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津一冷库装卸工人核酸检测阳性,全市进入战时状态,目前情况如何?会影响天津市民生活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天津冷库装卸工核酸阳性事件以及它可能对大家生活造成的影响。

事件的起因与初步判断

事情发生在最近,天津市的一个冷库,具体是哪个区域以及冷库的名称,官方通报中会陆续披露,但关键在于,一名在冷库工作的装卸工人,在例行的核酸检测中被发现了核酸阳性。这一下子就牵动了全市的神经,因为冷库这种地方,往往货物种类多、人员流动也相对频繁,而且冷链环境本身就被认为是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点。

一旦出现这样的阳性病例,特别是与冷链相关的岗位,防控部门会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响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战时状态”。这不单单是说说而已,而是意味着一系列比平时更为严格和快速的防控措施将被推行。

“战时状态”下,天津在做什么?

进入“战时状态”,天津市政府和各区政府会立即调集资源,采取一系列紧急行动:

1. 流调溯源: 这是最核心、最紧急的工作。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会立刻围绕这位阳性工人展开工作。包括:
密切接触者追踪: 找出他最近和谁有过密切接触,比如家人、同事、一起吃饭的人、打车的人等等。
次密切接触者追踪: 在密切接触者的基础上,再往外一层层地追溯。
高风险场所排查: 确定这位工人近期去过哪些可能导致传播的场所,比如他工作过的冷库具体区域,他常去的超市、餐馆、交通枢纽等等。
冷库环境和货物排查: 对整个冷库进行封锁和消杀,对所有可能接触到的货物进行采样检测,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这是重点中的重点,要查明病毒是否通过货物传播。

2. 区域管控:
涉事冷库区域封控: 发生疫情的冷库及其周边区域,很可能会被划定为风险区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这个区域内的居民和工作人员非必要不出入,所有活动都会受到限制。
重点人群核酸筛查: 所有与该冷库有过接触的工人、管理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和社区居民,都会被纳入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范围。可能会采取多轮次的核酸筛查,确保不漏掉一个潜在的感染者。
全市核酸“大筛查”的可能性: 根据疫情蔓延的风险和流调结果,不排除全市范围内的重点区域或重点人群进行更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以期早发现、早隔离、早阻断。

3. 社会面管控升级:
公共场所管理: 电影院、商场、KTV、剧本杀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可能会暂停营业或者限制人流,并且要求严格扫码、测温、戴口罩。
公共交通: 公交、地铁可能会加强通风和消毒频次,乘客也需要严格配合。
社区管理: 社区会加强出入管理,对外来人员的查验会更严格。
倡导减少聚集: 鼓励市民非必要不聚集,尽量居家办公或者减少外出。

会对天津市民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坦白说,这种“战时状态”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程度取决于疫情的扩散范围和感染人数:

出行不便:
交通管制: 如果疫情波及范围广,可能会对某些区域的交通进行管制,比如部分道路临时封闭,私家车出行可能会受到限制,公共交通也可能班次减少或调整。
跨区流动受限: 如果出现跨区域传播,某些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检查。
对外地来津人员要求收紧: 从高风险地区来津的,可能需要提供多次核酸阴性证明,或者接受居家隔离。

生活节奏被打乱:
部分场所关闭或限流: 很多人喜欢的娱乐场所、餐饮场所可能会受到影响,营业时间调整或暂停营业,吃饭、看电影、逛街等日常活动会受到限制。
工作和学习方式调整: 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可能会要求员工或学生居家办公、线上学习,这会打乱原有的工作和学习节奏。
供应链和物资供应: 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物资短缺,但由于物流管控、冷库封锁等因素,某些特定商品(比如一些需要冷链运输的生鲜食品)的供应可能会暂时受到影响,价格也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政府通常会协调保障基本民生所需。

心理压力:
信息焦虑: 疫情信息不断更新,加上各种传闻,会让一些市民感到焦虑和不安。
出行担忧: 担心自己会成为密接者,或者在公共场所感染,所以出行会更加谨慎。

“一码通”等健康码的作用更加凸显: 您的健康码状态将直接决定您的出行和活动范围。请务必保证手机电量充足,信息更新及时。

当前情况的几个关键点(需要关注官方通报):

要了解目前最准确的情况,你需要持续关注天津市卫健委、各区政府等官方渠道发布的最新通报。这些通报会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新增病例数量和分布: 有多少新增阳性病例?他们主要集中在哪个区域?是新增病例还是之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转阳?
风险区域划分: 哪些区域被划定为高风险、中风险?这对你判断自己是否会受到影响非常重要。
具体的防控措施调整: 是否有新的公共场所关闭通知?是否有新的出行要求?
核酸检测安排: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点在哪里?

总结一下:

天津冷库装卸工核酸阳性事件,确实让全市绷紧了弦,进入了“战时状态”。这意味着政府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流调、溯源和管控,以期迅速阻断病毒传播链。对市民生活而言,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包括出行限制、部分场所关闭、生活节奏调整等。

关键在于,我们作为普通市民,要做的就是:

1. 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
2. 关注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官方发布的通报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3. 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如果被划定为风险人员,请主动报备并配合隔离和核酸检测。
4. 合理安排生活: 尽量减少非必要外出,为城市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天津是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这样的突发情况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配合度的一次考验。相信在政府的有力组织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疫情很快会被控制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越来越怀疑国际投毒途径了

user avatar

今年6月,北京新发地刚刚出现疫情,那时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冷链传播病毒,那时我就写了一个回答,阐明「冷链确实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一个潜在风险」。

后来,新发地疫情来源被确定为冷链运输的三文鱼等海产品。

之后,检测部门发现很多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再后来,青岛又发现了一些确诊病例,在溯源调查中,从冷冻鳕鱼外包装分离到了有感染活性的活病毒。证实了「接触带病毒的食品外包装,可能导致感染」。

至此,我们已经累积了足够多的案例,「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进行传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现在,天津的本地确诊病例也与冷链有很大关系,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下面,我来回答一些大家可能会关心的问题:

1. 为什么冷链食品会携带病毒?

主要原因是冷链运输温度低(冷藏、冷冻温度),而病毒可以在低温下存活更久。有研究将新冠病毒接种在鸡肉、牛肉、三文鱼表面,在 4℃(冷藏)和 -20℃(冷冻)条件下放置 21 天后,新冠病毒还具有感染活性。[1]

除此之外,冷链是非常复杂的物流体系,牵涉到的人员众多。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到冷库储存,到冷链运输车、集装箱、船的装运,到目的地的冷库,再通过目的地的冷链运输车运送到市场。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牵涉到大量从业人员。

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员工携带病毒」的问题,那食品就有机会被新冠病毒污染,然后病毒就有可能经过冷链直接抵达目的地。

2. 只有「外包装」上才可能有病毒?

我看到一些科普作者说,目前我们只在冷链食品的外包装上检测到病毒,包装内部没有检测到,所以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只需要做好外包装表面消毒就可以了。

我觉得这样的表述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目前没有发现」并不代表「不可能」。就拿三文鱼举例,如果捕捞、切割三文鱼的员工被感染,那病毒完全有可能会存在于包装内部,然后随着冷链运输到别的地方。

我认为,目前在国际疫情形势如此严重的大环境下,只要是跨境运输的冷链食品,在没有充分煮熟时都是有风险的。我们只能尽力去控制这种风险。

3. 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然,进口冷链食品(比如进口冷冻海产品、肉制品等)还是可以吃的。目前风险最大的人群还是从事进口冷链行业的人群,而不是普通消费者。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去吃跟冷链有关的生食。进口冷链食品最好煮熟了再吃。

新冠病毒在通常的烹饪温度下会很快失去活性,所以我们不用担心煮熟的食物吃了会有问题。

只是,如果买了进口冷冻的肉制品、海产品,如下处理方法会比较稳妥一些:

1. 对外袋进行消毒或肥皂水冲洗,再剪开外袋,将食品取出。
2. 如果要对食品进行清洗,可以先备好一盆水/一碗水,直接将食品放到水里清洗。尽量避免用水龙头直接冲洗食品表面。
3. 处理生食时,避免汁液飞溅到口、鼻以及熟食区域等处。更不能未洗手直接揉眼睛、碰鼻子等。如果不放心,可以戴口罩。
4. 避免生熟交叉污染,为生食和熟食分别准备不同的砧板、刀具,水盆等,在存放位置上需要分开,不要弄混。处理完后,用洗洁精将这些工具仔细清洗干净。
5. 处理完生食后,用流水和肥皂仔细洗手。
6. 将食物充分煮熟。
7. 将食物存放在器皿中再入冰箱,避免生、熟食物直接相互接触。生食和熟食同时放在冰箱中时,生食需放在熟食的下层。这样做主要为了防止生食的汁液往下滴,来污染熟食。

其实,这些处理方法并不是因为「新冠病毒」而新增的要求,它们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老生常谈」的内容。

就跟让大家「勤洗手」一样,即使没有新冠病毒,做到这些也可以让你远离别的细菌、病毒感染。而这些步骤恰好也同样能防止新冠病毒,仅此而已。

4. 为啥不直接禁止跨境冷链食品?

中国对于很多肉制品、海产品,还是大量依赖进口的。

如果「一刀切」式把所有进口冷链食品禁掉,那一定会打破供需平衡,引起食材大规模涨价。

跨国冷链也是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如果一刀切式的禁止,也相当于断了这些从业者的饭碗。由此会不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可能也是需要考虑的。

大家要明白一点:我国每天进口的冷链食品的规模都是非常庞大的,而目前为止,「冷链携带新冠病毒」还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而绝大部分的进口冷链食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一刀切禁止」所付出的成本比「加强管控」成本高得多。

所以,「加强管控」是更加理性的做法。虽然这样做的话,可能未来还会继续出现零星的病例,比如这次天津的事情。但总的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

目前中国也确实在冷链食品上加强了监管和防控。

今年9月,新版的《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发布,增加了「公共卫生事件防御」的若干项目;今年10月,《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发布,对冷链食品的新冠消毒防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1月9日,海关总署会和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了《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消毒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提供消毒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一律不能上市销售。”

而且,各地海关部门都在开展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排查。

我相信,在越来越严格的防控下,冷链食品引发的新冠病毒传播病例,会变得越来越少,传播范围也会越来越有限。

附录:相关回答

参考

  1. ^Seeding of outbreaks of COVID-19 by contaminated fresh and frozen food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8.17.255166v1.full.pdf
user avatar

换个角度来答吧。

本疫区人口真的是悲伤到无法哭泣QAQ

这里天津人,家住东丽和滨海新区的交界处,活跃地点是滨海新区。离生态城十几公里吧。老爹在滨海新区工作,有不少住生态城的同事。

(顺便前排告知大家,我的健康码还没红。但是【很多地区】已经出了通告,把滨海新区划为疫区了,哭唧唧…看来近期是不能出去玩了。)

这件事对于天津人生活的影响其实还是挺大的。但是我等普通居民其实是不太感觉的到的。这方面,应该有不引起恐慌的考虑。

【我老爹单位】统计每个人住的小区,统计有没有亲戚住在生态城,最近有没有来往,住在生态城的全都在家办公并且要做核酸。

(给评论区某些人:看清楚,我一开始说的就是我爸单位要求做核酸。咋地这你都能说我造谣?还问我哪听来的??这还用哪听来的??难不成你和我爸一个单位的??)



然后我家里有亲戚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这两天天天加班统计自己辖区状况。统计辖区内居民社会关系等等。简直忙成一锅粥。据她儿子说自从那边出现状况她就没回过家。真的是很辛苦了。

然后不管是谁的工作单位吧,都是发热要上报,家里有人发热要上报。等等等等。说是战时状态也不为过,疫情期间基本也都是这个样子。


至于我等普通人的生活…

超市药店什么的,起码我家周围都没有发生哄抢或者物资不够的情况。也没啥其他的变化。

感觉身边的人还很淡定,该干啥干啥,吃饭睡觉遛狗打孩子(?)啥都不耽误。小区里遛狗的大爷们竟然还不戴口罩(但是大妈们都捂的严严实实)甚至熊孩子们一样在小区花园里的滑梯那里来回滚…

但是今天去医院例行开药,排队都会要求拉开距离,甚至会有不少工作人员过来维持秩序(主要还是拉开距离)




如果没有家里亲戚在基层工作,可能我会觉得怎么就这么风轻云淡的是不是要完犊子。但是真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那么多人在努力。

这么说还是很有安全感的嘛。

至于其他。

让我悲伤的是可能最近的出行计划又完犊子了。前些天还在幸灾乐祸某闺蜜去青岛追星结果码红了。

结果这回轮到我哪也去不了了QAQ

悲伤辣么大




(本来月末还有去北京的计划呢QAQ希望能顺利出行…目前码还没红但是我定位日常滨海新区于是……)

算了算了,出去玩个啥子,不如双十一买买买。如果不出去玩就又可以买新裙子了。

这么说好像突然也没有这么悲伤了





因为有人说我造谣,我把某些定语用【】标出来了。

真的是服了。自己瞅不见定语就说别人造谣。这大帽子扣的。

user avatar

这事,要感谢我们严格的检测制度。因为在天津海关那个进口环节是出纰漏了的,并没有检查出阳性样本。我以前就说海关是不可能100%测到所有阳性样本的。

而这次事发是因为山东省德州市二次检测,然后逆向溯源通知的天津进行追查发现的疫情。就是说如果没有进行二次检验,天津的这次疫情可能就被转入地下发酵了,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一个确诊患者了。

现在看来禁止冷链进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能做的除了加大检测力度以外,回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京现在已经出台了冷链的全程追溯查询,我觉得这个措施就很好,也期望能在全国普及。

为什么这么说呢?讲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就在上个月青岛疫情正在严控的时候,我一个朋友打开了家中网购的冷冻鳕鱼,在拆包装的时候看了一眼包装,上边写的是这条鱼是在9月20多号,从青岛进口的,而且正好是和青岛检测出活病毒的品种一样都是冷冻鳕鱼。

当时他们全家整个状态都懵了,都陷入了我们是不是感染了以及风险有多大等等的焦虑情绪。后来经过与食品进口公司的反复确认,得知这批产品是从黄岛港进口而非出事的青岛港情绪才得以平稳。

如果当时就有这样的回溯系统,就可以迅速的判断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否有相关性。

刚看到 @钱程 老师的回答,我也正好补充一点,我们常见的阳性样本去见于食品外包装以及集装箱等区域,但并不是说食品本身就不会被污染。而且我们现在确实有污染的例子。

在上个月发布的关于新发地疫情溯源的论文中,明确的在未开封的三文鱼产品内检测到了阳性样本。而且是高度同源的。所以北京6月份的疫情来源其实可以高度确定是来自哪些三文鱼的进口国身上。

研究人员对新发地市场内所有三文鱼供应商的冷库进行了采样检测,发现某供应商有5份鱼体拭子样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份未开封鱼体拭子样本中测序获得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本次疫情中人和环境样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1]

从新发地海鲜市场的的摊位分部来看,S14摊位也成为了病毒扩散的最可能源头。

经过进一步调查显示,S14号摊位售卖的物品中冰鲜三文鱼是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且摊主曾于5月30日从某供应商处采买过从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国家进口、包装完整的三文鱼,在市场内切割处理后零售。

也就是因为销售人员在摊位上进行过给携带病毒的三文鱼进行切割等操作,导致病毒在其中扩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加工人员反而没有被感染,而是直接传播到了附近的摊位上。

所以在家中如果进行类似的操作,同样有感染病毒扩散的风险。

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近期别买进口冷链食品,如果买了,那么在拆包装以及加工过程中也请稳妥的做好防护,包括我们说的带好手套口罩,以及不要冲淋食品,生熟食物加工分离,食物确保要煮熟,和在加工完成后对加工区域用84或者其他试剂进行消毒,尤其是加工台和地面等区域。

这些都是新发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所以切记不要疏忽大意。

参考

  1. ^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04882881&ver=2695&signature=a2-ptkhH8l7mtzBHSkGOceVBv6A0pB4ow1wdzk*-3b8qY-iLGEUHInfeAFFe3Kwtb79JliUdvg0CDAdW5Hx5Y3x7cJrp8oRVZyM5ssfN6QPPh25xfset6Qc35Q76JumM&new=1
user avatar

泻药

7日晚山东省德州市报告

经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

从德国进口的冷冻猪肘外包装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弱阳性


这批冻猪肘来自德国不来梅港

目前国内涉事冷库已封控

上述冷链食品流向

已向相关省市通报




不来梅在汉堡领事辖区 目前情况真的不是很乐观

领事馆已经多次预警了

人在德国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并不意外

说实话 要是德国的冷链猪肉问题其实我一点也不惊讶

今年4-6月时候德国多家肉联屠宰场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这种问题

主要是来自罗马尼亚的操作工人被感染 然后传染工友 污染肉源问题

后来消息报道之后超市生猪肉大减价 基本上就是“白菜价” 随后相关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为本身德国疫情也比较严重 这个只是众多爆发点的一个 因为逼仄的工作环境以及低劣的工人居住环境这个问题才被报道出来

后来肉厂倒闭 工人被送入治疗 这个问题就没有了下文

唉…… 这是一个很没法解决的事情

德国的疫情第二波很严重 目前日增巅峰时 23999。 人数上已经严重失控

新的一番封城也是一种 “行为艺术” 口头上封城实际上该干什么干什么

没有任何有效措施

第一波里没有有效得到解决的问题 第二波还会继续并且被无限放大

太难了… 唉…… 此题无解

冷链物流容易出这个问题 但是禁止了冷链带来的物价上涨甚至于暴涨是每一个在国内的群众不好接受的问题 毕竟今年已经够难的了 少部分的涨价已经唉声怨道

不过毕竟总得需要一点儿措施和防护吧

天津的问题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内这段时间多个城市的应急动员已经趋于完善 短时间内的严格管控与查看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但愿一切顺利

user avatar

当初扑杀国内圈养野生动物(如竹鼠养殖)的时候,没有人说物价上涨,没有人说衣食所系,更没有证据,就那么发生了,而且事后除了华农兄弟的粉丝们,确乎谁也没察觉到生活有什么变化

你说大豆进口停不得我信,毕竟经年累月的报道在哪儿

要突然硬说个进口冻品的市场规模能影响到粮食安全,空口无凭,我是不敢苟同,真就这般,那么贸易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

况且,禽流感、口蹄疫、猪流感又不是没禁止过,甚至常年累月的禁过,总不能说,比起海鲜,鸡肉才是中国餐桌上稀客吧?

不过,事实确实如此,进口冻品哺育的唇齿,确实比竹鼠肉填出来嘴巴更善言辞也更大声呢

当然,疫情万一出现,有个泄压阀总好过预防工作太到位,结果四顾茫然被追责问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