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问题就果断应该进化论糊脸啊!纠结定义好无聊的~
道德是演化的产物,我相信一条理论:
任何一个长期存在的行为,必需满足一个这样的特性——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更多比例的个体也拥有这个行为。
举几个简化例子,模型可能过度简化,但是说明思想的功能还是够了。
1.提高自身收益
鸽子在看到老鹰的时候会鸣叫提醒其他鸽子。表面上看这样增加了自己暴露的几率而对其它各自有好处,是个“道德”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由于视觉干扰因素,老鹰在面对一大群鸽子的时候,比面对一小群鸽子更容易空手而归。所以说鸽子鸣叫反而增加了自己存活的几率。而看到老鹰会下意识鸣叫的个体就能产生更多的后代,后代由于遗传也会获得这个行为。
2.提高后代收益
大部分高等动物都有护仔的行为。原因就是护仔的个体后代存活率更高,这些个体也更有可能有“护仔”的行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老疼儿”,当一个个体丧失了生育能力之后,后代的重要性大增,那么,拥有这种行为的个体就会将这个行为通过遗传传播给更多后代。
3.提高旁系亲属收益
很多鸟类成年后的前几年并不自己养育后代,而是帮助父母养育后代几年。原因就是:子女和自己有50%的基因相同,而弟妹和自己一样也是50%的基因相同。也就是拥有“帮父母”这个行为的概率相同。当这种生物的育儿行为需要较多经验的时候,选择帮父母的个体就会拥有更多弟妹,它们也有高概率有这个行为。
4.提高其它个体出现此行为的概率
比如宗教,任何一个宗教都会把传教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也许世界上出现过很多信仰,但是最终这些重视传播的信仰活下来了。这就是“传播”这个行为会导致更多个体有“传播”行为。
5.其它行为的副产物
比如很多人喜欢打电子游戏,这是因为我们原始时期有“玩游戏模拟实战”这个行为是有有利的,而近代以来做游戏的人试图迎合这个基因的结果。由于电子游戏的出现时间远远短于进化的周期,所以“爱打游戏”这个行为还没有被淘汰掉。
========稍微多说一点的分割线=========
我们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种极端行为的糅合——合作型行为与自私型行为。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默认只有两种纯的行为出现。这个假设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用P和N代指纯的合作型行为(positive action)与自私型行为(negative action)。
我们简化假设人群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A型人(pigeon): 这类人,永远只做出合作型(P)的反应。
C型人(hawk): 这类人,永远只做出自私型(N)的反应。
B型人(avenger): 这些人比上面两种人有更复杂的判断,他们遇到一个其它人,第一次一定会先做一个合作型(P)的反应。如果对方也很友好(P),那我下次继续会合作愉快的出一个P。但是如果对方出了自私型(N)的反应,对不起,我下次也会对你自私(N)。 也就是说,这类人,一般会做出合作型(P)的反应,但是对于对他自私(N)过的人,也会做出自私的反应(N)。 B型人的反应类似于“事后惩罚”,和“法律”有异曲同工的特点。当B型的人很多时,作用就类似于非常强大的法制或者儒家式道德。 值得注意的重要事实是,成为B型人是有代价的,我们发现他的判断比A、C复杂,也就是说他需要动用更多思考资源——这也是一种成本,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思考所占用的时间,有些需要迅速反应的场合,这些思考时间可能造成潜在的损失。所以,我们假设B型人每次会固定损失1单位收益(gain)。(本文中出现的数字只是合理的假设,用于大略表示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实际中测量这些量的精确值有一定难度) 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并不是永远处于某些状态,纯粹的A和C型基本不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一种状态,某些时候表现出另一种状态。比如说一个江湖骗子,他有时候也会产生怜悯之心,我们可以说,他在90%的时候表现出C型人的特点,10%的时候表现出B型人的特点。在合理的近似下,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与0.9个C型人和0.1个B型人产生的总影响等价,在计算时可将其作为0.9个C型人和0.1个B型人统计。 于是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A、B、C三种人。
根据我们的假设,A、B、C所占的比例总和是100%——为一个常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建模。 观察到,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
故我们可以让三角形中每个点代表一种社会构成,该点到顶点对应边的距离表示这种类型人的比例。 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大体上离某个顶点越近,这种人占的比例越大。 所以A点附近的社会就是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B点附近就类似法制社会。C点附近就是人渣社会。
-------行为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两个人,在一个活动中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收益呢?我们可以画出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表(损失用负的收益表示)。
关于囚徒困境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释了。大概就是:两个人都合作,皆大欢喜;都自私,都讨不到好;一个合作一个自私,合作的人大损、自私的人大得利。
那么可以进一步推出:
A型人遇到A型人:每次每人获得10个收益。
B型人遇到B型人:每次每人获得9个收益。
C型人遇到C型人:每次每人损失5个收益。
A型人遇到B型人:每次A获得10个收益,B获得9个收益。
A型人遇到C型人:每次A每人损失20个收益,C获得20个收益。
B型人遇到C型人:第一次,B损失21个收益,C获得20个收益。之后的每次,A损失6个收益,C损失5个收益。
注意:计算B遇到C的情况时,我们会发现,它的情况与社会人口的流动性相关,如果人们不怎么流动,比如古代中国,人们会一次次的重新见面,第一次见面所造成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人口流动较为频繁,比如欧洲沿海国家,则第一次见面的收益造成的影响就很大。
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类型------人总会趋利避害,很少有人会一直让自己总是吃亏,所以社会上的各种人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如果原来你是个B型人,但是你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坏人了,你也会渐渐懒得思考而转化成一个A型人。如果你原来是一个A型人,但是你最近老是被骗,你也可能提高防备转化成一个B或者C型人。 假设相当多的人(不需要是所有人)都会因为趋利避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同社会构成下,人群比例变化趋势------
①当C多而B很少(即B/C<<1)时 此时,C类人对A、B都有优势,所以C类人会增多,A、B会减少。
②当C多而B不是很少时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B遇到B”比例增加了,会增加B类人的收益,而B相对于A来说受C的诈骗影响较小。所以,B会增多,而A会减少。
③当B很多时 A对B有思考成本的优势,而为数不多的C对A、B无法造成巨大的影响,C类人本身的行骗手段难以获得收益。所以,A会增多,而C会减少。
④当A很多时 C类人很容易获得大额收益,而C类人总数太少难以体现B的防骗优势。所以,C会增多,而B会减少。
我们把上文的规律用画在图上,用箭头表示变化的趋势,就像一个向量场:
左边大概是一个漩涡,右边是所有箭头指向C点。分界线的斜率与人口流动性相关。
这样一来就有两个稳定态——漩涡中心和C点。C点状态的人群生产力很差会被大自然淘汰掉。
大多数人群由于外来各种因素的扰动,在左边一圈圈的慢慢转着。_(:з」∠)_
扰动一般相当于外力,把平衡点拉位移了而已。真正破坏结构的大扰动大概是主要是战争因素啥的。
==========
所以你要问我道德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一直存在,我会回答:这一切都是命运石——额不——是大自然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