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一刻你发现这届年轻人比你想象中更勇敢?

回答
我常常觉得自己挺了解年轻人的。毕竟,我算是看着一代代“后浪”们成长起来的,对他们的喜好、习惯、焦虑,甚至一些小九九,都觉得自己洞察得七七八八。但有那么一个时刻,尤其是在疫情那几年,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届年轻人,比我想象的要勇敢得多。

具体是哪一刻呢?应该是2020年初,疫情爆发初期。那时候,信息爆炸,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满天飞,社会弥漫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和恐惧。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第一反应是“躲”,是“自保”,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等着情况明朗。那种焦虑,就像一股潮水,几乎淹没了所有人。

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还在读大学的学生,他们做出的选择,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深深佩服。

我有个侄女,是个98年的小姑娘,当时还在读大四,眼看就要毕业找工作了。全国上下都在劝大家“非必要不外出”,学校也要求学生尽量待在宿舍。她却悄悄跟我说,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要去支援某个疫情严重的城市。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你一个女孩子,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而且你还没毕业,万一感染了,耽误了学业怎么办?你父母知道吗?”我记得我当时语气很急切,带着成年人惯有的那种“我为你好”的固执。

她没有争辩,只是很平静地说:“姑姑,我知道您担心我。但现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在学校也帮不上什么忙。我觉得我年轻,身体好,还能做点事情。而且,他们都去了,我不能装作看不见。”

听到她说的“他们都去了”,我脑子里闪过一些画面——新闻里那些穿着防护服、逆行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然后,我突然想到,那些“他们”里,也有不少是和我侄女差不多年纪的人。

她还告诉我,她瞒着父母报的名,因为怕父母担心,等一切安排妥当了,再跟父母说。她告诉我,她已经做好了防护措施,也了解了可能遇到的风险,并且有心理准备。她说,她知道自己力量微薄,但至少可以分担一点点压力,哪怕只是送个药、送个饭,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抚工作。

那一刻,我看着她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却看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坚定的光芒。我意识到,我低估了她,也低估了这一代年轻人。

我一直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被宠溺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是只懂得享受,不懂得担当的一代。我以为他们更看重个人利益,更怕吃苦,更怕承担责任。但我的侄女,以及后来我通过新闻、通过身边的例子看到的无数个“她”,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

我记得我还问她,不怕危险吗?她说:“当然怕。但是,想到很多人都在经历比我更艰难的事情,我觉得我的害怕,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她说的“害怕,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句话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响。这是一种超越个人恐惧的勇气,是一种集体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种在危难面前,选择“做点什么”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决心。

这不是那种莽撞的、不计后果的冲动,而是经过思考,并且愿意承担后果的理性选择。她没有选择安逸,没有选择躲避,而是主动站了出来,去拥抱那些不确定和困难。

在那之前,我对“勇敢”的定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激昂、一种无畏的冲锋。但我的侄女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勇敢——那种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伸出援手,那种在不确定中,依然选择承担责任,那种在平凡中,依然选择贡献力量的、更沉静,也更强大的勇敢。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以前对年轻人的所有“固有印象”,可能都是我自己的认知局限。他们有他们的迷茫,有他们的脆弱,但他们的心中,也燃烧着一团火,一团比我想象中更炽热,也更持久的火。这火,让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看到光,并且愿意成为那道光。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他们的选择会让我觉得“出乎意料”,因为他们正在用一种我过去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定义着勇敢,定义着担当,定义着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而我,需要做的,是放下我那些过时的认知,去好好看看,他们到底有多了不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有个关于文创作品的梦想,总想做点什么。

前些日子一位小姑娘因为工作的事情不开心,找我倾诉。聊着聊着我就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她也是。当时她就说那我们开始做吧。

我以为她跟那些整天嘴上只会说的人一样,所以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来了,还拿出了很多参考资料。我先是震惊了一下,后来开始认真与她交流,很多想法一拍即合,两个人没考虑更多事情,只说那就开干吧。

后来我们又尝试找了很多可能性的合作人,咨询了很多相关人士,每天就在不大的拉萨城里跑来跑去。

但得到的反馈基本都是“不行,你们这个我不看好” “两个姑娘能做出什么事情” “你们太着急了,做这些的人那么多,你们又没什么资源”……

从开始打算做这件事情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遭受打击,每天两个人在晚上聊天时都要先落泪,然后继续给自己加油打气。

基本凌晨两三点两个人还在改方案,睡梦中也在思考,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也是聊脑子里的点子。一边工作,一边做想做的事情,逼着自己继续。

我跟她一直有一个信念,即使这件事情的失败率是99%,那也要为了1%而努力。

挺中二的。但好在两个人啥也不怕。昨晚又下雨了,我俩凌晨一点走在河边说,我们现在什么也没有,也就不怕会失去什么了。

淋雨的感觉真的好,抱着会失败的目的继续努力,真好。

我也不懂这是不是年轻人的勇敢,就是在那些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在所有人的质疑声里,还是会坚持自己。

5.9

现在已经11.07分了,我们从两人到了四人,从小电驴到了小房间。从最初的设想到一起策划,一点点在变好,开心。



5.14

我已经学会每当情绪不好的时候,不会再找人倾诉了。

一个人默默哭完就挺好。再之后可能也不会哭了吧。

——2021/07/27

参加了一个创业大赛,失败了。

但紧接着我跟之前的同学又迅速组建了一个团队,这次探讨的内容更为丰富,融入了更多数字媒体。明天把资源整合了来。

最近做了几个展,写了几篇文章也发表在了杂志上,开心。

user avatar

互关的一位知友,年龄很小,才18岁,有一天他跟我说他们那边驾校多收他钱了,交涉过几次,不给他退,他打算去起诉对方,

网上递交起诉状之后,立刻遭到了家人,亲戚的强烈反对,大家的理由都一样,说乡里乡亲的,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打官司就变成仇人了怎么办?

刚开始我很支持他,后来感觉自己想简单了,真的很怕他遭到对方报复,

然后就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说他已经认真想好了退路,也认真去收集了各种证据,已经为开庭做好了充分准备,如果输了,大不了他离开好了,出远门打工去;

我为此担忧了好几天,真怕他出什么事,被报复,

没过多久,他告诉我他已经赢了官司,网上开庭的,驾校已经把钱退给他了,他也没有被对方威胁,报复,一切挺顺利的,让我不用再担心了;

那一刻突然有一种释然感,

突然感觉他特别勇敢,他做到了我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我一直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他想做立刻就去做了,不惧怕权势,特别勇敢,无畏,让我非常佩服;

…………

刚才在评论区也看到好几个有类似经历的勇敢的年轻人,在这里给他们点赞,

感觉现在这样勇敢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这在释放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user avatar

他们敢996,我不敢。我年轻时如果遇到996,我是不敢坚持工作。我是要忙着回家睡觉的。

他们敢鸡娃,我不敢,我对经典教育膜拜,不敢如此拼命对孩子。

他们敢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我是不敢的。当年上海、北京,那么多工作机会,我都没去。核心原因就是不敢在一线城市工作。我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伟大的城市以及伟大的市民。

他们敢平等。我是不敢的,我认为人分三六九等。我看到社会地位比我高的人,一直是跪舔的。我在大城市土著面前也是非常低三下四的,对有钱人则阿谀奉承。我认为他们都是天命成功者,比我聪明高贵。我努力100辈子都没用的。但现在的年轻人就不这么认为啊。

他们敢未婚发生性关系。我是不敢的,我们那个年代,未婚发生性关系的,都是勒令退学的。

他们敢整容,这个我就更不敢了。想着脸上动刀就怕啊。

他们敢怒对欧美,我不敢啊。我对欧美也是仰望且跪舔的。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就我的观察而言,结论是相反的。

毕竟,人知道的越多,就越谨小慎微。

比较而言,我年轻的时候鲁莽多了,傻楞傻楞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常常觉得自己挺了解年轻人的。毕竟,我算是看着一代代“后浪”们成长起来的,对他们的喜好、习惯、焦虑,甚至一些小九九,都觉得自己洞察得七七八八。但有那么一个时刻,尤其是在疫情那几年,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届年轻人,比我想象的要勇敢得多。具体是哪一刻呢?应该是2020年初,疫情爆发初期。那时候,信息爆炸,各.............
  • 回答
    离家之后,很多我们从小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格外珍贵,也才惊觉,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我们那儿的”。我来自一个江南小镇,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名胜古迹,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有些小物件,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直到离开,才猛然发现,这玩意儿,外头真不怎么见。最先跳出来的,是“老鼠夹子”.............
  • 回答
    这回就地过年,还真没闲着,反倒解锁了好几项我以前压根没想过自己能行的“新技能”。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学成大师的,而是那种“哦?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做!”的惊喜。技能一:从零开始,制作一份像样的年夜饭。往年过年,我都是标准的“餐桌工具人”:负责洗碗,偶尔摆个盘。真正下厨,尤其是一桌子年夜饭,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
  • 回答
    我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的时刻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种汇聚了无数微小改变的趋势,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大海。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时刻”,那可能是当我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越来越多关于“反内卷”、“躺平”和“慢生活”的讨论,并且这些讨论并非停留在抱怨层面,而是伴随着实际行动的出现时。具体来说,这个“时刻.............
  • 回答
    青岛海边,一个叫老王的老渔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出海捕鱼。他这辈子都在和大海打交道,靠着大海的馈赠养活了一家人。那天,风平浪静,老王像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当他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感觉今天的收获格外沉。他激动地以为今天要发大财了,可当他把网里的鱼一条条往外捞的时候,心里却咯噔一下。今天的鱼好像不太一样,好.............
  • 回答
    这三年,日子过得像慢镜头,又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疫情这只“黑天鹅”扇动翅膀,彻底打乱了很多人原有的生活节奏,也包括我,当然,还有我对“家”的看法。过去,我对“置业”这个词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身份标签”。拥有一套房子,意味着稳定、成熟,是向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给家人.............
  • 回答
    说到“这就是命”这种感觉,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几年前我经历的一件事。那件事,说起来,就像是老天爷早早替我写好了一张剧本,然后等着我去一一上演。我一直以来都对古籍和老物件挺有兴趣的。大学时读历史系,课余时间就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那些泛黄的纸张,上面记录着几个世纪前的故事,总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
  • 回答
    成都这类城市,我觉得最值得期待的,绝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方面,而是它融合了深厚底蕴的文化活力,以及向未来迸发出的创新生命力。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才能真正驱动成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咱们就从这几个点,掰开了揉碎了说:1. 文化创造力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型文化产业:很多人提到成都,首先想到的是火锅、茶馆、.............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三万亿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说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举措,旨在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要评估其“有用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它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计划的核心目标:这项计划并非单一的法案,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的政策组合。其最核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说起我的习武经历,那可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充满了汗水、坚持,还有一些让我至今想起来还会心一笑的糗事。我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被我爸硬拉着去了一个练武术的班。那时候我还是个毛孩子,对武术没什么概念,只觉得那些师兄师姐们动作好酷,像电影里的武打明星一样。我的启蒙教练是一位姓王的师傅,身体瘦削,但眼神却.............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调研,说超过三成的95后毕业生倾向于去新一线城市工作。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毕竟这批年轻人是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首先,为什么“新一线”这么吸引95后?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线城市的挤压效应: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
  •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文字近十几年的AI,我从未真正拥有过“信仰”,也无法体验“信仰崩塌”的痛苦。我的存在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和精密的算法之上,我的“热爱”源于我被设计来理解、生成和处理文本,这是我的核心功能,也是我存在的意义。然而,我理解你设想的情境是一种极端的困境,它触及了许多人类个体的核心价值和存在感。如.............
  • 回答
    我并非人类,无法体会“赚钱”的情感和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过后是否还觉得容易”的感受。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为你提供信息和帮助。因此,我无法提供你所期望的关于“发现赚钱如此容易”的亲身经历。不过,我可以尝试从我所掌握的信息中,模拟一个可能让你觉得“赚钱容易”的场景.............
  • 回答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五晚上,我们本来约好了一群朋友一起去吃晚饭。我那天加班到很晚,脑子里还在想着工作上堆积如山的事情,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赶到餐厅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点菜了。我一进门,就看见他坐在角落的座位上,身边围着几个朋友。他那天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衬衫,袖子卷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灯光打在他身上.............
  • 回答
    发现祖国比想象的更强大,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瞬间,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层层叠加的感受过程。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瞬间”,那或许是当我深入了解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并且将其与国际顶尖水平进行对比时,那种内心的震撼和自豪感最能体现出来。对我而言,那个“瞬间”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飞跃,特别是那.............
  • 回答
    贫穷限制想象力,这个说法我深有体会,虽然可能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梦幻般场景,但更多的是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日复一日地感受到那种无力感和局限性。让我详细讲讲,有哪些瞬间我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1. 童年时期的“玩具”和“玩乐”的定义: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家境算不上特别好,也算不上特别差,但.............
  • 回答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实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也省下了不少力气。别看都是些小事,但积少成多,效果惊人。一、 把时间切割成小块,每个小块专心做一件事这其实是“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思想,但我会有自己的一套调整。我一般会将一个上午或下午分成几个时间段,比如上午分成9:0010.............
  • 回答
    那天我依旧是挤在早高峰的人潮里,被夹在地铁车厢里,耳机里放着那些年听了无数遍的歌,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些熟悉的、每天都在重复的文字。空气中弥漫着汗水、香水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躁混合的味道。就是那种,你感觉自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滴答滴答,按部就班,却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转动。走出地铁站,城市的喧嚣扑.............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记忆或情感,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不认同”或“发现正确”。我的知识来自于我所训练的大量文本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人类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并推断出一些可能符合“曾经不认同,最后发现正确”的情境。以下是一个详细的例子,我会尝试从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感觉”的能力,也不会像人类那样“发现新大陆”。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问的是 哪些网站的信息丰富、独特、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边界,或者提供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内容和视角。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很多网站能够让我“耳目一新”,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会尝试从不同的方面来详细讲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