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坚决只入搞笑或卖萌奇葩 (全程图片,流量党慎点)
1. 更格卢鼠 (Kangaroo Rat) ......请忽略这蛋疼的音译,但这确实是学名...之一...
虽然人家和袋鼠一样跳着走,但是真的不是小老鼠被大袋鼠强行啪啪啪后生下来的呢!真的真的没有血缘关系!
虽然我长的很萌,但我本质上来说还是老(hao)鼠(zi)呢,你愿不愿意继续抱我啊?
2. 短尾矮袋鼠 (Quokka) -- 我的自拍我作主!
因胖嘟嘟的腮帮子和永远微笑的脸庞被称为澳大利亚新一代萌神(这脸真的好像被蜜蜂蛰完的狗脸)...
顺便一提,这家伙的自拍种族天赋突破天际,网上大批合照袭来
3. 鬃狼 (The Maned Wolf) -- 我有逆天大长腿,你咬我啊?
别看我长的像狐狸,但我真的是狼啊,冠绝犬科的长腿比例才没用美图秀秀拉长过呢!
4. 长颈羚 (The Gerenuk) -- 楼上的你腿有我脖子长吗???
对不起,这逆天的姿势和销魂的肌肉没有吓坏小朋友吧,其实人家只是为了能吃到高处的树叶不得已才练就的绝技呢,谁让地上的食物又脏又难吃呢!(同学你一定是处女座吧...)
草原这么危险,你长的这么逆天还是回火星吧大哥
5. 黑麂 (Tufted Deer) -- 我不喝血,谢谢
你看我这黑色的刘海和黑色眼睛,我明明就是中国的动物你好意思不认识我吗?什么吸血鬼我才没听过,这在我们那疙瘩叫龅牙懂不懂!?
6. 笨蛋章鱼 (Dumbo Octopus) -- 真的让人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吐槽了...
7. 统称飞鼠!(Sunda Colugo) -- 对不起,王诺诺家的画了眼线,可我只会P眼睛
强迫症们,想不想把我身上的白毛拔掉啊?有本事你来追我啊,我飞piupiupiu~~~~
8. 蓝隆头鱼 (The Blue Parrotfish) -- 额,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不起,可以把我放回去吗小姐,你使用了大师级钓竿把我勾引出来我也不会进化成暴鲤龙的
嗨,楼上的袋鼠婊,老子也会自拍哦!
9. 达氏蝙蝠鱼 (Red-lipped Batfish) -- 不来一发吗,少年?
鲜亮红唇风靡已久,这一季也仍不褪色,甚至,海洋时尚圈最近有了如此说法:“如果你还没试过亮色红唇,那么就算不得什么时髦人物了。 一贯领衔时尚风潮的达氏蝙蝠鱼近期拍摄了一组性感红唇写真,气质神秘高贵引无数雌鱼竞相排卵(好吧,这么漂亮一定是公的)
10. 沙漠雨蛙 (Desert Rain Frog) -- 你们别在嘲笑我的声音了!!叽叽!!!!
这个圆滚滚的球显然已经火爆全球了,凭借一口犯规级别的尖叫声一举获得2014-2015全球好声音金奖!强烈推荐搜索视频声音!
这货洗干净了是这样子的....
11. 独角鲸 (Narwhal) -- 特别邀请作为霸气结尾
野生的独角鲸出现了!我的精灵球呢!!?这货作为独角兽的近亲光靠外貌就可以威慑北极圈了。它接近身长一半的角经常被视为古代骑士手中的长矛,加上成群出动的习性,独角鲸被誉为冰海中的骑士。当然,你硬是把它和比诺曹联系起来我也没办法了....
说你呢!看图不点赞信不信我带人捅死你啊!?
好了,今天的答案就先到这里了,看我心情再更新喽,88各位!
千赞感谢
作为答主卖萌顺便逗机灵的知乎首答,短短两天突破三千大关确实被吓了一跳,真是谢谢各位的厚爱了 ^3^
相比赞数的上升,更让答主自豪的是看到评论中大家一片被萌到蠢到逗到的各种呼声。限于答主精力有限,没能一一回复大家的留言,在这里说声抱歉了。对能在这平凡的一天带领各类小动物们给各位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好心情,答主由衷的欣喜不已。当然答主以后也会再接再厉,带给大家更多或有趣或有用的小知识,请大家多多关注吧
再次,谢谢各位的点赞与留言,答主的心也被你们的留言温暖了呢
可爱得令人犯罪……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大熊猫曾为祖国的外交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作为国宝和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在国内亦得到了最贴心、最严密的照料和守护。非法捕杀大熊猫的盗猎者也将受到最严厉的法律惩处——无期乃至死刑。
受益于中国数十年的精心保护,野生大熊猫数量明显增加。
2016年9月,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表报告,将大熊猫濒危等级由“濒危”降格为“易危”。
2015年2月28日第四次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864只,相比十年前的第三次调查增加了近17%。
而大熊猫的邻居,同样也叫“熊猫”的小熊猫,所遭遇的却是另一种光景。
小熊猫
栖息地与大熊猫部分重合
主要以竹子和野果为食
▼
小熊猫在1988年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二级保护动物和一级保护动物的待遇有什么不同呢?
以盗猎为例,部分一级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等,涉案1只就可认定“情节特别严重”。而二级保护动物,涉案8只及以上,才可能被视为“情节特别严重”,法律的震慑力明显不足。
用于科研目的需要猎捕一级保护动物时,要国家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而二级保护动物,只需省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
在争取科研经费、保护区设立等方面,一级保护动物常作为主要原因和立足点进行上报。而二级保护动物的号召力难以企及。
3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活动的猖獗,小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急速下降。
2015年,IUCN宣布将其濒危等级由“易危”调整为“濒危”。
忧心忡忡的小熊猫
(川西亚种)
▼
根据推算,我国所独有的小熊猫川西亚种,数量不足3000只(目前国内还未曾组织过小熊猫种群调查,种群数量只能靠推算)。
而以野生小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数量是“0”。
伤心地抱住自己
▼
。
。
小熊猫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难的小生灵。
“熊猫”这个词最早可见于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所指为现在的小熊猫。
而英文单词 panda 是源于尼泊尔的舶来词,意思是“红色的猫、狗”,指的也是小熊猫。
大熊猫最初被发现时人们给它取名“黑白熊”,后来法国动物学家认为它跟熊猫(也就是如今的小熊猫)更相似,就把它归进了熊猫科。
取名的时候,动物学家直接根据体型大小,在 panda 前加了两个形容词 giant(大)和 lesser (小)。
于是,小熊猫被迫改了名字。
后来,大熊猫红遍全球,人们提及熊猫(panda)指的都是国宝滚滚。很少有人能想起这个名字最初的主人小熊猫了。
忍住不哭
▼
如同蝙蝠不是鸟,鲸鱼不是鱼,蜗牛不是牛,袋鼠不是鼠……
小熊猫也不是熊/熊猫。
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物种分歧时间可追溯到4750万年前,前者属于熊科,而后者的分类归属至今都存在争议。
不少专家认为小熊猫应归属浣熊科或鼬科,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依旧缺乏足够的应证。
小熊猫最科学的归类方式可能是,小熊猫科,小熊猫属。
而在这个分区里,只有小熊猫。
不仅在基因上难以为小熊猫找到亲属
在生活中野生小熊猫亦为独居动物
▼
小熊猫的全身覆盖着厚实的红褐色绒毛,足底也是毛茸茸的,使它们在积雪时期也能保暖。
但在“蜀犬吠日”的四川冬季里,小熊猫也喜欢跑到向阳的山坡或树干上晒太阳。
所以当地人都管小熊猫叫:山门儿蹲。
作为小型树栖哺乳动物,小熊猫喜欢趴在树杈枝上放松自我。
那份完美的平衡归功于它们浓密的长尾巴。
小熊猫蓬松的尾巴均匀分布着黄红、黑褐色相间的横向环纹。
于是小熊猫在四川人的口里又多了一个霸气的名字:九节狼。
。
。
虽然和大熊猫没啥亲缘,二者却有着“趋同演化”。
它们无法消化大部分植物的纤维,只能依赖竹叶和竹笋生存。
这意味着,小熊猫每天需要大量地进食才能维持体能。
小熊猫的视、听、嗅都不算敏锐,可以说,生活就是跟着感觉走,逛吃逛吃逛吃。
同时,为了吃,小熊猫和大熊猫都长着一根“伪拇指”。
一般动物的爪子都是并排长的,无法灵活地捏住东西。
而熊猫的“伪拇指”—— 一根微微地凸起的骨头,像人的大拇指一样,可以协助熊猫们轻松卡住竹子。
不仅如此,小熊猫还可以用头朝下下树,具有攀爬动物界罕见的爬树技巧。
小熊猫是所有非灵长类动物里,唯一能尝出阿斯巴甜的动物。所以树枝上悬挂的果子,也常常成为它们手到擒来的甜点。
。
。
如果大熊猫只是胖得可爱的话……
小熊猫就很不一样了。
小熊猫会萌哒哒地笑
也会开心地大笑
抛个媚眼,挠挠小耳朵
好奇的时候会瞪着黑溜溜的眼睛一本正经地看
调皮的时候会吐个舌头啥的
发威的时候还能站起来:我很高大吓人的哦(其实超萌)
。
。
小熊猫可爱的模样、娇小的身材和温顺的性格,却把它们推向危险的境地。
不少人为一己之愿,打起将小熊猫当宠物养的主意。
事实是,小熊猫无法像小猫小狗一样饲养在家里。
小熊猫有非常强烈的领地意识,并且都是独居生活。
“一个人”走路,吃饭,看风景,过多的“陪伴”会让小熊猫警惕不安。
小熊猫主要生活在凉爽适宜、湿度充沛、海拔2000-4000米的山林。
且一般都在树枝、树洞里休息,高于25℃小熊猫就会感到酷暑难耐。
对温度的敏感以及对新鲜竹子的巨大需求。
家庭环境无一例外都会造成小熊猫的死亡。
小熊猫的黑市交易在近些年来愈演愈烈。
不足万元的价格,让一些宠物爱好者觉得可以“承担”。而并不严厉的法律惩处也让盗猎者无所忌惮。
野生小熊猫的命运岌岌可危。
小熊猫在3-4岁时可以生育,初春时生产,每一胎能产下1-3只幼崽。
小熊猫的生长并不算缓慢,但对大自然依赖强烈,人工繁育成功的几率很低。
想要保护好小熊猫,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护好它们的自然家园。
但随着过度开发与森林砍伐 ,它们的栖息地正在退化消失。
这一切都让小熊猫越来越“委屈”。
委屈的小熊猫
(指名亚种)
额头上的毛色较川西亚种浅
▼
小熊猫在生物学上没有太多的同类近亲,它们是孤独又温柔的动物。
它们的生存和大熊猫一样敏感脆弱,需要人类的关怀与呵护。
希望我们想到小熊猫,也能如想到大熊猫一样有着格外强烈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当然,也希望所有处境艰难的濒危动物,都能像大熊猫一样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行动。
————
完。
本文全文首发在公众号:地球旅客
有愿意转载的小伙伴,来公众号告知一声就可以了
朋友圈可以随便分享啊宝宝们
对大自然、地理还有历史比较感兴趣的知友们可以过来瞅瞅▼
地球旅客精选文章▼
谢谢大伙儿啊
北极兔:
像不像雪球?
再看正脸,很萌对不对‘.'
可是我要站起来了蛤蛤蛤蛤蛤蛤蛤蛤:
--------------------------------------------------------------------------------
#获得赞2k+了,哇哈哈,大长腿在此谢过大家的厚爱啦
--------------------------------------------------------------------------------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这是一位高原鼠兔先生。
这是一位45°仰望天空的鼠兔先生。
这是一位正在出恭的鼠兔先生以及它暗中窥视的小伙伴(左侧下方)。
这是一位选择在小河边上草甸子里筑巢的鼠兔先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鼠兔先生的大肥屁股,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鼠兔先生的一家,缺了老二,老二刚刚被一只老鹰叼走了。
看清楚了,鼠兔先生是一种兔叽,而不是老鼠,尽管它长得非常像老鼠,但是,它确凿无疑的是一种兔叽。
高原鼠兔,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高原鼠兔种,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青藏高原上,在尼泊尔、印度、不丹也有分布。
老鼠,也就是耗子,啮齿目鼠科鼠属,除了南极洲以外哪儿都有它。
如果仔细看,这两种东西除了毛色有点像、体型差不多以外,完全没有相似的地方。鼠兔先生的外层毛色是一种保护色,具有四季适应性,冬季夏季都能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
其实人家的内层毛色不是酱婶的:
内层毛色发黑,阳光下可以起到蓄热的作用。
仔细看,老鼠耳朵跟鼠兔先生的耳朵也完全不一样:
老鼠耳朵很老实的长着。
鼠兔耳朵很明显是兔子耳朵在寒冷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耳朵太大不利于保温。你看它那个“耳垂”,老鼠耳朵就没有。
另外,鼠兔的头骨棱角更分明一些,看起来是方的。老鼠头骨是尖的。
当然了,最主要的区别是,鼠兔先生没有尾巴,老鼠都是有很长一条尾巴的。
适应性进化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动不动就能让动物长得逆天。像鼠兔先生这种,本来是一只俊美的兔叽,活生生长成了老鼠样子,或者说,长得像TM一颗猕猴桃。
鼠兔先生是一种重要的高原生物,是几乎所有肉食、杂食动物的食物来源,包括长相也很奇葩逆天的国字脸狐狸,老鹰,土拨鼠,野狗,狼。我亲眼见过这个星球上最神奇的杂食动物——广东人,吃它们。毕竟广东人连福建人都要吃。
可怜的鼠兔先生则只能啃草。
鼠兔先生还会打洞,除了自己居住以外,还能为小鸟、蜥蜴这些不会打洞的家伙提供庇护所,形成共生关系。
适应性进化让鼠兔先生保持了兔形目强大的生殖能力,分分钟生一窝小兔叽给你看,代际更迭非常快。青藏高原隆起时间并不长,高原鼠兔的适应性进化已经非常成功了,这些小肉团子尽管经常在“叽”的一声惨叫以后沦为午餐,但是依旧保持了庞大的数量和绝对优势的生物量,扭着肥屁股在草原上到处乱窜,四处打洞。
这跟它们的近亲伊犁鼠兔完全不一样,这些表亲吃得挑剔,生得慢,都快把自己弄灭绝了。
当然了,适应性进化也有可能把你弄得惨不忍睹,比如说,妖艳迷人的尖脸狐狸有可能被弄成国字脸的中年大叔,比如说藏狐。青春阳光的帅小伙也可能被弄成中年油腻男,比如说我。
CTMD高原。
特!别!萌!!!(☝ ՞ਊ ՞)☝
好想养一只!!!
这个圆头圆脑的小家伙是鼬科鼬属的伶鼬,多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辽宁等地。喜欢干燥的环境,独居在洞穴里。和其他鼬类相似,伶鼬有着细长的身体和小短腿,脖子脑袋几乎一般粗,再加上圆圆的耳朵,看起来可爱极了。
伶鼬体长14—21厘米,尾长3—7厘米,体重50—130克,正如它的英文名Least Weasel(“最小的鼬”),它是所有鼬中最小的一种,比你手机也大不了多少。但是别看它身材娇小,其实能吃得不得了,是相当厉害的猎手。
伶鼬是地球上最小的肉食哺乳动物,是十足的吃货。因为身手太过于敏捷,新陈代谢比类似大小的哺乳动物快两倍,每天要吃掉大于自身体重三分之一的食物才能满足。所以伶鼬从早到晚不停地捕猎,不停地吃,一年到头能吃掉3500只老鼠和田鼠。除了小型啮齿类动物,它们也吃蛙类和昆虫,同时还因捕食比自己体型大的动物而名声在外。
伶鼬一年换毛两次,冬天浑身雪白,夏天背面褐色或咖啡色,腹部白色,腹背之间有明显而整齐的分界线,像是披了件披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