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 月 13 日香港新增 1347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2 月 13 日,香港新增了 1347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数字是根据当日政府公布的数据得出的。

整体疫情状况:

在这个时间点,香港的疫情正处于一个较为严峻的阶段,可以说是一波疫情高峰期的前兆或者正在经历高峰期的初期。新增病例数连续多日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病毒在社区传播的速度加快。

病例构成: 新增的病例中,除了本地感染的病例占绝大多数之外,也可能包含一些输入性病例,但这部分比例可能相对较小,因为香港当时对入境人士仍有管控措施。本地感染病例又可以细分为有源头(能够找到明确的感染链)和无源头(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无源头病例的增多通常意味着社区传播更加广泛和隐匿。
感染源头: 疫情的爆发可能与某些聚集性疫情有关,例如养老院、医院、学校、家庭聚会等场所,这些地方容易造成病毒的快速传播。例如,某个大型屋苑、某个商场,甚至是一家餐厅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热点”。
病毒变异株: 当时香港流行的主要病毒变异株很可能是奥密克戎(Omicron)的某个亚型。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变异株更快,也更容易突破疫苗的免疫屏障,这导致了病例数的快速上升。

医疗系统压力:

病例的快速增长给香港的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住院情况: 每日新增的确诊病例,尤其是重症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会需要住院治疗。医院床位、隔离设施(如方舱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负荷都在急剧增加。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紧张,例如普通病床被新冠患者占据,导致非新冠疾病患者的诊疗受到影响。
检测能力: 为了应对不断攀升的病例,政府会加大核酸检测的力度,包括社区普及检测、强制检测等。检测机构可能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检测结果的反馈速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面临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医护人员可能因为感染或需要隔离而无法继续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人手短缺的问题。

政府应对措施:

为了遏制疫情蔓延,香港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

收紧社交距离限制: 例如,限制餐厅堂食人数、缩短营业时间、禁止聚集性活动、关闭部分娱乐场所等。
加强检测和追踪: 扩大检测范围,例如对特定区域或高风险人群进行强制检测,并努力追踪密切接触者。
推动疫苗接种: 鼓励市民接种疫苗,尤其是加强针,以提高整体免疫力。
隔离措施: 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强制隔离,以切断传播链。
医疗资源调配: 增设隔离病床、启用方舱医院、调配医护人员等,以应对医疗挤兑的风险。
物资供应: 确保市民的基本生活物资(如食品、口罩)供应稳定,同时可能会加强对防疫物资(如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的储备和分发。

社会影响:

疫情的反复和加剧会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经济活动: 社交距离限制和市民对病毒的担忧会影响商业活动、旅游业、餐饮业等,可能导致经济放缓。
市民生活: 市民需要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出行受限,生活方式也需要做出调整。对病毒的恐惧和焦虑感可能会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 长时间的疫情和不断的防疫措施可能会对市民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在 2 月 13 日这个时间点,香港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抗疫阶段,新增病例数是观察疫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同时也要关注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政府的应对策略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防肯定是防不住了。说个不好听的,你现在就算给香港调个书记去,调一班医疗工作者社工去,就算香港人全部服从疫情管理,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时间。

按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和疫苗接种率参考来看。

峰值应该能到2-3万人/天。累计感染人数200万以上,累计死亡人数大概是0.3-0.5万人左右吧。

当然这个是理想状态,毕竟这玩意现在各国的统计口径其实都有点问题,毕竟不能做到应检,做不到应验,累计感染和死亡人数的数值肯定是有偏差。

以上数据不是危言耸听,你随便翻个西方国家看看数据就知道这是很正常的推论。而且我并不认为香港能做到更好。

user avatar

1.表面上是防疫方式的冲突,本质是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媒体舆论越倾向于西方的地区,严防严控的阻力越大,香港人(泛指)因为意识形态偏西方,所以支持躺平也是理所应当的;

2.因为意识形态对立,所以我们做的越好,对方就越不可能选择跟我们一样的道路。如果说欧美无法彻底封控还可以归结于是政府控制力不足的话,香港无法封控就纯纯的是香港人自己的选择了;

3.奥密克戎毒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如此高的传播能力下,低致病性的新冠疫情能对社会造成多大冲击目前还没有定论,香港这次下水刚好也可以让我试试水。不过恕我直言,如果只是几千例确诊十几例危重,外加几例死亡的话,那在香港这种城市实施全面疫苗+共存的防疫政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4.除非新冠病毒“神奇般的消失(目前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否则与病毒共存就是最终的必然路径,问题只是何时开始,怎样执行。目前由于我们初期的疫情防控格外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共存的时间节点和执行方式,这个主动权优势很大;

5.值得警惕的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对立也有可能对我们自身造成威胁,比如将“与病毒共存”这个必然道路曲解为躺平,甚至将其划为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专属政策。情绪化且非理性网络舆论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和支持国家政府的整体决策——包括未来特定情况下的政策转向。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看到了一个香港人回答,他的意思就是不care.然后我搜索了一下今日的新闻

2月13日,香港无线新闻、《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综合临床服务)李立业在发布会上通报,香港今日有4人危殆,包括一名初步确诊新冠的3岁女童。

另外3人均为男性确诊病例,其中一名84岁患者未接种疫苗,另外两位均已接种疫苗,分别为80岁、97岁。

先不讨论84,80,97岁老人家是不是人,以及年纪的确很老了,活够了的问题

我们讨论一下元朗4岁孩子和今日3岁女童危殆的问题。3岁,4岁应该是不会存在活够了的问题对吧?他们基本是0疫苗保护的哦,即使是国内,如果我没记错也是3岁(感谢网友更正,原文写的是5岁)才打的疫苗,那么问题来了,鉴于香港接种率的差以及香港人接种积极性之低,再鉴于香港人开口埋口就自由民主,我们可以看的接着下来,会有越来越多5岁(此处不更改,因为香港已经有1名4岁死亡1名3岁危殆)以下以及老人家会危殆甚至死亡。

这个回答挺搞笑的。不是吗?


202202140040

幸好我存了截图。

总会有人喜欢说大号流感啊,一天死3234啊。。。这叫大号流感。就连我们的邻居越南每天都死两三百人呢。。。我们的邻居越南死亡率1%。。。

user avatar

自2月9日(含9日)开始,新增病例两千左右,新增死亡六人。

考虑到医疗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预估最终死亡率在6/1000到10/1000

远远高于柳叶刀公布的中国流感(无疫苗裸抗)死亡率0.6/1000

user avatar

据说这波疫情已经有一名4岁儿童病逝了。另外还有一名3岁儿童危殆(可能相当于危重症的意思)。

这不单纯是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数学问题,传染病是事关大家的社会问题。

麻烦大家思考一下:

1.这是否说明病毒的变异并非某些人宣称的那么温和?

2.如果这事发生在大陆,又会是什么样的舆论氛围?

每日三省吾身——我也配共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 月 13 日,香港新增了 1347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数字是根据当日政府公布的数据得出的。整体疫情状况:在这个时间点,香港的疫情正处于一个较为严峻的阶段,可以说是一波疫情高峰期的前兆或者正在经历高峰期的初期。新增病例数连续多日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病毒在社区传播的速度加快。 病例构成: .............
  • 回答
    2月21日,香港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媒体报道当天新增确诊病例高达7533例,同时不幸新增13例死亡病例。这个数字比前一天有所增长,凸显了第五波疫情的猛烈势头。确诊病例分析: 数量惊人: 7533例的单日新增数字,意味着病毒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这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代表了数千个家庭面临着感染的风险和.............
  • 回答
    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更新时间(通常是实时新闻或官方发布),关于2月13日苏州新增4例新冠阳性患者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描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关键信息: 时间点: 您提到的是“2月13日”,这是非常重要的限定条件。苏州可能在其他日期也有新增病例。 确诊数量: “4例”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2 月 13 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 5090 例,累计 63851 例”这个数据,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的数据非常接近。然而,当前(2023年及以后)中国大陆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常态化大规模核酸检测和疫情数据公布,新增确诊病例的概念也与早期不同.............
  • 回答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了一场7.3级的强烈地震。您提到的这个日期可能指向的是2021年2月13日发生的福岛县近海地震,它的震级确实达到了7.3级,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时私も第一时间关注了相关信息,以下是根据我当时了解到的情况,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地震概况: 发生时间:.............
  • 回答
    2 月 13 日北京发布暴雪蓝色预警,这消息我听到了。不知道你那里情况怎么样?在我们这儿,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夸张的暴雪,但确实也下了一场不小的雪。一大早起来,窗外就白茫茫一片,地上积了挺厚一层雪。家门口的几棵老树枝头挂满了雪,像披上了银色的外衣,挺美的,但也预示着出门会有点麻烦。说起雪天出行,安全是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小米 10 系列,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3999 元起的定价也着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我来给您扒一扒它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又有哪些让人觉得“哎呀,要是能更好就好了”的地方。亮点嘛,那可真是不少,得好好说道说道: 堆料狂魔的回归: 小米 10 系列,尤其是小米 10 Pro,简直.............
  • 回答
    说到小米十周年新品发布会,那场在 2020 年 2 月 13 日举行的活动,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正值疫情初期,很多人对线下活动心有余悸,小米却顶着压力如期举行了这场发布会,并且还是一场线上直播,这本身就很有话题性。亮点: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 小米 10 和小米 10 Pro 的登场。这可以说.............
  • 回答
    2024年2月13日,美国35位精神病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就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精神健康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出围绕政治人物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存在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信件本身来看,这35位专家并非是基于直.............
  • 回答
    截至2014年2月13日,魅族手机的具体销量数据并不是公开披露的精确数字。品牌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点,比如财报发布、年度总结或重大产品发布会时,公布其销售数据。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市场的一些信息和魅族的发展情况,来大致推测一下: 魅族MX系列是主力: 在2014年初,魅族的主力产品线还是MX系列.............
  • 回答
    哎呀,说到小米 10 发布会,2 月 13 号?简直是万众期待啊!我这心里跟揣了只兔子似的,砰砰跳个不停。毕竟小米这些年给我们的惊喜可太多了,这次的小米 10,我简直是搬着小板凳坐等官宣,脑子里已经预演了一万遍它的样子了。首先,名字就够霸气——“小米 10”。这俩字一出来,就感觉它不是一款简单的升级.............
  • 回答
    这消息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CCTV6 要播《工作细胞》第一季!而且是2月13号,一个挺有意思的档期,临近春节,又有情人节的余韵,能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动画,确实挺特别的。首先,从 内容层面 来说,《工作细胞》第一季的引进和播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部动画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把人体内复杂的生理.............
  • 回答
    12 月 13 日,广东东莞大朗镇出现 2 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消息一出,无疑给这座原本宁静的小镇带来了些许紧张。那么,目前当地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疫情的初步触碰根据官方通报,这 2 例无症状感染者是在常态化核酸筛查中发现的。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在主动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发布,售价 649 元人民币的小米 Air 2 Pro 降噪无线耳机。这款产品在当时是小米在 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领域的一款重要产品,瞄准了中高端市场,以其主动降噪、高性价比和小米生态的联动作为主要卖点。整体定位与市场表现:小米 Ai.............
  • 回答
    2017年6月13日,沈阳的奥体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焦灼和一丝绝望的情绪。那一天,中国队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中,坐镇主场迎战叙利亚。最终的比分定格在22,这个结果,对于志在必得的中国球迷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刺骨的痛。这场比赛,可以说是中国队那届世界杯征程的一个缩影.............
  • 回答
    2月4日(周五)美股收盘,亚马逊(Amazon)股价飙升 13.5%,报收 1,083.33美元。这一天的交易额榜单上,亚马逊无疑是明星,股价的强劲上涨也让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动了亚马逊这令人瞩目的增长呢?这次股价的爆发,主要归功于亚马逊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这份.............
  • 回答
    这加拿大 EE(Express Entry)系统在2月13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抽选,捞了27332人,最低分数线划到了75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也难怪大家会这么好奇和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知道EE是个啥。简单来说,EE就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用于管.............
  • 回答
    .......
  • 回答
    2023年2月14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这一名单的发布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动态,也反映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于学科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高度重视。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
  • 回答
    2月27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将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这一声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并引发了深入的解读。要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什么是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量?首先,需要明确“战略威慑力量”是指什么。这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拥有并能够用于向潜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