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进攻战术是如何发展的?又有哪些运用到后面的战争中?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进攻战术,可以说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转折点。战前,欧洲各国军队大多还沉浸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军事思想中,相信勇气、冲锋和集结起来的“人力浪潮”就能决定战场胜负。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这些过时的观念狠狠地撕碎,迫使各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探索新的进攻方式。

战前:僵化的思想与现实的脱节

在战争爆发前,各国的主流进攻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前进!”(En Avant!)与“冲锋”的荣耀: 法国军队尤其推崇“精神力量”和“近战格斗”,认为士兵的勇气和进攻意志是压倒一切的因素。他们相信集结起来的部队以刺刀冲锋向前,就能突破敌人的防线。德国则更强调纪律和进攻的决心。
“决定性的会战”(Schlachtentscheidung): 许多军事理论家,如德国的施里芬伯爵,仍然相信可以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包围战来快速决定战争的胜负。战术上,这体现在对侧翼的强调和对敌军包围的追求。
对火力的低估: 尽管马克沁机枪、重炮等武器已经出现并表现出惊人的杀伤力,但军队指挥官们往往没有完全认识到它们对传统进攻战术的颠覆性影响。他们依旧认为密集队形能够承受炮火,并且可以在炮击后迅速发起冲锋。
战线僵化: 在战争初期,双方都试图以速度和机动性来寻求胜利,但很快就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土地上陷入了僵局。双方都开始挖掘堑壕,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为后来的战术演变埋下了伏笔。

战时:从血腥尝试到战术革新

战争的初期,各国军队试图用人海战术和勇气来突破对方的火力网,结果却是一场场灾难性的屠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在边境地区的进攻,以及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的失利。然而,正是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迫使双方开始反思和调整。

1. 战壕战的泥潭与对突破的渴望:

随着战线固定化,堑壕战成为双方主要的作战模式。进攻方必须面对数层铁丝网、密集的地雷区、机枪火力网以及严密的炮击。传统的密集队形冲锋变得自杀性行为。在这种困境下,进攻战术的演变主要围绕着如何有效突破坚固的防御工事展开:

“步炮协同”的早期尝试与瓶颈: 最初,步兵的进攻往往伴随着炮兵的掩护射击。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炮兵联络机制非常落后,很难做到精准压制对方的火力点。炮击往往只能短暂地摧毁部分前沿工事,但无法彻底消灭隐蔽的机枪阵地。炮击结束后,步兵一冒头,立刻就会遭到密集的机枪扫射。
炮火准备的演进——“压制”与“摧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炮兵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开始研究如何进行更长时间、更大规模的炮火准备。
炮火密集度的提升: 增加炮弹数量,集中火力于特定目标区域。
炮击弹道的改进: 发展出更多的弹药类型,如高爆弹、榴霰弹等,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防御工事。
“滚动炮火”(Creeping Barrage)的诞生: 这是战术上的一大飞跃。炮兵火力在前进,步兵紧随其后。炮弹在战壕前方爆炸,试图压制敌方火力,而步兵则趁着炮火的短暂间隙冲入战壕。这种协同作战模式虽然仍有许多问题,但比之前的随意炮击要有效得多。
机枪与步枪的战术应用:
分散部署与隐蔽: 机枪手们学会了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分散、隐蔽的部署,以规避炮火。
扫射与区域封锁: 机枪不再是孤立的火力点,而是成为能够封锁大片区域的“火力屏障”。
步枪的精确射击: 狙击手的出现,以及步枪精确射击能力的提升,也对进攻方造成了新的威胁。

2. “小规模部队”与“渗透战术”的兴起:

面对坚固的防御,那种依靠大规模兵力直接冲击的战术效果不佳。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更灵活、更具弹性的进攻模式:

德国的“突击队”(Sturmtruppen): 德国军队在1916年和1917年率先发展了“突击战术”。其核心思想是:
精英化的小规模部队: 组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突击小队,通常由4050人组成,装备有冲锋枪(如MP18)、手榴弹、燃烧瓶等。
目标明确的渗透: 突击队不追求占领广阔的区域,而是专注于突破敌军的正面防御,绕过坚固据点,深入敌后,摧毁关键的火力点(如机枪阵地、观察哨),制造混乱。
分散作战与集中打击: 突击队在进攻时会分散开来,但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迅速集结力量,对敌方弱点进行集中打击。
隐蔽与突然性: 突击队通常在夜间或黎明前的“寂静时段”(与炮火准备间隔一段休整时间,让敌方产生麻痹心理)发起进攻,利用突然性取得优势。
战术指导思想的转变: 从“占领地形”到“瘫痪敌方指挥与火力”。
英法军队的借鉴与发展: 尽管最初是德国率先实践,但英法军队也迅速意识到了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并加以借鉴。例如,英国的“渗透战术”(Infiltration Tactics)与德国的突击战术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小单位的灵活性、目标导向性和对敌方弱点的打击。

3. 新式武器在进攻中的应用:

除了步炮协同和突击战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也深刻影响了进攻战术:

坦克(Tanks): 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革命性的军事发明之一。它克服了地形障碍,能够穿越铁丝网、越过战壕,并为步兵提供移动的火力支援和防护。
早期应用与局限: 坦克在战争初期出现时,还比较笨重、机械故障频发,且易受炮火攻击。其运用也缺乏成熟的战术思想,往往作为独立的支援力量出现。
战术的成熟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指挥官对坦克的认识加深,坦克开始与步兵协同作战,形成“坦克集群”的概念。坦克可以为步兵开路,压制火力,甚至进行有限的战场侦察。
飞机(Aircraft): 飞机的角色从最初的侦察,逐渐发展到对地支援。
近距离空中支援: 战斗机和轰炸机开始对敌方阵地、炮兵阵地以及后方集结的部队进行扫射和轰炸,为地面进攻提供支援。
对地攻击的精确度: 虽然当时的炸弹精度不高,但对步兵和轻装甲目标依然能造成严重威胁。
毒气(Poison Gas): 毒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种极其残忍的武器。
突破性与局限性: 毒气最初被用作突破对方防线的手段,能够迫使敌方士兵离开掩体,从而为步兵进攻创造机会。
战术上的反制: 然而,毒气的实际效果受到风向、天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而且很快就被防毒面具所抵消。双方都开发了应对毒气的措施,使得其作为战术突破手段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更多时候是用来制造恐慌和消耗敌人。

4. 进攻时机与心理战的运用:

除了武器和战术的革新,进攻的时机和对敌方心理的利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寂静时段”进攻: 如前所述,利用炮火准备后的间歇期发动突袭,可以有效利用敌方的懈怠心理。
夜间作战: 夜间作战能够掩盖部队的集结和移动,增加突袭的突然性。
“佯攻”与“主攻”的配合: 通过在不同区域发起佯攻,吸引敌方兵力和注意力,然后集中兵力突破主攻方向。
心理战: 通过炮火的持续轰炸、部队的不断骚扰,消耗敌方的士气和体力,为最终的进攻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运用到后面的战争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出来的进攻战术,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观念和方法被直接或间接沿用,并成为现代战争的基石:

装甲闪电战(Blitzkrie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电战,其核心思想直接源自一战末期德国的突击战术。
集中装甲力量: 将坦克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装甲集群。
空地协同: 利用俯冲轰炸机(如斯图卡)对敌方前沿进行压制和摧毁,为坦克部队开路,实现“空地一体化”的协同作战。
深层穿透与包围: 坦克部队不恋战,而是快速、深入地穿透敌方防线,绕过坚固据点,直插敌后,瘫痪其指挥、通信和后勤系统。
运用了“渗透”和“突击”的核心理念。
机械化步兵战术: 将步兵与机械化载具(如装甲运兵车)相结合,提高了步兵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使其能够伴随坦克作战,执行渗透和包围任务。这可以看作是“步炮协同”向“步车协同”的演变。
空中支援的日益重要: 飞机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战场侦察到对地攻击,再到空中优势的争夺,都对地面进攻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精确打击与火力支援: 现代炮兵、导弹和空军的精确打击能力,使得“滚动炮火”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更有效地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为步兵的进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特种作战与精确渗透: 现代特种部队的发展,继承了一战时期突击队“小规模、高效率、目标导向”的作战模式。他们擅长在敌后进行渗透,摧毁关键目标,搜集情报,或者为大规模进攻扫清障碍。
信息战与协同作战: 一战中,各国也在努力改善通信和指挥系统。到了现代战争,信息系统更加发达,实现了各种作战力量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这使得战术的执行更加高效和灵活。例如,通过无人机侦察,可以实时引导火力打击,为前线部队提供即时支援。
对后勤和士气的重视: 一战的经验表明,后勤补给和部队士气对进攻的持续性至关重要。这在后来的战争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对后勤保障和部队心理素质的关注,也成为了战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攻战术,是从僵化的旧思想走向血腥的实战检验,再到不断创新和演变的艰难历程。那些在堑壕战中摸索出来的“渗透”、“突击”、“步炮协同”以及对新式武器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战争的战术格局。从闪电战到信息化战争,我们都能看到一战时期进攻战术演变的影子,那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军事智慧的无尽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整个战争从最开始大家进行堆人,直接发动进攻,后来使用有组织性的使用弹幕后发动进攻,在到后面是用炮兵掩护步兵的阶段,最后是多兵种联合进攻作战与突击群战术。这些战术的进化都是建立在战士的生命之上。

1早期阶段

最开始的时候,各国都崇尚进攻战术,作战的思想主要以歼灭为主,消灭越多的敌人,就能造成对手崩溃,但是这个思想,大多建立在对手是防御姿态这个假设之上,结果大家都在一股脑的进攻。

德国人认为法国第一时间不可能动员比自己多的军队,俄国的动员时间比自己长,无法支援法国人,所以施里芬认为法军很有可能倾向防守姿态。

俄国人认为自己的军队编制比敌人大1/4,总人数比敌人多得多,所以我们只要a上去就可以,我们一个师比别人多4个营,那么展开之后我们就比别人多了四个营的火力。

法国人则更是疯狂,福煦将军甚至提出了,我们拿两个营的兵力去进攻,打一个营的防御方,那么我们的火力就是敌人的两倍,我们为什么不进攻?

所以开战前大家都是在互相莽,完全忘记了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一个理论

“防御是较强的的一种战争形式。”

于是就有了法国17号计划的惨败,就有了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的惨败。

另一方面,西线的官兵都逐渐发现,在这种开阔地上步兵发动进攻,无疑就是当机关枪的活靶子,加上德军方面作战计划的改变,双方逐渐的开始挖战壕蹲坑,于是1914年就这么结束了,这也是我们对一战最刻板的印象。

那么摆在指挥官们的问题就来了,怎么对付有机关枪和步兵炮阵地的战壕?

2中期阶段

于是被称之为“战争之神”的火炮就登场了,大家就开始用重炮轰击对方阵地,之后再发动进攻。但是法军开战的时候只有308门重炮,英军炮兵数量也少的可怜,而且连步炮协同作战都不会,所以依然被德军压制

于是英国人在1915年西线新沙佩勒战役中发明了一种更有效的炮击方式,用飞机侦查对方阵地,然后在进行更有效的打击。另一方面,德国人发现重炮也不能彻底消灭对手,就使用了毒气,打出去一扩散,人全死了,比实打实的炮弹有用多了。但是很快对手就带起了防毒面具,这个战术又不那么奏效了,死了一堆人,往前才推进了几百码,大家又开始了蹲坑和反复争夺阵地。

3炮兵战术升级

在东线,战争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展开,因为战线非常长,作战面积广阔,所以双方都不能像西线一样,先把战壕挖深,然后加固,最后用水泥和混凝土塑造成防御工事。

东线就演变成了大兵团运动作战,双方的阵地随着战争的进行在不断变化,有的时候后撤几公里都是家常便饭,战斗不是几个师的问题,而是几个集团军之间的相互摩擦与运动

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军以塞尔维亚为实验场,先寻找敌人阵地的弱点,然后用重炮炸烂了塞军阵地,一天之内将40万德奥联军送入突破口,直接击溃了对手。

随后在马肯森攻势之中,德奥联军修正了之前罗兹战役和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的错误,依然以坎尼会战的战术思想为主,集中重炮对俄军防线炸开突破口,之后投入大量部队,俄军由于糟糕的补给和缺乏预备队,直接被击溃。

而这些也让另一位伟大的战术奇才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深受启发,随后他发明了更好的战术,首先利用飞机侦查敌方阵地,扩大战线长度,选择多个进攻点。

之后使用短暂而急促的炮击,打击进攻点。然后把最精锐勇敢的人送入这些进攻点,紧接着第二梯队继续前进,突破下一道防线。然后是携带支援武器的第三梯队,用于巩固防线协助第一第二梯队继续进攻。

这场战斗中,俄西南方面军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几乎全歼奥匈主力。

3突击群战术

同时在西线,德军发明了突击群战术,在炮兵的掩护之下派遣小规模部队携带炸药,火焰喷射器和大量手榴弹从防线上多个点进行进攻。直接让凡尔登的法军被打的措手不及,旅长都被人俘虏。

吸取了布鲁西洛夫战役的经验教训,德军最后形成了成熟的突击群战术。

炮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分成几个阶段,首先针对敌军的炮兵阵地,率先打出大量的毒气弹来限制对方的行动,德军的毒气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蓝十字”毒气弹,这是一种非致命的混合气体,会引发人的呼吸系统紊乱,造成干呕。这种毒气会让士兵失去理智,摘掉自己的防毒面具,紧接着打出“绿十字”毒气弹,这种毒气含有光气和致命毒气,紧接着又会发射“黄十字”毒气弹,这种毒气可以长时间的存在于一个地区,甚至造成整个地区都无法居住。

毒气弹用于压制敌军,而高爆弹用于打击敌军的重要目标,例如指挥部,碉堡,以及电话线等,这些炮击位置都是经过德国空军侦查确定过得位置。当炮击进行到十分钟的时候,阵地上所有的大炮将进行一次齐射,接下来就是进行翻滚式的徐进弹幕射击。

然后使用步兵进行突破,第一批部队是轻装步兵,他们的作战任务是进行渗透,随后突击队跟上,他们使用轻机枪,冲锋枪和大量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压制敌军的碉堡,随后突破整个战壕,最后是普通部队进行进攻。
这个战术最终在东线末期的作战和皇帝会战之中都发挥了极强的优势。

4多兵种联合作战

在索姆河战役之中,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突破敌军防线。而在康布雷战役之中,英军的表现更好,也标志着他们能熟练运用这种武器。

当德国人利用他们精锐的步兵发动作战的时候,协约国也有了自己的战术——多兵种联合作战。

首先是空军的利用,与德国人专注于空战不同,协约国更专注于空地协调作战,因为他们可以用数量优势击败德国空军并获取制空权。在这个情况之下,他们的飞机在侦查方面做的尤为出色,这些飞机配备了测光仪和声音探测器,进攻前的几轮侦查就可以让己方炮兵知晓对方阵地的一切。

随后炮兵迅速的先发制人,英国人在四年的战争中已经完美的掌握了弹幕打击和徐进射击这两种战术同时执行。在掩护步兵作战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打击敌人的炮兵。这样步兵就有更大的机会拿下敌军阵地。

在发动进攻的时候,坦克会一马当先,两杆57mm火炮的MK.V坦克已经成为了地面战场的霸主,它强大的威力可以清扫对方阵地的一切抵抗力量。而与此同时,轻型坦克会迅速的冲破敌人的防线,对他们的后方进行攻击。地面部队开始进攻的时候,空军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行动,攻击机会不断地把火力倾注到敌方阵地之上,随后瞄准那些溃败的德军。

协约国步兵也该变了自己的面貌,英国步兵先由少量的侦查步兵开路,随后的部队会以八人一组的状态抱团前进。步兵拥有了迫击炮和更多的刘易斯轻机枪的火力支援,他们还有的人配备了枪榴弹,这使得步兵的战斗能力'和生存率大大变强。

在这种战术下,协约国军队在亚眠战役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4其他战术

大战之中其他国家也发明了更多的作战方式,比如土飞机战术。。。。。。由于对此没有过多研究,还是把李将军的链接发上来吧。

毕竟我只是个抄书的,研究军事学不是我的本行,有什么写的不对的请多多包容。

一战的战术是一个基础模板,到了二战会继续的进行发展变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