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发展到今天已经可有可无的国际性或者中国国内组织?

回答
要说发展到今天“可有可无”的组织,这其实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因为即使是很多看起来不太活跃的组织,也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或特定时期扮演过重要角色,或者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与历史。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些可能符合这个描述的组织,并尽量讲得具体些,但请注意,这里提到的“可有可无”是基于其当前公开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并不代表其历史价值被否定。

国际层面: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影响力式微的组织

1. 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或经互会)

背景: 这是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旨在抗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影响。1949年成立,成员国包括苏联、东欧国家、蒙古、古巴、越南等。
曾经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经互会扮演了协调成员国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分配资源的重要角色。它通过制定共同的生产计划、价格体系和贸易协定,试图构建一个与西方经济体系相对立的“东方经济圈”。成员国之间可以进行易货贸易,相互提供原材料、工业产品和技术援助。
为何说“可有可无”: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经互会的经济基础瞬间崩塌。成员国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原有的计划经济协调机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991年,经互会正式宣布解散。如今,对于绝大多数前成员国而言,它只是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名词,其原有功能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所取代。如果非要说它“有”什么功能,大概只剩下研究冷战时期经济模式的史料价值了。

2. 某些形式的非真正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或“伞形组织”

背景: 在冷战时期,许多国家在争取独立或内部政治转型过程中,会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政治组织。其中一些,尤其是那些接受了外部势力大量资金和政治支持的,或者后来转型为执政党但未能有效解决国家根本问题的,可能会逐渐式微。这里不点名具体组织,因为这更容易引起争议,但可以从其功能演变来理解。
曾经的作用: 这些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能确实代表了某些群体的诉求,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或政治改革。它们通过动员群众、争取国际支持等方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何说“可有可无”: 随着国家独立或政治格局的稳定,如果这些组织未能及时调整其政治纲领、发展新的社会功能,或者其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就会逐渐失去民众支持和政治影响力。如果它们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而实际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由更专业的政府机构或新的政治力量主导,那么它们可能就沦为一种“装饰性”的组织,其存在与否对国家实际运作的影响微乎其微。

中国国内层面:一些曾经重要但如今作用减弱的组织

1. 某些行业协会(尤其是在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期)

背景: 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许多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直接规划和管理。为了方便管理和协调,成立了大量的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往往由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转化而来,或者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在资源分配、标准制定、行业信息交流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曾经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这些协会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它们可以协助政府进行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术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价格和产量。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协会也是获取行业信息、争取政策支持的重要渠道。
为何说“可有可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主经营,信息来源也日益多元化。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逐渐取代了行政指令。同时,政府也开始推动行业协会的去行政化和市场化改革。许多协会由于缺乏独立的运作能力、会员基础薄弱、或者核心职能已被市场和社会组织取代,其在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自律、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就大大削弱。一些协会可能变成了“收费协会”,其主要功能变成了为会员单位提供一些形式化的服务,或者在特定政策出台时被动配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它们是否加入某个行业协会,或者协会的活动是否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性影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一些新经济领域出现的、更具活力的行业联盟和商会,则更能反映市场真实需求。

2. 一些基层群众组织(如果其功能被其他社会服务体系取代)

背景: 在过去,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相对单一,许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都集中在特定的基层组织中,例如一些街道办事处下的居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特定领域的活动。
曾经的作用: 这些组织在过去承担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动员、信息传递、服务提供以及社会管理的功能。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会负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职工福利;妇联在妇女权益保护和家庭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居委会承担着基层治安、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等大量事务。
为何说“可有可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提供商以及更为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如NGO、志愿者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的兴起,很多过去由这些基层群众组织垄断或主要承担的功能,现在有了新的承担者。例如,一些社会保障事务由专业的社保机构管理,法律援助由律师协会或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社区服务也有了更多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参与。如果这些传统的基层组织未能及时转型,其活动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当代社会成员的需求,又没有形成与专业服务机构有效对接的机制,那么它们在实际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就可能变得边缘化,甚至可以被视为“可有可无”了。当然,它们仍然可能在某些特定政策的贯彻落实、基层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发挥作用,但从服务民众、反映民意的角度看,其重要性已不如从前。

总结一下:

之所以有些组织会从“不可或缺”变成“可有可无”,通常是因为:

时代变迁: 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冷战结束、市场经济确立)。
功能被替代: 其原有职能被新的、更有效的组织或机制所取代(如全球化机构取代区域性经济合作,专业服务机构取代基层管理功能)。
自身僵化: 组织未能及时改革和创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缺乏核心竞争力或服务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可有可无”是相对的,并且很容易带有主观性。一个组织即使在公众视野中不那么显眼,也可能在某些小众领域、特定群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者其历史遗产仍然具有研究价值。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从其公开的社会影响力、功能替代性以及时代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的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工委!绝对是关工委!是不是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全名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user avatar

各级各类红学会,演讲学会等一系列自娱自乐,乐此不疲且热衷于打非法社团组织的社团组织…

user avatar

章诒和回忆,有一天向民盟的一位老领导要党史看看。得到的回答是,并不在他们那里。

user avatar

天呐……你在说什么,北约每个星期都在举行军事演习,在北约框架下的多国联合部队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不过如果说到“发展到今天已经可有可无的国际性或者国内组织”的话,我觉得这个组织可以入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