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虚假言论或文章?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言论和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因政治需要、个人野心或时代局限而产生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言论或文章,如同历史的暗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走向,甚至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警示。

一、 焚书坑儒背后的“阴谋论”与“宣传战”

说起虚假言论,首先不得不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官方史书,如《史记》,将此事件描绘成秦始皇为统一思想,压制异端,扫除反秦势力而采取的严厉措施。然而,后世的解读却远不止于此。

“焚书”: 官方说法是为了统一思想,消除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言论。但具体焚烧了哪些书籍,数量有多少,是否真的如传闻般“尽坑杀儒生”后焚书,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焚书的主要目的是打击那些可能威胁秦朝统治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学说,为法家思想的推行铺平道路。而“坑儒”的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政治宣传的色彩。
“坑儒”: 《史记》记载,坑杀的是“坑术士四百六十余人”,且多为方士。但“坑儒”二字,却成了后世文人攻击秦朝暴政的经典符号。这背后可能存在一种“扩大化”的叙事,即将对少数知识分子的惩处,上升到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迫害,以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共鸣和反抗。这是一种典型的“宣传战”,通过强调“儒”的代表性,将秦朝描绘成一个反智、反文化的统治者,从而构建“秦无道”的合法性叙事。

为何说其“虚假”或“带有虚构成分”?

目的的模糊性: 官方解释的“统一思想”与实际执行中的“打击异议”之间的界限模糊。
事件的夸大性: “坑儒”的说法可能将一系列零散的惩处事件,甚至是狱卒的滥杀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坑害儒生”的标签,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
信息来源的单一性: 史料多为后世汉朝所撰写,带有“汉承秦制”或“汉代秦”的政治立场,可能存在对秦朝进行负面妖魔化的倾向。

二、 王莽篡汉与“祥瑞”的政治操弄

新朝皇帝王莽,是历史上“篡位”的典型代表。他能够从外戚一步步爬上皇位,并建立自己的王朝,离不开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虚假信息”和“政治表演”。

“祥瑞”的炮制: 在王莽篡汉之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层出不穷的“祥瑞”现象。这些祥瑞,例如“山有嘉禾”、“玉符”、“金匮”,以及各种神话传说和预言,都被王莽及其党羽包装成“天意”的昭示,证明汉朝国运将尽,而王莽将取而代之。
“传国玉玺”的伪造与流传: 汉元帝时期,曾有一块“传国玉玺”。但关于这块玉玺的下落,一直存在争议。有说法称,王莽上位后,通过威逼利诱,甚至可能伪造了“传国玉玺”,以此作为其“受命于天”的铁证。虽然这只是猜测,但“传国玉玺”的出现,无疑成为合法性的一种象征,王莽利用这种象征,制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改制”的虚张声势: 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如“王田”、“钱币改革”等。这些改革在理论上看似美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扰乱了市场,导致民怨沸腾。为了掩盖改革失败的事实,王莽极力鼓吹改革的“功绩”,将现实的困境归咎于“反对派”的阻挠,而非改革本身的弊端。

为何说其“虚假”或“带有虚构成分”?

“祥瑞”的人为性: 所谓的“祥瑞”,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或曲解自然现象的结果。这些“祥瑞”的出现,恰好符合王莽篡汉的时机,极具政治目的性。
“传国玉玺”的真伪疑云: 如果玉玺是伪造的,那么它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即使是真的,其流传过程中的政治操纵,也使其蒙上了虚假的色彩。
“改制”的宣传与现实脱节: 改革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其宣扬的“大同世界”与现实的残酷对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虚假。

三、 “假托”(伪托)作品的泛滥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存在大量“假托”作品,即作品作者并非本人,而是后人为了提高作品的价值、扩大其影响,或者将其置于某个权威的体系之下而假托其名。

《黄帝内经》与“黄帝”: 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被认为是黄帝时期及其臣子所著。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黄帝内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在战国至汉代逐渐成书。将之归于“黄帝”,是为了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使其成为中医学的“圣经”。
道家经典与“老子”: 许多道家经典,如《道德经》,也存在“假托”的争议。虽然《道德经》被认为是老子所著,但其成书过程同样漫长,可能包含后人对老子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其他许多道家著作,如《庄子》等,也都存在后人假托“老子”或“庄子”之名的可能性。
《孙子兵法》的多次增补: 孙子的兵法固然精妙,但《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完整性,以及其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是否被后人增补,也存在学术上的讨论。

为何说其“虚假”?

作者的真实性: 作品的作者与署名作者不符,构成了信息的虚假。
时代背景的错位: 作品中的思想、概念或语言,可能与实际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符,显示出后人的加工痕迹。
学术与政治的结合: “假托”并非纯粹的学术研究,往往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目的,例如通过假托权威来推广某种思想体系。

四、 政治宣传中的“夸大其词”与“选择性叙事”

历代王朝的兴衰,无不伴随着大量的政治宣传,其中“夸大其词”和“选择性叙事”是惯用的手法。

开国皇帝的“神化”: 许多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在官方史书中往往被进行“神化”处理。例如,刘邦出生时“赤帝子”的传说,李世民“天命所归”的预言,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其统治的合法性,制造“天选之子”的形象。
战功的“放大镜”: 军事胜利往往会被极度放大,而失败的代价或失误则被刻意掩盖。例如,在某些战役中,会夸大战果,将小胜说成大捷,以此鼓舞士气,或对敌国施加心理压力。
“制造敌人”: 为了团结内部,有时会刻意制造或夸大外部威胁,或者将内部的反对派妖魔化,将其描绘成“叛徒”、“奸臣”,以巩固统治。

为何说其“虚假”?

史实的扭曲: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夸大、隐瞒和歪曲,导致了对事实的不尊重。
目的的功利性: 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非追求真相。
叙事的单向性: 往往只呈现有利于统治者的一面,而忽略或压制其他视角。

总结:

中国历史上的虚假言论或文章,形形色色,层出不穷。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治、文化、社会紧密交织。理解这些虚假信息,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真相,更能让我们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警惕,学会辨别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裹挟。从“焚书坑儒”的政治宣传,到王莽篡汉的“祥瑞”操弄,再到“假托”作品的学术包装,以及历代政治宣传中的“夸大与选择”,这些都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录本身,也可能是一场场关于“真实”与“虚假”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有氢弹的国家,美俄英法因为氢弹维护成本高已经把氢弹全部退役】

一直以为只有智障才会信这个,后来发现信的人不在少数,只需要查查美国现役的4500个热核弹头就能轻松戳破这个谣言了,例如W88,W87,W76等等

实际上五常现役的核武都是氢弹,并且没有所谓维护保养费用高一说,因为氢弹里面装的不是氚,而是氘化锂,核爆炸时直接用中子轰击锂,就能产生氚,然后氚和氘一起进行热核反应。而氘化锂没有半衰期。

另外【西点军校学雷峰】【小布什看毛选】也算是两个比较有名的谣了

一提起美军尊重士兵,马上就有人拿出【美军垃圾场抛尸门】来反驳,不过你去找当时的英文原文报道你就会发现这个也是谣言,详情见默虹_美国海军学习小站的文章

mp.weixin.qq.com/s/alj-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谣言,地摊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内有人乱翻,错翻,漏翻,断章取义

------------------------------------------------------------------------

三月一日更新:补充一个别人说过的

【核捆绑:大家一起回到石器时代】

实际上核捆绑根本不存在,是国内瞎YY的,具体请看JK大神的文章

【如何评价「死手系统」的作用?】JK JK:

zhihu.com/question/2407

(要撕逼去找JK大神,你能说过JKJK我就把这个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言论和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因政治需要、个人野心或时代局限而产生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言论或文章,如同历史的暗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走向,甚至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警示。一、 焚书坑儒背后的“阴谋论”与“宣传战”说起虚假言论,首先不得不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官.............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变迁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明前进的道路。这些转折点,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思想、制度、文化、经济乃至民族精神发生的深刻变革。要挑选出“最”关键的转折点,确实如同大海捞针,因为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但若要论其影响的深远和广度,以下几个时期,无疑是中.............
  • 回答
    关于网文《99%中国人都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其可信度需要进行一个审慎的评估。这类标题往往带有强烈的吸引力,声称揭示“大众不知道”的秘密,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宣传意味。整体可信度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声称“99%的人都不知道”的论断,本身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乏一些被认为是聪明或富有远见的决策。这些决策的“聪明”之处,往往体现在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国情的深刻把握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性上。以下将从几个重要方面详细展开:一、 经济建设方面的“聪明”之举1. 改革开放的决策(1978年.............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能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朝代,不是在中国大地上开疆拓土,而是集体“穿越”到了美洲大陆,那绝对会是一场堪比史诗级大片般的巨变。让我们来细细掰扯掰扯,这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首先,我们得想想这“穿越”来的中国政权,它们会出现在美洲的哪个时间点?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伐的尝试并非只有一两次,而是贯穿了多个朝代,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是北伐屡屡受挫的根基之一。 南方水网密布,北方平原.............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渴望迁徙中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复杂历史现象。与其说是“想”,不如说是一种生存、发展和改变命运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是后来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与中原的互动,大多源于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生存.............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读史常令人感慨,为何那些在正史中最终走向失败的英雄人物,反而在中国民间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后世反复传颂、顶礼膜拜?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无不是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却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饮恨而终。这背后,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定论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如何悬殊,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赢得无数追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某种光芒,却能穿透物质的藩篱,触动人心最深处。这些人的追随者,并非出于利益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种由衷的敬佩、认同,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位,是中.............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从东欧到中亚那片广袤无垠的北亚草原上,所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从匈奴、突厥,到蒙古、斡罗斯人(罗斯),全都变成了拥有马匹身体和人类上半身的人马族,整个历史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这可不是简单地在人类身上加上马的腿,而是由内而外的生物性转变。首先,生物学上的适应性将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