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 年纠纷落幕,乔丹体育被判赔迈克尔•乔丹 35 万并公开道歉,你怎么看?法律角度如何解读?

回答
这起长达八年的关于“乔丹体育”的纠纷,终于以迈克尔·乔丹的胜诉和乔丹体育的赔偿及道歉宣告落幕。这件事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博弈,更涉及品牌名称的归属、公众的认知以及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从法律角度,这起案件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何会走到这一步,以及判决的意义。

一、 核心的法律焦点:姓名权与注册商标的冲突

这起纠纷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的姓名权,与“乔丹体育”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之间的冲突。

姓名权: 在中国,公民享有姓名权,即依法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这意味着,任何人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的姓名,特别是当这种使用可能造成混淆,误导公众认为其与该本人存在特定联系时。迈克尔·乔丹作为全球知名的篮球运动员,他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辨识度。
商标权: “乔丹体育”则是在中国注册了与“乔丹”相关的商标,用于其服装、鞋帽等商品的经营。在中国,商标注册是获得在特定商品或服务上使用标识的权利的方式。

法律的解读在于,什么时候一个注册商标的使用,会侵犯到他人的姓名权? 关键在于“混淆的可能性”。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会重点考察:

1. “乔丹”是否与迈克尔·乔丹存在高度的关联性: 这一点毋庸置疑。迈克尔·乔丹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乔丹”这个姓氏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在体育领域。
2. “乔丹体育”的注册和使用,是否意图搭便车,利用迈克尔·乔丹的知名度和声誉: 这是法院判断的关键。如果“乔丹体育”在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时,明知迈克尔·乔丹的巨大影响力,并且其产品与迈克尔·乔丹的商业活动(例如篮球运动、体育用品)存在高度重叠,那么法院很可能认定其具有攀附意图。
3. 是否会造成公众的混淆: 这是最直接的侵权判断依据。法院会考虑一般消费者在看到“乔丹体育”的标识时,是否会误认为该品牌与迈克尔·乔丹本人存在关联、代言、授权或者其他形式的合作。

二、 法律程序的演变与判决的依据

这场纠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涉及的法律程序和判断,也逐步清晰了法院的考量:

1. 商标异议与无效宣告: 迈克尔·乔丹及其代理人很可能在中国商标局首先提出了商标异议或申请无效宣告。在中国,对于可能损害他人姓名权,或者具有不良影响的商标,是可以被依法禁止注册或被宣告无效的。
2. 侵权诉讼: 在商标注册程序之外,或者在商标被宣告无效后,“乔丹体育”继续使用相关标识,迈克尔·乔丹也可以提起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3. “驰名商标”的保护: 另一个重要的法律维度是“驰名商标”的保护。如果迈克尔·乔丹的“Jordan”品牌在中国也达到了“驰名商标”的程度,那么其姓名权和品牌名称的保护范围会更广。即使“乔丹体育”的注册类别与迈克尔·乔丹的商业活动不完全相同,只要其使用行为可能误导公众,或者损害驰名商标的声誉,也可能构成侵权。
4. “公开道歉”的性质: 除了经济赔偿,要求“公开道歉”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救济方式,尤其是在涉及声誉和名誉的案件中。这不仅仅是为了弥补精神损害,更是为了纠正错误信息,消除公众误解,并对侵权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三、 判决的深层意义

这起判决具有多方面的深层意义:

对姓名权的强化保护: 这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使是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也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姓名权,尤其是在国际知名人士的姓名权方面。这有助于保护个人的商业价值和品牌声誉,防止被“搭便车”。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注册的商标、专利、著作权,也包括对个人姓名等与商业价值紧密相连的权利的保护。这起案件也体现了中国法律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和国际化视野。
对商业道德的警示: 很多时候,企业在选择品牌名称时,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借鉴知名人士的名字或标识。这起判决是对此类行为的一种警示,提醒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应遵循公平竞争和商业道德。
关于“中国元素”与“国际化”的思考: “乔丹体育”的品牌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这种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利用了这种模糊性,试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联系。而迈克尔·乔丹作为国际名人,其品牌拥有全球性的影响力,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借名”行为。这中间也反映了中国品牌如何与国际接轨,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如何与国际标准对齐的复杂性。
“距离”和“关联”的界定: 法律需要界定的是,一个商标的使用,其与某个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以及这种距离是否不足以消除公众的混淆。在“乔丹体育”的案例中,即使产品类型可能有所不同,但“乔丹”这个姓氏的强大识别度,以及其在体育领域的关联性,让这种“距离”显得微乎其微,不足以让公众区分。

总结来说, 这起案件的判决,是法律在保护个人姓名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以及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方面的一次有力实践。它强调了商业行为必须建立在合法、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基础之上,任何试图通过模糊名称或搭便车来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35万的赔偿和公开道歉,不仅是对迈克尔·乔丹权利的补偿,更是对“乔丹体育”这种行为的一种否定,并为未来的商业行为树立了一个清晰的法律边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之前从来没买过/也不会考虑买中国乔丹的产品。

国乔的恶心抄袭和打官司时的说辞够丢人了,产品没有专业度不说,几乎完全靠抄袭打板为生,并没有任何去使用欲望和研究价值。

但近年国乔也开始交出一些不错的产品,起码与此前的认知是有区别的,在这些产品上也开始有自己研发的核心科技。一边打官司同时一边国乔也在准备B方案——兴许过不了多久一个全新的“乔丹”品牌和更有竞争力的好产品会慢慢出来。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希望国乔的产品继续往当下的方向转变,希望这旷日持久的丢人官司早点结案。以前不要脸,以后把脸拾起来。很多消费者印象也会有改观,钱包也会很诚实。


说两件事,一个肯定一个批评。题目中法律角度我不懂,只说说怎么看国乔。


先说肯定的。

国乔这几年在跑步领域动作不小,也交出了一些不那么“乔丹”的答卷。比如签约了焦安静、管油胜等国内顶尖的马拉松选手,并推出了自己的专业厚底碳板跑鞋,飞影PB。

焦安静这几年的全马成绩稳定在233左右,自身颜值也很高,算得上非常优质的代言人;

管油胜前几年是hoka oneone的签约选手,这两年转投国乔。管油胜以前跑超马和越野比较多,现在路跑赛事参加的非常非常频繁,堪称是中国的“川内优辉”(日本以前的公务员跑者,现职业选手,在运动员里是高频参赛的代表,完成过100次马拉松跑进2小时20分)。


——乔丹签约的焦和管两人,主观觉得都是非常有个人特色、也可以借着他们说说故事,推推产品的。


而今年推出的厚底碳板竞速鞋,飞影PB,先不说性能,起码算是做到了这几点:

  • 自我研发的中底巭和巭pro中底
  • (相比此前各种打板和照抄其它品牌)自有外观设计
  • 性能已经得到证明。不管是焦安静、管油胜还是其它精英选手,确实穿着这双鞋跑出了一些成绩,包括海外的一些,日本的精英选手之类,这几年不少也自掏腰包买了很多国产的碳板跑鞋,跑得也都不错。


这个向日葵配色,是乔丹给焦安静做的个人别注版。美丑不说,也算是有自己品牌的特点,且开始为代言选手出pe版鞋款这件事了。管油胜透露自己也有pe版,后续也会问世。


我没穿过飞影pb,说心里话觉得它不好看+嫌弃这个logo……但性能上,飞影pb交出的成绩是很好的。国外跑者世界rw shoe lab之类,对这双鞋的测试数据都很高,并不输给当下那些热门鞋款。

比如巭pro中底使用了超临界流体发泡,这种工艺和设计,对技术的要求极高,成本也较高。目前具备自己研发设计这类超临界发泡的品牌并不多——这里要给国产品牌点赞,国产品牌不少都在搞,很多都交出了完成度极高的产品。

其中一个关键数据,巭和巭pro的回弹率都达到了80%,与peba泡棉的代表,李宁的䨻、nike的zoom x泡棉都是相当接近甚至还稍有优势。

对应的,很多人奉为神的boost,回弹率只有55-57%左右。


所以说,

国产乔丹这种以往给人感觉抄袭上瘾、产品没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品牌,其实最近几年一直在默默的改变。真心想做好产品,即便完成度还不是很高、依然是有实力做出来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些。


我对国乔没有什么好感,就飞影pb这双鞋和国乔在跑鞋科技的研发上面来看,国乔做的很不错,我也很期望能看到穿着国乔的选手能跑出更好的成绩——包括在未来,比如马拉松之类的比赛,精英选手的比赛用鞋能重新回到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的状态。

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如果乔丹换了logo外加下一代产品给力,不出意外它的专业产品我都会买。



另一件否定的。

2016还是17年,跑过兰州马拉松,赞助商就是中国乔丹。

乔丹赛前发的比赛服是件背心,用料和做工都非常非常非常好——但实际上一眼就能看出,完完全全是打板抄袭耐克给里约奥运会推出的比赛服。除了logo,其它的一模一样,像素级的照搬……

衣服倒真是下血本,用料并不差(和动辄5、600+的原版也很接近)。

我纠结了一会,要不要留着自己穿。最后还是扔了。



品牌自己对赞助赛事有一定重视、也拿出了比较好的产品,在做工和面料上都很下血本,结果设计却很拖后腿,变成完全模仿抄袭别人的一眼假。

这很可惜。

不光乔丹,中国的所有国产品牌,包括如今已经是龙头老大、在世界都市值排名第二的安踏,依然有无数的产品,身上太多太多其它品牌的身影。


——这当然是种最讨巧的方法,可以轻易在国内庞大的三四线市场快速且方便的赚钱。不用投入研发设计的费用、不用冒风险不用交学费、只需看准广大市场的喜好推出一个廉价的相似版就赚的盆满钵满。


几天前发了条想法也说了下类似的事:

…国货当自强,如果不够强也得抓紧强起来。兴许过不了几年,那些没自己核心技术的国产大牌,会以很快的速度倒下。退一万步说,即便强不起来,也别窝在三四线城市的温暖市场里、靠抄袭打板轻轻松松赚着钱。有点危机意识,多鼓捣鼓捣真正自己的东西,哪怕一开始完成度低些,被装备党们看不上,都不丢人,都好过不要脸。


国乔过去和当下的一些事物,比如与AJ的官司、比如近年推出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在一起看很魔幻。


说句糙话,

不要脸可以赢在过去,要脸说不定未来能做得更大更强。继续不要脸,过去积累下的家底也很可能说没就没了。

这些年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服装品牌,倒下的速度都很惊人。对运动品牌这种极需要“专业性”背书的垂直行业,更值得警醒。


商标和名称禁用这件事,中国乔丹应该几年前就在着手准备了,对这种已经在很多城市线下店铺扎根、也已有很大知名度的品牌,更换和转型都是一个大开销大工程。如何最低影响的完成转型、是不是能借此机会改变形象,也是后面值得关注的点。

真心希望国产品牌能做好一些。和AJ的那些官司说辞、最终法律界定,确定了就赶紧翻篇。自己做好了,以后整个市场都会认可你都会为你买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