毛。

反映的问题,就是很多地方领导没跟上政策变化,还在用过去那套不计代价发展经济的思路,对新模式新政策学习的不够。怎么办,加强学习和考核呗。

user avatar

这要有请当地规划局出来背书了,把土地出让条件,土地性质的改变的函件,办理预售的条件,产权变化的条件……等一系列流程曝光出来。高灯之下,谁人甘当魑魅魍魉就一目了然。

在国内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发商单方面当恶人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必然有地方利益集团保驾护航当保护伞。

这样的事情,几十年前就发生过,从技术手段上要查得水落石出,查得真相那是很容易。都还不用惊动中央纪委,如果给我足够的权限,让我这样的外行去查,都能把来龙去脉摸得一个七七八八。

就看上面愿意查到哪个层级,用怎样的方式查,公布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怎样处罚了。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乱了又抓,往复循环

这一直地方zf执政的顽疾,也是地方和zhongyang博弈的焦点。地方要发展要吃饭,上面的奶水是有限度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力更生”,只要不太过分太张扬,上面还是默许的。

我们的达康书记也说过;“法无禁止即自由”。

原本拘谨和约束,在执事人不断的试探下,不断扩大“自由”的圈子,直到越过地方和zy默许的界限。前辈们拓宽思路,解放思路获得的政绩,后辈们也纷纷效仿,但往往后辈们的野心不断膨胀,事情就刹不住车了。

武藤章顶撞石原莞尔,说道:“我们只是重复前辈在满洲做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以前有过,现在正在发生,未来也在酝酿中……(不写了,多半会被删,浪费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滇池一级保护区长腰山“水泥山”事件,绝非孤立的开发破坏,它像一面放大镜,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我们生态保护领域里一系列积弊已深、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长腰山一处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生态保护体制和地方发展模式的沉重拷问。首先,暴露的是法律法规的“软肋”与执行的“硬伤”: “一张蓝图”变“一纸空文”? .............
  • 回答
    滇池南岸的“水泥森林”:一场失落的生态告白与潜藏的未来变局滇池,这颗镶嵌在彩云之南的璀璨明珠,曾几何时是“高原明珠”、“昆明之魂”。然而,如今当我们审视其南岸,触目惊心的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别墅群,它们如同一张巨大的灰色网,将曾经湿润而生机勃勃的土地层层包裹,形成了一座座冰冷的“水泥森林”。“生态功能.............
  • 回答
    云南滇中新区推出的“聚才计划”,最高达600万元的补助,这绝对是一个重磅消息,背后透露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更像是滇中新区向外界打出的一张“人才牌”,而且这张牌的分量相当足。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聊,这600万元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干货”:1. 极具吸引力的高额补助,剑.............
  • 回答
    滇西小哥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拥趸无数,这背后当然有其令人着迷的原因,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向往东方传统文化”则显得有些片面,尽管这其中确实包含着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与其说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向往,不如说是对一种独特、真实、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的深切渴望,而这种生活方式恰好在滇西的乡野间得到了极致的.............
  • 回答
    民国时期,云南和广西确实都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为两国军阀带来了不同的武器获取机遇。然而,滇系军阀大量装备法械,而桂系军阀则鲜有此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交织作用的结果。滇系军阀:与法国的“亲密接触”要理解为何云南的军阀能大.............
  • 回答
    云南女大学生因外卖迟到48分钟辱骂外卖员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和传播行为在事件发酵、舆论引导、社会反思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媒体在该事件中的角色: 一、信息传播的媒介功能1. 事件的放大与扩散 网络平台的快速传播:事件最初由当事人发布的聊天记.............
  • 回答
    云南哀牢山四名地质调查人员因公殉职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死亡原因为低温导致的心源性休克。这一结论涉及多个生理环节的相互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低温症(Hypothermia)的生理机制低温症是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关键诱因,其机制包括: 体温调节失衡:在高海拔、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可.............
  • 回答
    云南一位老板长期在米线汤中添加头痛粉的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下面将详细阐述其可能面临的处罚以及长期食用头痛粉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一、云南老板长期在米线汤里加头痛粉会受到哪些处罚?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这种行为涉及多个法律法规,可能面临的处罚非常严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
  • 回答
    云南女大学生因超时配送 48 分钟辱骂外卖员的事件,作为一起涉及消费者权益、平台责任、道德伦理和校园管理的公共事件,其发展方向可能会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下是对事件可能发展方向的详细推测:一、 事件的初步发酵与舆论压力: 媒体报道扩散: 事件很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的爆料.............
  • 回答
    云南大象北上,一路向北,穿过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绕过普洱的山峦叠嶂,最终抵达玉溪,与“春城”昆明只隔着一山之遥。这100多头的亚洲象组成的庞大象群,它们的迁徙路线如此大胆,为何要做出如此惊人之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寻找新的家园,还是被逼无奈?象群的北上,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它们长期以来生存困境.............
  • 回答
    云南人对云南大学的看法是复杂而多层次的,既有深厚的地域情感和自豪感,也存在一些现实的期待和更广阔的视野。总的来说,云南大学在云南人心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既是“家门口的大学”,也是承载着地域振兴希望的重要平台。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云南人对云南大学的看法:一、 作为地域骄傲的象征与精神寄托: .............
  • 回答
    昆明理工大学在云南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重要且复杂的,既有对其作为云南高等教育龙头的认可,也有一些现实的期盼和审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云南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与“希望之星”: “老大哥”的地位: 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很多云南人心目.............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云南象群一路向北,最终抵达昆明,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报道,在象群北上期间,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并非大规模的损失。以下是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详细梳理:人员损失:总体而言,在象群北上期间,没有直接因象群攻击而导致的人员死亡或重伤的报道。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野生亚洲象通常会尽量避开.............
  • 回答
    瑞丽,这座与缅甸一衣带水的边境城市,近几年来,似乎总与“封城”这两个字紧密相连。当官方出面否认“长期封城”的说法时,民间却流传着“生活难,离瑞更难”的叹息。那么,瑞丽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性?官方的“否认”与民间的“事实”官方的表述通常基于严格的统计数据和政策解读。在他们的语境.............
  • 回答
    瑞丽这个小区,最近确实有点风吹草动。我听在当地的朋友说了点情况,虽然官方消息还没放出太多细节,但也能拼凑出个大概。事情是从前两天开始的,好像是小区里有人出现了发烧、咳嗽这些症状,一开始大家也没太往心里去,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但因为瑞丽这个地方特殊,边境城市,大家心里都有点警惕性。所以,有人就报给了社.............
  • 回答
    《云南虫谷》里的蛊虫,听起来就透着一股神秘和惊悚,特别是那些能让人中蛊、生不如死的描述,确实让人对现实世界里是否存在这样的东西感到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电影里那种被特定虫子控制、操控身体、甚至导致死亡的“蛊术”,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它以那种电影里描绘的夸张形式存在。蛊术.............
  • 回答
    丽江,这个名字承载了多少人的诗意远方,又背负了多少争议?网上那些铺天盖地的“套路”、“宰客”、“过度商业化”的说法,是不是真的把这个雪山下的古城描绘得太不堪了?我承认,我带着一丝怀疑和好奇踏上了这片土地。第一次走进丽江古城的震撼,确实是真实的。 踏过青石板路,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厚重,错落有致的瓦.............
  • 回答
    说起云南在明代之前的历史,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独立与半独立的故事。想当年,这片沃土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个安分守己的边疆省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脉络,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若即若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的亲戚。要问为什么明代之前云南能长期保持独立、半独立状态,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地理的天然.............
  • 回答
    瑞丽,这个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翡翠之城,常常让人联想到温婉的风情、璀璨的珠宝和与缅甸接壤的独特地理位置。但正如许多边境地区一样,瑞丽和它所在的德宏州,其“乱”与“不乱”、“危险”与“不危险”,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绝非一概而论就能说清楚。要说德宏,特别是瑞丽,“乱”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与跨境犯罪和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