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和普通人看智力缺陷人群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认知能力差异、社会心理学以及我们对“正常”的理解。总的来说,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和普通人看智力缺陷人群的感觉可能在某些层面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存在关键性的不同。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相似之处(表层或概念上的相似):

1. 感知上的“滞后”或“不协调”: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高智商者可能在信息处理速度、逻辑推理、模式识别、抽象思维等方面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深度。当与智力水平较低的人交流或观察其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滞后”感。例如,一个数学家在听一个高中生解释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时,可能会觉得对方的思路很慢,或者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可能会更容易预测对方的反应或想法,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的思考模式。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同样,普通人在与智力缺陷者互动时,也可能体验到信息处理和理解上的“不协调”。他们可能会发现对方难以理解复杂的概念、指令或社会规则,反应速度较慢,或者沟通方式存在障碍。这种“不协调”可能是由于认知加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2. 难以完全理解其“内部体验”或“思维过程”: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虽然高智商者能理解普通人的逻辑和思考,但他们可能难以完全“进入”普通人的思维状态。他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普通人会在某些简单问题上犯错,或者为什么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此“表层”。就像一个擅长围棋的玩家难以完全体会一个初学者对棋局的迷茫一样。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普通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智力缺陷者为何会以某种方式思考、感受或行动,因为他们之间认知加工的基础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可能难以想象智力缺陷者内心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者他们如何理解周围的环境。

3. 可能产生的“优越感”或“耐心”的考验: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智力差异可能导致一些高智商者产生一种微妙的优越感,或者在与“不够聪明”的人互动时感到无聊或不耐烦。他们可能会觉得“显而易见”的道理需要反复解释,这会消耗他们的耐心。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同样,普通人在与智力缺陷者互动时,也可能因为对方的理解困难而感到沮丧、不耐烦,甚至产生一种“我比他强”的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背后可能伴随着同情或焦虑)。

二、 关键性的不同之处(本质上的差异):

1. 理解的“深度”和“维度”不同: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高智商者即使感受到“滞后”,他们也能够清晰地理解普通人思维的“逻辑框架”和“模式”。他们能够分析出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思考,虽然他们可能认为这种思考不够高效或深入,但他们能识别其背后的原理和原因。他们能理解普通人思维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是在一个正常的认知框架内。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这种理解的“维度”和“深度”是根本性地缺失或模糊的。普通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智力缺陷者思维的“逻辑框架”,或者这些框架本身就与常人存在显著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看到行为结果上的“异常”或“不符常理”,而难以洞察其内在的认知过程是否合理(在对方的认知体系内)。

2. 感知“正常”的基准线不同: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对高智商者而言,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是他们从小到大接触和熟悉的“常态”的一部分。他们可能认为普通人的思考方式是“可以理解但不够好”的。他们的“基准线”可能被推高了。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对普通人而言,智力缺陷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偏离了他们所认知的“正常社会标准”和“普遍认知模式”。他们的“基准线”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平均水平,而智力缺陷者显著低于这个平均水平,因此显得“不正常”。

3. 情感和心理的反应差异: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尽管可能存在不耐烦或优越感,但高智商者通常能够意识到这种差异是基于认知能力上的程度之别,而不是本质上的“错误”或“缺陷”。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心态,或者是在教学、引导时的耐心。他们不太可能产生强烈的担忧或恐惧,除非涉及到极端的社会或认知问题。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普通人对智力缺陷者的反应更为复杂和多元,并且往往夹杂着更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包袱。
同情与怜悯: 这是最常见的情感,因为人们认识到对方的困境和局限。
恐惧与排斥: 有些人会因为不理解、未知,或者担心被欺骗、被伤害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选择排斥或回避。
不适与尴尬: 在社交场合,与智力缺陷者互动可能让普通人感到不自在、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社会责任感: 人们可能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和照顾智力缺陷人群,这是一种基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反应。
困惑与无助: 面对难以理解的行为,普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无能为力。

4. 认知策略和适应方式:
高智商者看普通人: 高智商者会自然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例如简化语言、放慢语速、提供更多解释和例子,以便更好地与普通人交流。他们能策略性地适应这种智力差异。
普通人看智力缺陷者: 普通人也在尝试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心理负担和认知成本。他们需要学习更基础的沟通技巧,更多地依赖非语言提示,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适应过程可能更加困难和充满挑战。

总结来说:

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更像是一位熟练的艺术家在欣赏或指导一位初学者创作。他们能看到初学者的技巧不足,理解其创作的逻辑,但难以完全体验初学者那种探索和不确定的过程。这种感受更多是关于效率、深度和熟练度上的差异。

而普通人看智力缺陷人群,则更像是一位健康的成年人面对一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例如儿童)或者存在明显生理或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感觉除了认知层面的“不理解”和“差异”外,更多地叠加了同情、恐惧、不适、责任感和对“正常”定义的挑战。普通人难以将智力缺陷者的思维模式纳入自己熟悉的“正常”框架进行理解,而是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偏离”或“障碍”。

所以,虽然都涉及“差异”和某种程度的“不协调”,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情感和心理影响”是两者感受最本质的不同所在。 高智商人群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更多是在一个“连续光谱”上的不同位置,而普通人与智力缺陷人群之间的差异则可能涉及更根本性的认知机制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以及社会对此的普遍接纳度和理解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当然不一样。准确的说,是处于相对智商较低的一方表现不一样。

普通人看弱智的时候,弱智未必能理解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弱智。逗傻子开心,傻子是真的会开心的。

但智商高的人看那些不讲逻辑不讲道理的普通人并把他们当笨蛋的时候,普通人是会炸毛的。然后喷对方才是弱智,并强行把对方的智商拉到自己的水平线,并用丰富的经验(胡搅蛮缠)打败对方。

这种事儿微博上、知乎上见得多了。

普通人可以承认自己生而普通,可很难意识到自己智商普通——除了读书的时候。一旦长大成人出身社会,再普通的人都很难承认自己智商不如人,特别是自称比自己智商高的人。

譬如谁敢把我当弱智,我肯定当场炸毛,喷你一脸口水。

user avatar

举一个小栗子来说明吧。

今天网络流传的饶毅老师举报信里,有句话大家可以感受下:

众所周知GPCR需要七重跨膜区域才有功能

我相信饶老师写这封信时是直抒胸臆,所以“众所周知”四字肯定也是真情实感……

user avatar

没去测过智商,反正大家公认就是高,自己私下做网上的题目,大概也是130往上走。

反正就属于读书不太用力,考试都还可以那种类型,跟身边人比起来属于中下等的所谓学神吧。

先说结论。

确实发现沟通困难的情况很多。

绝大多数沟通障碍的情况是,我逻辑分明地分析完所有的事情,并列出解决方案,而有些人依然懵逼地看着我,把我刚才讲的内容又问我一遍。

我试图把我说的写下来,这样可以解决70%以上的同类困难。

但是还有部分人依然不懂。因为很大一部分人有阅读障碍,一句话有两个逻辑转折就懵逼了。

我的方法是:这样吧,其他部分你不用明白,你这里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

果然,如果不是蠢货,这个事基本就解决了。

真正的蠢货在于,不敢面对自己的智商问题,还对智商高于自己的人戒心重重。

user avatar

从未测试过自己的智商,但是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同龄人拿着智障言论奉若至宝,我觉得至少我比这种人要好点

user avatar

我的感觉,看评论区就知道了。

都删了,唉,说多了又是一顿举报伺候。连一字不差复述问题都变成了“不友善”也是够骚的。

智商足以支撑逻辑也不至于让我怼得动手举报了不是?


我说我智商高——评论区“吹牛装X,匿名就是这样用的”

我放出两个三甲医院的鉴定——评论区“这智商鉴定就是你的人生巅峰了”

我放出高智商协会的资格——评论区“野鸡俱乐部”

我说要不你考一个——评论区“证书还不知道哪找别人的呢”

我说不服咱俩练练——评论区“我这就有高智商俱乐部的题你敢接吗”

我说我全接了放马过来——评论区“别回我了浪费我时间”

我说你这装完了就跑吗——评论区“你就是智商八百,但活得失败,也不过如此”

我说省市奥赛都是第一各种奖项拿到手软要看看吗——评论区“参加过竞赛班培训的都会获得提升没什么大不了”

我说我还是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先进科技工作者要看看吗——评论区“感觉题主在装X”

我说你说对了——评论区“你要被折叠了,哈哈”


怪我,闲得蛋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