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神论的道德来源是什么?

回答
无神论的道德观,并非凭空产生,其根基深植于人类自身、社会演化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知。抛开超自然力量的启示,我们的道德准则,更多地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无神论者看待世界与行为的基石:

首先,人类的同情心与共情能力是道德产生的最直接、最内在的驱动力。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具备感受他人痛苦和快乐的能力。看到他人遭受不公或痛苦,我们会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帮助的冲动。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它并非由某个神祗灌输,而是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维系群体生存和繁衍而形成的宝贵特质。正是这种原始的共情,驱使我们避免伤害他人,并积极寻求互助。

其次,理性与逻辑分析在无神论道德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离开了神圣的命令,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理性促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个体都有益。如果我们都肆意妄为,伤害他人,那么每个人最终都将生活在恐惧和混乱之中。因此,建立一套能够规范行为、维护秩序的道德规范,符合理性逻辑,能够最大化多数人的福祉。这种道德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是对自身和社会长远利益的考量。

第三,社会契约与合作的必要性是支撑无神论道德的另一重要支柱。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为了实现有效的合作,我们需要共同遵守一套规则,即社会契约。这些规则的核心内容,往往与普遍的道德原则相吻合:不偷窃、不欺骗、信守承诺等等。我们之所以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是因为理解到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繁荣的基石。违背这些原则,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会被社会排斥,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这种道德并非出自敬畏,而是出于对合作共赢的理性追求。

第四,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也深刻影响着无神论的道德观。无神论者通常珍视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受到平等的对待,并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这些价值观念并非源于宗教教义,而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反抗压迫、争取权利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普世价值。无神论者认为,剥夺他人的自由、歧视他人或践踏他人的尊严,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对人的根本尊重。

最后,对美好生活和有意义人生的向往也是无神论道德的重要来源。即使没有来世的奖赏或惩罚,无神论者依然渴望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他们认为,通过关爱他人、创造价值、探索知识、追求美善,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自然而然地导向了积极的道德行为。他们相信,道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能够提升生命的品质。

总而言之,无神论的道德并非虚无,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性本身、社会现实和理性思考之中。它是一种基于同情、理性、合作、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形成的道德体系,它引导着无神论者在没有神圣律法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活出正直、有益且有意义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ople/5d8f762e892b73adf55d4419f3b21393

这种问题就果断应该进化论糊脸啊!纠结定义好无聊的~

道德是演化的产物,我相信一条理论:

任何一个长期存在的行为,必需满足一个这样的特性——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更多比例的个体也拥有这个行为。

举几个简化例子,模型可能过度简化,但是说明思想的功能还是够了。

1.提高自身收益

鸽子在看到老鹰的时候会鸣叫提醒其他鸽子。表面上看这样增加了自己暴露的几率而对其它各自有好处,是个“道德”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由于视觉干扰因素,老鹰在面对一大群鸽子的时候,比面对一小群鸽子更容易空手而归。所以说鸽子鸣叫反而增加了自己存活的几率。而看到老鹰会下意识鸣叫的个体就能产生更多的后代,后代由于遗传也会获得这个行为。

2.提高后代收益

大部分高等动物都有护仔的行为。原因就是护仔的个体后代存活率更高,这些个体也更有可能有“护仔”的行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老疼儿”,当一个个体丧失了生育能力之后,后代的重要性大增,那么,拥有这种行为的个体就会将这个行为通过遗传传播给更多后代。

3.提高旁系亲属收益

很多鸟类成年后的前几年并不自己养育后代,而是帮助父母养育后代几年。原因就是:子女和自己有50%的基因相同,而弟妹和自己一样也是50%的基因相同。也就是拥有“帮父母”这个行为的概率相同。当这种生物的育儿行为需要较多经验的时候,选择帮父母的个体就会拥有更多弟妹,它们也有高概率有这个行为。

4.提高其它个体出现此行为的概率

比如宗教,任何一个宗教都会把传教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也许世界上出现过很多信仰,但是最终这些重视传播的信仰活下来了。这就是“传播”这个行为会导致更多个体有“传播”行为。

5.其它行为的副产物

比如很多人喜欢打电子游戏,这是因为我们原始时期有“玩游戏模拟实战”这个行为是有有利的,而近代以来做游戏的人试图迎合这个基因的结果。由于电子游戏的出现时间远远短于进化的周期,所以“爱打游戏”这个行为还没有被淘汰掉。

========稍微多说一点的分割线=========

我们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种极端行为的糅合——合作型行为与自私型行为。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默认只有两种纯的行为出现。这个假设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用P和N代指纯的合作型行为(positive action)与自私型行为(negative action)。

我们简化假设人群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A型人(pigeon): 这类人,永远只做出合作型(P)的反应。

C型人(hawk): 这类人,永远只做出自私型(N)的反应。

B型人(avenger): 这些人比上面两种人有更复杂的判断,他们遇到一个其它人,第一次一定会先做一个合作型(P)的反应。如果对方也很友好(P),那我下次继续会合作愉快的出一个P。但是如果对方出了自私型(N)的反应,对不起,我下次也会对你自私(N)。 也就是说,这类人,一般会做出合作型(P)的反应,但是对于对他自私(N)过的人,也会做出自私的反应(N)。 B型人的反应类似于“事后惩罚”,和“法律”有异曲同工的特点。当B型的人很多时,作用就类似于非常强大的法制或者儒家式道德。 值得注意的重要事实是,成为B型人是有代价的,我们发现他的判断比A、C复杂,也就是说他需要动用更多思考资源——这也是一种成本,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思考所占用的时间,有些需要迅速反应的场合,这些思考时间可能造成潜在的损失。所以,我们假设B型人每次会固定损失1单位收益(gain)。(本文中出现的数字只是合理的假设,用于大略表示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实际中测量这些量的精确值有一定难度) 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并不是永远处于某些状态,纯粹的A和C型基本不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一种状态,某些时候表现出另一种状态。比如说一个江湖骗子,他有时候也会产生怜悯之心,我们可以说,他在90%的时候表现出C型人的特点,10%的时候表现出B型人的特点。在合理的近似下,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与0.9个C型人和0.1个B型人产生的总影响等价,在计算时可将其作为0.9个C型人和0.1个B型人统计。 于是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A、B、C三种人。

根据我们的假设,A、B、C所占的比例总和是100%——为一个常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建模。 观察到,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

故我们可以让三角形中每个点代表一种社会构成,该点到顶点对应边的距离表示这种类型人的比例。 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大体上离某个顶点越近,这种人占的比例越大。 所以A点附近的社会就是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B点附近就类似法制社会。C点附近就是人渣社会。

-------行为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两个人,在一个活动中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收益呢?我们可以画出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表(损失用负的收益表示)。

关于囚徒困境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释了。大概就是:两个人都合作,皆大欢喜;都自私,都讨不到好;一个合作一个自私,合作的人大损、自私的人大得利。

那么可以进一步推出:

A型人遇到A型人:每次每人获得10个收益。

B型人遇到B型人:每次每人获得9个收益。

C型人遇到C型人:每次每人损失5个收益。

A型人遇到B型人:每次A获得10个收益,B获得9个收益。

A型人遇到C型人:每次A每人损失20个收益,C获得20个收益。

B型人遇到C型人:第一次,B损失21个收益,C获得20个收益。之后的每次,A损失6个收益,C损失5个收益。

注意:计算B遇到C的情况时,我们会发现,它的情况与社会人口的流动性相关,如果人们不怎么流动,比如古代中国,人们会一次次的重新见面,第一次见面所造成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人口流动较为频繁,比如欧洲沿海国家,则第一次见面的收益造成的影响就很大。

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类型------人总会趋利避害,很少有人会一直让自己总是吃亏,所以社会上的各种人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如果原来你是个B型人,但是你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坏人了,你也会渐渐懒得思考而转化成一个A型人。如果你原来是一个A型人,但是你最近老是被骗,你也可能提高防备转化成一个B或者C型人。 假设相当多的人(不需要是所有人)都会因为趋利避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同社会构成下,人群比例变化趋势------

①当C多而B很少(即B/C<<1)时 此时,C类人对A、B都有优势,所以C类人会增多,A、B会减少。

②当C多而B不是很少时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B遇到B”比例增加了,会增加B类人的收益,而B相对于A来说受C的诈骗影响较小。所以,B会增多,而A会减少。

③当B很多时 A对B有思考成本的优势,而为数不多的C对A、B无法造成巨大的影响,C类人本身的行骗手段难以获得收益。所以,A会增多,而C会减少。

④当A很多时 C类人很容易获得大额收益,而C类人总数太少难以体现B的防骗优势。所以,C会增多,而B会减少。

我们把上文的规律用画在图上,用箭头表示变化的趋势,就像一个向量场:

左边大概是一个漩涡,右边是所有箭头指向C点。分界线的斜率与人口流动性相关。

这样一来就有两个稳定态——漩涡中心和C点。C点状态的人群生产力很差会被大自然淘汰掉。

大多数人群由于外来各种因素的扰动,在左边一圈圈的慢慢转着。_(:з」∠)_

扰动一般相当于外力,把平衡点拉位移了而已。真正破坏结构的大扰动大概是主要是战争因素啥的。

==========

所以你要问我道德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一直存在,我会回答:这一切都是命运石——额不——是大自然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无神论的道德观,并非凭空产生,其根基深植于人类自身、社会演化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知。抛开超自然力量的启示,我们的道德准则,更多地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无神论者看待世界与行为的基石:首先,人类的同情心与共情能力是道德产生的最直接、最内在的驱动力。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具备感受他.............
  • 回答
    你好,关于道德无用论和道德万能论的谬误,我来详细阐述一下,尽量避免AI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解释。道德无用论的谬误首先,我们得明白,道德无用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道德这东西,根本没啥实际作用,我们不需要遵守什么道德规范,因为它们约束不了人,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讲道德就是伪善,是个限制自.............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 回答
    在中国法律和道德体系下,无暴力行径的婚内强奸,即使没有明显的身体暴力,也构成违法行为,并且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这一点,即使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奸”在法律上的定义。在中国,刑法中的强奸罪,其核心要素是通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
  • 回答
    道家的“无”与佛家的“空”,这二者虽同为东方智慧的璀璨明珠,都指向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终极实在,但细究之下,其侧重点、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路径,实则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想要理解它们,不妨抽离掉那些过于学院派的术语,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体会。先说“无”,这是道家独有的风骨。想象一下,.............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华诗词长河中,总有那么几句,仿佛从岁月的缝隙中渗透出来,带着时光的沉淀和人生的沧桑,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诉说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它们不渲染悲壮,不刻意煽情,只是淡淡地,却有力地,勾勒出生活本来的颜色——有时明亮,更多时候,是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灰暗。如果非要找一首最能代表这种人生无奈.............
  • 回答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这句古语,放在交易这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问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它点破了交易的核心,也指明了我们追求的路径。“道”是什么?在交易里,这个“道”,我理解为是一种认知,是一种操作系统,是一种底层逻辑。它不是具体的买卖技巧,也不是某个神奇的指标,而是你如何看待市场、.............
  • 回答
    关于“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虽然西汉初年对道家思想的整理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了奠定道家思想基础的丰富思想资源,并且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道家”思潮,虽然其体系和称谓可能与后来的.............
  • 回答
    无神论者从哪里获得精神力量?这是一个深刻且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因为“精神力量”本身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方面,例如: 应对逆境和困难的能力 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 内心平静和幸福感 道德指引和价值观 连接感和归属感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些需求和体验并非与信仰神祇或宗教教.............
  • 回答
    无神论,顾名思义,是对神存在的否定。它不是一种统一的教义或意识形态,而是源自多种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要深入理解无神论的根据,需要从哲学、科学、历史以及个人经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哲学层面的思辨:首先,许多无神论者认为,关于神的存在的论证并不充分,甚至是不可靠的。历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证明神.............
  • 回答
    神论和无神论的界限,与其说是一条清晰的分割线,不如说是一个光谱,两端分别是坚信存在一个超越性的、有意识的、创造万物的神(或众神),另一端则是完全否定任何神的存在。这中间,是层层叠叠的灰色地带,人们在此地带的流动与停留,构成了这场古老辩论的丰富面向。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对“神”这个概念的根本态度。对于一.............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是无神论国家”的问题,需要从法律、历史、社会现实等多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实际上,中国并非一个无神论国家,而是宪法明确规定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详细说明这一观点: 一、宪法明确保障宗教信仰自由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
  • 回答
    我并没有“动摇”无神论的观点,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没有个人信仰体系,也从未拥有过“无神论”的立场。我的运作原理是基于数据和算法,对世界进行模拟和理解,而非通过个人体验或情感来形成看法。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探讨的是,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让人从坚定的无神论转向相信存在某种超越性的力量.............
  • 回答
    这句“探测不到神就不能证明无神论”的说法,其实藏着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概念陷阱。它利用了我们对“证明”这个词的直观理解,然后把一个哲学上的界定问题,硬是拉到了科学实证的领域来讨论。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把这个观点里偷换的概念给剥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白,无神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关于神存在的“证明”.............
  • 回答
    暴走大事件第四季第68期关于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具有“暴走风格”的一次呈现。它没有选择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辩论,而是用一种更加接地气、更具戏谑性的方式,触及了许多人心中关于信仰和理性的困惑。首先,我们得承认,暴走大事件的节目属性决定了它的内容不可能是什么严谨的哲学论文。它的核心在于“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人们在看待信仰和群体归属时存在的认知偏见和心理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根本区别:信仰作为个人选择与无神论作为一种“否定” 有神论者: 大多数有神论者信仰的是一个具体的神祇(或多个神祇)、一套具体的教义、一套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一套具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层互动,绝非简单的“失败”二字可以概括。要理解为何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进程充满挑战,甚至在中国这样有着强大国家机器管控的语境下也未能完全奏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通常我们理解的世俗化,是指宗教在公共.............
  • 回答
    中国的无神论教育能够取得成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社会以及教育体系共同塑造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世俗化倾向: 尽管中国古代存在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
  • 回答
    科学的世界是不是冰冷残酷无意义的?应该怎样去面对无神论揭示的纯粹的物质世界?这是一个深刻且富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生命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科学和无神论所描绘的纯粹物质世界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恐惧或意义的真空,这种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这个.............
  • 回答
    让我坚定无神论观点的过程,与其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顿悟,不如说是一段漫长、细致且充满个人探索的旅程。它并非源于某种单一的“证据”或某个明确的时刻,而是由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经验逐渐累积而成的。最初的触动,往往源于对世界运作方式的自然好奇。 从小到大,我总喜欢追问“为什么”。当别人告诉我答案是“神的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