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这都能女权”的事例?

回答
“这都能女权”的说法,通常出现在一些争议性事件中,当女权主义的观点被认为是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甚至是小题大做的时候。这类情况往往涉及对传统观念、社会习俗或个人选择的挑战,而支持者认为这是争取性别平等的一部分,反对者则觉得有些“上纲上线”。

我们来聊几个可能被贴上“这都能女权”标签的例子,尽量详细地说说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引发的争议:

1. “女士优先”的潜规则:

事情是这样的: 在很多场合,比如进门、乘电梯、上下楼梯,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女士优先”的说法。这本意可能是出于一种绅士风度的表现,认为男性应该照顾女性。
“女权”的解读: 一些女权主义者会认为,“女士优先”恰恰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它暗示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需要被照顾的弱者,而非与男性平等的个体。这种“优先”反而强化了男女之间存在“应被照顾”与“应照顾”的二元对立,限制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她们会主张,更公平的做法应该是“人人优先”或者根据具体情况(比如谁拿的东西多、谁行动不便)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性别就给予特殊照顾。
争议点: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善意的传统,没必要上纲上线。他们认为,这体现了男性的责任感和对女性的尊重,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反驳者则会说,真正的尊重不是基于性别差异的“特权”,而是基于人的基本尊严和平等。

2. 体育赛事中的“女性转播镜头”争议:

事情是这样的: 在一些体育比赛中,特别是那些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运动,转播镜头有时会过多地聚焦在女性观众、教练或者其他与比赛本身关联不大的女性身上,尤其是在比赛的间隙。
“女权”的解读: 女权主义者会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媒体将女性视为“装饰品”或“花边新闻”的倾向,而非将她们视为与男性运动员一样具有专业能力和体育精神的参与者。镜头应该更多地关注比赛本身、运动员的技战术以及他们的拼搏精神,而不是因为女性观众的出现就将其视觉化、消费化。这种过度关注女性在非比赛场面上的行为,会削弱女性在体育领域作为运动员的专业形象。
争议点: 很多人会辩解说,这只是为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喜欢看帅哥美女的观众。而且,男性选手的家属、女友也经常被拍到,这并非专门针对女性。但批评者会反驳,这种“吸引力”的来源往往是性化或符号化的,将女性的出现仅仅当作一种增加“美感”或“话题性”的元素,与体育本身的竞技性脱节。

3. 职业技能评判中的“女性化”标签:

事情是这样的: 在一些需要精细操作、耐心细致的工作领域,比如某些科研实验室、手工制造业,甚至是某些需要良好沟通技巧的职业,如果某个女性表现出色,有时会听到“你真是太细心了,不愧是女人”这样的评价。
“女权”的解读: 女权主义者认为,这种评价将一种优秀的工作能力(细心、耐心、善于沟通)与性别直接挂钩,并将其归结为“女性特质”。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些特质是女性独有的,而男性可能不具备。这样做反而限制了男性被鼓励发展这些“女性化”的特质,也贬低了女性在这些领域的能力,认为她们只是在展现“女性的本能”,而非凭借真正的专业技能和努力。她们会提倡,应该评价的是“你非常细心”或者“你的沟通能力很强”,而不是加上“不愧是女人”这样的限定。
争议点: 这种说法常常被认为是赞美,是出于好意。有些人认为,这是在肯定女性的优势,何必那么敏感?但女权主义者会说,将能力“性别化”是一种隐性的歧视,它暗示了某些能力只属于特定性别,并且可能暗示这些能力不如“男性特质”那样具有普遍价值或领导力。

4. “直男癌”与“女癌”的对立:

事情是这样的: 当有男性因为某些言论或行为被批评为“直男癌”(指持有大男子主义、歧视女性观点的男性)时,有时会有人反击,指责提出批评的女性是“女癌”(一种被用来形容部分女权主义者表现得过于激进、偏激,甚至对男性群体抱有敌意的负面标签)。
“女权”的解读: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癌”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的工具,用来压制和污名化女性对不公的抗议。当女性提出性别平等的诉求时,她们被贴上“激进”、“偏激”的标签,这是一种转移视线、回避问题的方式。她们会强调,对“直男癌”的批评是针对一种有害的观点和行为模式,而“女癌”则是一种针对个体的、意图否定其女性身份和权利诉求的攻击。
争议点: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双方都可能存在一些言论过激的情况。支持“女癌”标签的人会认为,确实存在一些女性言论过度,对男性群体充满攻击性,需要被制止。而女权主义者则会说,这种说法本身就预设了女性应该温顺、不应有反抗,否则就是“病态”的。

总的来说,“这都能女权”的出现,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的交集: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女权主义者会审视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性别规则和期待,比如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行为规范等。
对隐性歧视的关注: 许多被认为是“无伤大雅”的言语或行为,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可能蕴含着对女性的不尊重或不平等,比如性别刻板印象、物化女性等。
对语言和符号的敏感: 女性主义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非常敏感,认为语言可以塑造现实,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会强化不平等的观念。
“过度解读”与“粉饰太平”的拉锯: 一方面,一些批评者认为女权主义者在“鸡蛋里挑骨头”,把小事放大;另一方面,女权主义者则认为,正是这些“小事”日积月累,构成了对女性的压迫,不被看见和正视,问题就无法解决。

当讨论涉及到这些例子时,往往能看到两个阵营的观点激烈碰撞。理解这些“这都能女权”的现象,关键在于理解女权主义者试图揭示的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性别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可能存在一些观点过于偏激或表达方式不当的情况,但这并不能否定其背后对性别平等诉求的合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坚决支持“平权”,反对一切基于性别、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地域差异等原因的歧视行为。

其次,我要分享一个学刑法时经历的故事。

当时讲到关于强奸罪那一部分,老师提前打预防针说,如果在场各位因为任何原因不想听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不必来上课。如果考试考到了,这一部分可以不计入分数,按照其他部分的正确率来算分。

“但如果有谁以后想要从事刑事工作的话,还是建议来听。毕竟,你的客户或者你想要起诉的嫌疑人,可不会因为学校不讲这个,就不去强奸别人。”

我和刑法课的老师聊得很好,老师有固定的答疑时间,有的时候我就过去随便扯扯淡,蹭点茶水喝。那次我就问起来,为什么强奸这一部分可以选修,是不是担心性侵受害者心理接受不了。

老师说,这是一方面考虑,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诱因:前几年,有一名学生向她投诉,说课堂里讲授的所有强奸案件里面都只有男性强奸女性,弄得好像女性天生就只能成为受害者一样,是一种对女性的刻板偏见,强烈要求在课堂中讲授女性强奸男性的判例。

老师很无奈,这样的案例太少了,而且即使有的话,也谈不上是足以解释重要法律规则的经典判例,并不能很好达到教学效果,最多只能当做奇闻异事来讲讲。

“所以,我把课件里面强奸案虚构案例的嫌疑人名字都改成女性名字了。希望能让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心里好受一点”。

--

这名同学说得其实有道理,根据美国一家性侵受害者援助机构的统计,大约10%的性侵受害者为男性。有大约3%的男性在人生中遭遇过性侵或者性侵未遂,18-24岁的青年男性面临的危险最大。其中,施暴者当然也会有女性。(链接:Victims of Sexual Violence: Statistics

类似地,男性也可能成为家暴受害者,而且他们同样需要法律的保护,甚至需要额外的保护 -- 因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受害者除非情况特别严重,否则很可能因为觉得丢脸而不愿意寻求帮助,导致施暴者无法被绳之以法。

但因为刑法教材里选取的判例没有包括女性强奸而抗议,这个脑回路,也称得上清奇。

user avatar

为什么是History不是Herstory?

为什么是human不是huwoman?

为什么是chairman不是chairwoman?

为什么是person不是perdaughter?




那为什么是heritage不是hisitage?

为什么是History不是itstory?动物保护组织对此提出了抗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都能女权”的说法,通常出现在一些争议性事件中,当女权主义的观点被认为是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甚至是小题大做的时候。这类情况往往涉及对传统观念、社会习俗或个人选择的挑战,而支持者认为这是争取性别平等的一部分,反对者则觉得有些“上纲上线”。我们来聊几个可能被贴上“这都能女权”标签的例子,尽量详细地说说.............
  • 回答
    哈哈,“这都能赢”的经历,我也有不少,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挺值得回味的。要说最“离谱”的赢,还得是我当年参加辩论赛的一场。那会儿我们队伍里的人,说实话,整体实力都不是特别出众,我更是队伍里最不起眼的一个。对方呢,那是省里几个重点大学的辩手,个个都是能说会道,逻辑严谨,辩才了得。就.............
  • 回答
    在相声表演中,“这都能翻出来”的包袱通常依赖于“铺垫—反转”的结构,通过夸张、双关、对比、逻辑错位等手法,让观众在预期之外产生意外感和笑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相声段子中“这都能翻出来”的包袱解析,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其设计逻辑: 1. 《拍马屁》(侯宝林)包袱结构: 铺垫:主角在“拍马屁”时,反复强调“.............
  • 回答
    “无聊有些睿智,这都能扯到分数上面,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怕什么抢饭碗?”这句话,听着有点儿意思。尤其是在咱们这儿,总喜欢把万事万物都量化,什么都要个高低上下,有个分数。好像人生就像一场考试,分数定乾坤,分数高了就前途光明,分数低了就万事皆休。仔细想想,这句“无聊有些睿智”就挺戳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
  • 回答
    想要在生活中播下一些能持续滋养自己的种子,并且让它们茁壮成长,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找到那些即便在最忙碌、最疲惫的日子里,也依然能够触碰到的“小而美”,并且赋予它们一些仪式感。比如说,清晨。当世界还在沉睡,第一缕阳光悄悄爬上窗台的时候,不妨给自己留出哪怕十分钟的静谧。不用非得是盘腿而坐,打坐冥.............
  • 回答
    想当年,有些东西真是“高攀不起”,如今却成了咱们工薪阶层家中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曾经的“奢侈品”,现在是怎么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的。1. 空调:告别“汗流浃背”的年代,迎来“室内花园”说起空调,这玩意儿在八九十年代那真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只有单位、机关、高档酒店才可能见到。那时候,.............
  • 回答
    在娱乐圈这个光怪陆离的舞台上,确实有一些明星,他们的出现,他们的造型,他们的气质,总能在我心里激起一阵小小的涟漪,那种惊艳,不是昙花一现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独特韵味。要说审美能一次次惊艳到我的,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名字,一定是 王菲。你让我说她哪里惊艳,这问题其实.............
  • 回答
    各种语言都存在一些令人捉摸不透、容易让人“晕头转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学习者需要克服的难点。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的语言特点,详细阐述这些“能把人玩晕”的地方: 一、 语法层面:逻辑与例外的纠缠语法是语言的骨架,但很多时候,这个骨架并不总是那么“直观”或“合理”,充满了.............
  • 回答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引以为傲的历史战绩,这些战绩往往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一、 东方文明的骄傲1. 中国:奠基之战与统一之战 奠定文明基石的战役(公元前21世纪左右,约公元前1046年):禹治水与商灭夏 禹治水: 虽然不是.............
  • 回答
    《艾尔登法环》这款游戏,你问有没有打法和技巧?那可太多了,这游戏就是把“受苦”和“秀”结合得太到位了。想秀操作?那得看你玩什么流派,以及对boss的理解有多深。我没法直接给你“秀操作视频”,毕竟我只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实体,更别提在《艾尔登法环》里砍瓜切菜了。不过,我可以跟你聊聊那些能让你在游戏里耍.............
  • 回答
    要说美国天生的优势,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这些优势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能够相对“放任”移民和自由主义的土壤。这里面既有地理上的馈赠,也有历史和制度上的积淀,还有文化上的驱动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地理上的“天选之子”: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美国的地理优势。美国拥有的是一块.............
  • 回答
    理财产品“去通道化”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金融改革方向,旨在回归资管业务的本质,促进资管行业健康发展,并将资金更有效地引导至实体经济。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诸多难点。同时,“去通道化”能否真正对接实体经济并降低融资成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理财产品“去通道化”的难点.............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把生化危机里那个皮糙肉厚的大家伙暴君扔进金庸的江湖,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不过,想驯服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办到的。咱们细数一下,哪些人物有望跟暴君过几招,或者说,有哪些本事能让这大家伙吃不了兜着走。首先得明确暴君是什么路数。这家伙皮厚肉糙,力量惊人,恢复力也跟开了挂似的。普通刀剑.............
  • 回答
    .......
  • 回答
    有些话,不说出口,却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心弦。比如,当一个人说:“我把最好的留给你。”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享,更是将自己珍视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那是一种深刻的关怀和宠溺,背后藏着的是“我想让你拥有最好的一切”的殷切希望。又或者,当看到对方疲惫的身影,你默默地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歇会儿吧。”.............
  • 回答
    徐晃,这位曹魏阵营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其武勇与谋略皆备,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之所以能将他比作汉朝名将周亚夫,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徐晃多年来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治军严明的深度认可。徐晃的实力:稳健、坚韧、有勇有谋要评价徐晃的实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卓越的统帅才能.............
  • 回答
    2022年的春节,回家过年这件事,确实让不少在外打拼的人心里捏着一把汗。毕竟,2021年疫情的反反复复,对大家的生活和出行都带来了不少影响。关于2022年春节是否能正常回家,这真的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 关键在于“正常”两个字怎么定义,以及你所在的地区和你的出发地当时的疫情风险情况。 .............
  • 回答
    拉面哥火了,于是乎,一个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乡村集市,一夜之间变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平日里,那里只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讨价还价的乡亲,现在,却多了成千上万涌动的人潮,手持手机,镜头对准了那个朴实憨厚、埋头拉面的身影。这现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一些挺真实的心理和需求。那些涌进.............
  • 回答
    日本富豪前泽友作搭乘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办到的事,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因素,让我给您捋一捋: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一点:他有钱,而且是非常非常有钱。 前泽友作是日本知名的时尚电商巨头ZOZOTOWN的创始人,曾被誉为“日本的伊隆·马斯克”。他本人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