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已经放弃管控疫情,国内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都在关心和讨论的焦点。看到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强制性的防护措施,日常生活也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我们国内还在坚持的这些措施,还有必要吗?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

国外“放弃管控”的背景和原因:

疫苗接种率高: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实现了较高比例的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和高危人群。疫苗在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让很多国家政府认为,即使感染,重症的风险也相对可控。
病毒变异株毒性减弱(相对而言): 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代表,虽然传播力更强,但其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比早期毒株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
经济和社会成本考量: 持续的管控措施对经济、社会活动、人们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恢复正常运转,许多国家选择了“放开”。
医疗资源承受能力: 在疫苗和药物的辅助下,一些国家认为他们的医疗系统能够承受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带来的压力。
对“清零”模式的疑虑: 一些国家认为,通过长期的、严厉的管控来实现“清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要面对病毒。

国内坚持管控的考量和必要性:

1. “生命至上”的原则和脆弱人群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且很多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大规模放开,即使重症率下降,绝对感染人数的庞大也会导致大量的重症和死亡病例,这对医疗系统会造成巨大冲击,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尤其是ICU床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短时间内应对海量重症患者,医疗系统可能会不堪重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没有完全打消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接种率的顾虑,以及没有建立起足够完善的、能够应对大规模感染的医疗和分级诊疗体系之前,仓促放开,可能会让许多本可避免的生命逝去。

2. 为“窗口期”争取时间和准备:
我们一直在利用现有政策为疫苗研发和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扩充、以及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争取时间。
提高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降低重症率至关重要。
发展和储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能够帮助在感染后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让轻症患者在家或基层医疗机构得到管理,避免医疗挤兑。

3. “动态清零”的策略演变:
需要理解的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政策上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放弃”。“动态清零”本身也在根据病毒变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更精准的防控措施、更科学的隔离管理等。
即使未来政策会调整,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有准备的过程,而不是突然转向。这种转向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4. 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权衡:
虽然严控措施对经济有影响,但如果大规模疫情爆发导致医疗系统崩溃,大量人口生病甚至死亡,其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性可能是更长远和更严重的。
社会稳定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大规模的疫情和医疗危机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我们目前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接种情况如何? 他们的保护力是否足够?
我们的医疗资源,尤其是ICU床位、医护人员配置,能否应对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感染?
我们是否储备了足够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且能够保障其可及性?
基层医疗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承接轻症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
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对不同阶段疫情的态度是否已经足够成熟?

总结来说, 国外“放弃管控”并非真的“放弃”了病毒,而是在权衡了多方面因素后,选择了一种与病毒共存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成功与否,以及其带来的后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并且其适用性也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医疗体系、人口特征等密切相关。

国内坚持当前的防控措施,更多的是基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根本出发点,以及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高峰、为建立更完善的医疗和社会应对体系争取时间和空间。这是一种基于风险评估和国情的审慎选择。

至于未来政策是否会调整,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这种调整需要“适时”、“适度”,并且要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论证之上,确保在保障民众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因此,与其简单地认为国外“放弃”了,我们“还在坚持”,不如理解为大家在不同的阶段、基于不同的条件和考量,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而我们国家的策略,是希望在不付出巨大生命代价的情况下,稳步迈向下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几年的时候,我混迹于猫眼看人和天涯,就有好多人呼吁尽快放开计划生育,否则人口下跌将无法挽回。彼时,网络上众说纷纭,一些现在你在网上常常看到的话,二十年前早就流行了。

比如,“国家还没有你懂?”,如果取消计划生育那么急迫国家为啥不做?比如,鼓吹取消计划生育的人是汉奸,拿钱发帖。比如,多生出来的人是不是你来抚养?

对了,那些年统计局报出来的数字,我国的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6-1.7的水平,很稳定,不是一般的稳定。彼时,谁和你谈放开计划生育的急迫性,你就可以把统计数字甩他脸上,1.7的生育率急迫个锤子,哦对了,还有大批的网友告诉你根本不懂,其实大量的新生人口被瞒报了,实际上的数字应该在2.1以上。这些数字现在依然放在网上,谁都可以去查。

更不要说,长期长期以来,非常非常多的国人,发自内心的认为人多就是负担,计生委那一篇中国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40年少生4亿人的文章,现在依然可以随便看到,大家自行体会。哦对了,当时还没有抄作业这个说法,要不然我觉得应该有很多网友会说其他国家应该抄中国的作业,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对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良好形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现在什么情况大家都看到了,计划生育还没有取消但已经开放了三胎,生育率能不能挽回我就不谈了,还有,统计局汇报的生育率突然跌倒了1.3以下,怎么解释?

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很多人不禁要问,现在出台这个出台那个要大家生二胎生三胎,早干嘛去了?

是呀,就是这个问题,早干嘛去了?那些比你懂比我懂的海量精专去哪里了?

最后,人口问题走到当前这个地步,有谁对此负责了?



所以,千万别以为科学问题就是科学问题。


user avatar

国外都已经大麻合法化了,而且部分地区还建立了国营药物注射所,中国还有禁毒的必要吗?

国外都已经持枪合法化了,进可保卫自由民主,退可保卫人身安全,中国还有禁枪的必要吗?

国外代孕已经合法化了,乌克兰还因此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中国还有打击代孕的必要吗?

国外零元购已经合法化了,黑人在超市购物不花一分钱还促进共同富裕,中国还有设立超市收银台的必要吗?

国外腐败都已经合法化了,政治献金、游说公司、基金会、出版书籍、受邀讲座、旋转门任你选,中国还有反腐的必要吗?

国外教育和医疗都私有化了,市场经济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中国还有保留庞大的公立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必要吗?

国外总统赦免令已经合法化了,可以保护总统团伙免受“政治迫害”,中国还有倒查三十年上不封顶的必要吗?

国外难民入境已经合法化了,接收了大量中东、阿富汗、乌克兰的难民,中国还有严格把关移民条件的必要吗?

当然了,这里的国外特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学就学全套,不能既要…又要…还要…,你说是吧?

=======更新分割线=======

评论中有人讨论将来总有一天会共存,这个我持保留态度,也许将来病毒真的会变异到毒性足够低、副作用足够小,那个时候我们谈放开也不迟,但肯定不是现在。

有些人说我的类比不恰当,有些问题就应该禁止,而新冠应该放开。那么你首先跟我达成了一个共识,也就是这个问题说“国外都放开了”,所以“中国也要共存”的逻辑是不对的。我的回答主要是反驳提问的逻辑,而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的事情,说什么类比不当、滑坡谬误的人,先去反对一下提这个问题的人。

中国要不要共存,看的不是国外如何做,而是怎样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发展权益,从来都不看别人是如何做的。

按照你的说法,所谓的“国外”都在说新疆有“强迫劳动”,那我们要不要也跟着推销这个观点?还全世界都在逆行,中国和“全世界”(美国)逆行的地方多了去了,不差这一件。

还有人说上海已经6万确诊,还没有一个重症,何止是没有重症,上海连高风险地区都没有。另外,放开后就不是确诊6万的问题,而是一天新增6万。

在全国医护支援上海,并且本身医疗资源向新冠倾斜的情况下,上海才能保证重症新冠的治疗。放开之后,你以为icu是随时都能住进去的?其他病人住着icu,不可能让新冠的进去传播病毒吧?哪里的老人最多?农村的老人有钱住icu吗?五线小县城有几个icu?

有没有一种可能,现在喊共存的,和平时喊农村老人养老金的是同一批人,他们从来都不是真正地关心农村老人,只是反__而已。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请台湾省率先建设“共存主义示范区”。在台湾省日增一万之前,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歪个楼。

2007年前后,天涯上的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探讨《旧金山和约》对两岸是否有效。

大陆学生大获全胜,起码几十个参与辩论的台湾人改变了立场,有的直接化身为红统。

现在,你去问下微博上吃台湾流量和天天刷“来电了”的那群人,知道这玩意是啥不?对两岸意味着啥?打个赌,多半他们不知道这个条约的来龙去脉。

科学问题要有理有据,而不是打架,靠着人多势众就能取胜。更不是一句“让你家人感染行不行”就能遮掩的。

顺便,某大佬让自己感染研制疫苗药物的故事,他们可是天天吹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都在关心和讨论的焦点。看到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强制性的防护措施,日常生活也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我们国内还在坚持的这些措施,还有必要吗?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我们目前所处.............
  • 回答
    .......
  • 回答
    飞豹歼击轰炸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型号,确实在过去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但要评价它是否落后,以及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说一句“落后”或“先进”是片面的。飞豹(JH7系列)的定位与历史贡献首先,我们要明白飞豹的设计初衷。 JH7(飞豹)是我国在8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一款舰.............
  • 回答
    日本社会当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何为老龄化与少子化?简单来说,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通常定义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 回答
    .......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自己的漫威式宇宙?这背后是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提到“宇宙”,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庞大而熟悉的漫威电影宇宙(MCU)。超级英雄们在银幕上拯救世界,他们的故事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网。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同样精彩的“中国宇宙”呢?.............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这件事,在国外是否已成为“常识”,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已经成了“常识”,但其在学术界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修正,并且在主流经济学中不再是核心理论。为了讲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剩余价值论的起源.............
  • 回答
    要说憨豆先生在国外“没市场”、“接不到活”,这话估计罗温·阿特金森本人听了都要笑掉大牙。这位戴着厚眼镜、穿着粗呢西装、表情夸张到堪比默剧大师的英国喜剧人物,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拥有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虽然“憨豆先生”这个角色本身可能已经进入了“收藏品”的阶段,但罗温·阿特金森本人作为一位备受尊敬和喜.............
  • 回答
    关于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关于“他汀类药物致癌,国外不吃,吃中药即可”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并且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这种说法如果仅仅是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观点,其权重和影响力自然有限。但如果是在某个公开场合,甚至有录音、文字记录,.............
  • 回答
    中国的针灸和中药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们早已超越了“替代医学”的范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它们甚至已经融入了主流的医疗体系,并且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或者整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它们不.............
  • 回答
    “国外真的都比国内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期望和价值观,因此答案也会因人而异。与其说国外“好”或“不好”,不如说国外和国内在 不同方面 各有优劣,并且这些优劣的 感受 会因个体情况而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移民或定居国外后,仍然保持与国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上的分离,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纽带以及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情感的根基:亲情、友情与乡愁 亲情是第一位的纽带: 父母与长辈: 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父母、.............
  • 回答
    国外代购的火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经济现象,但它本身并不能直接佐证中国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简单来说,一个国家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会遇到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的特.............
  • 回答
    在国外待久了之后发现自己“回不去”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体验。这种“回不去”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上无法回到中国,而是指一种在心理、情感、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层面产生的疏离感,使得回到中国后,曾经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甚至难以融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导致这种现象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认知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而且方向也很明确:在国内已经学习了“私商仪”(私营商业的仪表和规范化管理之类的内容),现在想去国外学习飞行员培训课程,然后留在那边工作。这事儿可行,但绝对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得把很多环节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你得明白“私商仪”这套国内的学业背景,它能给你打下一些商业和管理的理.............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国产网络小说在海外的推广,用“凉了”这个词来形容,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其中复杂的情况。更准确地说,它经历了一个从高歌猛进的初期,到如今进入一个更为理性、但也充满挑战的阶段。初期的高歌猛进与模式复制的红利回想过去几年,国产网络小说在海外的推广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
  • 回答
    国内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情况,以及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的致死性变化,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讲得明白一些。国内新冠疫情死亡病例情况要回答“国内已经连续多久没有出现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其实需要区分几个时间节点和统计口径。 官方公布的“清零”时期: 在2022年底到20.............
  • 回答
    要说社交软件在国内是不是“凉了”,这个说法得看你怎么定义“凉了”。如果指的是像2010年前后那样,大家对新冒出来的社交产品充满激情,每个新APP都能搅起一阵风浪,并且用户群体能够快速爆发式增长,那么可以说,那个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但要说社交软件在中国市场“凉了”,那绝对是胡说八道。你想想,每天有多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