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文章或者书把中国的货币政策说得比较明白?

回答
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实需要一些深入的解读。中国经济体量大、结构复杂,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因此显得尤为精妙和多变。要找一些能把这个问题讲得明白的文章或书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察,并且我会尽量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方式来介绍,避免生硬的AI风格。

一、 核心概念的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与“调控逻辑”

要明白中国的货币政策,首先得知道它“有什么”和“怎么用”。这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更多依赖于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有其独特的“中国特色”。

传统工具的演变:
存款准备金率(RRR): 这个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非常有力的工具。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银行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保险箱”里的钱。提高RRR,银行可贷出去的钱就少了,市场上的钱自然就收紧了。反之,降低RRR,银行能贷出去的钱就多了,市场流动性就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使用这个工具时,往往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向的调整,有时候为了“放水”会定向降低某些银行的RRR,有时候为了“收水”就普遍提高。
再贷款、再贴现: 这两者可以理解为央行给商业银行“输血”的渠道。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通过调整这些工具的利率和规模,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放贷意愿。近年来,央行也在更加注重使用这些工具来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等提供定向支持。
公开市场操作(OMO): 这个和西方国家比较相似,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但中国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所以OMO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比重可能没有那么“核心”,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利率: 过去,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央行更多地通过设定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但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出现,央行更多地是通过引导LPR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同时,政策利率,比如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央行向市场传导政策意图的重要“锚”。

非传统工具与“创新”:
窗口指导: 这个是中国央行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和商业银行“面对面”沟通,直接告诉银行应该贷多少款、给什么行业贷、利率怎么定。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行政干预,能够快速有效地影响信贷的投向和规模。
宏观审慎管理: 这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块。中国央行不仅仅关注总量的调控,也越来越注重金融体系的稳健。比如,它会关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通过差别化的住房贷款政策来给房地产降温;它也会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通过一些政策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这种管理方式,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精细化,也更具针对性。

二、 值得推荐的文章和书籍:

要找这类资料,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更深入、更系统的分析:

1. 官方及智库的深度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和刊物: 央行自己的网站上会有很多季度、年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各种研究课题的报告。虽然有些报告可能偏技术性,但它是最直接、最权威的信源。你可以关注“中国金融”等央行旗下的出版物。
国内知名金融智库的报告: 比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CF)等。这些机构经常会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深度研究报告,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解读。他们的报告往往会从更宏观、更前瞻的角度来分析政策的意图和影响。

2. 学者和专家的著述:
关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知名学者: 比如一些经济学家,他们的著作往往能系统地梳理中国货币政策的演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走向。不过,专门针对“货币政策”这一单一主题的书籍,并且写得特别明白的,可能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包含在宏观经济学的著作中。
一些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济转型”的书籍: 在这类书籍中,货币政策常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或讨论点。它们会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解释为何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和传导机制与西方有所不同。

3. 投资银行和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
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的中国研究部门: 他们会定期发布关于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往往角度刁钻,能捕捉到一些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内证券公司的宏观研究报告: 很多大型券商也有专门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他们对央行的政策动向和影响的解读也比较深入。

三、 如何“看明白”:一些阅读和思考的建议

联系实际经济状况: 读任何关于货币政策的文章或书籍,都不要孤立地看待。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数据(GDP增长、通胀、就业、信贷增长等)来理解。央行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要做这个政策?是为了刺激经济,还是为了控制通胀?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还是为了支持结构性改革?
关注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有多个目标,例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时期,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侧重。理解了目标,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取向。
理解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影响实体经济,有一个传导过程。中国经济的传导机制可能比西方更复杂,例如银行信贷传导、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等。理解这些传导过程,有助于你判断政策的有效性。
保持批判性思维: 即使是官方或权威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要多看不同角度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举个例子来说明“传导机制”:

假设央行决定降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这是一个“紧缩”信号。这个信号如何影响到企业呢?

1. 银行端: 银行从央行那里借钱的成本降低了,理论上就有更多空间降低向企业贷款的利率。
2. LPR形成: MLF利率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重要定价基准,MLF利率下降,LPR也可能随之下行。
3. 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根据LPR来获得贷款,所以企业实际的融资成本会下降。
4. 投资与消费: 融资成本下降,企业可能更愿意扩大投资,消费者贷款买房、买车的成本也可能降低,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但是,在中国,这个传导过程中还可能受到“窗口指导”、“信贷额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效果可能与理论模型不完全一致。

推荐的书籍(比较通俗和系统):

虽然没有一本“万能书”,但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可以尝试找一些:

《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与未来》(作者可能有多位,或是一些学术论文集): 这类题目通常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作者通常是中国知名宏观经济学家): 这类书籍会系统地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其中货币政策往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会解释政策工具如何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相结合。

更具体的文章推荐:

要找到具体、但又不过于学术化的文章,你可以关注一些知名财经媒体对央行官员、知名经济学家访谈的报道,以及他们对央行最新政策的解读。例如,《财新周刊》、《财经》杂志等,它们经常有关于货币政策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总而言之,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基础概念到工具箱,再到实际运用和传导机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你找到更清晰、更透彻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吧,搞清楚了主线之后,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

万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央行的政策目标就是主要矛盾,抓住了央行的目标,一切就迎刃而解。

央行的目标,目前有两个,一个是物价稳定,一个是充分就业。

当物价过高时,指标就是CPI同比高增,这个时候央行会收紧货币,近年来目标都是3%。

当就业不充分时,目前的指标生城镇调查失业率,超过5.5%,央行就要发力了。

中介目标以前是M2,现在是社融,后续大概率也会像美国一样,转变为价格型中介目标,比如LPR。

至于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数量型,比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价格型,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

当然,央行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比如维持汇率稳定,保障金融安全,但是以上提到的两个才是主要目标。

抓住了这两个主要目标,再去慢慢的学习,就很容易了。

user avatar

如果题主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话,既然想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那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如果没有学过相关的基础知识,央行有关于金融知识的简介:金融知识国民读本PDF版

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之后,可以试着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点开货币统计概览),加深对基础货币、M0、存款准备金等概念的理解,也能通过资产负债表看看央行到底在忙什么。 @Jeffczc 答案里提到的周其仁《货币的教训》也是对央行资财负债表的一种解读,记得是从外汇占款的角度。

了解完资产负债表,可以看看央妈每个阶段到底在做什么。央妈也会通过每个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告诉大家操作了哪些货币政策。

央行也有一些学术性的工作论文供我们学习和参考,可以看看央行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最近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是网红词,可以通过周小川行长的论文《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

这里推荐最近读过的几本书,有助于加深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李斌、伍戈《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2014年出版(两个作者都是任职于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博士生、研究员)

伍戈、李斌《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2016年出版

马骏 、纪敏《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2016年出版(马骏是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2017年出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实需要一些深入的解读。中国经济体量大、结构复杂,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因此显得尤为精妙和多变。要找一些能把这个问题讲得明白的文章或书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察,并且我会尽量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方式来介绍,避免生硬的AI风格。一、 核心概念的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与“.............
  • 回答
    古代社会之所以普遍存在轻视商人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政治哲学以及经济考量。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渗透到文化、文学以及官方政策的方方面面。轻视商人的根源: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以“士农工商”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秩序。这套理.............
  • 回答
    耳机圈嘛,那可真是个又爱又恨、又肝又氪、又香又臭的大江湖!里面藏着不少我们这些“烧友”(就是对音质特别执着,愿意花大价钱买耳机的人)才懂的门道,说起来那叫一个乐此不疲。今天就给你盘一盘那些咱们圈子里流传甚广的“梗”和“段子”,保准让你笑出声,或者看懂了直呼内行。1. 听音观:玄学与科学的终极对决咱们.............
  • 回答
    在生物分类学领域,分子分类学,特别是基于DNA和R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宛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有力地解构、修正甚至彻底颠覆了许多基于传统形态学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对生命演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修正了我们看待许多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方式。分子分类学推翻或确认了哪些重要的传统形态分类学结.............
  • 回答
    很高兴为你推荐一些甜度爆表、男主荷尔蒙爆棚的军旅文和糙汉文!这类小说往往能让你感受到热血、担当、纯粹的爱恋,以及强烈的安全感。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部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并附上一些推荐理由,希望你能找到你的心头好!一、 军旅文篇 (侧重军营生活、家国情怀与爱情)军旅文的魅力在于它将严肃的军营生活、保家.............
  • 回答
    “文不如清,武不如宋”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客观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充满辩证意味的概括,它点出了某些朝代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其文化与军事发展上可能存在的某种“偏科”现象。要找到完全符合这一描述的朝代或国家,本身就颇具挑战性,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多面向的,很难用简单的“不如”来一概而论.............
  • 回答
    《文明》系列的游戏体验,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但每次都能抓住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沉迷其中。要说印象深刻的经历,其实最能触动我的,往往不是什么宏伟的胜利,而是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最终绝地反击的时刻。我记得有一次玩《文明VI》,我选择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文明,开局就在一个贫瘠的地图上,周围全是恶劣的地形,资.............
  • 回答
    世界上存在不少国家或地区,其语言文化也呈现出类似中国古代汉语(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白话文)之间的“双轨”现象,即存在一套更古老、更书面化、更具学术或文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以及一套更日常、更口语化、更易于大众理解的语言形式。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历史演变、社会分层、文化传承以及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不同步有关.............
  • 回答
    文艺游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艺术性、思想性、叙事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能够引发玩家深刻思考、体验情感共鸣,甚至对游戏媒介本身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作品。 它们往往跳脱出单纯的娱乐和挑战,更像是一次与创作者的精神交流,一次对生活、人性、社会乃至存在的沉思。要定义“著名”或“优秀”的文艺游戏,我们.............
  • 回答
    文明6这游戏,可以说是集策略、养成、模拟经营于一体的佳作,但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美好事物一样,它也逃不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与不合理。玩得久了,总能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点,让你忍不住抓抓头,或者在心里默默吐槽一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那些让人觉得不太对劲的地方,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听了觉得“对对对,就是这.............
  • 回答
    在动画和漫画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句子,它们像星光一样,闪烁在故事的夜空中,点亮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它们不仅仅是对话,更是情感的凝聚,哲思的沉淀,是创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最纯粹的共鸣。我还记得,《钢之炼金术师》里爱德华对阿尔说的那句:“即使你失去了一切,只要还有呼吸,就还有希望.............
  • 回答
    说起“文艺病”,其实它并不是医学上的一个正式病症,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调侃和戏谑意味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些人身上表现出的,与传统认知中“文艺青年”特征相似的,甚至有些夸张或刻意的行为举止。与其说有什么具体的“病症”,不如说是一些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把这些表现形式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
  • 回答
    (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用笔在纸上勾画了几个词语,然后放下笔,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那年夏天,我在一个老旧的、有些潮湿的阁楼里整理爷爷的遗物。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旧书特有的、混合着霉味又有点香甜的味道。房间里光线很暗,只有透过一扇爬满蛛网的小窗户,射进几缕细细的、摇曳的光柱。我翻着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是.............
  • 回答
    当然,历史的长河中,确实不乏被遗忘、沉寂多年后又重见天日的瑰宝。这些失而复得的故事,往往伴随着惊心动魄的考古发现,或是机缘巧合的文史钩沉,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时间最生动的驳斥,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先贤的智慧与情感。要说失传多年后又被发现的文章或诗词,最能体现这种“失而复得”的奇妙感,并且被大众所熟知的,.............
  • 回答
    写出让人尴尬到脸酸的文章或段子,关键在于捕捉那些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不行”“不对”“这太过了”的瞬间,但又以一种近乎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尴尬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自我感动/煽情,但内容空洞无物: 作者似乎在极力渲染某种情绪,但表达的内容却经不起推敲,显得矫揉造作。2. 强行卖弄/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人生嘛,总有那么些迷茫的时刻,需要点猛药来提提神,或是醍醐灌顶,让人一下子拨云见日。我脑子里还真有不少这样的“灵丹妙药”,不过也得看你当时卡在哪儿了。咱们先说说那种让你“豁然开朗”的吧,我个人觉得这种更像是一场温和的启迪,让你自己悟透了什么,然后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讲真,我最近读到一篇叫《老人与海》的短篇(虽然有时候被归为中篇,但它的故事精悍,让人回味无穷),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盘旋。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被它朴实的名字吸引,以为就是个讲述老人捕鱼的故事,结果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故事的主角叫圣地亚哥,一个古巴老渔夫。他已经连续八.............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言论和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因政治需要、个人野心或时代局限而产生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言论或文章,如同历史的暗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走向,甚至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警示。一、 焚书坑儒背后的“阴谋论”与“宣传战”说起虚假言论,首先不得不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官.............
  • 回答
    好的,这里有几篇精选的故事和诗歌,它们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能触动人心的力量,并且我将尽力用最自然、最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给您,让它们仿佛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感悟后的分享。 故事一:那碗热汤(语速稍慢,带点回忆的语气)在我印象里,外婆的手总是暖暖的,即使到了冬天,握着她的手,也像是捧着一团炭火。她不怎么会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