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情况,以及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的致死性变化,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讲得明白一些。
国内新冠疫情死亡病例情况
要回答“国内已经连续多久没有出现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其实需要区分几个时间节点和统计口径。
官方公布的“清零”时期: 在2022年底到2023年初,中国实施了“动态清零”政策。在此期间,官方公布的因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量非常少。当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经放开管控、甚至已经度过了几波疫情高峰时,中国的报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政策调整后的情况: 2022年底,中国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迅速进入了“乙类乙管”阶段。这一转变导致了感染人数的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时间内新冠死亡病例的增加。尤其是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第一个感染高峰期,全国的医疗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确实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重症和死亡病例。
近期情况: 自从度过了最初的感染高峰期后,随着人群免疫力的提升(通过自然感染和接种疫苗),以及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已经显著下降。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因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量非常少。要给出一个精确的“连续多久没有出现”,这需要查阅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因为病毒仍在传播,零星的病例还是可能出现的,只是在整体人群中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总结来说,自2023年初的第一个大规模感染高峰过去后,中国官方公布的因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并且在很多日子里是零报告。 但需要理解的是,“零报告”并不代表病毒完全消失,而是指报告的死亡病例中,是由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
全球新冠病毒致死性是否降低?
答案是肯定的,全球来看,新冠病毒的致死性(Case Fatality Rate, CFR,即感染者死亡的比例)确实是在降低的。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病毒本身的变异:
原始毒株到奥密克戎变异株: 最初肆虐的原始毒株以及后来的阿尔法、德尔塔等变异株,其致病性和致死性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病毒的不断进化,如奥密克戎及其后续亚型(如BA.1, BA.2, BA.4, BA.5, XBB, JN.1等)的出现,虽然这些变异株在传播速度上更快、更具免疫逃逸能力,但整体上它们的致病性普遍比早期毒株要弱一些。这意味着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有所下降。当然,这种“弱”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脆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来说,仍然有较高的风险。
2. 人群免疫力的提升:
疫苗接种: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是降低新冠致死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新冠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重症和死亡,即使感染,也能显著降低发展为危重症的风险。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人群整体的免疫屏障逐渐建立。
自然感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自然感染的风险大于疫苗接种,但大规模的感染潮也意味着更多人获得了对病毒的抵抗力。
3. 医疗水平和治疗方案的进步:
早期诊断和干预: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变得更加有效。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Molnupiravir等)的出现和使用,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重症的发生。
重症监护的改进: 对于重症患者,医疗系统在呼吸支持(如氧疗、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抗炎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医疗资源的充裕和流程的优化也对降低死亡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疫情流行模式的变化:
从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 随着时间推移,新冠病毒逐渐从全球大流行阶段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这意味着病毒的传播更加可控,对社会整体的冲击力减弱。在很多地区,它可能类似于季节性流感,虽然仍会造成死亡,但其“灾难性”程度已经有所缓解。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统计口径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统计新冠死亡病例时可能存在差异。有些统计可能只包含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而有些可能包含因新冠并发症或在感染新冠后去世但未明确是新冠直接原因的病例。
“致死性”的衡量: 我们通常讨论的是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即感染者中死亡的比例。另一个衡量指标是感染死亡率(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它考虑了所有感染者(包括未被检测到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死亡比例,通常比CFR更低。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和对无症状感染的认识,IFR的估计也在不断调整。
脆弱人群的持续风险: 尽管总体致死性降低,但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仍然构成相当大的健康威胁。这些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依然较高。
新变异株的出现: 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致病性更强的变异株,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总而言之,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病毒变异、疫苗接种和人群免疫力的提升以及医疗救治水平的进步,新冠病毒的致死性(CFR和IFR)相比疫情早期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已不再构成威胁,尤其对于特定脆弱人群而言,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