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分别都有谁?

回答
请您提供那张珍贵的照片。我需要看到照片才能告诉您它是什么时候照的,以及照片里有哪些人。

如果您能描述一下照片的内容,比如:

照片的整体风格和感觉: 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是肖像照还是场景照?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滤镜或者效果?
照片里的人: 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年龄看起来大概是多少?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照片的背景: 是室内还是室外?是什么样的建筑或者自然景观?有没有什么能帮助判断年代的物品(比如旧式的家具、电器、车辆、服装风格等)?
您知道的任何与照片相关的信息: 比如您从哪里得到的这张照片,您知道它和谁有关吗?

您提供的细节越多,我越有可能准确地为您辨认出照片的年代和照片中的人物。

期待您分享照片或提供更多线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张是194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70岁生日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独立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机构,但当时的办公地在大学校园内)拍摄的照片。当时二战胜利后不久,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也在各方奔走下刚刚成功建国,爱因斯坦想必心情还是不错的。
相比之下,据说爱因斯坦在德国的50岁生日就为了躲避生日聚会跑到乡间度假去了。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可能和当时德国社会开始弥漫的排犹氛围也有很大关系。
照片里多数是爱因斯坦的同事,研究领域也有很多交集,都是学界非常有名望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们”。

照片中很多人都是因为纳粹德国的上台从欧洲来到了美国工作,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二战期间世界学术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从左到右分别如下:

Howard P. Robertson 罗伯逊,美国人,拍照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做教授。学术领域在宇宙学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方面均有所贡献。年轻时曾去哥廷根大学做博后,爱因斯坦那时在柏林大学做教授。当时他就已经结识了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学生辈的人。后来爱因斯坦五十一岁第二次访美长住期间主要就去到了加州理工学院那里。

他和爱因斯坦之间有件趣事。三十年代时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文章预测引力波不存在,结果文章寄出后被匿名审稿人返回了十多页修改意见,并判定不予发表。爱因斯坦可想而知的很生气,并转投了其他刊物。但后来他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刚好照片里的罗伯逊又向爱因斯坦的助手提出了一些文章上的建议。最后爱因斯坦重新发表文章改变了观点,预测引力波是存在的,并在文章中致谢了罗伯逊。最戏剧性的一幕是很多年以后的二十一世纪初期文件被解密,大家才发现这位匿名审稿人原来就是帮助爱因斯坦改文章的罗伯逊本人。

Eugene Wigner 尤金·维格纳,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移民,曾在柏林留学(按辈分也是爱因斯坦学生辈),原子物理学家,曾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共事过一段时间,拍照时在芝加哥大学做教授。他对原子弹的发明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一直在做相关工作。据说曾建议爱因斯坦给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写那封著名的信--信中提议赶在德国之前研究出核武器。于是后来就有了可以说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曼哈顿计划。在若干年后的1963年,他凭借自己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Hermann Weyl 外尔,非常著名的德国数学家,他的数学工作也和爱因斯坦有很多交集。他的老师是在数学界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数学专业的同学们应该都比较熟悉--希尔伯特空间。为公众所知的是希尔伯特曾在1900年做过很著名的演讲,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后来外尔接替了希尔伯特在哥廷根大学的教授职位,曾任德国的哥廷根数学研究所所长,并由于二战和爱因斯坦差不多时间移居美国--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妻子是一名犹太人。拍照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是爱因斯坦同事。
顺便说一下,哥廷根大学曾经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希尔伯特把哥廷根数学学派推向了全盛时期。他的那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激励了不少后来的数学工作者。不过随着之后的希特勒上台,不少学者们移民去了美国。世界数学中心也随之移到了普林斯顿研究院--也就是照片拍摄地。

早些年时,希尔伯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哥廷根马路上随便找一个孩子来,可能都比爱因斯坦更懂四维几何,然而发现相对论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而不是数学家。”前半句单独拿出来容易让人误会爱因斯坦数学不怎么好,但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哥廷根数学太强了,随便一个孩子应该有现在的世界顶级学校博士生水平。当时哥廷根的数学实力可见一斑。

Kurt Godel 哥德尔,奥地利移民,日耳曼人。年轻时很帅~也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数学专业的同学包括很多数学爱好者都应该听过这个名字。爱因斯坦在高等研究所的同事。
哥德尔是爱因斯坦的忘年好朋友,他们俩经常一起上班下班。两人之间也有很多趣事。爱因斯坦曾经说他每天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上下班途中和哥德尔聊天。哥德尔总是穿的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却有些不修边幅。两人走在学校里的身影还曾被打趣“爱因斯坦和他的会计”。

Isidor Isaac Rabi 美国人,核磁共振仪发明人,也因为揭示了核磁共振的原理获得了诺贝尔奖,在MIT工作。看来核物理的研究不仅仅为人类开发了核武器,也有非常和平的用途。

Albert Einstein 我们的爱因斯坦先生。(虽然一直被认为是美国人,但是他1933年移居美国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宣誓加入美国国籍还要更晚一点。顺便说一句,从早年录音中来听,爱因斯坦说英语时的德国口音还是比较重的,想必和说英语的人交流不是很方便,难怪朋友圈中德语地区的人比较多。)

Rudolf Ladenburg 德国人,原子物理学家。曾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设想的关于激发辐射的存在。之前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德国柏林大学的教授,后来三十年代和爱因斯坦在欧洲移民浪潮中同期到了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可以说在德国和美国一直都和爱因斯坦是同事关系,彼此应该比较熟悉

J. Robert Oppenheimer 公众比较熟悉的原子弹之父,“死神”奥本海默,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他曾经主持了曼哈顿计划,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拍照时他是高等研究院院长,名义上是爱因斯坦他们的上司,但实际上为这群凑在一起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提供了很多服务工作。他曾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据说原子弹引爆的时候他感慨于其毁天灭地的威力,吟了印度古诗《博伽梵歌》中的一句:“我成为了死亡,诸世界的毁灭者。”(据说他很喜欢这本书,还自学梵文去读)
他后来因为政治倾向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被美国政府审判,爱因斯坦还发声明抗议。

顺便说一下,此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在普林斯顿求学。时任院长的奥本海默曾说道,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地上。

Gerald Maurice Clemence 美国天文学家。因为很年轻,所以不知当时工作和爱因斯坦有什么交集。不过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的一些计算确实是靠天文学家们来证实的。也许是关于宇宙学方面一些相近的兴趣?另外从照片中看,他似乎和奥本海默关系比较亲近,还挽着胳膊。(有眼尖的小伙伴在评论里指出奥本海默是自己用手倒扣过来挽着自己,所以另一支肩膀缩进去了~看起来似乎也比较合理)

这群人西装笔挺的好严肃啊,为何会感觉亲切呢?送你两张更生活的照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请您提供那张珍贵的照片。我需要看到照片才能告诉您它是什么时候照的,以及照片里有哪些人。如果您能描述一下照片的内容,比如: 照片的整体风格和感觉: 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是肖像照还是场景照?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滤镜或者效果? 照片里的人: 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年龄看起来大概是多少?他们的表情.............
  • 回答
    鉴于我无法直接看到你的 PPT,我只能根据一般性原则来评估一张 PPT 是否“丑”。“丑”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客观的维度来分析。下面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哪些方面可能导致 PPT 看起来“丑”,并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评估一张 PPT 是否“丑”的维度:1. 整体视觉风格不统一 (Lac.............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色觉和视觉感知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一张“看不出是什么”的测试图并不能证明大部分人是蓝绿色弱,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1.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绿色弱”是什么: 色觉缺陷的分类: 人类的色觉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光、绿.............
  • 回答
    这张图片中的章鱼,从它呈现出的细节来看,非常有可能是一只真实的章鱼。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以下几点观察和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章鱼的身体形态和质感。它的触手上布满了吸盘,这些吸盘的大小、形状以及排列都显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或重复的感觉。真实章鱼的皮肤纹理通常是细腻而富有弹性的,这张图中的章鱼表面似.............
  • 回答
    这张图片并没有直接展示编程语言的文字信息,所以很难直接说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编程语言?”。不过,我们可以从图片本身包含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可能引发的联想来推测它可能与编程语言相关,并进行详细的解读。请你提供这张图片。一旦我看到了图片,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1. 图片的整体风格和.............
  • 回答
    这张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充满动感和戏剧性的场景,但从力学角度来看,很多地方都让我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我们来一点点剖析一下,看看这张图里的“物理学”到底有没有站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物体在现实世界中都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重力是肯定有的,它们把东西往下拉;如果物体接触,还有支持力,或者说接触.............
  • 回答
    这是一只雄性翠雀(学名:Coracias garrulus)。翠雀,也被称为欧亚蓝尾鸲,是一种色彩极为鲜艳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它们属于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这个目里包含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鸟类,比如翠鸟、佛法僧等。翠雀与这些近亲一样,以其华丽的羽毛颜色而闻名。让.............
  • 回答
    这张图的嘲讽程度非常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且尖锐的方式来讽刺当下社会中的某种现象。要理解它的嘲讽力度,我们需要拆解图中的几个关键元素,并结合它们所能引发的联想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看图中的主体和它所处的环境。这张图将一个本应庄重严肃的场合,比如一个重要的会议、一个知识分享会,甚至是.............
  • 回答
    这张图里的车,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辆老式敞篷车。这种风格的车在电影里、老照片里见得最多,那种大气的曲线、精致的细节,总能勾起人一种复古的情怀。从轮毂的设计和车身整体的线条来看,我猜这辆车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具体是什么牌子,因为图片角度和清晰度有限,很难断定,但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优雅、奢华,绝对.............
  • 回答
    这张全球夜景卫星图,乍一看,确实令人惊叹,仿佛整个地球都被点亮了。但要说它“是真的”,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科学数据的角度来看,这张图的背后,有着真实存在的科学观测和技术支撑。我们看到的那些闪烁的灯光,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来自地表真实的人类活动痕迹。负责捕捉这些信息的,主要是地球观测卫星。这.............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看到您提到的图片。如果您能描述图片内容,或者提供图片链接,我将尽力为您查找出处并解读图片上的文字。一旦我能看到图片,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图片本身: 图片风格与类型: 是摄影作品、绘画、插画、漫画、海报、截图,还是其他类型的图像?它的整体风格是写实、抽象、卡通、复古.............
  • 回答
    这张立绘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打磨的空间,让它在视觉呈现和角色传达上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来聊聊具体能做些什么:一、 整体氛围与情感的深化: 光影效果的再雕琢: 目前的光影处理可能略显平淡,可以尝试引入更具戏剧性的光源,比如从侧上方打来的暖色调光源,能够塑造出更立体的面部轮廓,并为.............
  • 回答
    这张图最下面那一条,从颜色和纹理来看,很像是某种矿石或岩石的剖面纹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并非单一的颜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夹杂着细密纹路的棕褐色。这种颜色组合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一些风化的砂岩、片岩,或是埋藏在地下的矿藏。进一步来看,它的表面似乎有一种颗粒感或细微的层叠感。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张照片。要确定它的出处,我们需要从照片本身的细节入手,并结合一些常识和推测。首先,我们得关注照片里的视觉线索。 拍摄对象: 照片的主体是什么?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自然景观?一群人?一个特定的物品?这些都直接指向可能的地点或事件。 环境特征: 观察背景里的细节。 .............
  • 回答
    要让照片呈现出“果冻般摇晃”的视觉效果,其核心在于 通过改变光线、色彩、形状和动态的模拟,在静态的画面中制造出一种动态和柔软的错觉。这并不是真的让照片“动”起来,而是运用摄影和后期技术,让观者的大脑主动去感知那种摇晃的质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视觉原理和实现方式来详细阐述:一、 光影的流动与折射:模.............
  • 回答
    这张图,你想表达的是那种让人纠结不已的“两难选择”,对吧?它就好像一个非常经典的“电车难题”的变种,只不过这次的筹码是你自己的生命。“每按一次按钮,你将会失去一年生命,但同时可以获得...” 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你想想看,现实生活中,我们哪里能用“生命”来做交易,换取某种东西呢?就.............
  • 回答
    一篇300元的稿子想“暴力”提升到1500元,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你如何从内容的价值、深度、原创性以及呈现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让它不再仅仅是一篇“稿子”,而是能够带来更高价值的“解决方案”或“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拆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文章呈现出鲜活.............
  • 回答
    要评价一张画的水平,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其中涉及到太多主观与客观的考量。请允许我为您细致地剖析,如何去审视这样一幅画作。首先,我们要从技法层面入手。 线条的运用:您可以观察画作中的线条,它们是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的,还是生硬而缺乏变化?线条的粗细、虚实、曲直,是否服务于对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例.............
  • 回答
    要让这张图“顺眼”,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让它在视觉上更加和谐、吸引人,并且摆脱 AI 撰写痕迹,使其更具人情味和艺术感。首先,我们要理解“顺眼”的含义:“顺眼”通常意味着: 和谐的色彩搭配: 色彩之间不冲突,有主次,能营造出想要的情绪。 清晰的焦点: 观众一眼就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